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省身有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名师与高徒─陈省生和丘成桐世界数坛,设有两项奖励,可谓举世瞩目,堪于诺贝尔奖相比。
一项是在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菲尔兹(fields)奖,这项奖只授予不超过40岁的年轻数学家;一项是由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于1978年颁发的沃尔夫奖;每奖10万美元(数目最初于诺贝尔奖接近),授予当代最大的数学家。
1983年,旅美中国年轻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沃尔夫大奖,而他的老师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则获沃尔夫大奖。
陈省身教授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当代世界最存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陈省身教授是国际数学届整体微分几何研究的领导人物。
他1931年在清华大学研究刊登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其题材就是有关“投影微分几何”的。
他写的积分几何,把希拉克学派的积分几何工作推到了更高的阶段。
陈省身对当时数学界知之甚少的示性类理论很感兴趣。
1945年他辨认出复流上存有充分反映为丛藓科扭口藓结构特征的不能变量,后来被命名为陈省身示性类就是微分几何学、代数几何学、为丛藓科扭口藓解析几何研习中最重要的不能变量。
“它的应用领域及于整个数学及理论物理”。
(沃尔夫奖评语)魏伊说道:“示性类的概念被陈的工作整个地好转了。
”陈省身因创建代数拓补与微分几何的联系,大力推进了整体几何的发展卓著于数学史册。
在将近半个世纪里,陈省身教授在微分几何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其最突出的有:(1)关于卡勒(kahleian)g结构的同调和形式的分解定理:(2)欧几里得空间中闭子流的全曲率和紧嵌入的理论;(3)满足几何条件的子流形成唯一性定理;(4)积分几何中的运动公式。
(5)他同格里菲恩(p.griffiths)关于网上几何(webgeometry)的工作使这方面获得新生命,最近的发展(i.gelfand,r.mcpherson);(6)他同莫泽(j.moser)关于cr-流形的工作最近多复变函数论进展的基础;(7)他同西蒙斯(j.simons)的特征式是量子力学异常(anomaly)现象的基本数学工具;(8)他同沃尔夫森(j.wolfson)关于调和映射的工作是整体微分几何的一个问题,在理论物理有重要应用。
丘成桐: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省身有关记者李新玲张国丘成桐,哈佛大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菲尔兹奖唯一的华人得主,196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省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12月11日晚,丘成桐从大洋彼岸赶到南开吊唁恩师,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陈先生的去世您是不是觉得很突然?丘成桐:是的。
陈先生身体一向很好,前些天听说他病了,也只是以为几天就可以好。
我计划12月17日到香港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如果陈先生不去,我会来天津看他。
记者:您第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当时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丘成桐:我是1969年在香港见到他的,当时我已经决定到伯克利读书,陈先生当时是去做一个演讲。
我觉得他非常和蔼、和气。
记者:您在陈省身先生八十大寿时写过一篇文章《陈省身,我的老师》,文中最后写道:“他是我的老师,还曾像父亲一样对待我。
对他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永远无法报答。
”这其中的指导和帮助具体是什么?丘成桐:当然第一是做学问方面的。
当时在伯克利陈省身先生讲课并不多,我从他的许多文章中学到许多。
另外就是做人处事方面。
作为一名数学家要与其他人相处,要了解别人做的事情。
陈先生教会了我许多。
中国人在外国环境中出人头地,需要这方面的应对能力。
记者:人们怀念陈省身先生,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
您眼中的陈先生是怎么样的?丘成桐:他关心祖国的发展。
他做老师非常尽职。
我曾看到1949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时,先手写后油印的教学笔记。
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的许多数学家都不愿意手写笔记给学生看。
记者:从1972年起,陈先生开始频繁回国。
您了解并理解他的想法吗?丘成桐:他1980年后来得更多一些,我有时与他一起回来,很多次是参加国际会议。
我知道他非常想为中国多做点事,他有一个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数学强国。
”记者:陈先生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
李江涛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是一个不知令多少学生和家长兴奋不已的比赛.只要能在"奥数"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就可以免试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深造.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应清华大学邀请来京访问时表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总页数】1页(P33)
【作者】李江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数学之美让他摘得菲尔兹大奖桂冠--访世界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丘成桐 [J], 陈淑玉
2.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与丘成桐比较谈 [J], 张莉
3.丘成桐华人数学家的强国梦 [J], 叶辉
4.中国第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记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J], 邵红能;
5.奥数能否培养出一流数学家? [J], 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来源:中国网陈景润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本网集合的这十几位数学大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为振兴我国的数学事业而不断地奋斗,他们大都是某些数学领域的奠基人或集大成者在确定数学进程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数学活动的主流.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著名数学家阿贝尔曾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数学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向大师学习."因此,我们整合了一些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供大家参考。
