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矿柱回采与采空区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536.00 KB
- 文档页数:45
矿柱回采与空区处理方法探讨凌道兵1. 概述黄山岭铅锌矿主矿体因倾角缓而选择普通房柱法开采,由于矿山不断加大探矿工作力度,探明了大量的小矿体。
因其倾角陡而采用平底结构浅孔留矿法,有两个中段同时回采。
所留矿柱矿量约占矿块矿量的20~30%。
加强对矿柱回采,对提高矿产资源利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缩短井下作业线,协调采掘顺序,改善井下管理条件。
及时妥善处理好采空区,对解决矿山压力及岩体移动控制,维护井下作业安全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 开采条件小矿体产于志留系高家边组粉砂质页岩中,呈透镜状、脉状,已探明的矿体数为34个。
倾向南东,倾角65°~70°,多数矿体厚度6m~10m。
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铅铜硅化粉砂岩、含铅钾长岩两种。
矿体及围岩均属中等稳固以上。
3. 矿柱回采3.1矿柱回采方法选取(1)根据矿体开采条件间柱回采方式:推荐采用矿房大放矿以前开始进行回采。
①采准切割工作:利用回采矿房时已有的采切工程作为间柱回采的采准切割工程。
(见附图1)附图1②回采工艺:在采准天井内的人行联络平巷中施工中深扇形炮孔,采取在人行井联络道为中心由远而近地进行凿岩。
采取分层爆破,分层高以矿房回采时分层联络道的高度为主,一次性在各分层联络道内将炮孔施工完毕后,然后进行分层爆破。
分层爆破装药时在第一次爆破后的矿堆上进行。
爆破时一次爆破的炮孔控制在15~20个以内,最小抵抗线取0.8米,大块率应控制在20%以内。
对靠上部中段的间柱地应力集中处保留顶柱10~15m不予回采的方法支承上部围岩的压力。
(见附图1)钻孔布置见附图2、3 。
附图2附图3③出矿方式:采取人工搬运至矿车后,人工运至中段主分支溜矿井下到主运输中段,由主运中段用电机车运到选矿厂。
人工出矿时跟采场出矿相同,出矿量约为采矿量的三分之一后,进行下一次的装药爆破工作。
爆破后进行装药时需进行局部通风工作。
(2)根据Ⅳ1矿体开采条件顶柱回采方式:推荐采用上部中段矿房和间柱回采基本完毕后开始进行回采。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铜矿中深孔采矿设计技术标准×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矿段中深孔采矿的技术要求;1.2 本标准适用于××矿段中深孔采矿采切、布孔、爆破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1990年6月;2.2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3.3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3 术语3.1 中深孔采矿:中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
3.2 堑沟:采场受矿巷道兼采矿凿岩巷道。
4 一般规定4.1 采场或盘区采矿设计应在本矿段总体回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满足总体回采顺序要求;总体回采方案由矿段初步设计确定;4.2 采矿设计应包括矿房和矿柱回采(掘进、凿岩、爆破、出矿)、地压管理以及空区处理(如充填);将矿体划分为采场或盘区进行开采,具备独立的回采顺序,完善的人行、出矿、充填、通风系统;4.3 采场设计和组织生产,应实行强化开采,推广先进经验,执行安全规程,达到安全、高效和低耗的要求,并降低损失、贫化;4.4 采矿设计主要包括采准设计、布孔设计、爆破设计,并应根据相应级别的地质测量资料进行,地测资料需经专业主管技术人员审核。
4.5 ××矿段采准设计一般以盘区设计为主,将矿体垂直走向划分盘区,以双号地质勘探线为界每100m为一个盘区;暂留盘区隔离矿柱,宽18m。
矿柱回收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矿柱回收管理,规范矿柱回收行为,维护矿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范围为本单位内矿柱回收相关人员及相关操作流程。
第三条矿柱回收管理目标是确保矿柱资源的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条矿柱回收管理工作由本单位的矿柱回收管理委员会负责,委员会的成员由本单位内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
第五条矿柱回收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包括:制定和修订相关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监督、指导和协调本单位内的矿柱回收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矿柱回收的数据信息;组织开展矿柱回收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处理矿柱回收相关的投诉和纠纷。
