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0056)《比较文学》网上作业题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6:第六批次1:[多选题]1、比较文学的特征有:A:跨民族性B:跨语言性C:跨文化性D:跨学科性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2、以下属于法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是:A:维尔曼B:戴克斯特C:韦勒克D:梵•第根参考答案:ABD1、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文言和古白话都不是一时一地的语言,在语音。
词汇,语法上面有很大差异。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古白话只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怎样探求词的本义?答: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我们所谈的本义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够加以证明的本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探求词的本义要从分析字形入手。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应本义,形声字的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和本义有密切联系,通过意符探求本义是个有效的办法。
由于字形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探求本义时,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答:主要有(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源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4、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六书是传统上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有人说比较文学等于文学比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认为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我们可以从“文学”与“比较”的内涵,“文学比较”“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精神”“判断依据”5个方面分析。
一、“文学”一词在中外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曾涵盖过学科门类、学术著作、文学作品种等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广义的“文学”一词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两个方面,而“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比较”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在《说文解字》中,比,密也,是亲近的意思,引申为“合”。
第二种基本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二、文学比较:从研究范围上看,文学比较可以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文学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比较。
换言之,“文学比较”对研究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
比如,我们可以将《围城》和《儒林外史》作比较,可以将孟浩然和王维进行比较,也可将贾宝玉和奥涅金作比较。
三、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均涉及“比较性”。
但是,比较性不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根本属性。
钱钟书: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杨乃乔的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国际的视野和比较的途径,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以促进文学交流和发展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1.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
“文学研究”是它的定性,也是它的核心。
“跨民族”指出其区别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特质,即它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和“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间的异同,而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文学的异同。
“跨文化”:指比较研究跨越文化体系,而不应该理解为一般的文化研究。
“跨学科”其提倡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在拓宽比较文学研究视域方面,但并非充要条件。
2,作比较文学的比较对象之间应具有可比性,比较对象的选取应由其学术价值确定,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自觉的比较。
《比较文学》作业题本科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比较文学的类同关系?( C )。
A 很多民族在其早期都产生了创世神话。
B 中西长篇小说的产生,都与都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有着关系。
C印度很早就产生了史诗,史诗中的一些故事对中国小说、戏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 各民族的诗大都是表现忧愁的感情的。
2、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 C )。
A 模糊性B 文学性C 开放性D 宏观性3、《拉奥孔》是就诗与造型艺术进行区分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是( D )。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莱辛4、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 A )。
A 索绪尔B 韦勒克C 格林布拉特D 胡塞尔5、下面关于法国学派的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
A 法国学派产生于18世纪初。
B 法国学派作为美国学派的一种反驳,在20世纪五十年代终于诞生了。
C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法国出现了一批学者,积极地推动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终于使比较文学成了一门正式的学科,而且他们在研究理论、方法上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
D 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法国人很早开始了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因此,法国学派的诞生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6、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的学者是( B )。
A 韦勒克B 雷马克C 维斯坦因D 佛克马7、在国际比较文学界较早倡导“和而不同”的原则的中国学者是( B )。
A 钱钟书B 乐黛云C 李赋宁D 王国维8、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几乎都以( B )为主要对象。
A 散文B 抒情诗C 小说D 戏曲9、关于中西戏剧特点的比较,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 都十分重视“三一律”B 都认为戏剧结构在戏剧中是最重要的因素C 都认为戏剧的所谓真实性不是狭隘的真实,而是写于情于理都“可能”的和“或然”的真实。
D 都要求戏剧结构具有完整性,但对“完整”的理解则不完全相。
