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安世诗歌中虚字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谈虚词在古代诗词中的妙用郑爱敬(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江苏 徐州 221200)【摘要】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往往委婉含蓄,不只是因为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虚词巧妙使用的原因。
对古诗词的鉴赏,往往只重视对实词的品读,忽视对虚词的分析,其实虚词的作用也十分巨大。
本文以具体古诗词虚词运用为例,从深化意境、寄寓感慨、丰富内涵、塑造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虚词意义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虚词;古诗词;委婉含蓄;意义【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古诗词讲究词语的锤炼,“推敲”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苦吟诗人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炼字的快感;而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向人展示了炼字的魅力。
确实,正是有了这些诗人在词语上的推敲,才有了古诗词这传唱不衰的古代经典。
但笔者发现,我们在炼字时往往品味实词,而对虚词往往忽视,其实虚词用好了,它的魅力不减实词,甚至更加传神。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谈谈虚词巧妙运用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方面的意义。
一、深化意境鉴赏古诗歌意境离不开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即情语”,而意象一般都是由实词构成,很少是虚词,所以在鉴赏意境上也不会想到虚词。
其实一个好的虚词的妙用,可以含蓄地表现古诗歌的意境,让古诗词的意境妙不可言。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赏析虚词,从这方面来品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五到八句中描写月下的美景时,用“不、皆、无”等虚词,把月色下的花林、江流、芳甸、流霜、沙汀等景物,描绘得如梦幻一般,仿佛世间所有万物,都在这轮明月的银辉中,显得那么的澄澈静谧,诗人借这些虚词营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意境。
再如杜甫的《蜀相》中第二联的“自、空”两个虚词用得特别妙,“蜀相祠堂”何其巍哉!塑像何其伟哉!但诗人却没有写,而是用满院阶前自盛的碧草,隔叶空啭的黄鹂,来营造荒凉寂寞的意境,让人感受诗人内心无尽的孤寂落寞。
古诗中的虚字用法
古诗中的虚字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语法作用或增强语气的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字用法:
1. 之:可以用作代词、助词或连词。
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之”在这里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2. 而: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3. 以:可以用作介词、连词或助词。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在这里是介词,引进原因。
4. 于: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
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于”在这里表示地点。
5. 其:可以用作代词、副词或助词。
例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其”在这里是代词,指代“他的”。
6. 则:可以用作连词或副词。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则”在这里表示承接关系。
这些虚字在古诗中起到了丰富语义、增强表现力的作用,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古典诗文2009-07-12 0737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古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判断标志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却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诗词中重要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尤其使用得广泛且不易被学诗者把握,这里就浅谈一下“虚实结合”手法中“虚”的判断标志。
一、表示假设----纵使、纵有、应、须、遥知等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和梦幻混合起来。
“纵使相逢”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应不识”的“应”把其中的无奈、悲痛表现了出来,而这种设想的标志“纵使”和“应”就是下面梦境(虚)开始的标志。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中通过“想得”和“应”两词描绘了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讨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我和家人听闻蜀中大地收复蓟北后,想象着要“放歌”“纵酒”来共庆失土的收复,还要与年少的儿女作伴一起回故乡,结束自己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回家的畅想,事实还没发生,或者还没来得及发生,而所有这些景象都是从“须”这个字引发出来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实写“山舞银蛇,远驰蜡型”,后面用“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个“须”字引发了下面的联想,是虚写的标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奇登高,插茱萸是作者遥想之事,此处的“遥知”便是下面“虚”景的标志。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借助假设设想,寄托绵绵情思的有很多篇,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表示比喻------如、似、像等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提到“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认为有比兴实句可以变为虚句或活句,无比兴虚句则变为死句。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11期“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何谓“虚”与“实”?在古诗中,“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四种类型:1.虚幻世界。
