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3
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总第七十四期) 程颢易学思想管见曾凡朝(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山东教育学院政法分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
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
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
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
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关键词:生生之易;道;天人;心;道器中图分类号:B2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882(2005)0620022212On CHENG H ao’s Y i2ologyZEN G Fan2chao(Center for Zhouyi&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d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Jinan250012,China)Abstract:Seldom has the academic circle mentioned CH EN G Hao’s Yi2ology.Departing f romhis propositions such as“the producing and reproducing Yi is just the Dao(Way)”,“the heav2en and human are but one”,“the heart itself is the heaven”,and his“discriminations betweenphysics and metaphysics”,this paper clarifies his thought on Yi.CH EN G Hao regards Yi asthe Dao and thinks that contents of the Dao is producing and reproducing and thereby produ2cing and reproducing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Dao,which represents the Idea of heaven.Depar2ting f rom the universal Dao,i.e.the Idea,he set forth:“heaven and human are but one,in2separable and without any difference”.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CH EN G Hao stresses human’value,holding“without human,the heaven and earth will notbe seen”,“human is the heart of the heaven and earth”,“human heart itself is the heaven”.Meanwhile,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o and utensils,regarding the Dao and Idea ofheaven as the basis,he explicated clear demarcation and re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and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unity between them.收稿日期:2005208217作者简介:曾凡朝(1968-),男,山东郓城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山东教育学院政法分院副教授。
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之价值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黄忠天提要就易学发史而言,宋代易学具有复古与啓新之学术意义。
其义理派易学,一方面继承王韩与孔疏系统义理易学,复又尽弃其老庄玄虚之论,代之以切於世用之儒理人事。
其中,能独树一帜,而堪为一代儒理派易学宗师者,殆推程颐《易传》一书。
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於《程传》者。
」四库馆臣亦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
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的基础。
惟就研究宋代易学史者,乃至於研究二程易学者,《程传》自有其局限与不足。
因而藉由原本零散於繁富庞杂之二程《文集》、《遗书》《杂着》、《语录》等等所辑录之《二程易说拾遗》,进而从事深入之探讨与比较,诚具易学史与学术研究之意义。
本文即拟从易学史之角度,略论本书之价值,相信对於未来从事有关宋代易学研究者,当能藉由本书获得更为宏观深入之了解。
关键词:二程易说拾遗、程颢、程颐、易学史、易经一、前言2005年初,旅居美国宾州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周易程传注评》一书,双方鱼雁往返,相谈甚洽。
德祥先生为伊川二十九代裔孙,熟谙二程家学,并惠寄清.康熙年间,朝鲜.宋时烈所编《程书分类.易类》一卷1,该书汇集《二程集》中之易说,颇便於阅览。
余惊喜拜读之余,并信手核对书案前《二程集》,始觉其中颇多疏漏,既惊叹二程易说及与易学相关资料之繁富,诚可辅翼《程传》,并提供宋代易学史撰述之参考,复憾惜宋氏疏漏如斯,於是遂有重作之志。
自2005年起陆续所发表〈二程集易说初探〉2、〈二程易说的编纂与研究〉3,即为初步研究之成果。