《比较文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法国学者梵·第根的哪部著作的出版?()A. 《比较文学概论》B. 《比较文学史》C. 《文学比较学》D. 《文学与比较》2.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著名论断?()A. 韦勒克B. 艾田伯C. 基亚D. 波斯奈特3.下列哪部作品是东西方文学交流中的经典案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A. 《红楼梦》与《简·爱》B. 《西游记》与《魔戒》C.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4.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哪方面的问题?()A.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相似性B.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C. 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具体影响D. 不同文学体系中的共同文学规律5.下列哪项不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A. 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B. 文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C. 文学内部的流派比较研究D. 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比较研究6.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中频繁出现对中国文化的引用和借鉴?()A. 莎士比亚B. 歌德C. 卡夫卡D. 埃兹拉·庞德7.“平行研究”方法主要强调的是哪方面的比较?()A. 不同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上的相似性B. 不同文学作品在风格、技巧上的差异性C. 不同文学体系中的共同美学原则D. 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接受与变异8.下列哪部作品是中西文学交融的典范,体现了中国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A. 《荒原》B. 《尤利西斯》C. 《追忆似水年华》D. 《等待戈多》9.比较文学中的“阐发研究”主要侧重于哪方面的探讨?()A. 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B.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C. 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D. 通过外国文学理论来阐发本国文学的特色10.下列哪位学者的研究为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A. 米歇尔·福柯B. 弗里德里希·尼采C. 罗兰·巴特D. 尤里·洛特曼一、选择题1.答案:A. 《比较文学概论》解析:梵·第根的《比较文学概论》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作业·主题学:举例说明中西文学里的主题人物的区别。
举例:中西文学中的“火神”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祝融被尊为火神。
《吕氏春秋》载“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
”另有《山海经》等书籍称他为炎帝的子孙。
此后《汉书》与《墨子》提及祝融的火攻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国语》中歌颂祝融时用了“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八个字,可见其功之大。
虽然中国的古代普遍认为是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在《史记》等文献中却认为让火种得以保留和使用的人确是祝融,他教会人民用火照明、取暖、防灾,在中国文学中无不透露着朝拜之感。
赫淮斯托斯是希腊十二神之一,“赫淮斯托斯”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就是火神的意思。
他貌丑、身残。
与中国古代对火神祝融的崇拜不同,在西方的文学中,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火神赫淮斯托斯,形象也是多变的,他既造福人类,同时也不得不尊崇父亲的命令制造了“潘多拉之盒”的人间灾难。
这就打破了中国文学中火神形象的一成不变,打破了定评的模式,使火神的形象更丰富并加以新的评价。
主题学:举例说明穿越古今的普罗米修斯举例: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最初呈现在赫希俄德《工作与时日》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被布鲁门贝格挑选出来作为希腊文化命运的隐喻,并通过追踪普罗米修斯的历史踪迹而启示了艺术神话变形的轨迹以及终结的可能。
普罗米修斯首先是一个反抗天神的形象,一个制陶匠人竟然在祭祀仪式上玩弄欺诈手法将文明之火盗到人间,从此人类就有可能限制神圣的权力,而自主地把握现实。
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则以一种同雅典启蒙顶逆的纯粹神话形式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生存幻象及其幻灭的象征。
“悲剧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试验性的学习,也是在寻找决断的真理”,但普罗米修斯决断失败,陷入到生存意志投射的幻象之中不能自拔,在“微暗的火”所象征的“盲目希望”中被困在高加索山岩,忍受生存的艰辛与苦难的磨砺。
在经受了古代启蒙之后,神话仿佛被撕开一道裂口,超验秩序从中闪现一道微光,在智术师(sophists)和犬儒(Cynics)那里普罗米修斯的造人、救人、反抗、受罚的故事被喜剧化,作为文明与拯救之象征的“火”被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
一、名词解释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注重资料的发掘、考证,在方**上重实证;强调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使文学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内部走向国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但影响研究由于过度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文类学: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研究方法,其名称的出现是在20世纪末期,它主要研究翻译媒介,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不同,因此不能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媒介”、"译者”、"译本”等同,译介学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手段,译介研究是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种翻译现象,在此基础上将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等。
这门学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精神产品中所出现的异国形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诸方面。
流传学: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一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比较文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是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文学研究,也包括跨越学科的文学研究,例如文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等等。
2、①错。
因为只有具有跨越特性的文学研究才是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
②对。
③错。
世界文学只是说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学成了世界的共同的精神财产。
但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仍然存在。
