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泰国现代文学共5页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泰国文学界对中国名著的翻译及关注点研究》摘要:本文将对泰文洪版《三国》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及关注点进行研究,同时还将透过《三国》来总结泰国文学界对中国名著的翻译及关注点的一些共性,在此段话中,出现了“祭告天地”这样的话语,“天地”在译文里被翻译为“ ”,是“佛和神仙”的意思,泰国文学界在对诸如《三国演义》这样的中国名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都大致遵循了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摘要】《三国演义》于1802年传入泰国,无论是泰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还是文学创作都受其影响。
本文将对泰文洪版《三国》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及关注点进行研究,同时还将透过《三国》来总结泰国文学界对中国名著的翻译及关注点的一些共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翻译;关注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105年的历史。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曹操、张飞等。
作者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著作内,情节丰富、精彩,使得《三国演义》得以流传至今并远播海外。
《三国演义》约在18世纪中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由大批移居泰国的华人传入泰国。
1802年,曼谷王朝一世王委托当时主管财政的大臣、大诗人昭帕耶帕康(洪)主持翻译《三国演义》。
洪版《三国》不仅仅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外国文学著作,同时也被泰国人视为是本土文学的经典和代表作品之一,在泰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通过对洪版《三国》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对译者在《三国演义》翻译的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与技巧进行研究,同时将对译者对《三国演义》的关注焦点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洪版《三国》来总结泰国文学界对中国文献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同时将发掘泰国译者对中国文献的关注点都有哪些。
第43卷第1期Voi.43No.1荷泽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2021年2月Feb.2021论泰国文坛中的《三国演义》丁力(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在泰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译成泰语至今已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其在泰国的传播过程中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是第一部泰译本《三国》(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国》)。
它不仅仅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外国文学译作,而且也创造了泰国文学前所未有的文体一“三国文体”,这就为后代泰国散文担当大任开辟了道路,也为后代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对后世的泰国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使《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泰译本印行达到了高潮,许多泰国作家、文学家以"三国演义》为题材,模仿、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作为第一部以泰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小说《歌沙立》,就是模仿《三国》文体进行创作的。
关键词:泰国文学;《三国演义》;泰译本《三国》;影响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03(2021)01-0091-06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相应地,文学语言也要具有审美特征,它的表达要生动形象,意义丰富,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不唯一,更重要的是“特定语言环境内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使用者的生活体验”/10的反映,它一定是根植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而文化间的差异又是绝对的。
自从1802年第一部泰文版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国》问世以来①,《三国演义》广受泰国统治阶层及百姓的喜爱,在不同环境或时代之下,便成为了泰国人的重要兵法、娱乐消遣、教学教材之典籍。
在文学史方面,《三国演义》第一次被翻译成泰文版《三国》,内容引人入胜、行文流畅细腻、人物塑造生动逼真,给泰国人民以启迪,对泰国文坛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堪称当时泰国文坛的一颗明珠。
泰译版《三国演义》及其所代表的“三国文体”,丰富了当时泰国文坛的文学创作种类,是泰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泰国文学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为泰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国演义》在泰国查阅《中泰文化交流》可以知道,在西汉平帝时期中国和泰国人民便开始了密切的交流,这种亲密友好关系持续了两千多年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除了基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还包括大量的人口迁移,期间有不少中国人选择移居泰国,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中国的大量文化及传统风俗习惯流入泰国,影响着泰国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并逐渐与泰国本土文化相混合、发展,慢慢形成了兼具泰国及中国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泰国华人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根”的意识极为强烈,主要体现在,大量移居泰国的中国华人,为了强化子孙后代“根”的意识而坚持让他们学习汉语,阅读中国书籍,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一部很受欢迎的文学名著,在泰国华人圈可谓“首屈一指”。
