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之龙灯调》的演奏处理作者:林梦雨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4期【摘要】王建中先生是我国在钢琴改编创作中具有巨大贡献的钢琴作曲家。
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先生根据云南地区流传的五首同名民歌改编而成的一组钢琴曲,由温婉清秀的《大理姑娘》、依依不舍的《跟哥》、活泼俏皮的《猜调》、质朴悠扬的《山歌》和喜庆热闹的《龙灯调》等五首组成。
该曲中他准确把握民歌的民族风格特征,再现了原民歌风貌。
本文就《云南民歌五首》中的《龙灯调》进行演奏处理的简要分析,是对本人演奏此曲后所思所感的总结。
【关键词】云南民歌;龙灯调;演奏处理【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先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作品。
曲中他不仅十分到位地把握民歌的风格特征,再现了原民歌风貌,还将民族风格和现代钢琴风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该曲素材大量采用云南当地具有特色的小调和民歌,尤其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曲调进行创编,并采用中国五声调式音阶,精心地保留民族民间音乐特征,细心地摒去西方作曲技巧的审美痕迹。
《云南民歌五首》运用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来揭示原民歌的内涵,表现云南山清水秀的风光与淳朴的民俗民情。
各曲还具有自己的特色:温婉清秀的《大理姑娘》、依依不舍的《跟哥》、活泼俏皮的《猜调》、质朴悠扬的《山歌》和喜庆热闹的《龙灯调》。
其中,《龙灯调》描绘了佳节喜事时人们摆舞龙灯、热闹非凡的场面,表现了民间百姓喜庆愉悦、欢腾热烈的情绪,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本文就《龙灯调》的演奏处理进行简要分析。
一、句法与呼吸没有“呼吸”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音乐。
赵晓生教授说:“??没有呼吸,就没有乐句,没有结构,也就没有了生命……”钢琴演奏中的“呼吸”划分了乐曲的结构,为表达作品内在情感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演奏时,为了准确表达音乐风格,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把握气息和呼吸方式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连线是呼吸的标识,《龙灯调》中,有长长短短的连线,但以短连线居多,乐句大多比较短,这可以说是这首民歌的风格。
《猜调》PPT课件•歌曲背景与作者简介•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音乐元素分析•演唱技巧指导与示范目录•舞蹈编排与表演展示•课堂互动环节设置《猜调》创作背景云南民歌背景介绍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民歌传统,为《猜调》的创作背景提供地域文化背景。
创作年代与历史背景分析《猜调》创作年代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歌曲主题与情感表达阐述《猜调》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歌曲在传达情感和主题时所采用的音乐手法。
03作者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分析作者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对云南民歌和中国音乐的贡献。
01作者姓名及生平介绍《猜调》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职业等基本信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02作者其他代表作品列举作者的其他代表作品,并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歌曲作者及生平简介歌曲风格与特点云南民歌风格阐述《猜调》所体现的云南民歌风格,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民族音乐元素分析歌曲中运用的民族音乐元素,如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等,以及对这些元素的创新性运用。
歌曲结构与演唱技巧介绍《猜调》的歌曲结构,包括乐段、乐句等划分,以及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难点。
歌词逐句解读“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以轻松、亲切的语气引入歌曲,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通过一系列设问,引导听众思考,同时展现出歌曲的韵律美。
“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回答之前的设问,揭示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同时展现出云南地区的文化特色。
“小乖乖来小乖乖,要猜着给几分财”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结束歌曲,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轻快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欢快、活泼的氛围。
欢快、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意境深远歌曲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载体,展现出云南地区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
通过设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听众思考人生、爱情等永恒主题,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030201歌曲所表达情感与意境1 2 3歌曲中运用了云南地区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小乖乖”、“给几分财”等,增加了歌曲的地域特色。
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猜调》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兼析其钢琴演奏中民族音韵的表达
李蜀果;聂沙沙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王建中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钢琴家、作曲家.本文以王建中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的《猜调》为研究对象,着重于音乐创编技法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钢琴演奏中民族音韵表达方面的探析,意在窥探王建中早期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民族音乐钢琴化”道路上的创作轨迹.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李蜀果;聂沙沙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简析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模仿和借鉴r——以《梅花三弄》和《百鸟朝凤》为例 [J], 邱曼羚