3、人类文学的某些共同性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之前就已存在。
但如果没有交流和交往我们就没法知道这种共同性的存在,没有交流和交往也没有必要、也无从研究这种“共同性”。
4、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建立,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出发论述了精神生产的世界性,从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推断了世界文学的到来;而歌德则主要是从世界各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具有共同性这一点来论述世界文学的到来的。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1、法国学派最主要的特征是仅仅研究具有事实关系的国家之间的文学;第二,在这种影响研究中,仅注重实证材料的收集以及描述影响发生的过程,而不注意对之进行审美分析和判断。
2、①布吕纳介②梵第根③韦勒克④《摩罗诗力说》⑤1985年3、“外缘式”研究是美国新批评理论的术语,它指传统文学研究中对文本(即文学作品本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如研究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与作家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等。
比较文学的外缘式研究则指法国学派不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审美分析,而只注重各国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4、美国学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既注意影响研究,又注重平行研究;第二,既注意事实联系,又注意审美分析;第三,既注意文学范围之内的比较研究,又注重文学范围之外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亲缘关系是指具有着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学。
2、主要从三个方面了把握其“可比性”:第一,看是否能揭示出文学的共同规律;第二,看能否揭示出共同或不同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原因;第三,看能否见出类似的社会发展规律。
比较文学1.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A.阐发B.接受C.平行答案:C2.()的小说翻译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着特殊的贡献。
A.王国维B.林纾C.严复答案:B3.比较文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是()。
A.影响研究B.平行研究C.阐发研究答案:C4.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A.文学的比较研究B.比较文艺学C.历史比较文艺学答案:C5.中国两岸三地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最晚的是 A.大陆B.香港C.台湾答案:A6.在发生学上与宗教关系较远的文类是A.诗歌B.小说C.戏剧答案:B7.被称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是A.维谢洛夫斯基B.日尔蒙斯基C.什科夫斯基答案:A8.()是西方最早力图对文学做出分类的学者。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答案:C9.莱辛在他的《拉奥孔》中主要比较了()。
A.诗与音乐B.诗与宗教C.诗与画答案:C10.国际比较文学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大会是在哪个国家A.日本B.中国C.韩国答案:A11.因作品中流露出哲学思想,而被成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A.欧里庇得斯B.索福克勒斯C.埃斯库罗斯答案:A12.下列学者哪个不属于心理分析学派A.弗洛伊德B.荣格C.钟敬文答案:C13.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父是A.阿波罗B.普罗米修斯C.宙斯答案:C1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A.《白痴》B.《卡拉玛佐夫兄弟》C.《战争与和平》答案:C 15.美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建立于A.哈佛大学B.哥伦比亚大学C.印第安纳州大学答案:B16.文艺复兴发源于13世纪的哪个国家A.法国B.英国C.意大利答案:C1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A.倭寇B.小日本C.鹰钩鼻答案:C18.下列哪部作品开辟了欧洲文学描写异域风物的先河A.《伊利亚特》B.《圣经》C.《奥德赛》答案:C 19.我国古代文学中对异国异族有所描绘的作品有A.《山海经》B.《海外经》C.《西游记》D.《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E.《红楼梦》答案:A,B,C,D,E 20.属于美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有A.列文B.基亚C.卡雷D.韦勒克E.雷马克答案:A,D,E21.“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比较文学作业一、著作1.《〈红楼梦〉评论》(王国维)2.《摩罗诗力说》(鲁迅)3.《人间词话》(王国维)4.《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梁宗岱)5.《谈艺录》(钱钟书著)6.《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古添洪、陈慧桦编)7.《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李达三)8.《美学散步》(宗白华)9.《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10.《比较诗学:理论架构的探讨》(叶维廉)二、问题1.比较文学是否需要一个“精神基础”——对比较文学“精神基础”的思考2.“比较视域”是否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的本体?——对比较文学“视域本体”论的思考3.比较文学的“比较”是否“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再次回应克罗齐对比较文学中“比较”性质的质疑4.“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理由吗?——从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之书名说起5.放弃比较文学的“文学性”是否可能?一一对伯恩海姆报告的再思考6.比较文学之可比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比较文学可比性本质的思考7.“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作为方法是否“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一一对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中“比较”方法性质界定的思考8.比较文学的基础方法是否能够“从‘求同’思维中走出来”?—对变异学“可以从‘求同’思维中走出来”的思考9.比较文学对文学经典回归的意义是什么?——关于比较文学对建构文学经典的意义的思考10.比较文学是否面临“危机”或者“死亡”——对比较文学危机论的思考三、学者钱穆、钱钟书、朱光潜、杨乃乔、季羡林、宗白华、韦斯坦因、乐黛云、刘介民、勃兰兑斯四、论文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程培英2.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苏珊·巴斯奈特; 黄德先中国比较文学3.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4.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查明建中国比较文学5.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曹顺庆; 李卫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7.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曹顺庆外国文学研究8.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刘象愚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9.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谢天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比较文学》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源于( A ) A.欧洲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派形成于(A )A.19世纪70点带到20世纪初3、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脱胎于( A )。
