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讲说明文阅读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七说明文阅读第一讲说明方法【知识点拨】考点名称:说明方法考点解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
考查形式:填空、选择、判断等。
相关知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
【考点突破】例1:分析下面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答案:作比较解析: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把“水势凶猛”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桥的坚固。
例2:分析下面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答案:列数字解析: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3:分析下面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答案:摹状貌解析: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提分攻略】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自测演练】1.判断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六年级语文上册《宇宙生命之谜》预习、学习、课文全解,探索的科学精神《宇宙生命之谜》收录在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需要掌握:12个汉字,21个词语。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用严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科学家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表现了谨慎探索的科学精神。
《宇宙生命之谜》第1段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
第2段理论上的宇宙是无限的。
第3-4段列出生命存在的四个必要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分析太阳系中除地球和火星之外的六大行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第5-8段主要讲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9-10段告诉我们太空有可能存在生命,但还需要人类继续探索。
明确学习目标1、根据阅读目的,选择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
掌握课文的写法1.自问自答的设问修辞手法。
示例:文中提出“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的问题,接着进行回答,既可推进行文,还强调了存在生命可能性的天体和其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2.使用列号和比较方法。
举例:地球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火星转一圈是24小时37分;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的倾角为66度34分,而火星的倾角约为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的昼夜长短差不多,也有四季。
(运用列数和对比的解释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体现解释语言的准确性。
)思维导图构思课文学会生字、生词我会写:谜(mí)、尚(shàng)、倾(qīng)、揭(jiē)、斑(bān)、燥(zào)、漠(mò)、磁(cí)、盗(dào)、氧(yǎng)、培(péi)、素(sù)词语:发达(fā dá)、理论(lǐ lùn)、类似(lèi sì)、猜测(cāi cè)、起源(qǐ yuán)、适当(shì dàng)、提供(tí gōng)、能源(néng yuán)、昼夜(zhòu yè)、神秘(shén mì)、观测(guān cè)、拍摄(pāi shè)、斑点(bān diǎn)、枯萎(kū wěi)、干燥(gān zào)、考察(kǎo chá)、沙漠(shā mò)、磁场(cí chǎng)、氧气(yǎng qì)、培养(péi yǎng)、因素(yīn sù)汉字记忆方法揭(jiē)揭(jiē)示、深厉浅揭(qì)掌握课文全解内容1、【5】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第一课——说明文概念与说明方法知识点一:说明文的概念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①按说明的对象来分: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
事理说明文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
②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知识点二: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资料(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
(1)举例子(具体说明)定义: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2)列数字(列数据)(准确说明)定义: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说明文阅读六年级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
1. 事物说明文。
2. 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结构。
1. 总分式。
- 分 - 总:先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 总 - 分 - 总:开头提出说明对象并概括其特征或事理,中间分别阐述,结尾再总结强调。
2. 并列式。
- 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是并列关系。
比如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时,这些方面是并列的。
3. 递进式。
- 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层层深入的关系,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前一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说明。
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 时间顺序。
- 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介绍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或者某种工艺的发展历史等。
2. 空间顺序。
- 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常用于介绍建筑物、自然景观等。
例如介绍故宫博物院,按照从南到北的中轴线顺序,依次说明午门、太和门、太和殿等建筑。
3. 逻辑顺序。
- 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从现象到本质:先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再深入挖掘其内在本质。
例如在介绍火山喷发时,先描述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现象),再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本质)。
- 从原因到结果:先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再说明由此产生的结果。
- 从整体到部分:先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说明,再详细介绍其各个部分。
如介绍汽车,先总体说汽车的功能、类型,再分别介绍汽车的发动机、车身、轮胎等部件。
- 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再具体举例或详细说明。
- 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事物的主要方面,再提及次要方面。
五、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 举例子。
2. 列数字。
-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6.1说明文语言题(教师)知识精讲一、重点梳理(一)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语言特色是正确、简洁、浅易、易懂,此中正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能够是平实的,也能够是生动开朗的。
详细以下:1.简短性说明文的遣辞造句,应简短平实、平常易懂。
2.正确性说明文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一定用正确的语言,照实地反应事物的特色、实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正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目、范围、程度、特色、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正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着重科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4.严实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高深的事理有清晰切实的理解,说明文经常合适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祥严实。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拥有它自己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依照它自己的条理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眉目清楚,井井有条。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长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兴趣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必定就是板起面貌来说话,说明文何尝不行带一点幽默。
”为了把事物的特色说得更为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启迪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合适地采纳生动的说明。
(二)赏析限制性词语1.可能、大概、左右表示预计、推断,说了然xxxx不过预计,但不是绝对必定,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准时间,只说了然xxxx在当时是xxxx,但此刻不是,这表现了语言的正确性。
3.几乎、几近“几乎”表示十分靠近所有,不清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几近”是几乎靠近的意思,表示十分靠近所有,不清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4.常常、老是“常常”是大多半的意思,说了然xxxx大多xxxx,但也不清除特别状况,“常常”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老是”表示xxxx必定表示xxxx,“老是”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六年级第一讲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知识梳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介绍事物所处的状态、性质或功能,让我们了解和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
