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的保健重点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8.34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儿科学知识: 新生儿生长发育保健知识点汇总帮助大家梳理临床儿科学知识关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保健知识点汇总, 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①生长发育迅速, 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②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消化功能不完善, 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 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抗病能力较弱, 易发生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新生儿期的特点:①脱离母体独立生存, 所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 但适应能力不完善;②发病率及死亡率高;③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④先天性畸形常在此期表现。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1周内如摄入不足, 加之水份丢失、胎粪排出。
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在生后3~4天内达最低点(3%~9%), 以后逐渐回升, 至出生后7~10天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如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则为病理状态。
生长发育的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即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如小儿先会抬头, 再会坐、立、行;先大运动发育, 后精细动作发育;先会看、听、感觉事物, 认识事物, 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
4)生长发育的个体有差异。
前囟的形状, 正常大小、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前囟为菱形间隙, 初生时1.5~2.0cm, 应测量两对边中点连线, 前囟正常在1.0-1.5岁闭合。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 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接种的疫苗: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乙肝减毒疫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和麻疹减毒疫苗等5种疫苗的接种。
新生儿期的保健重点: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故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
小儿保健第一节不同年龄期小儿保健的特点一、新生儿期保健1.生后1周内是保健重点2.合理喂养:母乳是最佳食品3.保暖: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55%~65%4.日常护理:衣着简单,纯棉质地,不宜包裹过紧,尿布宜白色5.预防疾病和意外:感染、窒息等6.促进感知觉的发育二、婴儿期保健(一)护理指导1.喂养:4~6个月以内提倡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及时添加辅食2.保暖、清洁卫生、睡眠(侧卧位是最安全舒适的卧位)、牙齿保健以及户外运动(二)早期教育1.3个月开始把尿,6个月练习坐盆2.视听能力、动作及语言的训练(三)预防疾病和意外三、幼儿期保健(一)护理指导1.18个月出现生理性厌食2.保暖、睡眠、口腔护理(二)早期教育1.18~24个月开始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2.动作、语言、卫生习惯的训练(三)预防疾病和意外(四)常见心理问题:违拗、发脾气等四、学龄前期保健(一)营养(二)早期教育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2.品德教育及促进智力发展(三)预防疾病和意外(四)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吮拇指和咬指甲、遗尿、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五、学龄期保健(一)预防脊柱畸形及近视(二)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三)预防疾病和意外(四)其他合理营养、体格锻炼、防治心理行为问题六、青春期保健(一)充足营养(二)健康教育个人卫生、睡眠、体格锻炼及性教育(三)法制和品德教育(四)防治疾病和意外(五)防治心理行为问题:自杀、出走幼儿能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的年龄是A.2~3个月B.4~6个月C.7~12个月D.12~18个月E.18~24个月『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18~24个月开始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故此题选E。
新生儿期保健(一)新生儿保健的重要性:新生儿初离母体,从子宫内生活转到外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生儿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抗感染的能力弱,如果护理不当,容易患病,且病情变化快,容易由轻变重,死亡率高。
新生儿早期(生后第一周)是由宫内过渡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也是生命的最脆弱期。
因此,做好新生儿期保健非常重要。
(二)新生儿保健具体内容:1.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72小时后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2.新生儿听力筛查:出生后72小时左右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3.新生儿眼病筛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眼病筛查。
4.抚触:生后即可进行抚触,以增强新生儿的睡眠、食欲、抗病,并促进母婴交流。
5.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化,因此,要随着气温的高低,随时调节环境温度和衣被包裹。
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18~24°C,湿度保持在50%~60%。
尤其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更需注意保暖,必要时可用热水袋或取暖器加以保暖。
6.喂养:坚持纯母乳喂养。
正常的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吸吮母乳和皮肤接触,注意有效吸吮并按需喂奶。
确因特殊原因而不能坚持母乳喂养者,可用乳制品代替,但不能用米糊等淀粉类食物喂养。
7.衣服及尿布的备制:(1)衣服要选用轻软的棉布制作,大小适中,容易穿脱,不妨碍肢体活动。