2.民族风双钢琴改编曲审美价值探析--以钢琴独奏作品《猜调》为例 [J], 诸葛若琰
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中民族化创作技法探析 [J], 董晓梅
4.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中的"金匾"意象 [J], 林瑛
5.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音韵表达——论《浏阳河》的改编与运用 [J], 郭艳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建中论文: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摘要:王建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的钢琴改编曲要以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来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其作品运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传统音乐民族文化王建中先生大部分的钢琴改编曲完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改编曲的原型基本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民间曲调。
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为创作选材注入新鲜血液。
他追求较高立意,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相融合,发挥钢琴特色,展现钢琴长处,使音乐更加丰富。
一、王建中的主要改篇歌曲(一)《梅花三弄》作品写于1973年。
主题取自同名古琴曲。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在酝酿这首作品时,融入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弄”则是主要主题在多段体结构中重复了三次。
钢琴曲《梅花三弄》在保持古琴曲清高、瑰美格调的基础上,在旋律、曲体、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开掘出更为丰满、感人的艺术境界。
同时又不拘泥于原曲充分展示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审美神韵。
王建中先生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调性色彩,扩大音乐发展手法,使古老的乐曲拓展了单声的旋律线,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二)《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民间唢呐曲。
乐曲描绘的是在北方乡村的山间小路上,一队娶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抬着新娘、吹着唢呐,走向新郎家的欢乐场面。
197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此曲创作改编成钢琴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典型中国音乐腔体特色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钢琴织体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等,借鉴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将其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钢琴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
王建中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音乐分析作者:邓颖彤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8期摘要: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在1958所创作的,这是具有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组曲,同时融入了西方作曲技法。
《云南民歌五首》分别由《大理姑娘》、《跟哥》、《猜调》、《山歌》和《龙灯调》五首作品组合而成。
本文主要对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的每一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
关键词: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中国钢琴音乐王建中在钢琴创作领域十分出众,其代表作品有《情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浏阳河》等等。
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
王建中钢琴音乐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的精神就是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
一、《云南民歌五首》的写作背景及特点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是王建中在1958成功创作的一首取材于云南少数民族民歌的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生活习俗。
在王建中创作此曲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钢琴创作的初步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从调式、和声织体、节奏、和弦音响方面都追求中国的韵味。
因为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现代写作技法也被融入当中。
而以上的这些创作特点正是《云南民歌五首》所能体现的。
二、《大理姑娘》写作特点分析与演奏提示《大理姑娘》是组曲中的第一首。
以含蓄、温婉为开头,音乐意境扣人心弦。
《大理姑娘》描写了大理姑娘美丽、淳朴的形象。
四个乐句是“起-承-转-合”的结构,保持了原民歌的旋律特点。
另外,《大理姑娘》运用了四声部的和声织体,打破了中国音乐惯用的伴奏音型。
在演奏中,左手要弹出深邃的音质。
中声部是一条平稳的旋律,与惯有的单一伴奏性相比,音乐整体丰富,在演奏时要注意其中的对位关系。
作者把民歌旋律贯穿全曲,保持着原民歌的韵味。
第二次原民歌旋律的引入,作了高八度的模仿;在经过一段自由的过渡,原民歌旋律在此重现。