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作者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又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中写道: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是一首吟咏牛郎织女的作品。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嫉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接下来三句承“群仙相妒”,筆墨从牛郎、织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浅析虚字在诗词中的作用古人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盛唐人因为善用虚字,所以其作品开阖响应,悠扬委曲。
善用虚字不仅不会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
所以说“虚在诗词创作中,善用虚词能够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情感和增强逻辑关系的修辞作用。
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
”清代学者刘淇也曾经说过:“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这些话明确说明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它会使诗词变得“意”味有余,“情”味十足。
古典诗词的词性分类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其词类划分较为简单,仅划分为实字词和虚字词,所谓实字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则包括今之动、形容词、副词、介词、叹词等。
实字有所长,也有其所短,而其短正好用虚字来弥补,尤其是在表达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时更为重要。
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被人们称之为“朦胧派”的祖师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
他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诗句之中,借助读者丰富的想像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形断而神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他把“虚”“更”二个虚字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使诗歌具有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
此外,运用虚字可以使诗词的结构更加丰富,婉转跌宕;灵气十足。
绝句和律诗容量有限,但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使诗的结构更加灵活、巧妙、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出无限的思想内涵。
如傅璧园老师的《东堂十咏》之一云:葛帐筛风枕簟清,小灯明灭酒初醒。
忽然觉得檐霤动,听取空阶滴雨声。
项安世诗歌中虚字的运用潘非一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指实词建构起了一篇文章的框架,而虚词能够赋予文字“性情”。
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言:“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盛唐人善用虚字,开阖呼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
”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会增加诗歌语言的弹性,不仅不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还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
杨万里“活法”的主张是中兴诗坛的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
这种“活”的形成很大部分与诗人对语言巧妙的驾驭有关,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虚词的灵活使用。
项安世尊崇杨万里,在《题刘都监所藏杨秘监诗卷》中写道:“我虽未识诚斋面,道得诚斋句里心。
醉语梦书辞总巧,生擒活捉力都任。
”可见对“活法”的认可。
项安世的律诗中善用虚字,将实字与虚字调和融贯,诗歌疏朗自然,并不弄丽雕琢。
二项安世诗歌中虚词的运用十分常见,门类也比较齐全。
除了叹词因语式限制(叹词一般独立成句)难以入诗以外,其他各类虚词都能见到。
(1)副词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因此在诚斋诗中运用较多。
常见的有“忽、总、乃、仍、皆、颇、独、聊、犹、且、自、亦、皆、更、空、岂”等。
如:1 柳色未全绿,草根犹.半黄。
《春日即事》其一2 望中无可採,忽忽总.关心。
《春日即事》其二3 今年缘底事,思归忽.难栽。
《直舍窗前绿树》4 运属宣和末,干戈变故仍.。
诗歌中的“虚”与“实”作者:汪晓红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4年第12期诗歌中的“虚”与“实”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有高考试题涉及这一考点。
原因有二:其一,自古以来,文艺中“虚”与“实”的调配,是一门颇费心思的技巧,“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极为常见;其二,在高中教材中,很多诗歌都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柳永的《雨霖铃》等。
高考命题必须依纲据本,因此,“虚”与“实”这一表现手法才被多次考查。
首先,应该分清诗词中的“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有虚与实,如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实”与“虚”主要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区别于审美角度上的“虚与实”,就是说我们在试卷上解决的只是景物描写是否存在“虚”与“实”的问题。
