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的串行口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6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6章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80C51单片机是一种基于哈佛架构的8位单片机,具有强大的串行口功能。
串行口是一种通信接口,可以通过单根线传输数据。
本章将介绍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原理及其应用。
一、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原理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包含两个寄存器,分别是SBUF(串行缓冲器)和SCON(串行控制寄存器)。
SBUF寄存器用来存储待发送或接收到的数据,SCON寄存器用来配置和控制串行口的工作模式。
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有两种工作模式:串行异步通信模式和串行同步通信模式。
1.串行异步通信模式串行异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的时钟频率不同步,通信的数据按照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字符之间有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80C51单片机的串行口支持标准的RS-232通信协议和非标准通信协议。
在串行异步通信模式下,SCON寄存器需要配置为相应的工作模式。
首先,需要选择串行口的工作模式。
80C51单片机支持第9位,即扩展模式,可以用来检测通信错误。
其次,需要设置波特率。
波特率是指数据每秒传输的位数,用波特率发生器(Baud Rate Generator,BRGR)来控制。
然后,需要设置起始位、数据位和停止位的配置,包括数据长度(5位、6位、7位或8位)、停止位的个数(1位或2位)。
在发送数据时,将待发送的数据通过MOV指令传送到SBUF寄存器,单片机会自动将数据发送出去。
在接收数据时,需要检测RI(接收中断)标志位,如果RI为1,表示接收到数据,可以通过MOV指令将接收到的数据读取到用户定义的变量中。
2.串行同步通信模式串行同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的时钟频率同步,在数据传输时需要时钟信号同步。
80C51单片机的串行同步通信支持SPI(串行外设接口)和I2C(串行总线接口)两种协议。
在串行同步通信模式下,SCON寄存器需要配置为相应的工作模式。
首先,需要选择串行口的工作模式。
80C51单片机支持主从模式,可以作为主设备发送数据,也可以作为从设备接收数据。
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一、引言单片机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将数据从单片机发送到外部设备或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并传输到单片机。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
二、串行通信协议1. 串行通信概述串行通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比特(bit)被传输的通信方式。
与之相对的是并行通信,它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由于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设备间需要大量数据交换,因此串行通信成为了广泛应用的一种通讯方式。
2.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I2C和SPI等。
其中,RS232是最早广泛使用的标准,用于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RS485则是一种多点连接的标准,适用于在远距离范围内进行数据传输。
I2C和SPI则主要用于芯片级别的短距离数据传输。
三、单片机串口硬件结构1. 串口芯片在单片机系统中,使用专门的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芯片来实现串口通信。
UART芯片包括发送和接收两个模块,可以将单片机的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进行传输,并将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换为单片机可以处理的并行数据。
2. 串口引脚在单片机中,通常有两个引脚用于串口通信,分别为TX(发送)和RX(接收)。
这些引脚通过芯片内部的寄存器进行控制,以实现对串口的配置和控制。
3. 波特率发生器波特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
在单片机中,使用波特率发生器来控制UART芯片的工作频率,从而实现不同波特率下的数据传输。
四、单片机串口软件实现1. 串口初始化在使用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之前,需要先对串口进行初始化。
这包括设置波特率、校验位、停止位等参数,并启动UART芯片以使其准备好接收或发送数据。
2. 串口发送当需要向外部设备发送数据时,在单片机中可以通过向TX引脚写入相应的比特序列来实现。
在发送前需要检查TX缓冲区是否为空,并等待直到缓冲区为空后再进行下一次传输。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串行口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处理器核心、内存、定时器/计数器、输入/输出口等功能。
它采用单一芯片封装,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价比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电子设备控制等领域。
串行口是单片机的一种重要接口,它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串行口的主要特点是一次只能传输一个比特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传输距离较远,能够满足长距离数据传输的需求。
串行口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从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基本原理串行口基于串行通信协议,通过发送和接收两个引脚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串行口的发送和接收部分需要配合串行通信协议进行设置,包括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奇偶校验位等。
2. 工作方式串行口的工作方式一般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模式。
同步模式中,数据传输的速率由外部计时器控制,发送和接收双方需要在同一时钟脉冲上进行数据传输;异步模式中,数据传输的速率由波特率发生器控制,发送和接收双方根据起始位和停止位进行数据传输。
3. 应用场景串行口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和电子设备控制中,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通信设备串行口可用于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如通过串口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调试和程序下载等。
同时,串行口还可以与无线模块或蓝牙模块等外部设备配合,实现远程无线通信。
(2) 外设控制串行口可以控制各种外部设备,如继电器、数码管、液晶显示屏等。
通过串行口发送指令或数据,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和显示。