第二次的重现在低声部加入了补充旋律,使低音层次更加丰富,这样的手法有一种你静我动之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技法————以储望华、王建中版本为例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绪论·················································一、研究背景············································1、作曲家简介········································2、钢琴曲《浏阳河》的简介··························二、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技法···························1、旋律方面·········································2、和声方面·········································3、织体方面········································4、节奏、节拍方面··································三、两首《浏阳河》钢琴改编曲对中国钢琴民族创作的影响······摘要中国的钢琴艺术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发展到繁荣,逐渐壮大成熟起来。
20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从早期构思简单、曲式短小,到新中国成立后钢琴改编作品的大量涌现,再到改革开放后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繁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钢琴改编作品,特别是根据中国民歌创作改编的钢琴作品,数目多、涵盖广、区域性强、色彩鲜明,这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色。
本文在概述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创作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评述。
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概述整体而言,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涉及东北、陕北、新疆、内蒙、云南、广东、四川等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的是单首民歌的改编创作,如汪立三《蓝花花》、王建中《浏阳河》,还有的是多首民歌改编创作形成组曲、套曲形式,如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
这些作品从创作技法层面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1]:一是对原始民歌进行提炼和结构整合,即为表现音乐形象的多样性,作曲家采用变奏和组曲的形式进行改编整合,通过对原始民歌的再创作,表达乐曲的内容,刻画音乐形象。
如王建中《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
二是利用和声技法丰富原始民歌,通过运用中国五声调式和弦、不同形式的持续音或持续和弦,遵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改编创作,如桑桐根据东蒙民歌创作的《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江定仙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舞曲》等。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构成,它还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同步,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2]:1.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歌加和声”的改编形式。
这个时期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刚起步不久,创作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民歌钢琴改编作品数量少,以钢琴小品为主,旋律风格清新、和声织体简洁、创作手法简单,作品整体呈现“民歌加和声”模式。
如1915年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其旋律运用中国民歌曲调,用传统欧洲功能和声进行伴奏。
赵行道的《小河淌水》(1948)则是根据同名民歌旋律,配上五声音阶和声,运用对位法进行创作的钢琴作品。
浅析民族化钢琴曲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作者:方冰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5期摘要:在民族化的钢琴曲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手法,就能够发挥出与西洋音乐和声手法体系相似的和声功能,从而帮助歌曲来确立或转换调式,明确或模糊调性。
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的经典创作案例,来探析在民族化钢琴曲创作领域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曲;五声纵合性和声;调式调性;变换众所周知,调式中各音级所构成的和弦形态及其和声功能,对于调式的确立和调性的明确发挥着异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而且,不仅是西洋音乐中的三度叠置和弦,而民族音乐中的五声纵合性和弦也能发挥应有的和声功能,从而在确立调式、明确调性方面起到独到的功用。
既然如此,那么五声纵合性和弦的构成形态及其和声进行对于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调式转换、调性色彩变化等等调式写作技巧也就具备了重要的意义。
然而,仅从理论上来阐述五声纵合性和弦结构的调性意义难免令人感到空洞、苍白;故而本文将选取著名钢琴音乐作曲家的典型创作案例,来论证五声纵合性和弦结构对于民族化钢琴曲调式调性变换所能发挥出的独到功用。
具体来说,在民族化钢琴曲中,五声纵合性和弦构成及其和声进行手法中所能运用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有如下三种主要形式,即:“复合调式(或复合调性)”、“同调式的七声化拓展”以及“调式转调”。
其中,“复合调式(或复合调性)”是指钢琴音乐中旋律声部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伴奏声部的调式调性不同,或者两个和声声部之间的调式调性不同。
这两个声部之间调式调性的对比并置,就构成了“复合调式(或复合调性)”。
比如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猜调》中的第23—26小节,就运用了“复合调式”的手法。
从总体来看,《云南民歌五首·猜调》采用的是D徵调式。
而在这个部分,钢琴右手的旋律声部依然和整首歌曲一样保持着D徵调的调性色彩。
浅谈王建中改编的三首钢琴作品的特点作者:罗黎潇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4期摘要: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她的胸怀是宽大的,可以吸收一切外来的优良的事物。
所以,当钢琴传到中国,被中国音乐家们看到时,是不可能视若无睹的。
他们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后,将西方的作曲方式方法和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钢琴改编曲。