A.影响研究4、比较诗学的名著《中国的文学理论》的作者是( B )。
B.刘若愚5、比较文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是(C )。
C、阐发研究6、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 C ) C.开放性7、比较文学是(C ):C、一种语言艺术8、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A )时代:A、古希腊罗马9、在比较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美两个学派的大论战发生于( A )A.20世纪50年代10、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是(C )C.文字材料媒介11、在发生学上与宗教关系较远的文类是( A ) A.诗歌12、在本国无大名声,但在国外声名赫赫的那类影响联系是(A ):A、超越影响13、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宗教是(A ):A、基督教1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宗教是(B ):B、佛教15、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A )A.索绪尔16、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 A )A.索绪尔17、中国两岸三地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最晚的是(A)A.大陆18、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A )时期:A、西晋19、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几乎都以(B )为主要对象:B、抒情诗20、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是在( B )时期。
B.西晋21、将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的文学家是(A ):A、伏尔泰22、以下文学理论术语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是(B ):B、意境23、法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建立于( C ) C.里昂大学24、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A )的一支:A、文学史25、法国学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 ):C、巴尔登斯伯格26、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看法,以( B )的提法最有代表性。
一、单项选择题1 、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 ( )世纪末。
A 、19B 、18C 、17D 、16答案:A2、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著名的理论著作《论文学》和《论德意志》作者是( )。
A、莎士比亚B、斯达尔夫人 C 、赫尔德尔 D 、歌德答案:B3、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是在( )书中。
A、《比较文学》B、《比较历史》C、《比较的文学》D、《比较文学教程》答案:D4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 )。
A、卡雷B、基亚C、梵﹒第根D、巴登斯贝格答案:C5 、俄苏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 )的指导。
A、马克思主义B、神学C、唯心主义D、实证主义答案:A6、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是( )。
A、胡适B、林纾C、鲁迅D、严复答案:B7、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开拓性贡献的著作是( )。
A、《故事新编》B、《野草》C、《比较文学论》D、《摩罗诗力说》答案:D8 、( )是中国大学首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
A、北京大学B、北洋大学C、厦门大学D、清华大学答案:D9、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念始见于( )时期。
A、五四B、清末C、建国后D、解放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有( )。
A、理论著作的出版B、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C、学者的演讲质量D、国际会议的召开E、学派争辩的高低答案:ABD2、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几个流派。
A、法国学派B、德国学派C、俄苏学派D、美国学派E、东亚学派答案:ACD3、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A、奥尔德里奇B、巴登斯贝格C、梵﹒第根D、卡雷E、基亚答案:BCDE4、我国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参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大家有( )。
A、周作人B、老舍C、茅盾D、闻一多E、郭沫若答案:ACD5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我国比较文学学者的代表著作有( )。
A、《比较文学绪论》B、《中国神话研究》C、《管锥编》D、《美学散步》E、《攻玉集》答案:CDE三、判断题1 、1816 年,第一部出现“比较文学”一词的书是《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作业第一次作业: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发展有哪些基本方面?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说,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向着接受研究各自研究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并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首先,因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推动,影响研究调整了注意的重点,向着接受研究延伸。
哲学阐释学是在古典阐释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认识超越和现代转化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
在二战后,哲学阐释学更是给西方哲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了接受美学的诞生。
所以,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研究,都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来解毒作品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以得出某种目的性的解释。
接受理论因而在文学领域就称为文学阐释学。
接受理论的特点就是把焦点从作家或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在文本、阅读、读者之间建立三者的新关系。
“接受理论”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就是为读者和作品建立相互融合的产物。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读者面前都以同样面貌出现的,读者的阅读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流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力量。