陈景润【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1933~199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丘成桐的数学人生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丘成桐及其自传《我的几何人生》2.《我的几何人生》中的八卦内容3.丘成桐的个性与成就4.读后感想:了解数学家、科学家的人生与八卦5.结论:推荐阅读《我的几何人生》正文(篇1)1.引言最近阅读了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让我对数学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虽然以几何为主题,但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多,更多的是讲述了丘成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数学界的一些八卦。
2.《我的几何人生》中的八卦内容在《我的几何人生》中,丘成桐讲述了许多关于数学家的八卦,包括他与陈省身、华罗庚等数学家的交往和矛盾。
这些八卦让我感受到了数学家们的人生百态,不禁对这些传说中的数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丘成桐的个性与成就丘成桐被称为“数学皇帝”,他的个性非常鲜明,敢说敢做。
他在书中毫无顾忌地讲述了自己和他人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数学家形象。
丘成桐的成就无需赘述,他在几何分析领域的贡献已经成为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读后感想:了解数学家、科学家的人生与八卦阅读《我的几何人生》,让我对数学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原来,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数学家们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
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数学家们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数学世界。
5.结论《我的几何人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数学家丘成桐和他的世界。
目录(篇2)1.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2.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少,多为八卦3.丘成桐被称为"数学皇帝"4.影响陈省身和丘成桐关系的人物:陈省身、华罗庚5.高加林和巧珍的感情纠葛6.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困难7.高加林的理想与抱负8.人物的悲剧性正文(篇2)最近阅读了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让我对这位著名的数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是一部数学家的自传,但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其实很少,反而充满了各种八卦和趣闻轶事。
丘成桐:“数学皇帝”的别样人生作者:宁歌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8年第04期多年来,丘成桐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数学事业。
他已在两岸三地创建多个数学中心,为培养数学领域青年人才、提升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3月,这位“数学皇帝”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广东汕头,同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随父母移居香港。
父亲是哲学教授,但小时候丘成桐的家境并不好。
他清楚记得,当时父亲的薪酬是按授课钟点数来计算,父亲一年的薪水大概是2000港币,而一大家人一年仅房租就要花掉1200港币。
“所以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不知道晚上会不会有饭吃。
”在如此清贫的环境下,他的父母依然坚信,只要读书就有希望。
家中有8个孩子,在读书受教育的问题上,丘成桐的父母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们家里有10口人,住的地方只有两室一厅。
为了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把大厅开辟成了书房。
”丘成桐家的大厅里摆了一个吃饭的桌子,吃完饭后就要赶快清理出来,兄弟姐妹们一同围着桌子写作业,父亲在大桌子旁边又摆了一张小书桌,他在那里批改学生作业、做学问。
父亲是知识分子,所以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丘成桐小时候在父亲的督促下,诵读了不少国学经典。
他清晰记得父亲最欣赏的一句话:“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
”父亲把这句话一直挂在墙上。
小时候的丘成桐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父亲就解释说,当年孔子怀才不遇,总是受人排挤,但他还是要坚持他的路。
颜回生活很贫困,但他很苦的时候还能积极快乐地做学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找到快乐之处,并要做一些能够影响后世的事。
虽然父亲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但丘成桐小时候却有些“叛逆”:他爱看武侠小说,曾在父亲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文心雕龙》,以为是武侠小说,结果打开一看,却大失所望。
因为贪玩,年少时丘成桐成绩不太好,甚至还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逃学半年。
数学家丘成桐数学家故事想起数学家,我们自然会想起国际数学界的泰斗、____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名誉主席陈省身先生,他一生不仅在几何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还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世界级的数学家,吴文俊是其中一位,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潮汕人则是他的另一位高徒,他于1983年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直到今天,他还是华人中惟一的获奖者,这个殊荣就连陈大师都没有获得过,他就是丘成桐。
他26岁便登峰造极,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丘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6岁之前就完成了。
40年来他对数学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几何、拓扑和理论物理学界几乎无处不在。
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劳森说,他和丘教授合作的时候,丘教授还没毕业,但当时他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在几何领域里处处稠密,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也是处处稠密。
大家应该有稠密这个概念,就是说总是能听到看到这个名字,比如说我们前几天在开超弦大会,卡拉比丘流形,几乎每一个演讲里都会提到这个名词。
几十年来数学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娱乐、他的生命。
跟他在一起很累,因为你要不停地跟着他的脑子想数学。
