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多相催化反应基础-扩散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65
多相催化内扩散的类型多相催化内扩散的类型概述多相催化反应是指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气体或液体相中的反应物质发生催化反应。
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内扩散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决定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内扩散分为两种类型:外部传质和内部传质。
外部传质外部传质是指反应物分子从溶液或气相中通过物理吸附到固体催化剂表面的过程。
当反应物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它们会被吸附到固体表面上,并在表面上扩散。
这个过程被称为外部传质。
外部传质的速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催化剂孔径大小和形状等。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对外部传质速率也有不同的影响。
内部传质内部传质是指反应物分子在固体催化剂孔道中扩散的过程。
当反应物分子进入孔道时,它们会与孔道壁发生作用,并随着孔道的形状和大小而扩散。
这个过程被称为内部传质。
内部传质的速率受到孔道大小、形状和催化剂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对内部传质速率也有不同的影响。
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内扩散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内扩散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它决定了反应物分子与固体催化剂表面接触时的速率和效果。
对于多相催化反应,了解不同类型的内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外部传质,反应物分子必须先通过气液界面或液固界面进入固体表面。
此过程通常是由气液或液固界面上溶解度、扩散系数和传质速率等因素控制的。
对于内部传质,反应物分子必须先进入孔道中,然后才能与催化剂表面接触。
这个过程通常是由孔道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等因素控制的。
总结多相催化反应中,内扩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它决定了反应物分子与固体催化剂表面接触时的速率和效果。
对于多相催化反应,了解不同类型的内扩散是非常重要的。
外部传质和内部传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内扩散,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的因素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条件来优化反应效果。
多相催化反应基础催化反应循环以CO催化氧化反应为例,催化反应过程的分子水平描述如图1.5所示。
CO+O2→CO2催化反应过程基本步骤第一步,反应分子扩散过程:反应分子从气相扩散到金属(活性组分)表面,这里,反应分子基本上以吸附分子形态存在分子表面扩散与解离过程:,反应分子可能发生表面扩散,并解离成吸附态原子。
以CO催化氧化为例,由于O2的键能(500kJ/mol)比CO的键能(1076kJ/mol)低,O2分子易于解离成O a。
表面反应过程: CO+O a →CO2通常表面反应过程是催化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rate-determining step)反应产物脱附过程: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产物(CO2)的表面结合能被打破,并从表面脱附出来产物分子扩散过程:产物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后扩散到气相,然后随反应气离开反应器气相扩散过程是催化反应中复杂性问题扩散控制的判断与消除多相催化反应中速度控制步骤速度控制步骤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扩散控制与化学反应控制,后者又称为动力学控制。
当催化反应为扩散控制时,外扩散与内扩散起主导作用,影响扩散过程的反应器操作条件(气流速度等)和催化剂微孔结构对催化反应效率至关重要,而催化剂本身的活性无法充分显示。
因此,只有消除扩散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催化剂的功效。
当催化反应为动力学控制时,表面化学吸(脱)附与表面反应起主导作用,催化剂的组成与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催化反应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催化剂的功效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必须注意,催化反应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是可以变化的。
催化剂的组成、微观结构和外观形貌,以及反应器操作都会导致反应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
活性中间物种(活性中间物种是指在表面催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种,这种物种浓度不催化循环的建立催化反应与化学计量反应的差别就在于催化反应可建立起催化循环。
在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循环表现为:一个反应分子化学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形成活性中间物种,并发生化学反应或重排生成化学吸附态的产物,再经脱附得到产物,催化剂复原并进行再一次反应。
流体在床层中的流动状态可分为滞流和湍流。
在大多数工业催化反应器中,流体均处于
湍流状态。
流体虽然是沿着反应器轴向移动,但是从局部来看,则是由许多分子作旋涡式运动。
流体的总体称为流体体相。
物质从流体体相到与催化剂活性表面相接触,还必须经历从流体体相向催化剂表面的运动过程。
由于表面反应在不断消耗反应物,造成流体体相和催化剂表面的浓度差,成为反应物分子从流体体相通过附着于流体—固体催化剂边界的静止膜达到催化剂外表面的动力;穿过催化剂外表面后,反应物分子就进入催化剂孔眩内部。
这是一种浓度差造成的扩散过程,前者的运动过程称为外扩散过程,后者称为内扩散过程。
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即至少应有一种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化学吸附成为吸附物种,才能发生反应。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I)反应物分子从反应器内流体体相向固体催化剂外表面扩散,称为外扩散。
(2)反应物分子从催化齐I外表面沿着微孔方向朝催化剂内表面扩散,称为内扩散。
(3)至少应有一种或同时有几种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化学吸附。
(4)被吸附的相邻活化分子或原子之间进行化学反应,或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分子与流体中的反应物分子之问发生反应,生成吸附态产物,这一步称为表面反应。
(5)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脱附。
(6)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表面。
(7)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反应流体体相中。
其中(1)、(2)、(6)、(7)步骤是传质过程,属于物理过程
了吸附活化、表面反应等过程,属于化学过程。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的七个阶段多相催化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的重要技术。
在进行多相催化反应时,催化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下面将一一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阶段:催化剂加载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往往需要先被分散在反应体系中。
这个过程也称为催化剂的加载。
催化剂的加载常常以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直接将催化剂粉末添加到反应物中,或者是将催化剂沉积在固体载体上。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控制好催化剂的负荷量,以及催化剂所处的环境。
第二阶段:反应物进入催化剂催化剂被加载后,反应物才能进入催化剂颗粒内部进行反应。
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可以是气态或液态。
当反应物进入催化剂的颗粒内部时,会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产物。
第三阶段:扩散传递在反应物进入催化剂的颗粒内部后,下一步就是扩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需要通过催化剂颗粒内部的孔道、通道等进行扩散,从而到达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
如果孔道、通道太小,就会影响反应物的扩散速率,从而影响反应的进程。
第四阶段:吸附在反应物进入催化剂的表面后,会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发生吸附作用。
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可以吸附反应物、产物、副产物等物质,然后在其上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反应物需要克服吸附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位置。
第五阶段:反应当反应物进入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也是整个多相催化反应的核心。
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的选择等因素。
第六阶段:产物扩散传递在催化反应后,产物需要通过催化剂的孔道、通道等进行扩散,从而离开催化剂。
在这个过程中,产物浓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反应的进程,从而导致反应速率的改变。
第七阶段:催化剂再生在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会逐渐失活。
因此,需要对催化剂进行再生,以保证其长期可持续的使用。
催化剂再生的方式往往是将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取出,并进行物理、化学处理,从而恢复其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