第二章矿柱回收程序第六条矿柱回收程序包括矿柱回收准备、矿柱回收实施和矿柱回收检查三个环节。
第七条矿柱回收准备包括矿柱回收计划的制定、回收设备的准备和回收人员的培训等。
第八条矿柱回收实施包括矿柱回收现场的布置,矿柱的拆除和运输等。
第九条矿柱回收检查包括回收成果的检查和评估,回收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环境检查等。
第十条矿柱回收的具体操作流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三章矿柱回收责任第十一条矿柱回收的责任主体为本单位内的矿柱回收人员,包括矿柱回收负责人和矿柱回收操作人员。
第十二条矿柱回收负责人的职责包括:组织制订本单位内的矿柱回收计划;监督、指导和检查矿柱回收工作;负责矿柱回收相关的数据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十三条矿柱回收操作人员的职责包括:按照矿柱回收程序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保证回收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和环保。
第十四条矿柱回收责任的追究主体为本单位内的矿柱回收管理委员会。
第十五条对于矿柱回收中的违规行为,本单位将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解聘等,涉及刑事犯罪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矿柱回收安全第十六条矿柱回收中,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第一。
第十七条矿柱回收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采矿技术管理规定1、采矿工作以采场为单元组织生产,实行强化开采,推广先进经验,采用适用的新技术,认真执行有关安全规程和技术操作规程;2、采场设计和施工,必须达到矿山设计的开采回采率和采矿贫化率要求;3 、各坑口应根据规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采场技术管理实施细则;4 、采场单体设计采场单体设计应根据地质测量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包括矿体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文字说明和图件进行;采场单体设计的地质储量要求达到B级,对于复杂2V勘探类型矿体和边远分散的小矿体,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级别;对于提供设计用的地质资料,需经地质测量专业主管技术人员审核,如不能满足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可要求补充生产探矿,或结合矿体设计,补充生产探矿工程;采场单体设计就大本中段采场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要照顾上、下左、右相邻采场的关系及回采顺序;矿柱回采设计为采场设计的一部分,应和矿房回采设计同时进行;采场单体应包括:采矿方法选择的依据,采场结构及参数的确定,采场工程布置,施工顺序及进度要求,落矿、出矿、和弃填,顶板管理,通风及安全措施,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措施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场单体设计的图纸内容包括:矿房和矿柱的总体布置图,采准、切割工程布置图,施工进度计划,工程量和作业循环图表;大爆破设计还应在编写设计说明书时提供装药结构和爆破网路等有关图纸;采场单体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包括:地质矿量、地质品位、采矿量、出矿量及采矿品位,矿石损失率、贫化率、采准切割量、采掘工效,采场生产能力,主要材料消耗和作业成本;采场单体设计应由总工程师或公司主管副总组织有关部门和生产施工单位进行会审,施工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时,须由原设计部门修改设计,重大设计修改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采用新的采矿方法,应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验,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5、采准切割采准切割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采准单体设计和采掘作业计划进行,由地测人员测定后施工;采矿、地质和测量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掌握施工质量,进行技术指导;当矿体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部门应及时修改设计;不合格的采准切割工程不给验收,