今随《二程易说拾遗》编纂之即将完成与研究之深化,并植基於上述二文,遂以〈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一文为题。
关於二程易说编纂工作,宋时烈曾将《二程全书》略做分类,编成《程书分类》一书,并将所收录二程易说,并为《易》类一卷,凡287笔;(不含《程传》一书),惟据笔者自《二程集》所辑易说,竟达500笔以上,显见宋氏《程书分类》一书遗漏甚多,加以其书於易类未再进一步分类,查考不便。
略论史事易学在元明清的发展及其价值续晓琼摘要:史事易学是指利用历史材料解释《周易》卦爻辞,南宋李光、杨万里将史事易学推向鼎盛后,史事易学在元明清得到了继承,相关著作汗牛充栋,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史事易学解《易》方式独特,保存了古代史料,建立了新的易学流派,不仅丰富了易学,还促进了史学的发展,在易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周易史事易学史学杨万里史事易学是指利用历史人物或历史史事解释《周易》卦爻辞的解《易》方式,这一解《易》方式在《易传》中已经出现,但要到几乎卦卦有史,却自南宋李光、杨万里始。
“他们阐发《周易》义理的角度,乃是通过引据大量的历代史实,以历史人物的得失成败或历史事件的正反教训来参证六十四卦经传的内涵旨趣。
这种治《易》方法,虽然前代易家也曾用过,但应用得如此普遍,与《周易》经传的义理联系得如此密切,以至在宋《易》义理派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援史证易’的流别,实是李光、杨万里始发其端。
”①全祖望说:“易至南宋,康节(邵雍)之学盛行,鲜有不眩惑其说。
其卓然不惑者,则诚斋之《易传》乎!……中以史事证经学,尤为洞邃。
”②杨万里的《诚斋易传》以史证《易》,使其成为南宋史事易学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云:“《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将南宋李光、杨万里041①②张善文:《宋代易学中的“援史证易”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8期。
黄宗羲:《宋元学案·赵张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第1153页。
?略论史事易学在元明清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参证史事的解《易》方式归为六宗之一的史事宗。
应该说,李光、杨万里将史事易学推向鼎盛,而之后的元明清继承并发扬引史证《易》,使史事易学成为易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
《二程集》易说初探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黄忠天一、前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序》将易学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派,其中论及义理派又细分为王弼之「老庄易」,胡瑗、程颐之「儒理易」,李光、杨万里之「史事易」,此即《提要》所拈出之义理三宗。
惟义理派易学发展繁富多元,自不局限于上述三宗。
而独树一帜,堪为一代义理派易学宗师者,亦不乏其人,非仅止于上述五人。
不过,在千百家义理派易学典籍当中,论其影响最广,阅读最众,迄今盛而未衰者,殆属《易传》(即《十翼》)与《周易程氏传》(以下简称为《程传》)二书,《易传》奠定二千年来义理易学诠释体系,《程传》则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至极,即使程颐之后,义理派易学著作虽多,然大多仅能略作修正终究难以逾越,进而取而代之。
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
」历代易学著作可谓牙签万轴,汗牛充栋,然《程传》能独步千古,而为易学必读经典者,非徒其书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官学外,更重要的是《程传》具有两种优点,其一是平实明白、说理精到。
盖能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四库馆臣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
」(《四库提要》.卷三.叶二》)其二是因时立教切于世用。
其书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而多淑世之言,故宋.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
」(《经义考》卷二十引)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之基础。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程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其高足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
」(《经义考》卷二十引)不过,据程颐门人杨时《跋》云:「伊川先生着《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
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易经》的价值《易经》也称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也有很多人用它来算八字、算命、看风水等,除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之外,它对人们得精神和生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人是学企业管理的,因此,主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谈谈《易经》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易经》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