我们大家现在所熟知的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彩云追月》就都是通过改变而来的钢琴作品,并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
关键词:王建中改编曲钢琴作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12-03一、《梅花三弄》相传《梅花三弄》原本是笛曲,是东晋大将桓伊创作的(此说源于《晋书》),《梅花三弄》自创作至今大约有1600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此曲流传广泛,颇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古琴曲的《梅花三弄》曲谱最早现于明代《神奇秘谱》,王建中在1973年将这首作品改编为钢琴曲。
在改编这首作品时,王建中将古琴干净、高雅的音色与钢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和声色彩结合,在旋律、和声、曲调上都有一定的拓展。
并在改编的过程中运用了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境界。
全曲大致保持了古琴曲的十段结构布局。
使古老的单声部乐曲得到发展,特别是在钢琴模仿古琴音腔的手法上,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钢琴改编曲,这首曲子在改编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原来古琴曲的结构,但是又有一些不同于原曲的特点的地方。
原曲中有主调、有引子、有循环曲式的重复,也有四个插入声部,还有尾声。
在改编曲中成为了一首复合的二部曲式。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回旋曲式构成;第二部分是一个二部曲式,并且是有变奏的二部曲式(体现在反复乐段中),并且在调性上也有所变化。
(1—28)小节是引子,钢琴曲的音响效果不像古琴曲那么低沉凝重,较为清亮的声音正好表现了在寒冬里,一支梅花不畏严寒,依旧挺立。
《猜调》课件•歌曲背景与作者简介•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曲式结构与音乐特点•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目•经典演绎与欣赏指南•互动环节:学唱《猜调》录《猜调》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猜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通过猜谜的形式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幽默。
历史意义《猜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民间音乐宝库,还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民俗文化的窗口。
作者简介:生平、成就与影响生平01作者XXX,生于XXXX年,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歌手和作曲家。
他/她一生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新,为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
成就02XXX创作的《猜调》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她的作品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影响03XXX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音乐家,还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她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方法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歌曲风格及所属流派特点歌曲风格《猜调》以其欢快、幽默的风格著称,通过生动的歌词和明快的旋律,展现了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乐观精神。
所属流派特点作为一首民间歌曲,《猜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它融合了当地的语言、音乐和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注重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特点。
当代价值与传承意义当代价值《猜调》作为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传承意义《猜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演唱、教学、研究等多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歌词内容概述及主题思想01歌词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世界。
云南民歌《猜调》的传承与再传承现象解读王恩勤【摘要】云南民歌《猜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其自身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我国民歌流传与加工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从而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他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不同版本的钢琴曲、合唱曲.这首民歌的传承与再传承过程,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材料的引用与创作技术的多元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传承.【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猜调》;音高组织;音乐结构;再传承【作者】王恩勤【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42.22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悠久的民歌传统,民歌数量非常丰富,《猜调》就是流传很广的一首。
《猜调》是一首儿歌,是大人教小孩自然生活常识的歌,也是儿童一起玩耍时相互游戏的歌,有着生动的内容。
由于内容活泼、旋律独特,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兴趣,很多作曲家都尝试将它进行再加工再改编。
《猜调》自1953年全国民间歌舞会上歌唱家黄虹演唱之后迅速向外流传,由于流传较广,很早就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并先后对它进行了加工改编,出现了5个版本的改编曲。
《猜调》的广泛传播及改编加工反映了传统音乐的生态特点,对发展传统音乐、传承民族文化也有深刻启迪。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汉族、彝族、瑶族、傣族等26个民族,民歌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领域。