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工程质量;井巷工程支护需严格按设计施工与验收;6、落矿采准切割工程验收后,地质测量部门必须提出坑道实测图和重新圈定矿体的地质资料;对形态变化大的矿体,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深孔设计,超前施工取样孔,补充圈定矿体;采准切割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落矿工程根据矿山具体条件,合理选用浅孔,中深孔或深孔落矿方式及其布置形式;凿岩爆破参数的选取,应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达到较好的爆破效果,降低大块产出率;凿岩爆破应按采切工程施工后的地质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在施工中要确保炮孔角度,深度和方位三要素的质量要求,炮孔打完后要认真验收,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及时补孔;浅孔落矿时,要严格控制采场周边的炮孔,防止破坏上、下盘围岩与矿柱或充填体;在目前使用的设备条件下,采场落矿的孔深要适当控制,中深孔一般不超过12—15米,上向深孔不超过20米;矿岩不够稳固的采场,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深孔和深孔超前施工的时间,保证爆破前中深孔和深孔不致变形;采用崩落法时,落矿的补偿空间大小应根据矿山实际条件通过试验确定,补偿空间应均匀分布;爆破设计应按实测的炮孔进行,装药必须保证质量;采场爆破规模不宜过大;尽可能分次爆破;一次爆破药量50吨以上的,应按审批权限上报主管部门批准;高硫高温采场的爆破工作,要执行冶金爆破和炸药生产安全暂行规程中的有关条款;7 、出矿加强采场出矿管理,配备必要的出矿管理人员,制订相应的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认真采取措施,降低矿石损失、贫化;加强底部结构的维护,减少二次破碎对底部结构的破坏作用,确保底部结构能将采场矿石全部放出;浅孔留矿法采场局部放矿时,应控制放矿,使留矿面保持平整,留矿面距顶板高度应便于采场作业;深孔和浅孔留矿法大量放矿时,应控制矿石面均匀下降,提高放矿强度,缩短放矿时间,避免围岩片落造成大量贫化;分层充填法采场出矿时,应充分注意保护充填面,防止矿石损失和充填料混入而造成贫化,采场内夹石应按设计剔除当作废石处理;在一般情况下,采场溜井应装满矿石;崩落法采场的出矿工作,应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按设计要求编制放矿图表,严格遵守入矿图表作业,当出矿不符合设计和计划要求时,出矿管理人有权制止;加强采场出矿的计量、取样和化验工作;采用崩落法时,应根据采场出矿的计量、取样和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放矿计划,指导放矿工作;采场的截止出矿品位,应按有关规定,根据各坑口的具体情况,通过经济核算规定,报主管部门批准;8、顶板管理根据采矿方法和工程地质,合理确定采场允许跨度和暴露面积;建立顶板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顶板管理工作,顶板管理人员和安全人员应经常检查顶板,及时处理顶板松石;充填法采场的控顶高度应根据装运设备、顶板管理手段和矿岩稳固性等条件确定;分层充填法采场的控顶高度,一般不得大于4米;当矿岩稳固,采场配有服务车辆或其它措施检查顶板,或有可靠的护顶措施能保证作业安全的条件下,控顶高度可以增加到6—8米;缓倾斜矿体的空场法采场,应保持上盘稳定,打眼不允许破坏上盘围岩,在现在设备条件下,人员需出入采场,其高度应控制在6—8米;采场顶板不稳固时,必须采取护顶措施;采用锚钎护顶时,必须在出矿前安装,采场顶板应保持平整;9 、矿柱回采与采空区处理矿柱回采是整个采场回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填法采场的矿柱必须随着矿房的回采及时回采;空场法采场的矿柱应在不影响通风、运输系统的前提下及时回采;设计规定回采的遗留矿柱要制定规划,尽早回收;采场回采后形成的空区,应及时处理,并加强地压观测,防止造成地压灾害;采空区处理应结合矿柱回采和矿山地压管理统一考虑;严格按设计和采掘计划进行;矿柱回采应根据设计按顺序逐个或分组进行;空区处理方法和空区允许保有量周转量,须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不宜回收的保安矿柱,应报请主管部门批准报销;崩落法采场顶部的覆盖层厚度,应根据矿体厚度,段高和落矿方式等因素来确定,一般不小于崩矿层的高度,以保证作业安全;10 