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的历史地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者,前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经不起读者的考验,这点很正常,因为文化和历史在不经意间转变了,流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说很有哲理,也值得一看,但现在的年轻人,要看古典文学甚至一些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显得不屑一顾,反而,青春文学倒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许多文学现象值得推敲,例如读者不关注作品,却关注作者的一些附属品,比方说私生活。
这也没办法,现在不少读者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接受还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接受,即从历史纵向角度入手,考察读者接受同一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则是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横向接受多种作品的情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垂直接受的情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也能直接对后来的作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而言之,水平接受的作品,则是垂直接受作品的一层层累积。
《比较文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A. 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B. 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C.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研究D. 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分析2.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A. 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相似性B. 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C. 文学作品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D. 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3.下列哪位学者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重要推动者?A. 梵·第根B. 韦勒克C. 雷马克D. 艾略特4.“主题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不同文学作品中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表现B.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何随时间变化C.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何反映社会现实D.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作者生平的关系5.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流浪汉小说”这一跨国文学现象?A. 《堂吉诃德》B.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C. 《西游记》D. 《鲁滨逊漂流记》6.“形象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B.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描绘C.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象描写D.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形象反映7.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常被用于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A. 莎士比亚B. 杜甫C. 卡夫卡D. 鲁迅8.“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B. 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C. 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D. 文学作品的版本研究9.下列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特点?A. 跨越不同文学体系B. 跨越不同艺术形式C. 跨越不同学科领域D. 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10.“接受美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情况B. 研究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C. 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D. 研究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跨越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领域。
1、归谬法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它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在论证中的应用。
人们在运用归谬法反驳某一判断(或称为观点)时,先假定被反驳判断为真,并以它作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大前提的前件,然后经过合理的引申、推导得出一个虚假或荒谬的后件,最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达到对被反驳判断的否定。
例子:晏子(即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有一次他到楚国去出使。
楚王在朝堂之上接见了晏子。
这时,楚王的部下押着一个人从堂下经过,楚王叫住了部下,问押的是何人,他犯了什么罪。
部下回答说押的是齐国人,他犯的是盗窃罪。
楚王于是回头问晏子: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窃的吗?晏子明知这是一场精心导演的闹剧。
那被押的是不是齐国人都很难说,至于说他犯盗窃罪更是无中生有。
但如果直接揭穿这闹剧,楚王的脸上就不好看。
于是他对楚王说:我听说有一种东西,它生长在淮河以南被叫做橘,吃起来香甜可口;生长在淮河以北被叫做枳,吃起来又酸又涩。
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有大不同。
现在齐国人在齐国不会盗窃,到了楚国就变得会盗窃,是不是楚国的环境使人变得会盗窃呢?言外之意就是:这个齐国人即使会盗窃,也是被你们楚国的不良社会风气给带坏的。
2、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教材外,《语文全解》等一系列工具书,在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了老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的主阵地。
为此,我做了调查。
我调查的对象是小学的语文教师及学生。
根据小学生调查反映,在小学中,使用《语文全解》这类的专业语文工具书的很少,大多数同学是借助网络,查资料、写作业。
在他们看来,使用网络方便也快捷,能准确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在对小学教师的调查中看来,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配置有语文教学工具书,甚至于对一本教材有多本工具书,在老师们看来,工具书能帮助教师理解课文及重难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学生使用《语文全解》等工具书,我持反对意见,我不赞同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理由如下:(1)禁锢学生思维。