中泰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悠久,交流频繁,文化繁荣。
《三国演义》这本书在泰国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泰文版的《三国》出版于1802年,一经出版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由此在泰国掀起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与此同时促进了泰国文学的发展。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其次它是一本中国历史演义小说。
在泰国,《三国演义》的传入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一点体现在《三国演义》丰富了泰国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为后期泰国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思路,促进了泰国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比如泰国本土的长篇故事诗借鉴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及相关的故事情节;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为原材料而改编的歌舞在泰国盛行一时,比如《三国》、《岳飞传》等。
一、《三国》对泰国的影响在中国有一个说法“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泰国有一句俗语“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这句话与中国的这一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话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描写了一些计谋多端,甚至狡诈阴险的人,阅读这本书的人很可能受其影响而变得狡黠、诡计多端。
泰国因何流传“《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俗语?泰国因何流传“《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俗语?2015年03月04日 08:48来源:电影评介作者:赵美玲核心提示:泰国文学学会于1914年把《三国演义》的泰文译本评为优秀小说,泰国教育部还曾明令把它作为中学作文模板。
泰国人把《三国演义》当作瑰宝的文学作品,而更注重书中的谋略。
泰国有句俗话说。
“《三国》看三遍,此人不可交”,意思是说这本书计谋多端,熟读就会变得狡诈起来。
本文摘自《电影评介》2010年第05期,作者:赵美玲,原题为:试论《三国演义》在泰国一中泰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中泰的文化交流从早期汉朝开始,一直到近现代的演变。
据《中泰文化交流》记载,中泰两国先民的交往最早在西汉平帝时期。
从古至今,中泰两国人民从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许多中国人不断地移居于泰国。
中国人民移居泰国,到泰国谋求自立和经商定居,始于宋末元初。
他们主要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东南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从中泰古代不断的交往,这一大批华侨移民也带来了中国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而后来在泰国社会中泰文化逐渐混合与发展起来,引起了中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甚至两国文化融合起来,后来变成了泰国华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慢慢形成了泰国华人文化,影响着泰国的华人社会逐渐形成。
泰国的华人大多数是从中国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迁移于泰国。
根据侨民的故乡和方言可分为潮州、福建、广东、海南及客家五个大组,其中潮汕人是华人之间占主要的部分,据泰国潮州会馆资料,目前居住在泰国的潮汕人大约有1000万人。
他们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了泰国,尤其在饮食、语言、文学、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泰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而中国文学也慢慢地进入了泰国。
华人迁移到泰国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忘了根,就让长子在泰国另请老师教中文或者回到祖国去学习中文,然后继承他们的事业。
通过汉语,中文书和中国文学作品就慢慢地进入到泰国来。
中国古典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作者:邓云川杨丽周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中国古典小说传入泰国后,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与表现技巧等方面对泰国传统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泰文学影响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
十九世纪初期,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开始大量传入泰国,对泰国文学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这些小说中,《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持久。
一、《三国演义》的传入及翻译《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泰文的中国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之所以会被泰国人接受,在于它适应了泰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作为曼谷王朝开国君主的拉玛一世,在位二十八年,只有八年没有打仗,治国安邦成了国王的头等大事。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历史小说,而且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军事教科书,书中展现的军事智慧和政治谋略,是泰国君王急切需要的。
