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3
画龙点睛的典故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画了一条龙,问人:“你看
龙画得怎样?”另一人说:“还差一点点。
”画龙者不以为然,再画几笔。
另一人依旧说:“还差一点点。
”画龙者就细心地再画几笔。
另一人此时
说道:“非常好了,就差一点点,画一个龙眼就行了。
”
画龙者精神一振,画上了一只龙眼,画面一下子变得栩栩如生,一条
栩栩如生的龙便呈现在两人面前。
从此我们便有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含义是指在完成某件事情时,通过点出一些关键细节达到完美的效果。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故事、寓意、造句、翻译等画龙点睛的故事: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
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
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
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龙点睛翻译:Putting the Finishing Touch to the Picture of a Dragon
此产品暂不提供下载版,更多精彩内容请到知库圈子下载!。
画龙点睛
典故简介:
成语“画龙点睛”源自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画家张僧繇。
张
僧繇以画龙闻名,他画的龙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据传,
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
都没有画上眼睛。
当人们好奇为何不画眼睛时,张僧繇回
答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掉。
”人们不信,坚持要求他画
上眼睛。
于是张僧繇给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结果这两
条龙真的张牙舞爪,腾空而去,而未点眼睛的两条龙则依
然留在墙上。
从此,“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便流传开来。
成语解释:
“画龙点睛”原指在画龙时最后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
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创作或表达中抓
住关键点的重要性,通过一两笔或一两句话使整体效果更
加完美。
成语寓意:
“画龙点睛”告诉我们,在任何创作或表达中,找到并强调最关键的部分,能够使整个作品或论述更加有力和生动。
它鼓励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抓住核心,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
大的效果。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文章、演讲、艺术作品或其他创作中,通过添加一个关键的细节或修饰,使整体效果更加出色的情况。
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关键时刻的表现,使整个场景或事件更加完美。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介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介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简介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敏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就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恳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睛其实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睛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规定,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异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画好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暴风四起,电闪雷鸣,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点睛之笔锦上添花:意指在美丽的锦织物上再添加鲜花。
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点石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点睛之笔:比喻精选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源自于唐代张彦伯的故事。
张彦伯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素来以
画龙著名,但他的画龙总是缺乏生气和灵动感,让人看来毫无生机。
一天,张彦伯的一个朋友来拜访他,途中经过了一条小溪,发现秋水中有一条龙潜藏
其中。
他非常兴奋地来到张彦伯的家中,告诉他这个消息,并劝他去画一张真正活灵活现
的龙图。
于是,张彦伯便开始了他的新作品。
他用笔勾勒出龙的形状,描绘出龙的纹理,但画
出来的龙看起来还是缺乏灵动感。
他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放弃。
但他的朋友却鼓励他说:“你的画龙已经很好了,只是差一个关键点睛的步骤。
”
于是,张彦伯眼前一亮,决定继续尝试画“画龙点睛”。
他仔细观察了秋水中那条龙,揣摩它的神态和动态,最终在龙眼的位置上加上了一个小点,这点不仅仅是点,更是表情、灵魂和生命力的体现。
这一点瞬间让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气和灵动。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点
睛之笔变成了整幅画的精华部分,让画龙栩栩如生,真正活灵活现。
后来,张彦伯的画龙点睛之笔推动了他的画艺事业向前发展,也让他成为了一位闻名
天下的艺术大师。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关键一步”的重要性。
只有在恰当的时机,
恰当的环境下,进行正确的举措和决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整件事情更加完美。
“画龙点睛”成为了人们流传至今的最有代表性的成语之一,让人们时刻铭记,照亮人生
的前进道路。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是一种非常精炼地表达语言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中追求简洁明了,切中要害,高度概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汇和句式,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表现技巧。
成语“画龙点睛”原指在龙的眼睛上勾勒上一点,使整个龙立体生动,意味着在作品的关键地方做出完美的点缀,使其达到完美境界。
下面就来看几个著名的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画龙点睛战国时期,有位叫王铁的画家,他一生以画龙闻名。
他的画龙形态万千,神态各异,堪称一绝。
一次,代表秦国的官员来到王铁家,请求他为国家画一幅神龙图案。
王铁心领神会,很快完成了作品。
仅仅是四条腿、一张嘴,和一双透亮的眼睛。
然而官员却对此大加批评,“这是什么神龙?毫无神韵。
”王铁十分惭愧,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准备重新画一幅龙。
他在那幅龙的眼睛中画上了缺一不可,细节非常完美的一点。
这一点让龙显得灵动十足,身上的每一片鳞都散发出神奇的光芒。
王铁再次把画奉献给了官员,官员看后大为惊叹,称这画龙的瞳孔生动神秘,龙鳞闪闪发光,足以体现了雄壮、神秘和活力。
从此,这幅作品成为一部中国画的经典之作,“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中传开来了。
故事二:青出于蓝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学家郑国将去鲁国谒见鲁哀公,鲁哀公很是重视,邀请郑国将参加庆祝会,并请郑国将说几句即兴诗。
郑国将本来准备的诗篇丢了,只好就地“打草稿”,忠于自己的风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庆祝会后,鲁哀公很是惊叹,他问郑国将这诗用了三年才才完成,怎么展现的没有任何重点或是格调高峰。