(2)尿布要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
8.脐部护理:脐带未脱前要避免沾湿或污染脐部,每次洗澡后可用75%酒精消毒脐部,再盖以消毒纱布。
9.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皮肤防御机能差,皮下毛细血管丰富,若有破损极易发生败血症,因此要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易潮湿糜烂,故应勤洗澡。
夏天每日1~2次,冬天每周1~2次。
为了预防尿布疹的发生,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清洗臀部。
10.预防感染:新生儿机体抵抗力低下,为防止感染,应尽量避免亲友探望拥抱,尤其要杜绝与患上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的患者接触。
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原则及重点儿童的健康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关注对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体质和身体状况也在发生改变,因此,每个年龄阶段都需要特别的关注和保健措施。
本文将介绍各个年龄阶段儿童保健的原则和重点。
1. 新生儿期(出生至1个月)在新生儿期,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最重要的是确保他们的饮食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保持卫生。
以下是新生儿保健的原则和重点:1.1 母乳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有助于建立婴儿的免疫系统。
1.2 睡眠和休息:新生儿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来促进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1.3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和保湿。
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
1.4 预防传染病: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需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
确保家庭环境的干净卫生,勤洗手。
2. 婴幼儿期(1个月至2岁)在婴幼儿期,儿童的体能和运动能力开始得到提高。
为了保证他们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婴幼儿保健的原则和重点:2.1 营养均衡: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因此,需要确保他们的饮食营养充足。
要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
2.2 疫苗接种:及时完成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家长应该咨询医生,遵守疫苗接种计划。
2.3 安全环境: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家庭环境必须保持安全。
例如,锁好化学品柜和插座盖子,确保婴幼儿远离尖锐物品和危险区域。
2.4 运动和互动:在婴幼儿期,促进儿童的运动和互动对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儿童自由活动和游戏。
3. 学龄前期(3至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下是学龄前期保健的原则和重点:3.1 健康饮食:学龄前儿童需要均衡的饮食以满足他们日常活动的需求。
促进新陈代谢和脑部发育的食物和营养素是必要的。
3.2 注重卫生:儿童在学前期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和环境,因此卫生尤为重要。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特殊阶段,重点是预防出生时缺氧、窒息、低体温、寒冷损害综合征和感染,为Ⅰ级预防和部分Ⅱ级预防(新生儿筛查)1、出生时护理:保持室温25-28℃,口腔、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
高危儿送重症监护室。
2、新生儿居家保健(1)保暧:有条件冬季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55%-60%为宜,无条件热水袋保暖;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原因不明哭吵不安,应除外室温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
(2)喂养:尽早吸吮母乳,指导正确哺育方法以维持良好乳汁分泌;确实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指导母乳配方奶粉喂养,根据季节和新生儿状况增加户外活动,获得天然维生素D;纯母乳喂养新生儿2周后补充维生素D400iu/日,乳母适当补充维生素K1,避免发生维生素K1缺乏性出血性疾病。
(3)皮肤护理:每日洗澡一次,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干燥,根据室温选择合适衣服和尿布;新生儿痤疮、马牙;乳房肿大,假月经、红斑、粟粒疹不需要处理。
(4)促进感知觉,运动发育:帮助新生儿发展信任感,多与新生儿说话,抚摸、摇、抱新生儿,促进视、听觉发育;生后1周进行按摩皮肤。
(5)预防感染:居室空气新鲜,成人护理新生儿前洗手,家人患呼吸道疾病接触新生儿时戴口罩,新生儿用具每日煮沸消毒。
(6)慎用药物。
、母乳喂养的好处一、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好处1、母亲的乳汁里含有非常合适数量的脂肪、蛋白质、水和糖,他们的比例正好适宜宝宝的生长和发育,比配方奶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2、母乳里含有很多免疫成分(称为抗体)来帮助新生儿避免病菌和病毒的感染。
3、直接从乳房分娩出来的乳汁是绝对无菌的。
4、母乳喂养的宝宝生长发育都很正常,也不易发生体重过重的情况,这可能也有助于他们在一生中更不容易发生超重的现象。
5、对于早产儿,母乳喂养比配方奶喂养的状况更好。
6、当宝宝饥饿时,母乳能立刻满足这种需求,给予宝宝心灵上的舒适和满足。
二、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好处1、母乳喂养有助于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系,对于新生儿,身体的接触是很有必要的,会让他们感觉更安全、温暖和舒适。
新生儿期(28天之前)儿童的保健重点新生儿期指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到28天之前,如果按照年龄划分,这个时期实际应该包含在婴儿期内。
但由于此期在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并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单独列为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这个时期,婴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还不完善。
并且,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感染延续存在,先天性畸形在此期表现出来。
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婴儿死亡中大约2/3是新生儿,<1周的新生儿的死亡数占新生儿期死亡数的70%左右。