歌唱成为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及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等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
在各民族文化传承中,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
摘 要:在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发展长河中,“钢琴改编曲”成为“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唯一形式。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王建中先生将民族化思想融入钢琴创作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中国钢琴改编曲。
本文将从调性、节奏、多声性三个方面的民族特色入手,对“文革”时期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进行探析。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民族化钢琴,作为外来贡品来到中国,最初300年间并未真正发展起来。
直到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中国近代新音乐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钢琴音乐在中国才真正扎根。
中国早期的音乐先驱尝试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钢琴创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文革”中期,青年钢琴家殷承宗经探索将京剧曲调和钢琴技法相结合,创作了第一首改编曲《红灯记》,拉开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序幕,让钢琴音乐生存了下来。
至此,钢琴改编曲也是“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唯一形式。
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色和政治烙印的钢琴作品。
在众多钢琴改编曲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王建中先生的中国改编曲莫属。
他的钢琴改编曲在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基础上,赋予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1]。
被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作曲家之一”的王建中先生是“文革”时期对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
王建中至今创作了26部作品,其中23部是为钢琴而作的作品,而在“文革”期间创作的钢琴作品就有10首,均为钢琴改编曲,见表1。
表1 “文革”时期王建中主要钢琴改编曲序列号作 品类 型创作时间1《浏阳河》湖南地方剧改编1972年2《大路歌》革命歌曲改编1972年3“陕北民歌四首”《军民大生产》革命歌曲改编1973年4《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名陕北民歌改编1973年5《绣金匾》同名陕北民歌改编1973年6《翻身道情》秧歌剧《减租会》改编1973年7《梅花三弄》同名古琴曲改编1973年8《百鸟朝凤》同名 唢呐曲改编1973年9《彩云追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改编1975年10《蝶恋花》说唱评弹曲改编1976年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王建中的创作均以传统音乐为创作素材,充分发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传统器乐的民族特色。
同一主题的两首钢琴改编曲《猜调》之比较
成源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0(0)20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处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态势。
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气质占据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朱践耳和王建中两位作曲家以同一民歌素材而改编的钢琴曲《猜调》在改编手法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发展中国民族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些可贵的经验和帮助。
【总页数】2页(P86-87)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朱践耳;作曲家;民族风格;钢琴曲;民歌;重要地位;比较分析;钢琴改编曲;创作风格
【作者】成源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两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在演奏中的分析比较 [J], 于倩
2.棋逢对手独具匠心r——五首钢琴改编曲《猜调》之演奏技法比较研究 [J], 杨
帆;莫培仙
3.民族风双钢琴改编曲审美价值探析--以钢琴独奏作品《猜调》为例 [J], 诸葛若琰
4.一首民歌两首钢琴曲——同一主题衍生的两首钢琴变奏曲之比较 [J], 钱云姗
5.棋逢对手独具匠心——五首钢琴改编曲《猜调》之演奏技法比较研究 [J], 杨帆;莫培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创作特征及演奏要点[摘要]王建中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他将现代的作曲手法同古典钢琴创作及中国传统民族化创作手法融为一体。
王建中的作品每一句、每个节奏,甚至每个音符都能表达出其作品的亲切力,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内涵以及浓厚的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都表现出钢琴艺术和中国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很强的作曲底蕴和内心浓厚
的艺术价值。
本文着重论述了《云南民歌五首》中的《猜调》的创作特征和演奏要点。
[关键词]王建中《猜调》演奏
一、王建中简介
王建中,江苏人,1933年生于上海,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教育家。
他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很早地接触了钢琴的学习。
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958年毕业后回沈音附中任教,之后又回到上音院教钢琴和民族作曲理论专业和声课程。
“文革”期间经常下乡,作品创作和演出受到严格的限制。
五年后,再次回到上音任教。
