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161-200

  • 格式:docx
  • 大小:683.6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151促IgE类别转换、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肥大细胞增殖的基因群,包括编码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其中编码IL.4

启动子区的基因变异,使IL・4分泌增多,导致IgE大量产生。②位于11Q12-13的编码高亲和性Fc.R ip亚单

位的基因,其多态性同哮喘和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环境因素

特应性个体易于发生哮喘和湿疹等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但实际发生频率仅为特应性个体的10% -30% o易

感性因素分析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危险中各占50%。增加超敏反应概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儿童早期接触病原体、暴露于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及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不足。因此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认

为:儿童早期接触相对卫生较差的环境,特别是易于引起感染的环境,有助于防止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发生。其机

制主要是由于儿童早期接触微生物,易于激活Thl应答及Thl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诱导Treg的产生抑制H12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断IgE抗体的产生。

四、临床常见疾病

(―)全身过敏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最为常见,头抱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青霉素

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嚏哩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嚏哩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

合靶细胞表面IgE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

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2小时后不宜使用。临床发现少数人在初次注射青霉素时也可发

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其曾经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青霉菌砲子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

态有关。

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

者可因曾经注射过相同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因吸入花粉、尘瞒、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常见过

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有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以局部岀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浸润的炎症反应为特征。

2.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胃肠道黏膜表面

分泌型IgA含量明显减少和蛋白水解酶缺乏与消化道过敏反应发生有关。

3.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包括尊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可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

或冷热刺激等引起。口服青霉素对已被青霉素致敏的患者也可引发湿疹。临床上可见一种慢性尊麻疹,是由体

内产生的抗F CE RI a链的IgG类抗体引起,为II型超敏反应。

五、防治原则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通过询问过敏史和皮肤试验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最有效方法。皮肤试验通常

是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制品或其他变应原稀释后,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

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直径>lcm为皮试阳性,提示为过敏原。

(-)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特异性的免疫防治方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

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是小剂量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

以致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再次大剂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

152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

时间后机体又可重新被致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蟠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

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作用机制是:①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 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 g G或IgA类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②通过IgG类封闭抗体与相应变应原结合,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结合;③诱导特异性Treg细胞产生免疫耐受;④诱导Th2型应答转向Thl型应答,减少IgE类抗体的产生。

(三)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PGD?等介质生成; ②色甘酸钠

可稳定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昔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甲基黄噤吟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两者均可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靶细胞脱颗粒和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细

胞细胞膜上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阿司匹林为缓激肽拮抗剂;多根皮昔酊磷酸盐则对LTs具有拮抗作用。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不仅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还可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

因此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具有重要作用。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除可解痉外,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黏膜的炎症反应。

(四)免疫生物疗法

根据细胞因子调控IgE产生和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治疗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生物方法包括:①用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介质,治疗持续性哮喘;②应用抗IL-5抗体抑制IL.5的活性,临床用于治疗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也用于哮喘的治疗;③将IL-12 等Thl型细胞因子与变应原共同免疫,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l型转换,下调IgE的产生;④将编码变应原的基因插入DNA载体(含非甲基化CpG)制成DNA疫苗进行接种,有助于诱导Thl型应答。后两者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第二节n型超敏反应

n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由抗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抗原的特异性i g G或i g 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发作较快。

—、发生机制

(-)诱导口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

正常、改变的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均可成为n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靶抗原可以是:①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和HLA抗原;②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如链球菌细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③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抗原;④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损伤机制

抗上述自身组织抗原的抗体通过下述机制引起病理损伤。

1.调理和吞噬作用杀伤靶细胞抗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

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或通过补体活化产生的C3b和IgG的Fc段分别与吞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调理吞噬细胞,介导杀伤靶细胞。

2.炎症损伤结合靶细胞抗原的抗体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募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