因此,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并且生后1周内新生儿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而且在2005年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度报告中,把过去的儿童保健,改为新生儿及儿童保健,可以看出新生儿保健的重要性。
1.护理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黏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Apgar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当然这些都是医生做的)。
要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应穿棉制的宽松的衣服,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脐部的护理,预防感染,要注意臀部护理,清洁后及时涂抹疏水的护臀膏,避免臀部皮肤糜烂、感染。
新生儿睡觉建议仰卧位睡姿,防止窒息。
父母要多与婴儿交流,抚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
世界卫生组织对早产儿尤其推荐“袋鼠式护理”,也就是出生后早产儿与母亲之间皮肤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照护方式,这种简单的方式对促进婴幼儿发育有重要意义,也适用于足月儿。
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
2.保暖出生后外界环境温度明显低于母亲子宫内温度,因此需要积极保暖,尤其在冬春季节,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
不同季节应该注意及时调节温度,增减衣被。
3.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该尽早吸吮母乳,早期吸吮可以促使母乳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IU/d,同时还需要注意因维生素K缺乏而发生出血性疾病。
婴儿期的保健要点和保健措施婴儿期是宝宝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奠定一生健康基础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为宝宝提供科学合理的保健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婴儿期的保健要点和保健措施。
一、营养保健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有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提升。
因此,应鼓励母亲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6 个月。
母亲要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心情,确保乳汁的充足分泌。
2、及时添加辅食随着婴儿的成长,单纯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
一般在 4-6 个月时,要开始逐步添加辅食。
首先添加的应是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
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宝宝的反应,无过敏等不适症状后再添加新的品种。
3、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婴儿出生后应及时补充维生素 D,以促进钙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此外,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适当补充铁、锌等矿物质。
二、睡眠保健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温暖、适度的光线。
为宝宝准备舒适的床垫和被褥,选择合适的睡衣。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睡前避免过度兴奋的活动,可进行轻柔的安抚,如抚摸、讲故事等。
3、关注睡眠姿势婴儿宜采用仰卧位睡眠,以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但在宝宝清醒有人看护时,可以适当进行俯卧位训练,有助于锻炼颈部和背部肌肉。
三、预防感染1、个人卫生勤为宝宝洗手、洗脸,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为宝宝洗澡,但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2、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宝宝的玩具、衣物等要经常清洗消毒。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带宝宝进行预防接种,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四、五官保健1、眼部保健避免强光直射宝宝的眼睛。
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睛是否有异常分泌物、红肿等情况。
2、耳部保健给宝宝洗澡时要防止耳朵进水,避免引发中耳炎。
新生儿护理保健的8大重点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出生到能适应周围环境的一段时期,一般为一月左右(28天)。
由于新生儿的适应能力不完善,易发生疾病,必须重视保健工作。
一、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弱,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应每日测体温一次,低于30℃者,应予保温;高于38℃,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并寻找发热原因,进行处理。
夏季宜进行散热,多喂水,以防发生脱水热。
二、喂养
新生儿从皮肤、呼吸道有大小便中失去大量水分,应注意补充。
可于两次哺乳之间喂5%糖水。
一般可出生后6~8小时喂糖水,12小时开始哺乳,每次哺喂时间20~30分钟,间隔3~4小时,一昼夜可喂6~7次,对早产或体弱的新生儿,应每2小时哺喂一次。
每次哺乳后,应将婴儿抱起,轻轻拍背,使吞入胃的空气排出,以防吐奶。
三、新生儿黄疸
出生后3~4天约50%的新生儿皮肤与巩膜出现黄染,多在7~10天后自然消失。
新生儿血液中多的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质,因新生儿肝功能不健全不能使间接胆红质变为直接胆红质从胆道排出,结果过多的胆红质集存在血液内,发生黄疸。
若黄疸持续不退并加重,多为病理现象,应检查有无败血症、母婴血型不合等所致的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畸形或肝炎等疾病。
四、脐带。
育儿保健知识大全育儿是每个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育儿保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育儿保健的重要知识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照顾宝宝的成长。
一、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期是婴儿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
下面是一些关于新生儿期保健的要点:•婴儿的睡眠十分重要,应确保婴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并给予适当的睡眠环境。
•婴儿的饮食应以母乳为主,母乳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婴儿的生长需求。