与他相处,开始时或许你不会觉得他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家看他也许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
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直达难题本质的气魄,只能是天生才有,我觉得这是天生的大气魄。
因为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总想耍一点小技巧,可他碰到难题就是硬要把它砸开。
有人称他是数学界的凯撒大帝.他似乎是为数学而生,数学因他变得更精彩,他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一种大开大合,征服一切的勇气,在数学内外他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我们开一些大会,或者是我们研究中心希望请大师来讲学,甚至是长期讲学,没有他出面,这些人可能不来,他一出面这些人可以自己掏机票来。
这一方面是面子,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影响力。
人物背景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定居香港。
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
香港中文大学萨拉夫教授在1969年写给中文大学管理部门的信,目的是为了能让丘提前毕业:…年轻人数学天赋的一个明显标志是他对于演绎推理问题的全心专注程度;事实上正是这种对符号推理的全神贯注使得数学家在常人看来是伟大的智者但却对事物漫不经心,仿佛与周围环境分离。
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纸上推导由符号表示的抽象对象,所以创造性的数学家经常会被发现在桌布上或菜单背面涂鸦。
丘也许可称得上是最极端的情形,至少从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和数学家来看。
当他遇到一个问题,也许来自课本,或者来自于课堂,抑或是他自己想到的,他能够完全地专注于这个问题,他会随时随地在离得最近的纸上涂鸦;他总能在五分钟内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他的这种钻研难题的能力给我映象最深的是,他对于所有选定研究的问题都是如此专注。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选择问题都有一种倾向性,即尽量解决自己研究领域或课题中的问题,而对那些生疏的课题则尽量回避。
与许多天才数学家相似的是,丘对所有数学分支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他过人的天赋与精力,使得他可以尝试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使他成为了那种“全才式”的数学家,能够加入到数学家们的任何讨论中,并贡献自己有益的建议。
对大多数数学家而言,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都是很费时的,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熟悉另一个领域里的定义与概念,这也是为何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
这种转换的巨大痛苦,促使我们不得不放弃。
而对于丘这样的解题好手来说,一筹莫展的懊恼已经被解决难题的乐趣代替了。
无论面对落后的学习条件,还是在一个乏味的课堂上,这种与生俱来的高度专注的能力是真正科学才华的标志。
我发现,丘是一个具有相当克制力的人,有时教课的老师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他的理解来得深。
就我而言,经常发生的是,当我对一个问题不是十分有把握,丘会认真地听上50分钟,然后问道:‘为何我们不可以这样做呢?’然后,他会接着详细介绍他的看法。
他在课堂上比早熟的美国学生要耐心得多,也更有礼貌。
当代十大著名华人数学家上周我们发送的「俄罗斯的顶级数学家,到底有多恐怖?」这篇文章受到了大家广泛关注。
其实华人数学家也很了不起,目前已有两名华人获得了菲尔兹奖。
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介绍一下当代(依然健在)的十位华人数学家,看看他们都做出了哪些非凡成就。
一、丘成桐(1949.4.4.~现在)国际著名数学家,20世纪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老先生的学生,现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Lincei 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印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等职务,荣获1982年度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由于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美国《纽约时报》将其称为“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
丘成桐的工作深刻地改变并极大地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了数学和物理的许多领域,如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论、广义相对论等。
解决Calabi猜想,即一紧Kahler流形的第一陈类≤0时,任一陈类的代表必有一Kahler度量使得其Ricci式等于此陈类代表。
这在代数几何中有重要的应用。
与萧荫堂合作证明单连通Kahler流形若有非正截面曲率时必双全纯等价于复欧氏空间,并给Frankel猜想一个解析的证明。
在各种Ricci曲率条件下估计紧黎曼流形上Laplace算子的第一与第二特征值。
等等.....二、陶哲轩(1975.7.17~现在)当代最年轻的著名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是澳大利亚唯一荣获数学最高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也是继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美国出版的《探索》杂志评选出美国20位40岁以下最聪明的科学家,有两名华裔科学家入选。
其中,数学家陶哲轩位居榜首。
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
学生向陈省身请教奥数题,陈省身拿过来一看,回答道:我不会做为各位推荐一套数学科普书籍——《给孩子的数学三书》,这套给《给孩子的数学三书》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数学大师刘薰宇。
刘薰宇曾经执教于春晖中学,这个春晖中学当时非常出名,因为执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大师级人物。
比如说丰子恺、朱自清、李叔同、张孟闻,还有写《给孩子的数学三书》的数学大师刘薰宇都在这座中学执教。
春晖中学是中学中无敌的存在,而大学行列里西南联大则是无敌的存在,在集合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当时的第一,没有高校可以与之堪比!那个时代出了许多大师,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两弹一星元勋,前五的数学家、前五的物理学家、前五的生物学家……等等,都和西南联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西南联大还出过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两位分别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天赋异禀的物理学天才,两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封神,站在了当时最牛物理学家的行列之中!但是后来两人分道扬镳,杨振宁此后再度祭出了大杀招——规范场,一举成为了当世第一物理学家,站上了历史前五的高度!而李政道此后则寂寂无闻,那么这两位天才的后半生之路为何会差这么大呢?杨振宁评价过李政道:政道在物理上天赋很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数学上不太好!其实杨振宁除了是个物理学家,他在数学上也非常有天赋,所以还有个头衔是数学家,并且数学上的领悟不输于当世出名了的数学家!我们都知道,杨振宁的父亲是杨武之先生,他是一个很出名的数学家,这位杨武之先生和写《给孩子的数学四书》的刘薰宇先生是好友!数学家杨武之杨武之先生是搞数论的,所以我们看他的任职表,基本上都是厦门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对于高等数学领域,杨武之先生非常厉害!但是对于儿童基础数学教育,他并不是十分精通,这导致了杨振宁小时候虽然有数学天赋,但父亲很直面的数学教育总是不感冒。