2、说明文类型:(1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相视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是其主要目的。
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3、说明的对象:(1 )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情况下就是要说明的对象。
(2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中提炼出来,4、说明的顺序及作用:(1 )时间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历史演变等过程,当中有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标志性词语,其优点在于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2 )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转换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名胜古迹等,有明显的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
其优点在于有助于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及整体都有清楚的认识。
(3 )逻辑顺序:根据人们对事物、事理的内在联系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来安排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成因等,通常有从个别到一般,有具体到抽象,或由主到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其优点在于语言科学严密。
5、说明方法及作用小学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引资料。
说明方法一般判断依据作用举例子例如、有如、比如、再如、如具体真切的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增强说服力分类别有几种(类);一种是 ......另一种条理清楚的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使读者是......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打比方像、是、当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生动作比较而......比;和...... 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引资料标记为“ ......”充实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同时还增强说服力。
阅读训练(一)开发太空资源宝库①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资源宝库。
目前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
而且,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资源不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矿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②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就是这种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③也就是说,高远位置也是一种资源。
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站在地上只能看到眼前一点大的地方,站在高山上极目四眺,则“一览众山小”。
我们利用位置资源,已经发射了通信、气象和对地遥感卫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④人之所以站在地球上而不会掉进茫茫太空,是由于重量和地球引力的存在。
而在太空中航天器里的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物体可悬浮空中飘忽不定。
空气、水受热后,不会出现上下对流的情况,比重不同的液体,可在一起和平共处。
这种奇特环境,对人类从事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⑤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其密度随离海平面距离的升高而减小,到达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已逐渐成为真空。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中,每立方厘米中合有10000兆个氮分子和氧分子,而在太阳系宇宙空间,纯净无污染,每立方厘米只有0.1个氢原子。
⑥另外,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
这团大气层如同一张天幕,遮去了部分阳光,这张天幕被物理学家称为大气阻尼。
而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大阳电磁辐射等,这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的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从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物质。
⑦40多年的空间研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外空资源是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微生物制品的绝妙实验场,是一座可源源不断掘出新物质的富矿。
1、文章第④段中的“奇特环境”是指,它对人类从事,是很有帮助的。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第⑥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3、外层空间有哪些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4、从写作角度看,文中哪两段的顺序需要调整?为什么?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研究表明外空资源是一座等待人类开发的富矿。
说明文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准确、全面理解说明文内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概括、提炼、分析、评价说明文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概念与特点2. 说明文的结构与组织方式3.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4. 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与方法5. 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说明文的概念、特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明文阅读心得与方法。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说明文,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说明文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说明文的结构与组织方式3. 第三课时: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4. 第四课时:讲解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与方法5. 第五课时:介绍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说明文阅读与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期中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说明文的概念与特点,用实例进行分析。
3. 分析:分析说明文的结构与组织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说明文阅读心得与方法。
5. 练习:让学生动手写作说明文,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概念、特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说明文阅读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以及说明文写作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相关教材。
2. 案例:收集一批说明文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4. 作业:布置说明文阅读与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要点梳理一、说明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说明文一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介绍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
阅读说明文的重点在于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结构形式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
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三、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1)作为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根据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只要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比如说明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产技术、产品制作、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要用时间为序。
如:春天,小草探出头来,给校园增添了一片平静的绿色。
几场蒙蒙细雨,草色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校园的老树吐出了新芽,那是新的希望。
到了夏天,校园里空无一人,学生老师们都放假了,只有火辣辣的太阳晒着长长的跑道,烦人的知了不停地鸣叫。
秋天,又是一个新学期的起跑线。
天气渐渐凉了,学生们的衣裳渐渐加厚,花坛里的老树纷纷落叶,落叶在秋风中随风飞舞,那是秋天独有的味道。
白雪皑皑,寒冬来临,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给教学楼织上了一件雪白的毛衣。
操场上更是一片雪白的世界。
解析:围绕校园风景,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描述校园最具特点的景物,条理清楚,是写作初学者最易学习的写作顺序。
2、空间顺序(1)根据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可以从外到内,也可以从上到下,还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2)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种静态实体,一般是用这种顺序。