(3) 传感器数据采集串行口可以接收和解析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和存储。
(4) 工业控制串行口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
通过串行口,可以实现与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的数据交换和控制,如温湿度检测系统、智能电表系统等。
(5) 仪器仪表串行口可以连接到各种仪器仪表上,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控制。
单片机串行口几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单片机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接口之一。
在串行口通信中,波特率是一个关键参数。
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送的波特数量,用于衡量数据的传输速率。
单片机串行口的波特率通常选择常见的标准波特率,例如9600、19200、38400等。
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有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下的波特率设置。
1. 同步串行口同步串行口是指在传输数据时,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一个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
在同步串行口中,波特率的设置是固定的,因为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以相同的波特率来同步数据传输。
常见的同步串行口波特率包括115200、230400等。
2. 异步串行口异步串行口是指在传输数据时,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起始位、停止位来进行数据的同步。
在异步串行口中,波特率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以相同的波特率来正确解析数据。
常见的异步串行口波特率包括9600、19200、38400等。
3. 高速串行口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广泛,对串行口的传输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速串行口通常指的是波特率在1Mbps及以上的串行口。
高速串行口通常应用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场景,例如高速数据采集、图像传输等。
4. 自适应波特率有些情况下,单片机需要与多种速率不同的设备通信,这就需要单片机具备自适应波特率的能力。
自适应波特率指的是单片机可以根据外部设备的对应波特率来自动调整自身的波特率。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单片机的通信灵活性和适用性。
在实际应用中,程序员需要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选择合适的波特率,并在程序中进行相应的设置和配置。
还需要注意波特率的选取要与外部设备相匹配,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析。
通过上述对单片机串行口几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片机串行口通信中波特率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波特率设置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合理选择和设置波特率将有利于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单片机串行口及应用特百度单片机串行口是指单片机上的一组用于串行通信的接口。
串行通信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占用的引脚数目较少,适用于资源有限的场合。
单片机串行口通常包括多个引脚,其中包括发送引脚(Tx),接收引脚(Rx)和时钟引脚(Clk)等。
单片机串行口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与计算机通信:单片机通过串行口与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与通信,可以用于单片机与PC进行数据的互传和控制。
在这种应用中,通过合理编程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包括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2. 控制外设: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和控制。
比如,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LCD液晶显示屏通信,控制其显示内容;通过串行口与电机驱动芯片通信,控制电机的转动;通过串行口与温湿度传感器通信,获取环境温湿度信息等。
3. 数据采集与传输: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各种传感器进行通信,实时采集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并通过串行口传输给其他设备进行处理。
比如,可以通过串行口与光电传感器通信,实时采集光照强度并传输给其他设备进行处理;通过串行口与压力传感器通信,实时采集压力数值并传输给其他设备进行处理。
4. 远程控制: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远程设备进行通信,实现对远程设备的控制。
比如,通过串行口与无线模块通信,实现对远程设备的远程开关控制;通过串行口与蓝牙模块通信,实现对蓝牙设备的远程控制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单片机串行口的通信速率相对较低,一般只适合低速数据传输,对于高速数据传输,通常需要使用其他接口,如USB、以太网等。
单片机串行口在物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串行口的使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设备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同时,单片机串行口的应用也需要深入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相关编程知识,以保证通信的稳定和可靠性。
单片机串行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单片机串行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 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2. 电脑串口线3. 电脑终端仿真软件Tera Term三、实验原理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接口之一。
串行口通信是指将数据一个位一个地传输,每个数据位之间有一个时钟脉冲来同步传输。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SPI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到RS232协议。
四、实验内容1. 实现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五、实验步骤1. 连接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和电脑,使用Tera Term打开串口终端。
2. 编写程序,设置单片机的串行口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等),并利用SendData函数向电脑发送数据。