、采场的矿石损失和贫化管理矿山要充分重视采场的矿石损失、贫化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矿石损失,贫化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明确责任制度,加强采场的矿石损失和贫化管理;建立和健全矿石损失、贫化的分析制度;每季应定期召开一次分析会,分析矿损失、贫化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降低损失、贫化的措施;采场的矿石损失、贫化管理要和矿山生产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损失、贫化指标应列入基层的生产计划,作为考核的依据;矿石损失、贫化计算方法按有色金属矿山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制度中的规定执行,按统一规定的计算指标分季、年汇总上报主管部门;地质测量部门应认真做好技术服务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工作,及时地圈定矿体,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及时指导和作业;采矿技术部门应认真分析地质测量和损失、贫化计算资料,采取技术措施,降低采场矿石的损失、贫化;生产基层单位应与地质测量和采矿技术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损失、贫化管理工作,特别是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0.7.1 严格按设计和作业计划进行凿岩爆破,浅孔采矿应认真控制采幅,减少落矿的损失、贫化;10.7.2 对采场要加强残矿和粉矿特别是高品位的富矿的回收工作,以减少资源损失;10.7.3 对崩落法采场要认真按放矿计划和放矿图表作业;10.7.4 认真做好副产矿石管理工作,矿岩必须分采掘、分出;11、健全完善采场各项作业的验收工作,保存完整的验收记录;12 、公司应建立和健全采场结束的验收制度,根据不同采矿方法制定采场结束的验收标准,确定验收权限;13、应建立和健全采场生产台帐,采场结束及时整理分析全部资料,作出开采评价报告,采场验收后作为技术档案归档;14 、考核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奖励,应以验收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验收人员应坚持原则,严格按验收标准验收;。
采空区处理及残矿、表外矿综合回收方案为了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合理利用地质资源,进一步提高矿资源的回收率,现将露天9线以南+51m水平以上矿体、井下-150m~-33m水平之间残矿以及井下部分表外矿进行回收。
一.地质概况略(详见地质报告)二.井下现状1.采准切割布置沿矿体走向,在矿体上下盘布置脉外运输巷道,垂直矿体走向布置采场,采场长度40~50m,采场宽度为矿体水平厚度,采场之间留6~8m间柱,下一水平采场与上水平留有6~10m 顶柱,中段与中段之间设有人行、通风天井和矿石溜井。
2.回采情况目前采矿主要在SrⅡ矿体的9#勘探线以北部分,露天采矿最低至+17m水平,井下采用浅孔留矿法进行回采,开采中段有-33m、-70m、-110m、-150m四个水平,其中-110m水平以上矿房已基本回采结束,-150m水平502、503、504采场已回采结束,采场内留有部分爆堆,505采场已回采至-135m 水平。
另外,501、401采场全部及300采场部分没有回采。
3.空区存在情况目前矿区主要采空区存在于-110m以上,9线(勘探)以北,局部空区已和露天坑塌陷冒透,露天坑塌陷面积约2800平方米,露天塌陷空区约5万立方米。
井下-150m水平至-33m水平空区约13万立方米,-33m水平至+1m空区已被地表陷落充填。
4.残矿、露天矿、表外矿存在情况4.1.-150m至-33m水平残矿206、305采场主要为高硫矿,206采场矿量约22000 吨,305采场矿量约17000吨。
501采场矿量约为20000吨,502~504采场间柱矿量约为18000吨,顶柱矿量约14000吨,401采场矿量约17000吨,402~406采场间柱矿量约15000吨,顶柱矿量约16000吨,300采场矿量约3000吨,301~304采场间柱矿量约25000吨,顶柱矿量约22000吨(主要为302、303采场的顶柱矿量),。
-150m ~-33m水平现有的残矿总量为Q1=189000吨。
第八章回采和顶板管理第一节矿山压力一、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矿山压力是指地下煤层开采后,破坏了原岩体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
在重新分布过程中,促使围岩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围岩发生变形,断裂,位移,直到垮落,人们把煤层在运动过程中,对支架,围岩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自然现象,例如顶板下沉和垮落,底板鼓起,片帮,支架变形和损坏,充填物下沉压缩,煤岩层和地表移动,露天矿边坡滑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这一系列现象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二、采煤工作面的初次压和周期来压回采工作面由开切眼开始采煤后,到老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而造成的工作面压力突然增大,叫采煤工作面初次来压。
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后,随工作面不断推进而周期性地出现老顶来压现象,叫周期性来压。
