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2.04 KB
- 文档页数:1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
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
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
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
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
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
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登革热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层次。
疑似病例需要符合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病例的条件,并且有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则需要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的条件,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如果无法达到以上任一标准,则无法确诊为登革热。
同时,要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疟疾等。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一、引言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可导致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重症登革热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标准1. 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如高热(体温≥39℃)、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等)。
2.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
3.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超过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级标准,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出血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等。
4. 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如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抗体阳性等。
5.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如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病因可以解释。
三、注意事项1.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对于疑似重症登革热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3. 确诊为重症登革热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四、总结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一级标准、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以及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尽早进行治疗。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登革热的几种常见检查方法:
1.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登革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医生会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原、抗体及其他生化指标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2.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登革热病毒的遗传物质(RNA)。
通过PCR检测,医生可以快速确定体内是否存在登革热病毒,并确定感染的病毒血清型。
3.血小板计数:登革热病毒会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下降,因此医生可以通过血小板计数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545万/毫升,而感染登革热后,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显著下降。
4.其他临床检查:除了以上常用的化验和检测方法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其他临床检查来帮助诊断登革热,例如测量体温、观察皮肤疹子、观察肝脏和脾脏的肿大情况等。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确诊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指标和流行病学史等因素。
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建议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