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血压的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38
脑卒中健康管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进行健康管理以预防复发和进一步的损害。
以下是脑卒中健康管理的一些建议:
1. 药物治疗:脑卒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患者应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2. 饮食管理:控制饮食对于脑卒中的康复很重要。
建议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和瘦肉,同时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3. 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脑卒中康复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的锻炼。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和过度饮酒的环境。
5.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需要监测和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6.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进行适量的锻炼来控制体重。
7. 心理健康:脑卒中后可能会出现情绪障碍,患者和家人需要积极应对,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以参加心理咨询或加入康复支持小组来获得心理支持。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脑卒中健康管理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而定。
脑卒中规范化诊疗(一)近10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成为发达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
脑卒中是指因为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突然受损,病理上表现为脑动脉梗阻所致的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分水岭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或脑动脉破裂所致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与体征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
一、脑血液循环的生理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成人脑重1400克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脑的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
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氧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萄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
血供停止6-8秒,脑灰质组织内即无任何氧分子并约10-20秒之间出现异常脑电图。
停止3-4 分钟脑组织葡萄糖消耗殆尽。
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
如脑的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
二、脑血管病的病因(一)血管壁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二)血液成分改变1、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四)其它因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导致供血不全。
另外,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也会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急性脑卒中血压管理----卒中治疗中永恒的主旋律高血压作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正相关,并呈线性关系。
研究表明收缩压大于160mmhg和舒张压大于95mmhg,卒中相对风险约为血压正常者的4倍!为了不让悲剧的发生,我们必须在一二级预防重把控制血压作为重中之重,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卒中发生率减少一半,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共识。
[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后第一周,血压可以自动下降,使得临床医师更倾向于保守。
然而,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1周内),在缺血的脑组织,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使得脑血流的与外周血压的改变成比例。
这可能与在缺血区,脑血管已经最大限度的扩张,在血压降低时血管已经不能再进一步扩张有关。
过于积极的控制血压可以梗塞灶的扩大,并导致病情加重。
另一方面,血压过高可以增加缺血区的出血转化机会,尤其是在使用可以增加出血倾向的抗凝、抗血小板和纤溶等药物时。
另外,脑血流的过度灌注可以加重脑水肿,尽管这一推测未被多数证实。
一、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原则急性脑血管病的血压增高的治疗指南基于以下原则:1)使用短效药物,容易控制,避免引起血压的过度降低和突然降低,首选的药物是静注拉贝洛尔、依托普利,更为积极且容易控制的方法是静滴硝酸甘油、硝普钠和艾司洛尔。
在急诊室最常用的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应视为二线药物,因为与静脉用药相比,起效慢、难以控制,引起的血压下降较为急速;2)低剂量开始;3)避免降低脑血流量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倍他乐克);4)除了心衰之处,避免使用利尿药物;5)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有无肌力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如何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加重,则血压的处理应更加保守。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压处理指南由于缺血脑组织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在缺血局部脑血流的维持几乎完全依赖于动脉血压。
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基础动脉压高,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更高、更窄。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2021指南】↓↓↓点击进入↓↓↓指导规范1.脑卒中急性期应密切监测血压,减少血压波动的诱因。
2.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60/90 mmHg 可作为参考的降压目标,早期积极降压是安全的。
3.缺血性脑卒中,如准备血管再通治疗,推荐应用静脉注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 以下;若未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目前血压控制意见因证据尚不充分而未完全明确,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判定。
4.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建议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60 mmHg 水平,同时注意保持脑灌注压。
不同类型脑卒中的血压管理01自发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降压时机及速度: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急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220 mmHg 时,应积极使用静脉抗高血压药物降低血压;当收缩压>180 mmHg 时,可使用静脉抗高血压药物控制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调整降压速度。
脑出血患者不仅需要降低收缩压峰值水平,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血压以减少血压变异性和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
血压管理目标: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160/90 mmHg 可作为参考的降压目标,早期积极降压是安全的,其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根据《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常用的静脉抗高血压药物为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常用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为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
静脉药物应用时应注意避免使用硝普钠,因其可能具有升高颅内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副作用。
02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降压时机及速度:A.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伴有其他合并症(如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子痫或先兆子痫等)可早期启动降压治疗。
B. 对于未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血压<220/ 120 mmHg 并且无合并症,需要紧急降压治疗,在脑卒中发生后最初的48~72 小时内,给予降压治疗不能预防死亡或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卒中中心建设应知应会1、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 内完成 CT 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DNT。
2、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 CT/MRI(T1/T2/DWI)检查。
3、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 mmHg。
4、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超过 10 mmol/L 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 7.8 ~ 10 mmol/L (原为 7.7)。
血糖低于 3.3mmol/L,可给予 10%-20%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
5、对于缺血性卒中症状发作 3 小时内的患者,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6、对于发病 3h-4.5h 内能够接受治疗的患者,推荐静脉 rt-PA 治疗。
7、对于轻型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迅速改善、发病 3-4.5h 内NIHSS>25、痴呆、孕产妇、既往疾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残疾、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惊厥发作(与此次卒中发生相关)、颅外段颈部动脉夹层、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颅内小动脉瘤(<10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 个)、近 3 个月内接受过大手术、使用违禁药物的患者,可在充分评估、沟通的前提下考虑静脉溶栓治疗。
8、阿替普酶用法用量:rt-PA 0.9mg/kg(最大剂量 90mg)静脉滴注,其中 10%在最初 1min 内静脉推注,剩下 90%在 1h 内静脉持续滴注完。
用药期间及用药 24 小时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9、发病在 6h 内,可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严格选择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使用方法:尿激酶 100-150 万 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 30min,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
10、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尚需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应推迟到溶栓 24h 后开始。
11、发病 6 h 内,符合以下标准时,强烈推荐机械取栓治疗:卒中前 mRS 0~1 分;缺血性卒中由颈内动脉或 MCA M1 段闭塞引起;年龄≥18 岁;NIHSS 评分≥6 分;ASPECTS 评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