3. 在Tera Term中设置相应的串口参数,并打开“local echo”选项,以便观察单片机发送的数据。
4. 编写程序,接收电脑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控制LED灯闪烁。
5. 在Tera Term中输入相应的命令,向单片机发送数据,观察LED灯的闪烁情况。
六、实验结果1. 实现了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了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使我对串行口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单片机串行口编程方法。
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串口参数设置和通信协议选择等问题,加深了我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实验三串行口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2、掌握单片机串行口波特率的设置方法;3、掌握单片机串行口查询方式程序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单片机的串行口经RS-232 电平变换后和PC 机相连;2、单片机系统的晶振频率选择11.0592MHz,串行口设置为9600bps、无校验位、8 位数据位、1 位停止位(简记为N81)模式;3、单片机采用查询方式收发数据,将PC 机送来的除回车/换行之外的数据加1 后送回。
三、实验设备硬件:PC 机,nKDE-51 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软件:Keil C51 集成开发环境,FlashMagic 单片机程序烧写软件。
四、实验原理及步骤MCS-51 串行口的结构、原理及各种工作方式参阅教材相关内容。
本实验使用串行口工作方式1,通过定时器1(T1)产生波特率时钟,通过查询串行口收发中断标志RI 和TI 来判断单片机串行口数据收发的状态。
步骤如下:1、创建新项目:Project—New Project—命名、存储—CPU类型(philips P89C52X2)2、创建新程序:编译程序—完成后保存为“.c”格式3、添加程序:Target1—Source Group—add……(程序)4、检测程序:Project—Build Target5、选择烧录程序的方式(右键点target1--opption):output—Creat Execulate:Dubug Information Browse、Creat HexDebug 右侧选择use “Keil Monitor-51 Driver”6、选择程序执行点:在Debug程序烧路后,在开始执行的程序断点上鼠标右键—Set Program Counter7、Go执行五、实验过程1. 电路连接PC 机串行口为RS-232 标准的串行接口,用-15V~-5V 表示1,+5V~+15V 表示0,而单片机的串行口为TTL 电平,+5V 表示1,0V 表示0,因此单片机的串行口不能直接和PC 机的串行口相连,必须经过电平变换才能和PC 机通信。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07章串行口在单片机中,串行口是一种常见的通信接口。
串行口允许单片机与外部设备通过串行通信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它常用于与计算机、显示器、键盘、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串行口一般有两个主要的部分:发送器和接收器。
发送器负责将单片机内部的数据转换成串行数据,并通过一个引脚发送出去。
接收器负责将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换成单片机内部的数据,供单片机进一步处理。
串行口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串行口在一些常见应用中的使用方式:1.与计算机通信: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互。
这种应用广泛用于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控制命令的发送等场景。
通过串行口,单片机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或者接收计算机发送的控制命令实现特定功能。
2.与显示器通信:串行口可以用来控制液晶显示器(LCD)。
通过发送特定的指令和数据,单片机可以控制液晶显示器显示不同的字符、图形或者动画。
这种应用广泛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如数码相机、手机等设备。
3.与键盘通信:通过串行口,单片机可以接收来自键盘的按键数据。
这种应用广泛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输入设备,如电脑键盘、数字键盘等。
通过接收键盘的按键数据,单片机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控制电机、显示字符等。
4.与传感器通信:单片机可以通过串行口与各种传感器进行通信。
传感器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通过串行口,单片机可以获取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控制。
总之,串口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实用的通信接口,在单片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和接收,还可以用于控制和监测各种设备。
通过串口的使用,单片机可以更加灵活和方便地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更多样化、智能化的应用。
80C51单片机的串口是一个能进行全双工异步通信或同步移位寄存器,具有4种工作方式的可编程接口。
其帧格式可为8位、10位或11位,并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波特率。
通过引脚RXD(P3.0串行数据接收引脚)和引脚TXD(P3.1 串行数据发送引脚)与外界进行通信。
80C51单片机串行口是由发送缓冲寄存器SBUF、发送控制器、发送控制门、接收缓冲寄存器SBUF、接收控制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和中断等部分组成。
1.SBUF在逻辑上,SBUF只有一个,既表示发送寄存器,又表示接收寄存器。
具有同一个单元地址99H。
在物理上,SBUF有两个,一个是发送寄存器,另一个是接收寄存器。
接收器是双缓冲结构;发送缓冲器,因为发送时CPU是主动的,不会产生重叠错误。
2.控制寄存器与串行通信有关的控制寄存器共有三个。
(1)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SCON是80C51的一个可位寻址的专用寄存器,用于串行数据通信的控制。
单元地址98H,位地址9FH-98H。
寄存器及位地址表示如下:当方式0时,接收完第8位数据后,该位由硬件置位。
在其它方式下,当接收到停止位时,该位由硬件置位。
因此RI=1,表示帧接收结束,其状态既可供软件查询使用,也可以请求中断。
RI位由软件清0。
(2)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PCON主要是为CHMOS型单片机的电源控制而设置的专用寄存器。
单元地址为87H。
其内容如下:在HMOS的单片机中,该寄存器中除最高位之外,其它位都是虚设的。
最高位(SMOD)是串行口波特率的倍增位,当SMOD=1时串行口波特率加倍。
系统复位时,SMOD=0。
PCON寄存器不能进行位寻址,因此表中写了“位序”而不是“位地址”。
7.2.2 80C51单片机串行通信工作方式1.串行工作方式0在方式0下,串行口是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
这时以RXD(P3.0)端作为数据移位的入口和出口,而由TXD(P3.1)端提供移位脉冲。
移位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以8位为一帧,不设起始位和停止位,低位在前高位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