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第7课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 格式:docx
- 大小:20.85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四、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教学目标1、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
2、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本身的,而且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3、初步了解不同美术类型的表现意图的方式。
重点要让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附幻灯课件教法引导、讲授、讨论交流学具课时1教学过程范画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1、呈现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引入课题并设问: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2、精讲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故事,说明: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创作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
这样,那么多的艺术家、那么多不同的意图,作品能不千姿百态吗?3、引出:既然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自于众多不同的意图,那么,我们要想深入鉴赏作品,就有必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了。
二、课堂发展①多件具一定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
②罗丹作品《巴尔扎克》图片。
1、通过分析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牛头》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并不是上帝指派的。
2、设问: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学生思考、个别提问、师生分析、交流;教师小结)如:⑴西班牙毕加索作品《牛头》⑵美国现代画家利希滕斯坦作品《戴发带的女孩》⑶徐悲鸿先生1940年画的中国画《愚公移山》小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受到现实或艺术的触动后,有“感”而“发”。
可能是单针对现实;又可能是单针对艺术;也可能同时针对现实和艺术两方面。
3、设问: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呢?(分小组讨论、研究、归纳;教师小结)⑴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七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问:大家知道巴尔扎克吗?其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人间喜剧》的作者你心目中的文学家大文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略)幻灯片展示罗丹《巴尔扎克》雕塑不像。
那为什么罗丹要把巴尔扎克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完全不对版。
他想干嘛呢?其实这个雕像是罗丹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创作出来的。
但是却跟人们期待的不同,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谦谦君子。
但是这个确是一个身穿睡袍,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的狂傲之徒。
那为什么要雕塑成这个样子呢?因为罗丹他要塑造的是他心中的巴尔扎克。
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结果,是我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人像的手呢?有一天,罗丹的学生布尔岱十分欣赏的说,老师,你的这双手做得太完美了,简直无与伦比。
然后罗丹就拿铲刀把双手铲掉。
为什么他要把双手的铲掉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如果有人跟你说,哇你的手真漂亮啊!说明他一看就只看到手,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就影响了整个形象的表达。
说明罗丹他并不是想表达他的手有多美。
他想表达的是他巴尔扎克给他的感觉。
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
让学生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
它在整个第七课中起到引领、拓展学生鉴赏能力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对于整个教科书来说,它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目标]第一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不是任意的,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意图,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
第二是能力目标: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中学会鉴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第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他们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样的情操。
在学法上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对于意象艺术的表现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中并没有具体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
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
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2、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3、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反思鉴赏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向实践的过程验证,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会点石成金才是最重要的。
再鉴赏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鉴赏。
在应用拓展环节,应该对学生有区别的对待,尊重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力图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效果分析: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评测练习】:1、该画的作者是()A、徐悲鸿B、张大千C、董希文2、该画属于()A、油画 B 、版画C、国画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
在前面讲述的几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部分讲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他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的故事,试图以此说明美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
这是一般人在没有或很少接触艺术之前常常有的一种想法,打破艺术神秘的观念将有助于学生与艺术产生亲密的接触。
所以这里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他们是以艺术的或视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
”并举了毕加索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把和车座创作了《牛头》的例子。
第三部分“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是从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是在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这也就是艺术创作的针对性。
在现实方面,这种针对性表明艺术家试图对某些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艺术方面则可能是为了阐明自己的独特主张。
这两方面的意图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图既有可能是分离的——存在于不同的作品之中,也有可能是重合的——同时存在于一件作品之中,或者是在同一件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材分析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都与艺术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课主要是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三种不同美术类型来探究和分析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某种现实依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提问、探究、展示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以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的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有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教师提问:1、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学生思考回答,把自己心目中巴尔扎克的形象描绘出来。
