布鲁菌病详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28 MB
- 文档页数:41
人布鲁氏菌病的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的大多数细菌都是易感的。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他患病动物也可作为人类布病的传染源。
布鲁氏菌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二是通过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
三是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气溶胶或尘埃。
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圈舍打扫以及布鲁氏菌实验室操作人员容易通过该种途径感染。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可有头痛、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 1~3 周,平均为 2 周,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 3~12 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等抗菌药进行治疗,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成慢性。
1。
布鲁氏菌病简介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食品)、饮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感染;可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此外,也可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Alton等1988年从头部淋巴结、生殖系统及关节病变部位等分离到病菌。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家畜患病后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早期出现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娠母畜流产(多在妊娠2~8个月),多为死胎或弱仔。
但大多数流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
畜群中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症增多。
公畜睾丸肿大,触之热、痛。
鸡、鸭等家禽的症状表现为腹泻和虚脱,有时产蛋量下降。
人患布病潜伏期为1~3周,易转为慢性。
轻者出现低热、无力、疲乏,全身酸痛,关节肿大、疼痛,焦躁不安和神经过敏。
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用手可摸到。
男性患者常见单侧睾丸或附睾炎;女性患者有时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孕妇可发生流产。
多数病例有长期起伏的发热,称“波状热”。
防治对易感动物牛、羊、猪、鹿等要全部实施检疫,阳性畜进行扑杀等无害化处理,阴性畜免疫,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该病。
布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以监测、检疫、阳性畜扑杀、阴性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这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布鲁氏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
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布鲁氏菌的家畜,如羊、牛、猪等。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
人感染布鲁氏菌的表现可能包括波浪发热、全身不适、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由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例则多表现为关节损害和长期发热等。
布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和各种射线以及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化学药物比较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水数分钟能杀灭;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强,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其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水及衣物等中能长时间生存。
预防布鲁氏病的措施包括避免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避免摄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动物制品,如未煮熟的羊肉,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等。
处理家畜的皮毛(特别是羊的皮毛)、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布鲁氏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疗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杀死布鲁氏菌,但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不等。
此外,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抗生素疗法,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如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如发热、疼痛、关节肿胀等;康复治疗则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在预防和治疗布鲁氏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家畜接触,特别是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和饮用未消毒的牛奶等。
2. 加强个人防护:处理家畜皮毛、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以避免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肉和未煮熟的肉类,饮用纯净水,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
4. 加强疫苗接种:对于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员,如畜牧业工作者、屠宰场工人等,应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布鲁菌病常识一、基本概述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传染源以家畜为主,接触传染为主要途径,它们在蜱体内有繁殖和感染的能力。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其他名称:疾病别名:波浪热,波型热,波状热,布鲁杆菌病,布鲁菌病,布鲁氏杆菌病,布鲁氏菌病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
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二、症状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就个别病人而言,其临床表现可以很简便,仅表现为局部脓肿,或很复杂而表现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
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的症状较轻,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
国内以羊型布病最为多见,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但可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
其病程一般可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
潜伏期7~60天,一般为2~3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
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天内发病。
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
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
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关节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1 热型:以弛张型最为多见,波状型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其发热其增殖为2~3周,继以3~5天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状型;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偶可多达10个以上。
其他热型尚有不规则型、持续低热等。
2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每较其他热性病为著。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布鲁菌属有至少6个生物种,其中马耳他布鲁菌(Brucella melitensis)、流产布鲁菌(Brucella abortus)、猪布鲁菌(Brucella suis)、狗布鲁菌(Brucella canis)可同时导致人、畜感染。
布鲁菌病传染源为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
职业人员由于为病畜接生、剥动物皮、挤奶、切肉等途径而感染,其他人员与病畜密切接触、进食污染生乳等也可导致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少见,该菌也可能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少见。
布鲁菌病在全球人、畜中广泛流行,我国自1990年代以来疫情有所反弹。
当前布鲁菌病流行有以下趋势: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业区乃至城市蔓延;大规模流行代之以多发、散发;患者除职业人群外,老年、青少年及儿童发病人数增加。
布鲁菌病潜伏期7~60d,一般为2~3周。
布鲁菌病可仅为局部脓肿,亦可多脏器受累,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痛等,并可发生心内膜炎、心包炎、脑膜炎、脊髓炎、肺炎、胸膜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血沉增高。
布鲁菌培养阳性为该病较有力诊断依据,但布鲁菌生长缓慢,需观察1个月以上;血培养阳性率约53%~90%,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骨髓、肝组织及淋巴结培养阳性率更高;采取溶解离心、多次转种等方法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一些血清学检查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有助于早期诊断。
合理的抗菌治疗可改善布鲁菌病症状、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
由于布鲁菌寄殖于宿主细胞内,治疗布鲁菌病宜选用细胞内浓度高的药物。
而单药治疗布鲁菌病复发率高,因此目前主张联合用药,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治疗方案有:⑴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共6周,联合庆大霉素每日5mg/kg、每日1次或分3次静脉滴注共2~3周;⑵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共6周,联合链霉素每日1g或20mg/kg、每日1次肌内注射共2~3周;⑶四环素每日25mg/kg、分4次口服共6周,联合链霉素每日20mg/kg、每日1次肌内注射共2~3周;⑷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口服,联合利福平每次600~9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均为6周;⑸SMZ/TMP(按SMZ剂量)每次800mg或25mg/kg、每日2次共6周,联合庆大霉素每日5mg/kg、每日1次或分3次静脉滴注共2周。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群众称之为蔫巴病、懒汉病。
人类对布氏菌属中的大多数细菌都是易感的。
2.布病的传染源有哪些?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可作为布鲁氏菌贮存宿主。
羊、牛、猪作为传染源最为常见。
其中羊是人类布病的最主要传染源。
除了病羊、牛、猪外,其他患病动物也可作为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但一般只引起个别病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3.布病是怎么传播的?(1)经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
(2)经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
有的人喜欢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及生肉或做饭过程中生熟案板不分,均有可能引起感染。
(3)经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皮毛加工企业的职工、圈舍打扫以及布鲁氏菌实验室操作人员容易通过该种途径感染。
4.什么是布鲁氏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由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或生食过牛、羊乳及肉制品,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或布鲁氏菌疫苗生产、使用等流行病学史,且符合实验室确诊结果。
隐性感染期间无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判断。
5.如何预防布病?(1)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
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传播。
(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
严禁徒手直接接触病畜流产物和死胎,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