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
简易,可以延伸到简单管理,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
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
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
特别是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来说,它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但是很多的企业似乎把这些东西弄得太过于复杂,其效率往往是很低的,也使信息在传播的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降低,《易经》给管理者的启示就是越简单的、大家越容易理解,越容易做到的最好,而不是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简单则简单。
不易,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
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而《易经》中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企业是一个组织,组织需要一个组织结构,《易经》中的不易的思想启示管理者要从系统全面的角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而设置组织结构,每个部门看似独立的,但其实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系统结构,要整体协调配合才能是整个企业组织发挥最大的协调效力。
收稿日期:2023-02-27作者简介:宋卓娅(1995 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栾顺 (1979 ㊀),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㊂∗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邵雍易学思想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BZX012㊂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宋卓娅1,栾顺 2(1.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01;2.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㊀450046)摘㊀要: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洛学创始人之一,程朱理学的开创者㊂程颐著作颇丰,‘周易程氏传“是他倾注多年积累撰写的代表作之一㊂文章简要介绍了程颐的生平,详细梳理和辨析了‘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和流传情况,补充了学界对相关版本研究的缺漏,通过对‘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周易程氏传“是程颐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大力推动了儒家易学研究进程,为学界深入探究提供了参考㊂关键词:‘周易程氏传“;版本;刻本;古籍流传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36-05㊀㊀程颐(1033 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㊁教育家㊁易学家㊂其主要著作有‘周易程氏传“‘粹言“‘遗书“等,被后世合编为‘二程集“㊂元丰元年(1078),程颐潜心孔孟之道㊂元丰八年(1085),程颐被授予汝州团练推官㊁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次年受命为崇政店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㊂自元祐三年(1088)至其逝世,程颐屡次因党争问题被剥夺官职,逐渐脱离政治生活,专注学术活动[1]㊂‘周易程氏传“是程颐亲笔所著的专门性著作,全书通过诠释‘周易“的方式构建理学思想体系,以承继儒家正统思想㊂‘周易程氏传“在易学发展史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以 儒理说易 的方式达到了义理易学的完美境界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对先秦时期易学㊁儒学的继承发扬,还是对朱熹等理学后学的启发之作㊂‘周易程氏传“是一部 推天理以明人事 的易学著作,因此,梳理和分析‘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对于儒家易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程颐的生平1.1㊀求学㊁讲学时期㊀㊀程颐年少时师从周敦颐㊂皇祐二年(1050),程颐上书朝廷,指出社会时弊,开出改革良方㊂嘉祐四年(1059),程颐廷试落第,于熙宁五年(1072)与他的兄长在嵩阳讲学㊂元丰元年,程颐潜心孔孟之道,继续讲学㊂程颐在治平二年(1065)至元丰八年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其他学者探讨学术问题;二是代替权贵起草奏章,并上书议论朝政㊂元祐元年(1086),程颐被司马光等人举荐,为年幼的宋哲宗教书,但他为人过于端肃持重,朝臣多以过分拘泥㊁有失君臣礼仪等理由对他进行抨击㊂元祐二年(1087),程颐被逐出京师,后在洛阳讲学㊂元祐五年(1090)正月十三日,程颐的父亲程珦卒,程颐守丧至元祐七年(1092)三月,预备入朝时遭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辞去官职放归田里㊂1.2㊀党争归乡著述时期㊀㊀绍圣四年(1097),新党再度执政,程颐被视为 