两次周期来压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叫周期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一般为初次来压步距1/4~1/2,初次来压步距,当老顶为坚硬的砂页岩,砂岩和石灰岩时,一般为20~35米,如属厚度7~8米或10米以下坚硬岩层时,一般为50~70米。
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安全生产的威胁很大,必须根据顶板压力情况采取加强支护的安全措施。
三、采煤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初次来压时,一般采取的安全措施有:1、加强支护,沿切顶线增设1~2排密集支柱。
2、提高支架的稳定性,沿切顶线每隔5~8米增设一个木垛,增设一梁三柱的戗或一梁三柱抬棚。
3、可适当加大工作面控顶距,以增加工作面支架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4、采取小进度多循环作业方式,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以保持煤壁的完整,使之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5、落煤后及时支架,支架密度和架设质量要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的要求。
6、在工作面和采空区设木信号点柱。
7、老顶周期来压,可采取同初次来压时一样的安全技术措施,不同的是周期来压时,要尽量缩小工作面控顶距,此外,采空区里的支柱一定要回收干净,使直接顶充分垮落,以缓冲老顶垮落时对工作面支架的冲击。
安全员(矿山)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井下防尘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爆破后或装卸矿(岩)时,应进行喷雾洒水B、缺水地区可不采取防尘措施C、井下接尘作业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正确答案:B2.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形式包括()。
A、行政责任和领导责任B、直接责任和主要责任C、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正确答案:C3.将选矿厂排出的尾矿送往指定的地点堆存或利用的技术叫()。
A、尾矿设施B、尾矿C、尾矿处理正确答案:C4.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的权利,并应当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A、同工同酬B、安全生产保障C、按时休息正确答案:B5.某矿井下炸药库存放5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自燃的含有氯酸盐的铵油炸药,由于库内潮湿、通风不良,加剧了炸药中氯酸盐与硝酸铵分解放热反应,热量不断积累导致炸药自燃,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多名矿工死亡。
请据此判断,这是一起()。
A、责任事故B、自燃灾害C、意外事故正确答案:A6.在事故灾难的四级预警级别中,Ⅰ级预警通常用()色表示。
A、黄色C、蓝色正确答案:B7.2005年某日,石材厂负责人郝某安排矿工陈某清理采石场二层台面的运输道,另一名工人董某在同一层操作潜孔钻机打眼,凿岩工刘某、朗某清理采场坡面的浮石。
凿岩工刘某和朗某正在清理浮石作业时,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之间的边坡突然坍塌(坍塌的矿石约4800㎡),将两人和正在坡面下方第三台阶进行作业的陈某及驾驶的挖掘机一同埋在矿石中。
事故发生后,虽经全力抢救,三名工人还是不治身亡。
根据上述事实,在没有确保矿山开采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A、视情况B、不得C、可以正确答案:B8.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称为()。
A、危险因素B、有害因素C、风险因素正确答案:B9.当尾矿库防洪标准()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规定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尾矿库防洪能力。
矿山企业地下开采安全规程1.1 一般规定1.1.1 地下采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1.1.2 每个采区(盘区、矿块),均应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
安全出口应稳固,并根据需要设置梯子。
1.1.3 矿柱回采和采空区处理方案,应在回采设计中同时提出;中段矿房回采结束,应及时回采矿柱,矿柱回采速度应与矿房回采速度相适应;矿柱回采应采取后退式回采方式,并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
1.1.4 应严格保持矿柱(含顶柱、底柱和间柱等)的尺寸、形状和直立度,应有专人检查和管理,以保证其在整个利用期间的稳定性。