郑国将不假思索,回答道:“我参考了我师父颜之推的器重,教诲我们,青出于蓝胜于蓝,吸收他人长处,可能做到更好的音乐。
”他的意思就是,“(我的诗比我的老师颜之推语的诗篇更好)我吸收了他的长处,学成自己的特色来做出这样的诗歌。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意是器重若新,悉心钻研,认真探索,可以从前人的基础上尽情发扬创新。
故事三:点石成金《左传》中讲:楚国有位聪明的高官,他可以在河流中寻找黄金。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原文
原文: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
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求他的画。
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
仅三天,他就画出了四条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龙。
这四条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真龙竟没有什么差别。
一时间,围观的人都大为惊叹。
然而当人们凑近细看时,才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
这样明显的缺陷让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纷纷请求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
张僧繇却笑着说:“为龙画上眼睛不难,可一旦画了眼睛,这四条龙可就飞走了。
”
大家一听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他十分荒唐。
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认为张僧繇在开玩笑。
于是,张僧繇只好答应先给其中两条龙画眼睛。
他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笔轻轻在画上点上眼睛。
刚画完,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起,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
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
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
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成语之一,形容在文章或绘画中用细微之处来增添亮点,使之更加完美。
下面是一些关于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的介绍。
故事一:子牙画符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子牙的道士,他以法术高强、用符驱邪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一位富商找到子牙请他帮忙击退一只常常捣乱的山妖。
子牙准备好了很多强大的符咒,然而就在他用符咒施展时,却发现其中一张符咒上有一点污渍,他不懈努力地想清掉它,但是无法成功,于是他突发奇想,将污渍用画龙点睛的方法转化成一只精美的小虫,这只虫在符咒中眨眼,鬼斧神工的完成了子牙的符咒,并化解了山妖的魔力。
故事二:司马青衫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司马青衫,他工艺精湛,画技卓越。
一天,一位富有的商人找到他,委托他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司马青衫开始细致地勾画山川、水流、花草。
但是他总觉得画中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决定在画中加入一只小鹿。
他用极其精湛的手法,画出了一只灵动的小鹿,它目光灵动,仿佛融入了整幅画作之中。
当商人看到这幅画时,被小鹿的存在深深吸引,他无法将目光从小鹿身上移开,最终决定以高价购买了这幅画。
故事三:陈抟点石成金古代有一位名叫陈抟的画家,他在画艺上有着非凡的造诣。
一次,一位富商找到陈抟,想要让他为他的馆马描绘一幅画作。
陈抟开始仔细观察马匹的外貌,但他发现这匹马的身上有一个瑕疵。
他在马匹的身上点了一点颜色,将那块瑕疵点成了金色。
富商看到这匹马时,被那个金色的点石成金的技巧所吸引,最终决定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了这匹马,同时也让陈抟的声誉越来越高。
故事四:杜甫点睛唐代诗人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和力量。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名为《城塞》的诗,描述了城池被敌军攻破后的凄惨景象。
然而,他始终对这首诗感到不满意,觉得缺少一种表达悲切情感的手法。
最终,在他朋友的建议下,他在诗的最后增加了一句“地势最高泥沙堆”,这一点睛之笔让整首诗更具震撼力,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这些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画龙点睛的技巧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作品增添一抹独特的亮色。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最新3篇】画龙点睛成语故事14篇本店铺精心为您带来了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最新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龙的时候,为了让画作更加生动逼真,他只画了龙的身体,而没有画龙的眼睛。
当画家向客人展示他的作
品时,客人认为画上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和龙身体一样生动的眼睛。
画家非常遗憾,于是用笔在龙的眼睛位置上点了一下,于是这
副画作立刻变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加上一点小小的东西就
能让整个作品更加完美或者生动。
它在艺术和其他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比喻,在某件事情达到最后的关键点时,只
需要加上一点简单的东西,就能使整个事情变得完美或者圆满。
例如,一个活动的策划者可以在活动的最后加入一个意外的惊喜,这
就好像是在活动上画了龙的眼睛一样,让整个活动变得更加有吸引
力和意义。
总之,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细节,特别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刻,一个简单而巧妙的举动或者补充,就可
以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出色和成功。
参考资料:
- 《汉语成语故事大全》
- 《成语故事词典》。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唐代,关于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
张僧繇的绘画技艺非常高超,尤其擅长画龙。
传说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这些龙画得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当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龙的眼睛画出来时,他回答:“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然而,面对人们的一再请求,张僧繇最终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然后,就在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
围观的人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的画技更加佩服。
因此,“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在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画龙点睛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成语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故事一:张僧繇
画龙点睛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成语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故事一:
张僧繇是南朝着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
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画龙点睛幼⼉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原来是表⽰画家张僧繇所画出来的画⾮常神妙,后来就表⽰⼀个⼈⽂章写的好。
亲爱的⼩伙伴们,⼤家知道画龙点睛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吗?下⾯⼩编给⼤家分享关于画龙点睛成语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次,他在⾦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
⼈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的!”⼤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话。
后来,经不起⼈们⼀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了,他刚刚点出第⼆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风,顷刻间电闪雷鸣。
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起,腾空⽽去。
围观的⼈,个个看得⽬瞪⼝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画龙点睛成语解释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喻在关键地⽅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动传神。
也⽐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画龙点睛成语⽤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贬义,可以⽤来形容⼀件事做的相当完美,也可以⽤来形容做事多此⼀举。
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龙点睛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视频,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张僧繇就画好了,并且非常像真龙。
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
可是,当人们仔细一看,却发现每条金龙都没有眼睛。
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前去观看的人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
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其中两条金龙加上了眼睛。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霎时间,电闪雷鸣,点了眼睛的两条金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画龙点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解决问题.本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多用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也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例句:剧中领唱、伴唱有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属于描绘表现手段的熟语有:"画龙点睛"、"挂羊头,卖狗肉"、"活到老,学到老"等等。
歇后语:张僧繇画龙相近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英文:addthetouchthatbringsaworkofarttolife。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8篇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8篇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1原文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张僧繇的籍贯,<历代名画记>卷七载:“张僧繇,吴中人也。
”吴中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宋<宣和画谱>、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也都说是吴人,这是一种最为可靠的说法。
另有一说,现行本南北朝姚最<续画品·张僧繇>条的标题下,注作“五代梁时,吴兴人”。
清乾隆《湖州府志·艺术传>也依据这一注语作为吴兴人,并征引了明董斯张<吴兴备志>的说法作为佐证:“僧繇世传吴人,乃画品出姚最所续,独以僧繇系之吴兴。
按最武康人,从梁入周,其一时目击,当不妄借他郡人为吴兴产也。
”近人吴诗初在<张僧繇>一书中批驳了董斯张的理解,认为他对宋齐梁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忽略了所谓‘五代’是唐人对宋、齐、梁、陈、隋五个王朝的概称,<续画品>中称萧绎(梁元帝)为湘东王,说明写成时间至迟也还在萧纲(梁简文帝)天正元年(551),即萧绎未称帝以前,他不可能有‘五代’的概念。
这就说明这一注语并不是姚最的自注,而是‘批校者’把张僧繇的经历和籍贯混为一谈了。
”张僧繇不仅是个著名画家,而且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位,是上层社会精英分子。
在这点上,他与陆探微有天壤之别。
张僧繇,仕途顺通,《历代名画记》载:“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武陵王是梁武帝萧衍第八个儿子萧纪的封号,<梁书>列传第四十九<武陵王传>载:“天监十三年(514)封为武陵郡王。
”说明张僧繇被任命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天监十三年至十八年之间,这时萧纪年龄不超过七岁至十二岁,因为据《梁书·元帝本纪》,萧绎(萧衍第七子)生于天监七年,那么作为第八子的萧纪,生年当不早于天监七年,天监十三年封郡王时年龄不大于七岁。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是在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泰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敏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恳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其实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规定,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异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暴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
张僧繇,吴(苏州)人。
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苦学成才,长于写真,知名画家,擅长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衬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
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象现代的速写,被称为“疏体”。
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其实不相同。
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此外,他还善于雕塑,有“张家样”之称。
张僧繇一生苦学,“手不释笔,俾夜作昼,未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
”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
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不过从画面上看。
张僧繇的画貌其实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
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