因此,《三国演义》的翻译才显得如此特殊。
当时泰国缺少精通汉语的翻译家,拉玛一世就指定大诗人昭帕耶帕康负责《三国演义》的翻译,并把它作为一项王室任务。
昭帕耶帕康很快组织了翻译班子,让精通中文粗通泰文的中国人将其口译成泰文,再由泰国作家根据大意用通俗的泰语译出。
译本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几乎成为泰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同时,《三国演义》译本开创了泰国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三国文体”。
二、《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三国演义》之后,中国古典小说被大量译入泰国,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与艺术技巧等方面影响了泰国文学,并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1.在思想内容上,中国古典小说中富有民主、革命精神的文学,影响了泰国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观和审美观。
具体表现在:(1)中国古典小说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了泰国人民,并演变为泰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国演义》与泰国现代文学作者:杨丽周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3期[摘要]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国文学曾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从文学的创作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技巧及接受心理等方面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泰国;现代文学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国文学曾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三国》时期、鲁迅时期和金庸、古龙时期。
而《三国》时期,对泰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泰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泰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本生经故事、爪哇故事或民间故事。
由于这些都是现成的故事题材,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很少考虑作品的立意、构思、情节、人物等,而把重点放在诗的语言表现形式(用词、押韵、句式、节奏等)上。
这样的文学形式,基本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农耕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需求。
但到了近代,即曼谷王朝四世王(1851—1868)时期,随着泰国社会经济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单一的诗歌体裁已经无法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泰国文学要跨入现代时期,散文文学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在十九世纪初期大量传入泰国后,对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三国演义》的散文体文学特点散文体文学讲究叙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小说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围绕魏、蜀、吴三国的争霸展开故事,情节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接近口语,生动活泼。
《三国》译入泰国,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的翻译比较特别,当时拉玛一世指定大诗人昭帕耶帕康负责《三国》的翻译,并把它作为一项王室任务。
由于没有精通中文的泰国人,昭帕耶帕康就让精通中文粗通泰文的中国人先把其口译成泰文,再由泰人作家根据大意用泰语译出。
《三国》的翻译自成特点:一是不拘泥于原文,原著中的诗词歌赋、议论被删除,难译的或泰国人不好理解的,或舍弃或做了改动;二是在翻译方法上追求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实于原文,意译多于直译;三是译本删减了开头和结尾部分,突出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浓缩了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三国演义》与泰国现代文学
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国文学曾对泰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三国》时期、鲁迅时期和金庸、古龙时期。
而《三国》时期,对泰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泰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泰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本生经故事、爪哇故事或民间故事。
由于这些都是现成的故事题材,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很少考虑作品的立意、构思、情节、人物等,而把重点放在诗的语言表现形式(用词、押韵、句式、节奏等)上。
这样的文学形式,基本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农耕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需求。
但到了近代,即曼谷王朝四世王(1851―1868)时期,随着泰国社会经济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单一的诗歌体裁已经无法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泰国文学要跨入现代时期,散文文学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在十九世纪初期大量传入泰国后,对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三国演义》的散文体文学特点
