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_平均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52.6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平均数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唯一的规律性统计特征量,在这个统计量的教学中,计算公式与移多补少都侧重平均数的算法,都没有点破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数的实质: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掌握公式与理解移多补少,还有必要捅破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窗户纸”。
⒉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平均数的理解在于:(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的代表数。
(2)平均数是每个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所以:其一,平均数对数据的反应灵敏,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到它,越是极端的数据影响越大;其二,平均数可能不等于任何一个相加的数;其三,平均数可能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小数或分数;其四,平均数在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之间;其五,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理解平均数。
⒊对于平均数的应用,不能停留在带有典型应用题烙印的变式题目、一味在“总数”与“总份数”的“相对应”上动脑筋,而应该更多关注平均数推断、比较功能的练习,反映平均数降低测量误差作用的练习等。
磨课要点:⒈起点。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且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客观上说,统计学就是通过公式给平均数下定义的。
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公式本身并没有揭示为什么要这样算(目的性),计算结果意味着什么(解释性)。
因此,不便于小学生理解。
与其相反,“移多补少”作为平均数的一种几何意义,显得非常直观,它既能展现求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方法与过程,又能一眼看懂结果的含义并确认其合理性。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具备学习新知的条件。
⒉终点。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是其他集中量数所不及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简单的统计表,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
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同时,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研究。
备课前思考:在研读课标、教师用书以及观看教学视频后,教师决定将“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作为本课时教学设计理念。
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力求让课堂平实一些,渗透到位一些,让学生所学扎实一些。
得失反思:1.在这节课的呈现方式上,教师注重了从社会关注问题引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研究。
通过创建情境,让学生产生对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触发思维碰撞,发现、经历、感悟到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并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同时,教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告知学生可以直接比较男、女生实际个数快速判断出女生的成绩比男生好。
改写后的文章: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中,教师李祉儀提出了“夯实课堂,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设计理念,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采用了“自主、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在备课前,教师研读了新课标、教师用书,并观看了吴正宪老师“平均数”的教学视频,收获颇丰。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一)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三)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
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
(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4、让学生贴水果。
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
(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
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第2课时平均数(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个性教案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四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来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9个,第二组投中34个,第三组投中25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2.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怎么做,能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
尝试探究,感知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把黑板上其中一个统计表拿走,再选一个与其人数不同的小组的成绩统计表,引导学生判断用总成绩来比较哪组的成绩好是否合理。
3.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
4.课件出示教材91页例2情境图和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思考:哪个队的成绩好?
5.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作用。
应用新知,巩固方法。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第3题。
2.小明所在小红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小组所在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
小明是否比小红矮?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和谐发展。
教学例2时,先回顾例1学习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然后借助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时,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教学目标、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240÷60=420÷7=50÷30=54÷9=960÷6=88÷8=76÷4=85÷5=810÷9=(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号笔筒有()支铅笔2号笔筒有()支铅笔3号笔筒有()支铅笔4号笔筒有()支铅笔5号笔筒有()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课上尝试小研究研究一: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姓名投中个数张华8个王云7个李英6个赵明7个第二组姓名投中个数刘杰9个杨立8个孙梅5个王丽3个丁鹏5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数量(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算一算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提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最终的小组意见,最后小组长确定好发言顺序。
第2课时平均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P91~92例2,完成P93~94“练习二十二”第3~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养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
师:同学们,学校正在进行踢毽比赛。
下面是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
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更好吗?(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第3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判断哪个队成绩更好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正确地解决了问题,不少同学还用到了上节课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平均数(2)]二、探究新知(一)产生冲突。
课件出示教科书P91例2中的表格。
师:现在看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哪个队的成绩好?(二)达成共识。
1.师:“平均”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2.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平均数可以代表这个队的踢毽子的总体水平。
(三)自主计算,解决问题。
1.求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一算,女生队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2.求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估算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师:男生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呢?我们先来估一估。
谁来估?生:学生可能会说16个、20个……师:可能是20吗?生:学生可能会说“多的要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2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均数。
二、新授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三、巩固练习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怎样才能知道?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统计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整理这个盒子。
(板书:统计)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如果学生说先把三种图形分开,再一种一种数出个数。
可以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演示这种方法)。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指挥学生看书,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统计三种图形个数的,其中一名学生做什么事,其他学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图中的学生那样统计吗?4人一组分组活动,一人报名称,其他三个人记录。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磁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谈话激趣。
话说唐生师徒四人这天来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又饥又饿。
孙悟空摘了些桃子给大家解渴。
猪八戒说:“我每天扛着耙子走来走去,非常辛苦,我要吃10颗桃子,沙师弟每天挑着担子也辛苦,你吃8颗桃,猴哥吃得少,给你4颗桃,师傅骑在马上不辛苦吃2颗桃。
”孙悟空叫道:“呆子,你真是个吃货,这不公平。
”同学们你能帮帮猪八戒解决这个困难,重新分配吗?(指名用磁扣展示。
)2 .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个人都有6颗桃子,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知识应用1 .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图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 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 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比平均水深高,他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
()2 .求平均成绩。
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平均成绩李丽98 100 99张华100 40 88马敏85 84 78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岳天翔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男、女生踢毽比赛成绩统计图,借助统计图:1.移一移或动笔算一算。
2.比一比:哪队获胜?3.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设计意图:教师是本次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独立思考”环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求平均踢毽个数,初步感受两种方法的特点。
在“小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倾听、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全班汇报:有结果了吗?说说你们小组用的什么方法?(4)求平均数的方法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学生展示:把曾诗涵的20个移1个给杨羽,女生队每个都是19个了。
师:你们在移一移的过程中已经会用了一种数学方法叫“移多补少”。
在移一移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生:总数没变,人数没变,但每人踢毽数变了。
师:每个踢毽数都变得怎么样了?(同样多)女生队都变成几了?(变成19了)猜猜看,这个19叫什么数?(平均数)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那么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方法二:计算的方法学生板书计算的方法。
(19+15+16+20+15)÷5=17(个)师追问:括号里的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板书:总个数)这个5呢?(总人数)17呢?(平均数)师小结:分别用两队踢毽的总个数除以相应的人数就求出两队踢毽的平均数。
(5)深入理解平均数师:男生队的平均数17表示男生每个人都踢了17个吗?那请同学们将平均数17与每个队员实际踢毽的个数比一比,看你有什么发现?生:17比15大,比20小。
师:你真会观察呀,平均数比最小的15要小,比最大的20要小,平均数就位于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女生队李玲踢毽正好是19,这2个19表示的意思都一样吗?生:不一样,一个19是李玲实际踢的个数,而这个19是平均踢毽的个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3.辅助教材:练习册、作业纸。
4.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值等。
2. 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3. 操练•给学生提供几道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答。
•老师抽查学生的答案,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深化•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12, 15, 18, 21, 24。
2.根据以下情景计算平均数:小明连续5天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为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6公里。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其他可以应用平均数概念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概念的讲解。
同时,学生在操练中缺乏合作和交流,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
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
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说看,多指名几个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
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有难或有疑惑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后小组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例1: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①移多补少,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②列式计算:(先合起来再分)
(14+12+11+15)÷4
=52÷4
=13
例2:哪个队的成绩好?
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答:女生成绩好。
总数÷数量=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反】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
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老师只起了“牵引”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
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
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
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
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
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
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