)2、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砍去?(学生阅读本节并思考回答第二小题。
)老师介绍:这幅作品及画家雕塑这幅作品的背景。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董建红秦安一中二零一九年十月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学分析了解和分析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是学生必须一步一步掌握的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理解美术作品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和因素对于美术鉴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课从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来源,影响因素以及表现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表达。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型时期适应时期过渡时期,个人审美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作品中所投射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高尚情操等人文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尤其大。
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渴望,由于平时接触少又显得神秘,分析和理解创作意图,打消神秘,对美术家的创作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创作神秘的观念,从而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科素养:图像识读本课重点学习和了解作品《开国大典》、《巴尔扎克》、《创世纪》、《愚公移山》文化理解了解这几件作品创作意图,西方宗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下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因素创意实践独立分析创作意图、以及影响因素,表达方式审美判断美术作品表达过程中美的法则的运用,艺术家情感的表现。
五知识与技能: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方法与途径。
②、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六方法与构思: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问题探究,理解实践---分析探讨,完成目的。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积极探讨,加深印象,活学活用。
七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
完全自己写的试讲稿,语言比较通俗,可参考~本人已考过:)有的课没有写完整,但绝对够15~20分钟的内容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入】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都知道巴尔扎克是谁吗?好,大家都说知道,那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巴尔扎克,好,这位同学请讲,非常好,请坐。
巴尔扎克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著有小说集《人间喜剧》等作品,他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
那么你们心目中的巴尔扎克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回答的真好,这位同学说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应该带着眼睛,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形象。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作品,他是如何塑造的呢?可以看出来,罗丹所创作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和我们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他把巴尔扎克塑造成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身穿睡袍这样的一个形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甚至没有双手。
那么罗丹为什么要要这样塑造巴尔扎克呢?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作品是他一生创作的顶峰,是他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所以,罗丹想要塑造的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他认为巴尔扎克就是一位不拘常规、洞悉世界的非凡的巴尔扎克。
这件事告诉我们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的。
所以,有什么样的创作意图,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的一环。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板书课题)【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创作意图如此重要,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这两幅作品:王式廓的《血衣》和莫奈的《印象.日出》。
请同学们对比这两幅作品,回答一下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意图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同学们思考1分钟。
(板书: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好,请那位同学回答一下,好,回答的不错,王式廓的血衣创作来源于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表达的是艺术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
完全自己写的试讲稿,语言比较通俗,可参考~本人已考过:)有的课没有写完整,但绝对够15~20分钟的内容
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都知道巴尔扎克是谁吗?好,大家都说知道,那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巴尔扎克,好,这位同学请讲,非常好,请坐。
巴尔扎克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著有小说集《人间喜剧》等作品,他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
那么你们心目中的巴尔扎克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回答的真好,这位同学说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应该带着眼睛,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形象。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作品,他是如何塑造的呢?可以看出来,罗丹所创作的巴尔扎克的形象是和我们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他把巴尔扎克塑造成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身穿睡袍这样的一个形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这幅作品甚至没有双手。
那么罗丹为什么要要这样塑造巴尔扎克呢?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作品是他一生创作的顶峰,是他美学原则的集中体现。
所以,罗丹想要塑造的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他认为巴尔扎克就是一位不拘常规、洞悉世界的非凡的巴尔扎克。
这件事告诉我们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的。
所以,有什么样的创作意图,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的一环。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板书课题)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创作意图如此重要,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的这两幅作品:王式廓的《血衣》和莫奈的《印象.日出》。
请同学们对比这两幅作品,回答一下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意图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同学们思考1分钟。
(板书: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好,请那位同学回答一下,好,回答的不错,王式廓的血衣创作来源于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表达的是艺术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
而这幅莫奈的《印象.日出》表现的是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港口景象,表达的是作者一瞬间的视觉感受,通过画面中光与色的捕捉,表达了他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主流的艺术主张。
