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苏轼的精神救赎

赤壁赋——苏轼的精神救赎

赤壁赋——苏轼的精神救赎
赤壁赋——苏轼的精神救赎

黄州,苏轼的精神救赎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文字,关于苏轼的精神救赎。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只是因为找不都一个突破口,真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

当我再次读到苏轼在黄州写的那些灵动洒脱的文字的时候,突然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黄州不就是苏轼的自我救赎之处吗?不就是在这里苏轼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蜕变吗?

当“乌台诗案”最终以苏轼被赦免流放黄州结束,那个曾经豪情万丈的诗人心就冷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会有这样一场牢狱之灾,并且是以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的。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冷酷和卑鄙的东西,他的心也因之冷了下来。

在那些孤独寂寞和屈辱的日子里,苏轼的内心肯定是颇不平静的,甚至他也会想到死亡,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场飞来横祸呢?或许苏辙说的是对的“只是因为他的名声太大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真是至理名言。

所幸的是,他没有死,皇帝的一纸赦令让他活了下来。流放黄州,监视居住,这对于苏轼来讲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于是凄凄惶惶之中他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洒扫庭除,春种秋收,他过上了真正的普通农民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苏轼想要的生活,修齐治平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苏轼也不例外。他只不过故作旷达,故意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敏感到家中的童仆不给他开门,他都能想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黄州的赤壁是尤其能让他产生遐想的地方,只是因为这个地方叫赤壁,虽然或许它和那个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毫不相干,但这并不影响苏轼去遐想。在这里,他想到了周瑜的雄姿英发,他想到了曹操的横槊赋诗,那些前辈英雄的事迹让他不能自已,尤其是想到自己华发早生的时候,他肯定是悲从中来,那些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又浮现在眼前,但是又能怎样呢?“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不由得,苏轼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时候那些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经典、掌故在他的头脑当中萦绕,挥之不去,欲去还休,于是他困惑了。两个苏轼在打架,一个迂回低迷,一个丰神俊秀,一个在尘世之中,一个跳出三界之外,这是入世与出世的交锋,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是物质和精神的抉择。终于,经过激烈的交战之后,精神的苏轼战胜了物质的苏轼,他终于释然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想到,患得患失只是徒增烦恼而已,既然如此,那就随缘自适好了,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不是很好吗?

这个时候的苏轼,少了一些忧愁和落寞,多了一些从容和旷达,于是我们看到他在诗文当中这样表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来自政治上的风雨,到了现在都可以等闲视之了,因为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救赎,“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里的闲人,并非碌碌无为之闲人,而是放下了一切心灵羁绊的闲适和从容的大写的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种状态啊,现在苏轼做到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