他的主要作品分别创作于1958年的《云南民歌五首》,这首钢琴作品是他最早的改编曲;1961年的《变奏曲》;1966年的《托卡塔》和《田歌》;1972年的《赤胆忠心》《浏阳河》和《大陆歌》;1973年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1974年的《樱花》和《五首摇篮曲》都是根据外国音乐作品改编创作的;1975年《彩云追月》;1976年《蝶恋花》和协奏曲《红旗渠畔》以
及1981年的《小奏鸣曲》和1983年的《组曲》;还有1985年的《谐谑曲》;1994年为第一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创作作品《情景》;2001年为国庆五十年创作的《走进新时代》和2003年根据古曲《渔舟唱晚》创作改变的钢琴曲《渔舟唱晚》。
这些优秀的作品无论从创作风格还是创作技巧上都体现了王建中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和作
曲技术扎实的基础。
二、《猜调》的创作和演奏要点
(一)《猜调》的创作背景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着它产生的历史性和
创作性,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
《猜调》无疑也有着它的创作背景。
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文艺方针,触动了作曲家王建中的创作激情。
他不断地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民情,深入人群,以云南广为流传的五首民歌为基础,在1958年创作改编出了钢琴作品《云南民歌五首》。
作品运用云南不同民族、不同题材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情景,也体现了不同民歌的风貌,把民歌甜美而细腻的韵味和短小而简洁的结构特点都巧妙地展现在了作品中。
结合钢琴的音响特点巧妙别致地展现出清新的云南民间特色的五首小曲《大理姑娘》《跟哥》《猜调》《山歌》和《龙灯调》,也反映出作曲家创作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
其中《猜调》是《云南民歌五首》中的一首,是根据云南彝族民间传唱的小调改编而成。
小调共九小节,四段歌词,每段都用“唉喂”
彝族的民间衬词来结束,音乐情绪紧凑、情绪诙谐、一气呵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猜调》的和声曲式特点
《猜调》的钢琴版除保留原有民歌的旋律特点以外,还把握了民歌的深层含义,用快速而又有谐谑的风格演奏,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加了引子、间奏和尾声。
引子:7小节d徵调式,断奏。
从不协和的大小二度音程逐渐的协和,暗示了猜谜的特定场景由紧张到放松的画面。
a段:9小节的旋律和民歌《猜调》的主旋律一样,每小节用固定的16分音符音型节奏特点作为快速的伴奏。
所有的低音成为一条音符的旋律线条,句尾用倚音的伴奏音型来体现云南民族特点“唉喂”。
间奏:3小节用装饰音的固定音型引出a1。
a1段:12小节前半段运用了对比复调的手法,后半段在d徵调式的旋律中加入了e徵和弦后回到原调,色彩显得尤为丰富。
a2段:9小节由宫和弦开始,创作方法同a段。
尾声:7小节主题旋律隐隐出现,直到重复旋律主音持续到最后,围绕着猜谜的画面逐渐在快乐中结束。
(三)《猜调》的演奏要点
1.跳音:《猜调》——scherzevole(诙谐地,戏谑地)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分钟116。
作品中大多都是跳音奏法。
这就要求弹
奏要根据乐曲的背景来演奏,演奏时手指要主动贴键子,手指与手腕配合,弹奏出短促、清脆的声音效果,要有弹跳力。
《猜调》的主旋律是单声部的旋律织体,伴奏运用了颤音,并且持续的属和声的基础之上,主要以16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
虽然看着谱面这首乐曲并没有特别困难的技巧,但是116的速度要求演奏者的手指基本功要十分扎实才能弹奏出乐曲风格中的颗粒感。
2.踏板: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在钢琴的演奏中踏板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要合理地运用踏板,不然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在中国风格的作品中,作品中的和弦外音、二度音程、七度音程的踏板运用上是有相对难度的。
踏得太深、太长使乐曲变得混乱,太短又体现不出作品的趣味。
所以在这首作品中为了表现出节奏性特点,以及旋律的清晰度,所以踏板是要在重音、保持音的地方踩一半,点一下就好。
旋律当中无法依靠手指连接的时候需要用切分踏板,但是要换得干净,不能把前面的音带到后面的音里面。
三、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审美价值
这首作品取材于民间,具有通俗性,处处流露出中国民族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审美价值。
所谓的改编曲并不是把原来的曲子原封不变地挪用移植过来,而是要失去原有作品的一些原貌,但会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一些审美的价值。
每一首作品都倾注了作曲家的心血。
在中国的钢琴改编曲当中,中国民族风格的民
族神韵是作曲家们的首选思维。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也是基于中国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运用并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学、美学思想,并且吸取了哲学、戏曲、绘画等精髓,使钢琴音乐能真正地与中国风格的作品相融合,来体现中华文化的中国钢琴艺术。
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以儒道的思想哲学美学为基准的民族传统音乐之上形成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中国钢琴作品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猜调》钢琴演奏技术含量比较高,民族语汇鲜明,亲切地通过演奏者的精心演奏表达中国民族风情,在演奏和教学上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
本文在演奏和教学上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意见,希望对作品的学习与运用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应该把中西钢琴作品的不同演奏方法融为一体相互依附,来充分表达作者对《猜调》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内涵以及浓厚的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表现出钢琴艺术和中国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很强的作曲底蕴和内心浓厚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廷格.论土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1999,2.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
[3]赵晓生.中国钢琴语境[j].连载十,钢琴艺术,2003.
[4]粱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1-12-10,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