•注意保持婴儿的体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对婴儿身体的不良影响。
二、婴儿期保健婴儿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一些关于婴儿期保健的要点:•婴儿期需要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如体格发育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身体问题。
•婴儿期的营养需求较高,应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同时避免过食和营养不良。
•婴儿期的运动发展很重要,可以帮助婴儿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三、幼儿期保健幼儿期是孩子开始接触外部环境的阶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幼儿期保健的要点:•幼儿期需要进行常规的视力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视听问题。
•幼儿期的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平衡摄入各类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幼儿期需要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适合的运动方式。
四、学龄前儿童保健学龄前儿童期是孩子开始接触学习和社交的时期。
以下是一些关于学龄前儿童期保健的要点:•学龄前儿童期需要进行常规的心理和智力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智力或情绪问题。
•学龄前儿童期的饮食应注意膳食结构的合理,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
•学龄前儿童期需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养成刷牙和洗澡的习惯。
五、儿童期保健儿童期是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成熟的阶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期保健的要点:•儿童期需要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和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身体和智力问题。
•儿童期的饮食应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适量增加蛋白质和钙的摄入。
•儿童期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等。
新生儿期的保健要点及措施(一)保暖新生儿由于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弱,体温随外界气温的波动而波动,因此,注意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体温比母亲体温略高,无需自身调节体温;出生后,由于蒸发散热,体温明显下降。
以后体温逐渐回升,波动在36〜37℃o居住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影响非常大,新生儿在适宜温度下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肛温保持在36.5。
C左右,手足温暖,无寒冷损害发生;若体温降至32℃以下,则可能发生寒冷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硬肿症。
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24〜26C湿度保持在50%〜60%。
新生儿居室的温度与湿度应随气候温度变化而调节,保暖的方法应根据居室环境的大气候和新生儿局部保暖情况而定。
城市居室的保暖多采用暖气、空调等。
农村多采用火墙、地炕和室内生炉子等办法。
热水式采暖,温度波动较小,利用空调机来调节室内温度可保持恒温,但造价高。
北方农村采用的火墙和地炕形式的采暖,室内温度较均匀。
而火炉形式的采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和烫伤的发生,并预防火灾。
新生儿局部保暖是指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的恒温箱取暖;家庭中常用的有襁褓法(俗称蜡包)、新生儿睡袋、母亲怀抱、热水袋等。
襁褓法保暖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保暖方法。
但不要包裹得过紧,限制新生儿手足活动,使产热减少,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
总之,冬季居室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过低,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故要强调保暖。
夏季居窒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包裹过紧,又易引起发热,要强调散热。
因此,要随着气温的高低,及时增减衣被。
同时,还要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
(二)喂养新生儿娩出后应尽早吸吮母奶,医师要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保证良好的乳汁分泌以满足新生儿生长所需;指导母亲按需哺乳,喂奶的时间和次数以新生儿的需要为准,昼夜不应少于8次。
所谓按需哺乳是指新生儿期喂母乳可按新生儿需要随时哺乳。
如新生儿哺乳后能安静入睡、大小便正常、体重增加正常,就是母乳充足的表现;如母乳不足应设法增加孩子吮吸次数,乳母要增加营养的摄入、保证良好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母乳确实不足或无法进行母奶喂养的小儿,可混合喂养。
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期是宝宝最脆弱的时期,也是家长们最需要关心和保护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
因此,正确的保健措施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新生儿期保健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保健方法。
一、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期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母乳富含宝宝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并且能够提供丰富的免疫因子,有助于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同时,母乳喂养还能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联系,对宝宝的智力和情绪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二、合理营养除了母乳喂养外,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需要补充的宝宝,正确的人工喂养也至关重要。
母乳以外的人工喂养方式应选择符合宝宝年龄的配方奶粉,并按照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进行配方和喂养方法的选择。
新生儿的胃容量有限,饮食量和频次需要根据宝宝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以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