散文体文学讲究叙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小说以战争为主要题材,围绕魏、蜀、吴三国的争霸展开故事,情节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接近口语,生动活泼。
《三国》译入泰国,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的翻译比较特别,当时拉玛一世指定大诗人昭帕耶帕康负责《三国》的翻译,并把它作为一项王室任务。
由于没有精通中文的泰国人,
昭帕耶帕康就让精通中文粗通泰文的中国人先把其口译成泰文,再由泰人作家根据大意用泰语译出。
《三国》的翻译自成特点:一是不拘泥于原文,原著中的诗词歌赋、议论被删除,难译的或泰国人不好理解的,或舍弃或做了改动;二是在翻译方法上追求故事的有趣,而不是忠实于原文,意译多于直译;三是译本删减了开头和结尾部分,突出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浓缩了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三国》语言精炼,译本基本保留了这一特点,这和以往的泰国散文大有不同。
泰国散文历来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在修辞上讲究辞藻,喜欢华丽。
《三国》的出现给泰国散文带来全新的简练文风。
因此,译本一出现,就在泰国受到广泛欢迎。
同时,《三国》译本开创了泰国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三国文体”,这种文体用词浅近易懂,文句不押韵,行文分段、分章,不以句分行,结构紧凑、比喻丰富,是十足的散文体。
它打破了泰国传统的复杂拖沓的古诗体的局限性,为文学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文体准备。
二、《三国演义》对泰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推动
研究泰国文学史的学者一般都把五世王(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时期界定为泰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行的时期。
泰国散文作品和小说虽在五世纪时期便已问世,当时是由一批从欧洲留学回国的学生翻译和创作的。
但这些作品流传面有限,只限于上层社会及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阶层。
五世后期至六世时期,随着报刊业的兴起,散文体的中国古典小说逐渐走向风靡。
因此,现代文学诞生初期,“唯有文学中新创的中国翻译作品和孟族翻译作品应该算是对文学的变化发生作用。
因为它使人们熟悉了一种非诗歌体文学,并为以后文坛
所接受。
”①对文学“变化”发生作用的,指的是泰国文学正由以诗歌体为主的古代文学转向以散文体小说为主的现代文学的变化,而中国古典小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扩大了泰国文学的创作题材
《三国》宏大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场面,寓意丰富的政治、军事策略,鲜明的伦理道德思想,所倡导的英雄气节、爱民如子的统治思想,与以往的泰国传统文学大为不同。
对泰国文学来说,《三国》的引进,扩大了泰国文学的创作视野,开拓了新的创作题材。
泰国作家开始思考如何从长期的改编印度宗教故事、表现帝王生活,走向表现自己民族真实生活的问题。
如拉玛三世王时期的诗人顺吞蒲,以自己民族的生活及人物为蓝本,创作出了反映泰民族生活与斗争的长诗《帕阿派玛尼》;《拉马坚》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梗概,吸收南亚邻国罗摩故事的各种特征,融入泰国民族本身生活的特色,按民族所需要的道德思想与伦理观念等进行改造性移植,已是一部泰人再创作的作品。
2.影响泰国作家创作,促进泰国历史小说的诞生
《三国》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十分符合泰国人偏爱故事的欣赏习惯。
由于《三国》在泰国的大受欢迎和广为流传,许多泰国作家纷纷仿效“三国文体”或以三国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功。
如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和说唱文学《献帝出游》、《三英战吕布》等;克立?巴莫的《资本家版三国》、雅可的《乞丐版三国》等。
1925―1937年泰国作家创作了一批被泰国文坛称之为“模拟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如《左维明》、《忠豪传》、《西宝儿》等。
这类作品的题材、
人物名字、地名等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
第一部泰国历史小说《歌沙拉》于1928年问世,这也标志着泰国历史小说的诞生。
历史小说的大量流传,逐渐改变着泰国人的文学阅读趣味。
3.为泰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
泰国传统文学以诗体为主,过分强调语言的形式美,而忽视了对人物形态性格的刻画及对事件发展的叙述。
《三国》在叙述故事时注重突出故事的生动性和紧张性;在塑造人物时注意抓住人物主要性格、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因而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留给读者深刻印象。
泰国作家深受影响,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开始注重对故事的讲述,办求情节紧张激烈,以吸引读者;在刻画人物时,也注意围绕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如乃卡差的《广阔的暹罗领土》,故事发展紧凑,情节富于变化;人物穿着中国古代的战袍或官服,好似古代人物角色,同时作者又通过对人物相貌、手持的武器、官衔等细节的描写,来暗指当时的政界要人。
这类人物形象鲜明,而性格、寓意又十分丰富,一出现,就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
4.为泰国文学接受西方现代文学做了心理准备
在《三国》等中国古典小说进入泰国前,泰国文学界习惯创作的是诗体文学,泰国国民也习惯阅读此种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带着新的艺术气息进入泰国文坛,有力地冲击了泰国诗体文学,不仅开拓了泰国作家的眼界、激发了泰国作家的创作热情、丰富了泰国作家的创作手法,而且对泰国人的阅读接受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国》等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等艺术特点,一出现,就深受泰人喜欢。
泰人的文学阅读趣味逐渐发生转变。
读者接受心
理的改变和适应,为日后西方现代小说的进入泰国,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十九世纪末期,西方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译入泰国时,泰国人已具有了接受现代文学的心理准备,因而只在较短的时间内,泰国文学就由传统文学进入到了现代文学时期。
注释:
①松蓬?玛德素《现代泰国文学》,1982,欧定萨多出版社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