但是后来杨振宁接触到了父亲好友刘薰宇所写的数学文章,这才开始真正的对数学有了兴趣!1983年杨振宁先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过这件事情!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
丘成桐:数学是种奇思妙想■徐涟《传记文学》2006年第01期浏览人次丘成桐,当代数学大师。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是当今活跃在国际数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
丘成桐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他解决了一系列猜想和重大课题,如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五流形在数学和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他的杰出贡献,1982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教授荣获有数学诺贝尔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止惟一荣获该奖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雀和尊严。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数学并不是门显学。
在许多人眼里,数学就是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而数学家屡屡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9月2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高层学术论坛上,当今伟大的数学家、美籍华人丘咸桐教授以《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为报告主题,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研究领域的内在规律阐释得鞭辟入里,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数学家形象。
这也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近当世数学大师。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仅是其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让我汗颜,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今顶尖级数学家,他对大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让人窥见事物的本质,而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那个被日常生活所掩盖的世界重新揭示出来,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孩童时期是否有过当科学家的梦想。
圆周率小数点之后的一百个数字,昆虫为什么只有六条腿,天外是否存在着和我们一样的智慧生物,那一个充满无穷奥秘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退到了身后很远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变得平淡无奇。
我有时想,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最后找不到第一推动力而皈依上帝;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构想;爱因斯坦天生一张科学家的脸,他飞扬的白发,仿佛充满着宇宙无穷的奥秘,而他的时空理论,让人豁然开朗后更陷入迷茫;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个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我无法得知,也从无想象。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几何学赏析主题: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几何学赏析时间:2011年11月4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院和艺术学院编辑:陈芳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多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曾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等数学界顶级荣誉。
几何起源: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欧几里得-傅里叶“数学跟大自然一样广泛、丰富,和大自然走的是相同的轨道,也共同见证着宇宙的包容、简洁、稳定”。
今天很高兴在这边做这个演讲,我对文学、人文科学其实都不是很懂,都是自学,所以讲人文方面都是班门弄斧,希望你们专家能够原谅。
今天讲的几何学倒是我的专长,我研究几何学45年,对几何一直都是很喜欢,我的数学就是从几何学来,以后更应用到很多方面。
现在我们来讲几何的起源。
几何起源很老,基本上有4000年的历史。
古代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很多简单的几何图形,发觉它们满足了一定的规律——简洁、明了,具有一种美感。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几何,这种美感令人赞叹。
几何图形,在埃及、巴比伦都有很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不是系统化的。
1、泰勒斯。
到公元前68年,在希腊文明中才得到明确的推崇。
第一位对几何有兴趣的希腊哲学家叫泰勒斯(Thales),他开始晓得不能够用神秘宗教来解释自然,要创造一个演绎的方法,利用逻辑的思想来统一自然界与几何的现象。
这是一个很大的突变,以前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没有这种想法。
2、毕达哥拉斯他的学生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采取了定理证明的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要,影响了整个西方的科学思想,这里不是一个人,是一群数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的实体有两个:一个是数字,万物都是数字,数的存在是有限方面的实体;一个是无限的空间,空间是存在的无限的实体。
2024中考语文毕业考0530一、积累与运用 (26 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到了初二,丘成桐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对数学的兴趣yǔ rì jù zēng。
1966 年,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启了他áoyóu“数海”的壮美航程,他的数学才华开始璀璨耀眼。
①当斯博士来校任教.时,让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丘成桐的数学天赋也令老师惊叹不已。