好,大家分析的非常好,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两个来源:一,来针对现实,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二,就是针对艺术,来表达艺术家的观点和主张。
不管艺术家有怎样的创作意图,是针对现实也好,针对艺术也好,归根结底,他们都体现了艺术家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那么为什么艺术家有这种表达和创造的欲望呢?其实艺术家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只不过他们创作的作品是艺术,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当他们收到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的触动时,就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请大家再看
这一副作品,毕加索创作的雕塑《牛头》,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用什么材料创作的作品?好,有同学说应该是自行车车把和车座。
同学们的观察力都很强,对,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车车把和车座的形象,把他们组合起来,经现成品铸铜创作而成,这个作品就是创作冲动和欲望的体现。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创作意图的来源,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呢?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影响艺术家创作的因素有哪些。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第35至36页的课文,阅读后再来欣赏第35页下方的徐悲鸿的这幅作品《愚公移山》。
(板书: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好,这位同学讲一下。
讲的非常精彩,请坐。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徐悲鸿的这幅作品也就是取材于愚公移山的传说,那么同学们能思考一下这幅作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吗?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回答的很好,这位同学说这幅作品的创作受到了现实和艺术两方面的影响,(板书:现实艺术)从现实来说,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0年,作者有感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直至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从而以我国古代愚公移山的传说创作了这幅画;而从艺术来说,徐悲鸿更多借鉴了西方的造型艺术来表明他改造传统中国画的现实主义主张。
那么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吗?对,还有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
(板书:社会和文化环境)同学们已经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了。
让我们通过欣赏两幅作品来具体理解一下: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和郑燮的《丛竹图》,对比这两幅作品,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这两幅作品他们的创作意图分别有什么不同。
左边小组同学分析草地上的圣母,右边小组同学讨论丛竹图,讨论结束后请分别派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好,讨论结束,请左边小组的代表回答,回答的不错,请坐。
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的创作年代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完美女性形象,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右边小组的代表请汇报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好,请坐。
同学们都分析的非常好。
郑燮的《丛竹图》创作于清代,表现的是作者作为一个文人的个人情操和现实情怀。
通过对比分析,告诉我们由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艺术家也会受其影响产生不同的创作意图。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幅作品,李桦创作的《怒吼吧,中国》和古元创作的《离婚诉》,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两幅作品他们的创作意图有什么不同,他们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好,请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回答的不错,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收到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这幅作品是通过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古元成长于延安解放区,他的作品是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由此看来,他们产生不同创作意图的原因是什么呢?好,请这位同学回答,对,是因为艺术家们的生长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
所以,就算再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由于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不同,也会造成创作意图的差异。
(板书:艺术成长过程)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好,我们已经学习了创作意图的来源,和影响创作意图的因素。
最后我们再来看艺术家是如何来体现他们的创作意图的呢?(板书: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三幅作品,第一幅,具象艺术作品董惜文创作的《开国大典》,第二幅意向艺术作品《荆轲刺秦王》,第三幅是抽象艺术作品蒙德里安的《红黑黄蓝构成》。
请同学们分成ABC三组,每一组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讨论这三幅艺术作品他们的创作意图是如何来体现的,请每一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回答。
好,讨论结束,第一组代表请上讲台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组代表汇报的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开国大典这幅具象作品是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和环
境的烘托来表现创作意图的。
这幅作品先是搜集创作国家领导人典型的艺术形象,可以看到画面中心着重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庄严形象,身后是一批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接着塑造出开国大典这个故事情节,在艺术上作者力图传达一种喜庆、明朗的气氛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方式。
作者利用天安门立柱和大红灯笼等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和环境,并以长方形的构图展现出开阔的空间和明朗的天空来象征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灿烂。
作者近乎平涂的手法和艳丽的色彩来表现他对民族油画语言的追求,这样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统一,准确的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好第二组代表请上台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讨论的很好,请回到座位。
通过第二组同学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到意向艺术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创作意图的。
对,是通过渲染气氛就可以传达创作意图。
荆轲刺秦王这幅作品围绕大殿内的立柱展开追杀的场面,通过荆轲的追和秦王的逃,还有辅以刺进立柱的匕首和打翻了的盒子等形象,展现出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
它不像意向艺术作品那样注重人物典型形象,表情动态的塑造。
好,请第三组同学来上讲台来汇报讨论结果,好,汇报的很好,请回到座位。
通过第三组同学汇报这幅抽象艺术作品,它是怎么来体现的呢?对,蒙德里安的这幅抽象艺术作品是通过画面中直线和横线构成几何块面,以及各种颜色色块来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
因此,抽象艺术主要是通过符号的构成来实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那么,当今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迷糊的交叉特征,除了这三种美术类型,其他的艺术作品是怎么来体现创作意图的呢?好,请同学们看这幅杜尚的艺术作品《LHOOQ》,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些眼熟,对他是通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用铅笔再上面画上了胡子,就变成了他的艺术作品。
他采用铅笔是为了向传统绘画艺术提出挑战,而采用印刷品则一再表明,唯一真实的不是那件作品,更不是那个人,而是这张纸片而已。
好,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美术家创作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对美术作品更深入的鉴赏。
本课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从书中任选一幅作品,试着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