1.1.5 溜矿井不应放空。
不合格的大块矿石、废旧钢材、木材和钢丝绳等杂物,不应放入井内,以防堵塞。
溜井口不准有水流入。
人员不应直接站在溜井、漏斗的矿石上或进入溜井与漏斗内处理堵塞。
采用特殊方法处理堵塞,应经主管矿长批准。
1.1.6 采场放矿作业出现悬拱或立槽时,人员不应进入悬拱、立槽下方危险区进行处理。
1.1.7 围岩松软不稳固的回采工作面、采准和切割巷道,应采取支护措施;因爆破或其他原因而受破坏的支护,应及时修复,确认安全后方准作业。
回采作业,应事先处理顶板和两帮的浮石,确认安全方准进行。
不应在同一采场同时凿岩和处理浮石。
作业中发现冒顶预兆,应停止作业进行处理;发现大面积冒顶危险征兆,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撤离现场,并及时上报。
在井下处理浮石时,应停止其他妨碍处理浮石的作业。
井下潜在或已发生危及作业人员健康或安全的危险状态,而当班作业结束前来不及消除时,应由当班负责人作好书面记录,内容包括危险状况和所采取处理措施。
下一班负责人在本班作业人员开始位于危险区的作业前,应确认上一班的记载内容,并对可能受其影响的作业人员提醒危险状况、已采取的处理措施、为消除危险状态应做的工作。
1.1.8 应建立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对顶板不稳固的采场,应有监控手段和处理措施。
1.1.9 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矿山,应遵守下列规定:——设立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地压管理,及时进行现场监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发现大面积地压活动预兆,应立即停止作业,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地表塌陷区应设明显标志和栅栏,通往塌陷区的井巷应封闭,人员不应进入塌陷区和采空区。
矿柱回收管理制度范文1、矿柱回采要严格按回采设计要求施工。
2、回采矿柱,尽量采用充填法。
3、回采顺序应采用后退式。
4、回采前要形成两个行人出口,以方便人员退出作业现场。
5、回采未充填的相邻两个矿房的间柱时,不得在矿柱内开凿任何巷道。
6、所有项柱和间柱的回采准备工作,应在矿房回采结束前做好(嗣后胶结充填采空区除外)。
7、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时,应待胶结充填体达到要求强度,方可进行矿柱回采。
8、用爆破法回采矿柱时,除装药和爆破工作人员外,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未充填的矿房项柱内的巷道和矿柱回采区。
9、大量崩落矿柱时,在爆破冲击波和地震波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巷道、设备及设施,均应采取安全措施;未达到预期崩落效果的,应进行补充崩落设计。
10、回采设计中要预算出地质矿量、品位、采出矿量、损失率和贫化率。
矿柱回收管理制度范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矿柱回收管理工作,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柱回收工作,包括矿柱的回收、存储、加工和利用等环节。
第三条矿柱回收管理的原则是依法依规、科学管理、综合利用、安全环保。
第四条回收的矿柱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五条回收管理工作应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经济型的原则。
第六条回收管理工作应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矿柱回收的效率和质量。
第七条回收管理工作应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八条投资者、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应当积极参与矿柱回收管理工作,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第二章管理机构第九条矿柱回收管理的主管机构为地方政府,负责矿柱回收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和监督。
第十条矿柱回收管理的执行机构为矿柱回收管理部门,负责矿柱回收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监督。
第十一条矿柱回收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岗位和人员,负责矿柱回收管理工作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第十二条矿柱回收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第十三条矿柱回收管理部门应监督矿柱回收企业的工作,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