1969年,②大约20岁左右的丘成桐赴美,师从微积分几何巨擘陈省身教授。
他在这里rú yú dé shu ǐ,大量地学习数学经典著作,揣摩.前代大师们的奇思妙想,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几何学。
③他觉得能否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关键在于和其他学科建立密切的联系。
, 。
2020年,丘先生被聘任为北京某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他说,作为数学家,④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财富,也不是权力,我们追求的乃是ji ǎn pǔ的真理。
1.(3分)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cuǐB. jiàoC. móD. pìng2.(3分)下列对文中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日具增B. 遨游C.如鱼得水D. 简朴3.(3分)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修改为“当斯博士来校任教时,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B.②处修改为“大约20多岁的丘成桐赴美” 。
C.③处修改为“他觉得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
D.④处修改为“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也不是权力” 。
4.(3分)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
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研究生两年时间内,丘成桐解决了普雷斯曼猜想②发表在著名的《数学年刊》上③完成了颇有见地的文章④因此,陈省身先生建议授予他博士学位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5.(3分)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被林庚先生称为“童心之作”。
第二讲:吾日三省吾身---陈省身引子:近30年中,陈省身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穿梭往返于大洋两岸,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尽心竭力,培养出一大批数学精英。
他还把自己最出色的学生,如陈永川、张伟平召唤回国,回到母校,成为中国数学界最杰出的新生力量。
陈省身自己痴心做数学,他更关心要让中国成为数学大国。
他一再论证,21世纪中国建成数学大国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中国人的数学才能无需讨论;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活跃的学问,而且很个人化,对于中国人非常合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讲坛上响亮地提出:“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从此,“21世纪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这个“陈省身猜想”便在数学界广为流传。
1998年他再次捐出100万美元建立“陈省身基金”,供南开数学所这个中国数学基地发展使用。
第一节、自由心灵简单人生1911年10月23日,陈省身生于江南水乡嘉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陈宝桢,字廉青,是一位读书人,15岁中秀才,熟读孔孟之道,故以《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给儿子取名。
又因陈省身出生那年是辛亥年,故号“辛生”。
陈省身是家中的长孙,祖母钟爱,不放心他进小学,因此尚未出嫁的姑姑就在家里教他国文。
父亲在外地做事,不常在家。
有一年,父亲回来,教他认阿拉伯数字,学四则运算,他自己也做了很多数学习题。
因此9岁时轻易地通过考试进入秀州中学附属小学。
1922年,陈宝桢到天津任职,将全家搬到天津,陈省身进入天津扶轮中学。
在扶轮中学,陈省身仍然喜欢数学,他回忆说:“我念数学不觉得困难,感到特别容易。
”校长顾赞庭亲自教几何,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郑次纯教数学,用的是英文课本。
在扶轮毕业的前一年,钱宝琮先生到南开任教授。
钱先生是有名的中国数学史家,是陈宝桢的同学。
他看见陈省身的数学课本中有霍尔·奈特(Hall?Knight)的高等代数,便说“这先生是考究的”,并鼓励他报考南开大学。
1926年,陈省身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理科,数学系教授是姜立夫先生。
数学大师陈省身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
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大几何学家欧几里得创立了处理现实空间图形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学。
一千多年之后,第二位几何大师法国的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一百多年前,德国的高斯发现了非欧几何学,德国的黎曼推出了成为相对论数学框架的黎曼几何。
当代,法国的嘉当给微分几何注入新的理论方法,成为历史上第五位伟大的几何学家。
而陈省身,则被誉为继这五位几何大师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立的崭新的整体微分几何,一直影响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数学的发展。
陈省身1911年出生在浙江嘉兴秀水县的书香世家。
他在十岁前没有进过学堂,只在家里跟随祖母、姑姑识字、背唐诗。
父亲带回的一本1892年首次印行的《笔算数学》,使陈省身大感兴趣,它成为日后的大师接触数学之始。
1922年,陈省身随父母到天津,就读于著名的扶轮中学,度过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数学是他的强项,其他功课则成绩平平,课余他常到图书馆去看杂书。
那时,他就喜欢研究几何,他认为这可以养成“有系统的脑筋”。
独立的个性、对事业的执著是陈省身成功的要诀。
还在上中学时,他就表现出不愿做“纸鸢儿”而要凭“自动的能力”高飞天际的强烈愿望。
他曾多次自主地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奋力前行。
十五岁时,他考取了天津名校南开大学,他的数学老师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中国现代几何学的开山祖师姜立夫。
在这位名教授的指导下,陈省身领悟了数学王国的迤俪风光,并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以数学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1930年大学毕业后,他到清华大学跟随教授孙光远读研究生。
1934年,陈省身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师从布拉须凯教授。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其内容涉及法国大数学家E•嘉当的理论在微分几何上的应用。
丘成桐: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省身有关
记者李新玲张国
丘成桐,哈佛大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菲尔兹奖唯一的华人得主,196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省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12月11日晚,丘成桐从大洋彼岸赶到南开吊唁恩师,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陈先生的去世您是不是觉得很突然?