=================================================================================================== 1:[多选题]10、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A: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B:平行研究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C:影响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
D:平行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参考答案:AB2:[多选题]7、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作家的影响B:作品的影响C:文学样式的影响D:文学之间的影响参考答案:ABC3:[单选题]4、提出"阐发研究”的是:A:美国学派B:法国学派C:中国学派D:日本学派参考答案:C4:[多选题]9、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A:个人媒介B:环境媒介C:文学媒介D:政治媒介===================================================================================================参考答案:ABC5:[多选题]8、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A:“印象”的渊源、B:口头的渊源C:书面的渊源D:孤立的源流参考答案:ABCD6:[多选题]6、关于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的正确理解有:A:“比较”只是方法论B:“比较”意味着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C: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D: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参考答案:BD7:[多选题]5、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A: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B:文学自身内部的比较C: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比较D: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比较参考答案:ACD8:[多选题]3、美国学派提出的研究方法是:A:影响研究B:平行研究C:形象学研究=================================================================================================== D:跨学科研究参考答案:BD9:[多选题]2、以下属于法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是:A:维尔曼B:戴克斯特C:韦勒克D:梵•第根参考答案:ABD10:[多选题]1、比较文学的特征有:A:跨民族性B:跨语言性C:跨文化性D:跨学科性参考答案:ABCD1:[多选题]A:《管锥编》B:《宋诗选注》C:《诗论》D:《人间词话》参考答案:AB2:[单选题]A:韦勒克B:梵•第根C:基亚=================================================================================================== D:韦斯坦因参考答案:A3:[多选题]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A:韦勒克B:雷马克C:基亚D:韦斯坦因参考答案:ABD4:[多选题]A:风格比较B: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C:整体比较(体系、形态、精神、模式、观念等的比较)D:综合研究参考答案:BCD5:[多选题]巴柔指出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有A:“狂热”B:憎恶C:“亲善”D:异化参考答案:ABC6:[多选题]A:以特殊代一般,即将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B:以现象代本质,从而制造了一种对立的等级=================================================================================================== C:以历史代替现实,用过去的形象取代现在的事实;D:以自然代文化,即将自然属性与文化本质相混淆。
参考文献:(1)李芝《芭蕉的俳句和杜甫的诗歌》[J],中国比较文学,1991, (01)(2)曹顺庆《把握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跨文明研究[C],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3辑)[D],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3)布洛克《比较文学新动向》[J],国外文学, 1984, (02)(4)胡鹏林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79)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5)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6)吴格非《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7)谢会昌《关于平行研究》[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1,(02)(8)邓楠《论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体系》[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02)(9)扎拉嘎《哲学视域中的比较文学问题——平行本质与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J],文学评论,2003,(04)(10)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平行研究之我见(一)平行研究的含义“平行”一词,在汉语中含义非常简单,本义指两条直线永不交叉的平行关系,由此引出“同等级的、同时进行的”的含义。
“平行研究”,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对那些相互间没有任何关联的跨国、跨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西方学者所提倡的“平行研究”的原文是“parallel study”,而“par-allel”,在英语里含义颇丰:作形容词时,它指“(至少两条线)平行的”,又指“相对应的、相同的、类似的”;作名词时有三个意思,“平行线”、“纬线”及“极相似的人、情况、事情”;作动词时有二个含义,指“与(某物)相当、相匹敌”及“可与某事物相比,与某物相似”。
比较文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发展有哪些基本方面?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说,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向着接受研究各自研究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并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首先,因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推动,影响研究调整了注意的重点,向着接受研究延伸。
哲学阐释学是在古典阐释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认识超越和现代转化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
在二战后,哲学阐释学更是给西方哲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了接受美学的诞生。
所以,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研究,都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来解毒作品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以得出某种目的性的解释。
接受理论因而在文学领域就称为文学阐释学。