具体说来,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人的思想意识部分。
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神仙鬼怪之景、已逝之景和未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等。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各种感官能够触及的部分。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项安世诗歌中虚字的运用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指实词建构起了一篇文章的框架,而虚词能够赋予文字“性情”。
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言:“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
盛唐人善用虚字,开阖呼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
”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会增加诗歌语言的弹性,不仅不影响诗歌的审美特征,还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
杨万里“活法”的主张是中兴诗坛的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
这种“活”的形成很大部分与诗人对语言巧妙的驾驭有关,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虚词的灵活使用。
项安世尊崇杨万里,在《题刘都监所藏杨秘监诗卷》中写道:“我虽未识诚斋面,道得诚斋句里心。
醉语梦书辞总巧,生擒活捉力都任。
”可见对“活法”的认可。
项安世的律诗中善用虚字,将实字与虚字调和融贯,诗歌疏朗自然,并不弄丽雕琢。
二
项安世诗歌中虚词的运用十分常见,门类也比较齐全。
除了叹词因语式限制(叹词一般独立成句)难以入诗以外,其他各类虚词都能见到。
(1)副词
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因此在诚斋诗中运用较多。
常见的有“忽、总、乃、仍、皆、颇、独、聊、犹、且、自、亦、皆、更、空、岂”等。
如:
1 柳色未全绿,草根犹半黄。
《春日即事》其一
2 望中无可採,忽忽总关心。
《春日即事》其二
3 今年缘底事,思归忽难栽。
《直舍窗前绿树》
4 运属宣和末,干戈变故仍。
《有感三首》其二
5 祠庭聊燕息,使节最光华。
《寄韩丈兄弟》
6 老去颇谙事,病来仍废诗。
《寄胥直夫》
7 都门空旧观,楚俗自乡风。
《次韵王少清寒食旧感》
8 此事非俄测,由来只自成。
《次韵答任贡父见寄三首》其二
9 市隘初回暑,庭空得晚行。
《晚步》其二
10 秋潦乃逢社,天寒更积阴。
《秋潦》
11 伻来只有诗相逼,我亦谁令子亦如。
12市心偏得热,堤面自生寒。
《夏夜入城》
13北望神州皆晋土,谁为党争岂苍茫。
《雪堂》
14已生野外更篱根,仍与蚩氓补断垣。
《路傍有因梅竹以编篱者》
(2)介词
常见的介词有“来、到、与、共、将、自、因、为、随”等,如:
15绿树几年栽,窗应为尔开。
《直舍窗前绿树》
16阴中无暑到,缺处有风来。
《直舍窗前绿树》
17稽山同峻极,从此百神朝。
《有感三首》其三
18今夜山阴月,家庭想共看。
《中秋新昌道中有怀》
19兄弟真连璧,文章自一家。
《寄韩丈兄弟》
20过门随所谒,借宅总相宜。
《自合州出陆所至例借宅宿食略无龃龉闻两川皆然》
21不知滕六来何许,忽与天官竞此辰。
《十五夜雪》
(3)连词
常见的有“又、或、且、虽、自有”时。
如:
22龙专宁小忍,异味且同倾。
《茱萸茶》
23我虽未识诚斋面,道得诚斋句里心。
《题刘都监所藏杨秘监诗卷》
24或似村歌闻野店,又如神笔降丛祠。
《次韵高秀才借观襄郢试卷》
25朱公自有五湖天,介子何许九县田。
《寒食夜对月》
(4)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得、将、却”等。
如:
26水放沙痕出,云将晚色昏。
《澹山岩遇雨二首》其一
27市心偏得热,堤面自生寒。
《夏夜入城》
28儿时种木今盈抱,老去还家莫漫游。
《次韵谢处州乡人二首》
29今朝更被风吹却,拟遣春从底处回。
《闰月二十一日作落梅花》其一
(5)语气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哉、欤、矣”等。
如:
30书为送人知免矣,诗仍虽子独何欤。
《送杨主簿》其31欲问湖南事,湖南事若何。
《次韵沈告院问询南湖》
32知几吾晚矣,惭汗过垂虹。
《石塘》
三
1.虚词的灵活运用有助于诗句的灵动健练
冯班《瀛奎律髓汇评》曾提出“律诗本贵乎整”,即遣词造句力求整饬凝炼。
但如果一味追求这种精整均齐之美,则有可能使诗句流于板滞,影响表情达意的灵活性。
运用虚词,使某些诗句产生一定程度的散文化倾向,即成为诗中的文句。
这种“文句”与诗中其他的句子相互比照映衬,能够使全诗的旋律产生一种张弛跌宕的美感。
由于虚词多为单音节词,插入双音节词中可以起到分隔作用,如24“或似村歌闻野店,又如神笔降丛祠”,连词“或”与“似”组成双音节词。
又如9“市隘初回暑,庭空得晚行”,“初”与“回暑”组成三音节字。
二、借助虚字来传达细腻绵邈的声情,表现诗句婉曲流转的韵致。
律诗总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四联之间一般要遵守“起承转合”的篇法规定,可分为两种关系,一种是续,一种是变。
一联之内的两个诗句组成办法有四种:一为开合法,前句开启主题后句呼应,如7“都门空旧观,楚俗自乡风”。
二为流水法,前句开题后句再展开,如流水一去不回,如10 “秋潦乃逢社,天寒更积阴”。
三为倒挽法,前句承后句开,顺序倒置,如“朱
公自有五湖天,介子何许九县田”。
四为遮表法,遮为否定表为肯定,可以先遮后表,也可以先表后遮,如14“已生野外更篱根,仍与蚩氓补断垣”。
总而言之,这四法也就是“续”和“变”两种关系,前三法为“续”,开合法和流水法为正续,倒挽法为倒续;末一种遮表法为“变”。
这四种连缀法又与篇章之法配合,一首之内有续有变,一联之内也有续有变,结构上具有起承转合之妙,带动结构关节间贯注的力量强弱变化,也就产生诗意传递的变化。
一、用虚字展示诗歌层次,解释内涵逻辑
项安世通过句中虚词间的呼应来显示诗句内在的意脉流动,揭示其间蕴含的逻辑关系,使诗篇结构浑成,生气贯注,成为有机的整体,如14“已生野外更篱根,仍与蚩氓补断垣”蕴含着递进关系。
再如8“此事非俄测,由来只自成。
”蕴含着转折关系。
又如29“今朝更被风吹却,拟遣春从底处回”体现了假设关系。
项安世诗歌层次曲折,变化无穷,这与对杨万里诗中“活法”不无关系,“活法”之“活”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也体现在诗歌层次关系上,如《二十四日看山》“日日凭舆看远山,不知行处是山峦、他山亦有痴人看,却像侬家行处看”,第一句中诗人凭舆望山为一层,第二句的“不知”表明自己所处就是山峦,但却不自知;第三句“亦”字又一转折,点出旁人也在看山,从作者的角度转向他人;第四句将诗人从看者转向被看者。
这首诗仅四句,但由于句中“不知”、“亦”、“却”等虚词的斡旋呼应,语义经过多重转折,犹如“重峦叠起”,哲理表达得极为委婉,情志尽出。
四
葛兆光在其《汉字的魔方》中指出:“靠着虚字的产生,语言才能清晰而且传神,有了虚词的插入,诗歌就更能传递细微感受,凭着虚字的铺垫,句子才能流动和舒缓。
”虚词能使诗句更为流畅健练、情韵更为真挚深婉、意蕴更为含蓄悠长。
能化板滞为流转,变质实为空灵,对项安世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