丘成桐:是的。
陈先生身体一向很好,前些天听说他病了,也只是以为几天就可以好。
我计划12月17日到香港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如果陈先生不去,我会来天津看他。
记者:您第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当时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丘成桐:我是1969年在香港见到他的,当时我已经决定到伯克利读书,陈先生当时是去做一个演讲。
我觉得他非常和蔼、和气。
记者:您在陈省身先生八十大寿时写过一篇文章《陈省身,我的老师》,文中最后写道:“他是我的老师,还曾像父亲一样对待我。
对他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永远无法报答。
”这其中的指导和帮助具体是什么?
丘成桐:当然第一是做学问方面的。
当时在伯克利陈省身先生讲课并不多,我从他的许多文章中学到许多。
另外就是做人处事方面。
作为一名数学家要与其他人相处,要了解别人做的事情。
陈先生教会了我许多。
中国人在外国环境中出人头地,需要这方面的应对能力。
记者:人们怀念陈省身先生,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
您眼中的陈先生是怎么样的?
丘成桐:他关心祖国的发展。
他做老师非常尽职。
我曾看到1949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时,先手写后油印的教学笔记。
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的许多数学家都不愿意手写笔记给学生看。
记者:从1972年起,陈先生开始频繁回国。
您了解并理解他的想法吗?
丘成桐:他1980年后来得更多一些,我有时与他一起回来,很多次是参加国际会议。
我知道他非常想为中国多做点事,他有一个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数学强国。
”
记者:陈先生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丘成桐:学术和做人,这两点我都是学不来的。
记者:陈省身获得过沃尔夫奖,您获得过菲尔兹奖,这两个相当于“数学诺贝尔”的国际数学最高成就奖,迄今为止华人中只有你们两位获得。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有第三个中国人获得这两项大奖?
丘成桐:这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其中有中国文化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天才就能解决的。
中国的环境、气氛现在很难培养这样的人才。
人们追求功名利禄,不能把心思真正放到学问上。
做学问不能毛糙,不能靠媒体和政府的炒作。
现在许多中国人都想做官。
学术气氛还是要培养起来。
记者:您曾说过陈省身先生是近代占领世界科学重要位置的中国第一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
丘成桐:陈先生的陈-西蒙斯理论在几何、代数、数论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后期的数学除了流体数学外都用到了陈先生的理论,因此现在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先生有关,有的相关性大一些,有的关系少些。
12月11日晚,丘成桐在校长侯自新等的陪同下,到灵堂吊唁陈省身。
在恩师的遗像前,他肃立、鞠躬,凝望了好久好久。
第二日,他又参加了恩师的遗体告别仪式。
下午,在陈省身先生追思会上,丘成桐说,陈省身先生与自己的父亲同生于1911年,不幸的是14岁时自己的父亲去世。
自1969年开始,自己跟随陈省身35年,有重要的事都与陈先生讲。
自己不是个规矩的学生,常同陈先生开玩笑,陈省身也与自己开玩笑,相互之间无话不谈。
陈先生逝世的第二天,丘成桐题写了一幅挽联。
挽联中写道:“呜呼,大厦倾矣,二千年勾弦求根,割圆三角,终不抵陈氏造类,孤学西传,置几何于大观,扬华夏于世界。
哀哉,哲人萎乎,卅五载提携攻错,赏誉四方,犹未忘柏城授业,中土东归,传算学之薪火,立科学之根基。
”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