接受理论的特点就是把焦点从作家或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在文本、阅读、读者之间建立三者的新关系。
“接受理论”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就是为读者和作品建立相互融合的产物。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读者面前都以同样面貌出现的,读者的阅读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流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力量。
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的历史地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者,前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经不起读者的考验,这点很正常,因为文化和历史在不经意间转变了,流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说很有哲理,也值得一看,但现在的年轻人,要看古典文学甚至一些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显得不屑一顾,反而,青春文学倒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许多文学现象值得推敲,例如读者不关注作品,却关注作者的一些附属品,比方说私生活。
这也没办法,现在不少读者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接受还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接受,即从历史纵向角度入手,考察读者接受同一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则是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横向接受多种作品的情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垂直接受的情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也能直接对后来的作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而言之,水平接受的作品,则是垂直接受作品的一层层累积。
由此可见,传统的影响研究,已经变成了多个方向的文学研究,促成了中外文学交往关系的多种新理解。
其次,平行研究进一步兼收并蓄,包容百家,向着科际综合研究的更大范围拓展。
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我认为就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
当今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多种内涵。
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社会、历史、思想、心理、道德、民族、文化、宗教等等。
真可称谓跨学科研究了。
最后,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新批评”为根据,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作品文本为中心,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得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分工细蜜化而在比较文学内部衍生的各门分支,也出现了影响与平行综合运动的普遍趋势。
文学现象是相当复杂的,每一种现象都有其众多的成因。
但无论何中文学现象,我们都可以结合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结合当代社会的背景,结合读者的不同心态,结合作家作品本身来细细琢磨,认真分析,这样,比较文学才会有价值,而不是盲目地瞎比较,口无遮拦地进行批判。
相信在时代潮流的不断发展下,这两大研究一定也会发生更微妙的变化,也一定会发生更有趣的现象,我拭目以待。
第二次作业:
接受过程中的多向运动在哪些哪些方面反映出来?请举例说明。
接受过程是个多向运动,这不仅是由于发生影响的文化与文学的构成是多元多维的,还因为两种或更多种文化遭遇在一起时会互相有反应。
某个作家接触到一种异己的文化和文学后,因自己的文化立场或文学趣味对它发生反感,表面接受了其影响,实际产生逆反。
这从影响学的角度称为“负影响”。
这也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作为在接受过程中起作用的人,他的行为和活动及其动机是极其复杂的。
他可能先接受后拒绝,或者先拒绝后接受;或者大部分接受小部分拒绝,或者小部分接受大部分拒绝。
实际上,最终导致某一种影响被接受下来的,是多种力量作用的合成。
接受过程的多向运动首先在接受者和影响者的外在关系上反映出来。
其中情况很多。
有时一个作家接受了外国另一个作家的影响,有时则接受了风格不同、流派不一的许多国家作家的影响;也有一个国家的文学持久地或阶段性地接受某一外国的作家的影响的,当然也有个体作家接受和传播异国群体作家的影响的;更有群体作家对群体作家的接受。
文学史上例子很多,就例举几个吧:
《狂人日记》,有人说不是鲁迅写的吗?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相当的影响才写成的。
果戈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从一个低等文官的微渺生活与美好的理想破灭,而变成一个狂人,把自己想象成了西班牙的国王,对世态的种种,予以批驳,最后在狂人的呻吟中,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与丑陋。
这点要比鲁迅笔下被禁锢的狂人来得鲜明、自由且更奔放。
更值得一提的是,狂人的日记中的日期到后来也因狂人的神志不清而变的混乱,例如“2000年的某一天,狂人终于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开始,标志着批判的信号已经拉响,直至最后。
更贴近狂人的事实。
实在是另一种高超的渲染。
从我个人眼中看来,鲁迅的《狂人日记》只达到了果戈里的百分之八十而已。
想不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竟然受到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影响,不知道的人,一定瞠目结舌吧。
中国有部元杂剧,叫《西厢记》,这应该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而它的前身就是改编自元缜的《莺莺传》只不过作者受到了其中封建思想的影响,由而转变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将张生改成了痴情才子,释放了封建旧礼教下的真爱,才一举超越了元缜的《莺莺传》,成为经典流传百世。
象这样的还有许多,比如史记中有内容写到赵氏孤儿那一段,结果也被元杂剧家改成了《赵氏孤儿》且在几百年前流传到了欧洲大陆,风靡至今。
诗歌方面也是如此,艾青、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等人,都是叶芝、爱略特、庞德等人的崇拜者。
其次,接受过程的多向运动在外部还由接受影响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一途径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无论是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产生影响并为他者接受的通常是一些优秀代表,这不难理解。
如: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按照梵第根的说法,这是一种“传说的力量”,而不是作品实际的文学成
就所具有的力量,象卢梭、歌德、拉马丁等,也是因这种“传说的力量”中获得好处才造成的。
但影响也就成有肯定影响和否定影响,如四大意识流作家的写作手法,就被后人所推崇,起到了积极的成果。
而许多所谓的批判文学的人,也就褒贬不一了。
关键在于接受影响永远不是被动的消极无为的过程,而是一种目标、方向和道路。
再看看英国作家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到了中国上海沪剧的舞台上,被改编成了少奶奶的扇子,很适合上海本地地情和民众的鉴赏习惯,这样的通俗化和创新化,很有味道。
曹禺先生将巴金的《家》改变成了话剧,最后才得以搬上电视荧幕,巴金感慨地说道:“要没曹禺这一作为,估计《家》是达不到如此普及的程度的。
”足可以见接受和影响后创新的巨大贡献。
任何作品,只有接受并受其影响,才能够有长远的流传,文学是发展的,作品的文本形态分析不是形态学的终级目标,我们必须由文本的形态进入审美形态的分析。
由此可见,接受过程中的批评学考察或审美学考察,包含了文本形态和审美形态。
这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最重要标志,它占有如此突出的地位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