三、注重宝宝的卫生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弱。
因此,保持宝宝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每日洗澡时应注意水温的适宜,洗护用品选择无刺激性、对宝宝肌肤温和的产品。
洗澡后,用柔软的毛巾将宝宝全身水分擦干,特别要注意皱纹部位。
同时,保持宝宝的指甲干净,避免用手抓脸,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睡眠环境的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宝宝的床铺应保持整洁、干燥,并选择柔软透气的床品。
室温宜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一般为摄氏20-22度。
另外,使用安全可靠的睡眠设施,宝宝的睡眠区域应避免放置任何有窒息危险的物品,如厚重的被子、枕头和玩具等。
五、预防接种新生儿期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接种能够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预防危及生命的重大传染病。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可以开始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完整个疫苗计划能够提供宝宝终身的免疫保护。
六、定期体检新生儿期的宝宝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宝宝的身体发育正常。
定期体检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基本指标,检查肢体的发育情况,观察皮肤、黄疸、眼睛、耳朵等部位是否健康。
新生儿期的保健重点精
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新生儿期的保健重点
讲课人:范玮
新生儿娩出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易患各种疾病,死亡率高。
因此新生儿期是生命最脆弱的时期,新生儿保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定期家庭访视。
主要查看新生儿居室环境,观察新生儿反应,皮肤颜色,脐部是否清洁;了解新生儿吸吮、睡眠、哭声、大小便性状,体重增长情况,宣传指导母乳喂养。
(2)指导保暖、喂养、护理、预防感染和感知刺激等。
(3)对高危新生儿密切随访,重点管理。
对受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低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严重感染等)影响的新生儿,应重点进行家庭访视,建册重点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4)促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通过亲子间的身体和视觉的接触,并倾注爱心和热情,使新生儿得到温暖和安全感,促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新生儿的特点和保健
(一)新生儿期的特点:
1、体温调节:需适应的环境温度或中性温度,特别是低体重儿或
早产儿。
2、循环系统:胎儿循环→成人循环,任何原因使肺动脉压力增加
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导致发绀。
3消化系统:胃略水平位,食管下段括约肌不成熟,控制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出现呕吐。
(1)人乳喂养的小儿粪便:黄色或金黄色,均匀膏状或黄色粪便粒或较稀薄,平均每日2-4次,添辅食后减少。
(2)人工喂养每日1-2次易便秘,如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痛苦,不称为便秘。
(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加外,无其他症状,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渐渐转为正常。
4 泌尿系统,肾浓缩功能差,肾小管排磷功能差,选用蛋白质、矿物质(磷)含量高的牛乳喂养对新生儿肾脏有潜在损害。
5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兴奋性,对外界刺激反应易疲劳,以睡眠状况为主。
6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功能较成熟,肠道分泌的Iga较低。
7体格发育:新生儿是婴儿期增长最快阶段,第一个月增加1-1.5KG,身高生长4-5CM。
(二)新生儿期保健
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特殊阶段,重点是预防出生时缺氧、窒息、低体温、寒冷损害综合征和感染,为Ⅰ级预防和部分Ⅱ级预防(新生儿筛查)
1、出生时护理:保持室温25-28℃,口腔、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
高危儿送重症
监护室。
2、新生儿居家保健
(1)保暧:有条件冬季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55%-60%为宜,无条件热水袋保暖;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原因不明哭吵不安,应除外室温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
(2)喂养:尽早吸吮母乳,指导正确哺育方法以维持良好乳汁分泌;确实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指导母乳配方奶粉喂养,根据季节和新生儿状况增加户外活动,获得天然维生素D;纯母乳喂养新生儿2周后补充维生素D400iu/日,乳母适当补充维生素K1,避免发生维生素K1缺乏性出血性
疾病。
(3)皮肤护理:每日洗澡一次,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干燥,根据室温选择合适衣服和尿布;新生儿痤疮、马牙;乳房肿大,假月经、红斑、粟粒疹不需要处
理。
(4)促进感知觉,运动发育:帮助新生儿发展信任感,多与新生儿说话,抚摸、摇、抱新生儿,促进视、听觉发育;生后1周进行按摩皮肤。
(5)预防感染:居室空气新鲜,成人护理新生儿前洗手,家人患呼吸道疾病接触新生儿时戴口罩,新生儿用具每日煮沸消毒。
(6)慎用药物。
、
3、新生儿疾病筛查:
(1)听力筛查:使听力障碍新生儿,使其语言发育关键年龄之前能得到适当干预。
(2)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筛查,预防疾病带来严重后果,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时期由于肝功能不成熟及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出现肉眼可见黄疸,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 mol/L,早产儿不超过 mol/L称生理黄疸,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到3-4周。
什么是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血清胆红素>102u mol/L
(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mol/L,早产儿>255u mol/L。
(3)血清直接胆红素>26u mol/L
(4)血消胆红素每日上升>85u mol/L
(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消退后又重出现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