如:我走在海边的沙滩上,沙子白白的,细细的,踩上去,软软的沙子就像在给我脚挠痒痒,真舒服啊!沙滩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礁石,有的像青蛙,有的像水牛,有的像老虎,还有的像鸭子,它们姿态各异,有趣极了。
我跑到一块大礁石上,看到远处的海水碧蓝碧蓝的,无边无际。
六年级第一讲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知识梳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介绍事物所处的状态、性质或功能,让我们了解和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
2、说明文类型:(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相视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3、说明的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情况下就是要说明的对象。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中提炼出来,4、说明的顺序及作用:(1)时间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历史演变等过程,当中有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标志性词语,其优点在于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2)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转换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名胜古迹等,有明显的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
其优点在于有助于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及整体都有清楚的认识。
(3)逻辑顺序:根据人们对事物、事理的内在联系和人们的认知规律来安排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成因等,通常有从个别到一般,有具体到抽象,或由主到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其优点在于语言科学严密。
5、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事物表达的科学严密上,如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性质、程序都要准确无误。
注意文中表示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进行说明的词语,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
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太绝对了); 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①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至少”可不可以去掉?【“至少”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②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③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
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问:将文中划线的“亟待”一词改成“需要”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
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
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④“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不可以,“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差别。
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相当”表达准确、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⑤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表达准确严密。
】⑥“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7、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1)总分式(2)总分总式(3)分总式(4)并列式(5)递进式8、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1)从标题入手;(2)从弄清写作意图入手;(3)从分析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入手。
(4)从分析说明过程入手。
概括格式:本文......介绍了......,说明了......(体现了)......,赞美了......展现了......神奇的电子书包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有一种畏惧感。
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
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背脊,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别急,在E时代,已经问世的电子书包将舒展父母们的眉头。
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
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700克,内存1MB。
第一批准备试用的200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
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
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完成。
这样,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铅笔、钢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
它实际上是一个储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尖产品。
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嫌太贵,现在的售价到1500至1600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学费,还难以在全国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1000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
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二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纸张教材不利于环保。
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3.2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20本,每年达到128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240亿册,可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360亿册。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
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称砣虽小压千斤。
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第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选题意图: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开头段落在全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作者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为后文中介绍书包的“神奇”做了铺垫,也便于与之作比较。
参考答案:巧妙引出说明对象,为后文介绍电子书包的“神奇”做了铺垫。
2、选文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选题意图:判断说明对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点拨: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标题,或者在行文的开头点明。
说明的要点是“神奇”,2、3、4自然段详细说明了“神奇”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神奇的电子书包;小巧、内存大、耐用。
3、请分析第三段中“重量仅700克”中加点字“仅”的表达作用。
选题意图: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思路点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再根据内容总结其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仅”是“只有”的意思,表明这样的重量远远小于人们的估计,体现了电子书包非常小巧这一特点。
4、第四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选题意图:学习从选文中提炼答案的解题方法思路点拨:对与用原文来回答,一定要先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在前后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电子书包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5、从第五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的原因是?电子书包必将普及的原因是?选题意图:进一步理解选文内容思路点拨:在文中先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就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是一朝一夕”“必将普及”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暂不能普及的原因是“现在的价格还很贵”;“必将普及”的原因是“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
6、第六段中加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选题意图:辨析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思路点拨:说明方法的判断是要在熟悉各种说明方法特点的基础进行。
一连串的数据统计可以判断画线句子使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句子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7、假如你是电子书包的设计者,结合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还想电子书包有哪些神奇之处?选题意图:拓展思维,大胆展开合理想象思路点拨:自主表达题目需要我们结合生活实际,条理清晰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合理的想象,写出自己的认识。
北极昆虫的绝技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