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细胞形态特性和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80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成熟红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一、形态特征成熟红细胞是人体最常见的血细胞之一,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
一般情况下,成熟红细胞为圆盘状,中央凹陷,两侧薄而边缘略厚。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直径约为7.5-8.5微米,中央凹陷的直径约为2-3微米。
成熟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二、功能特点1. 携氧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携氧。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红细胞膜上的氧气运输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
成熟红细胞的特殊形态为其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例,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携带氧气。
2. 弹性特性成熟红细胞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
这得益于红细胞内部的蛋白质骨架,它能够使红细胞在狭窄的血管内通过,并保持其形态稳定性。
这种弹性特性使得红细胞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血管,确保氧气能够顺利地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3. 柔软性成熟红细胞具有良好的柔软性。
这种柔软性使得红细胞能够在毛细血管中自由弯曲,同时也能够通过窄小的血管间隙。
这种柔软性是由红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和成分所决定的,它使红细胞能够在血液循环中保持良好的活动性和稳定性。
4. 长寿性成熟红细胞的寿命通常为120天左右。
这是由于红细胞内部缺乏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也不会老化。
此外,红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血型抗原也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寿命。
不同的血型抗原对应着不同的红细胞寿命。
5. 免疫识别成熟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不仅具有影响红细胞寿命的作用,还起到免疫识别的作用。
血型抗原通过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结合,使得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排除不同血型的红细胞。
这种免疫识别的功能在输血、器官移植等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6. pH调节成熟红细胞能够通过调节酸碱平衡来维持体内稳定的环境。
红细胞内部含有碳酸酐酶,它能够使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而分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这种pH调节的功能使得红细胞能够在酸碱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功能。
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方面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介绍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以及血细胞分析的意义和常见的检查方法。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液体之一,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其中,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类血细胞,它们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载体。
红细胞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在肺部吸收氧气后,将其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红细胞也能够运输二氧化碳,将其从组织和器官带回肺部,然后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红细胞分析可以评估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了解氧气供应和运输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缺氧等相关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帮助身体对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白细胞的种类多样,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等。
每种白细胞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和摧毁病原体,维护人体的免疫平衡。
白细胞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和有无感染等情况。
血小板是一类细小的细胞碎片,主要在凝血过程中发挥作用。
当人体受到创伤或出血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血小板分析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判断凝血和止血过程的有效性,有助于诊断与凝血功能相关的疾病。
血细胞分析是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来完成的。
目前,常见的血细胞分析方法有血常规、血液像、骨髓象等。
在进行这些检查时,医生会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人员会使用自动化的仪器,根据血液样本的特性,对其中的各种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并生成报告。
血细胞分析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