奸党 而贬至涪州,此时他开始创作‘周易程氏传“㊂元符二年(1099),程颐虽然受管制,但仍潜心学问并著书立说,完成‘周易程氏传“㊂该书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凝聚了程颐毕生的学术心血,展现了其理学思想,还奠定了宋初义理之学的基础㊂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短暂地恢复了程631第43卷第3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3月颐的职位㊂崇宁元年(1102),程颐被撤销官职㊂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恢复新法并下令烧毁程颐著作,在程颐门人的保护下才得以保留㊂程颐晚年虽然被查禁,但仍坚持在鸣皋讲学,在这一时期,程颐明确了理的普遍性,并阐述了‘易“的研究问题㊂崇宁五年(1106),程颐搬迁至今嵩县陆浑镇程村,把‘周易程氏传“传给弟子尹焞㊁张绎㊂大观元年(1107)九月十七日,程颐因风痹疾,卒于嵩县陆浑山居所㊂程颐被葬于伊川先茔,享年七十五岁㊂嘉定十三年(1220),程颐被追谥曰正㊂淳祐元年(1241),程颐被封为伊阳伯㊂至顺元年(1330),程颐被加封为洛国公[2]㊂程颐弟子遍布各地,‘二程门人名录碑“记载约有88人㊂2㊀‘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㊀目前,学界对于‘周易程氏传“版本的梳理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吕留良刻本过程的详细梳理,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3]和‘ 程氏易传⓪刊编中的两个问题“[4]㊂二是关于十卷本的考察,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㊂三是覆元至正刻本与元至正刻本之间的差异,如‘ 易程传⓪的 古逸丛书⓪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5]㊂四是关于‘程氏易传“的真伪问题,如‘ 周易程氏传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㊂2.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和祖本2.1.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㊂‘程氏易传“于崇宁五年(1106)成书,因须完善此书,程颐不曾传授并数次修改㊂此外,由于党派之争,程颐作为洛党之首受到严格的限制,直到晚年病危之际,才将‘程氏易传“传授给弟子张绎㊁尹焞, 其后寝疾,始以授尹焞㊁张绎 颐尝言 吾晚得二士 ,谓绎与尹焞也 ㊂2.1.2㊀‘周易程氏传“的祖本㊂张绎所得‘程氏易传“先后传给谢良佐和杨时㊂杨时因所得‘程氏易传“ 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故进行校订并作‘杨氏校正后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原始祖本㊂尹焞从其门人吕稽中处得到‘程氏易传“十卦,又从其婿邢纯处得到全本,遂对此版本进行校订㊂此版本后为吕祖谦所得,成为流传甚广的祖本㊂由此可见,‘周易程氏传“的祖本主要由程颐的两个弟子进行收集和整理㊂2.2㊀‘周易程氏传“的单刻本2.2.1㊀吕祖谦的六卷单刻本㊂宋元时期,‘程氏易传“基本单独刻行,宋代所传‘程氏易传“共六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及‘东都事略㊃程颐传“都有记载㊂该时期流传的两种单刻本分别为吕祖谦的学官本和该版的覆刻版覆元至正本㊂因流传版本颇为混乱,吕祖谦综合尹焞的‘程氏易传“校订本和朱熹的‘程氏易传“讎校本校刻‘程氏易传“,此版本刊行于学官㊂从吕祖谦㊁潘景宪与朱子之间的往来书信可看出,整个刻书过程极其繁琐㊂吕东莱的刻本有大刻本㊁小刻本两种,大刻本刻于婺州,其刻小刻本时朱子帮忙进行覆校,但未参与刊刻㊂第二次刻‘程氏易传“是为了普及此书,此次刊刻的主事者为陈亮㊂‘与陈同甫“记载,陈亮提议再次刊刻‘周易程氏传“,得到东莱的表扬和赞同㊂目前流传的‘程氏易传“包括四卷本㊁六卷本和单行本,以及与朱熹‘周易本义“合刊的并行本,其根源均为吕祖谦的刻本,但吕祖谦刻本底本已佚失㊂2.2.2㊀‘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的形成㊂现存最早的‘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为元刻本,‘郡斋读书志“著录‘程氏易传“十卷,‘直斋录解题“著录‘伊川易解“六卷㊂徐必达辑‘二程全书“中‘易传“仅四卷㊂‘宋史㊃艺文志“著录程氏‘易传“九卷,又‘易系辞解“一卷,卷数与‘郡斋读书志“相同,但二者所记并非同本㊂其中,卷十‘说卦传“为后人抄补,卷末‘上下篇义“中 恒 字缺末笔的均为宋本翻刊㊂此版本传世极少,曾被铁琴铜剑楼收藏,钤有 铁琴铜剑楼 印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㊂瞿镛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对明刊本‘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进行了详解,提出‘郡斋读书志“和‘宋史㊃艺文志“都著录‘程氏易传“十卷本,但二者所录存在差异,‘宋史㊃艺文志“记载‘程氏易传“九卷㊁‘易系辞解“一卷;晁氏认为十卷是指‘程氏易传“八卷㊁‘易系辞解“二卷㊂而关于‘易系辞解“编辑者的信息已不可考,且‘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2.2.3㊀覆元至正本㊂吕祖谦的学官刻本在元代至正年间被覆刻,为单刻本,现流传最早的刻本于清光绪十年(1884)刊于日本东京史属㊂此书由遵义黎氏进行校刊,杨守敬影刻所得,是‘古逸丛书“辑刊的覆元至正本‘易程传“㊂清人耿文光见此版本,于‘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记载: ‘易程传“六卷,‘系辞精义“二卷,宋程子撰,覆元至正本㊂然则‘馆阁7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书目“以为托名者,误也㊂惟卷首诸图为坊贾增入㊂ 耿文光肯定了六卷本是原本,但传至后世却变为四卷㊂耿文光见到的‘易程传“六卷和‘系辞精义“二卷都是元覆刻的吕祖谦参定的本子㊂关于古逸本的覆元至正本与元至正本是否为同一版本体系还有待确认,有研究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因古逸本改动的文字与‘二程全书“相符,故学者认为杨守敬根据‘二程全书“对元至正本进行了校改㊂2.3㊀‘周易程氏传“的合刻本2.3.1㊀宋元时期的双董合刻本㊂宋代出现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的合刻本‘周易传义附录“,南宋董楷编撰㊂董楷在跟随朱子弟子陈器学习期间编撰‘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此版将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合刊为一书,目的是理数兼通㊂合刻本虽然方便学者了解程朱易学和理学,但不利于文献的保存㊂由于程颐的‘程氏易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体例不同,董楷的‘周易传义附录“不免牵强附会,增加了后世对程朱易学和理学的理解难度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割裂式合刊会带来很多谬误和随意删改等问题, 乡塾之士,遂不复知有古经 ㊂因此,该版本存在较多争议㊂元代董真卿将‘程氏易传“的部分内容加入其编辑的‘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也称‘周易会通“,全书十四卷首一卷,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覆元刘氏翠岩精舍作此刊本㊂董真卿认为诸家易学殊途同归,为了持平象数和义理两家之说,理应兼收博采,不主一说㊂此书在汇合程朱易书的同时,集百家易说和自身感悟于一体,全书分为‘经传“‘集解“‘附录“和‘纂注“四个部分,其中‘集解“部分选取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杂于经文之下,‘附录“部分摘录程氏的‘易说“和朱子的‘语录“各续于传文之后[7]㊂2.3.2㊀元朝以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㊂双董合刻本既是宋元时期较著名的合刻善本,也是元至明清时期众多刻本选择的底本㊂元朝有以南宋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一是至元二年(1336)碧湾书堂刻的‘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卷一卷端题 程朱二先生周易上经传义卷之一/伊川先生程颐传/晦庵先生朱熹本义 ,卷六至卷十配元刻吕祖谦的音训本㊂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中推断,刻‘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的碧湾书堂与富沙碧湾吴氏德新堂属同一店铺,故该书是元时建阳书坊的刻本㊂二是元延祐二年(1315)圆沙书院刻本‘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此本曾为涵芬楼旧藏,书中钤有 涵芬楼 海盐张元济经收 等藏书印㊂‘周易传义附录“最早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圆沙书院于元延祐二年将此书付梓(木板刻印)并印 延祐乙卯圆沙书院刊行 为证㊂至正二年(1342)桃溪居敬书堂刻本和至正九年(1349)庐陵竹坪书堂刻本都是根据圆沙书院本重刻的㊂该版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对董楷本进行了复刻,解决了抄写不便的问题,有利于‘程氏易传“的流传㊂三是元至正六年(1346)虞氏务本堂刻‘周易程朱传义音训“,此书卷端题 周易程朱传义/伊川程颐正叔传/海港朱熹元晦本义/东莱吕祖谦伯恭音训 ㊂该版本到底是吕祖谦所作还是其门人王莘叟所作,已无从考察㊂务本堂于元至正六年付梓,卷首‘易图“后有 至正丙戌良月虞氏务本堂刊 可证㊂此本曾为汪士钟旧藏,钤有 平阳汪氏书印 汪士钟读书 等印记㊂随后归袁克文,钤有 寒云秘籍珎藏之印 等印㊂后又辗转被周叔弢购得,钤有 周暹 曾在周叔弢处 等印㊂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有傅增湘的题跋㊂2.3.3㊀明万历徐必达合刻本㊂明清时期,人们开始将‘程氏易传“与二程的其他著作合刊,称为‘二程全书“,此时的‘程氏易传“被编订为四卷本㊂最早刊刻的四卷本是徐必达刊刻的六十八卷‘二程全书“中的‘程氏易传“四卷本[8],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㊂徐必达将‘程氏易传“与‘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等六部著作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该版本是‘二程全书“最全的版本㊂早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必达就刊刻了‘二程遗书“二十五卷,他所用的‘程氏易传“底本已无从考证㊂明以后,徐必达刊刻的‘二程全书“成为主流传播版本,清朝多以此版翻刻㊂原刻本尚存七套,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㊁天一阁藏书楼,以及四川省图书馆㊁湖南图书馆㊁山东省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㊂‘程氏易传“的编次从六卷本到四卷本的演变,主要是将原六卷本中的一㊁二㊁三卷合编为前两卷,并将四㊁五㊁六卷合编为后两卷㊂明清以后,‘程氏易传“主要以四卷本的形式流传㊂2.3.4㊀清康熙吕留良刻本㊂清康熙年间,吕留良被革除学籍后,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建造天盖8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楼,继续选刻时文出售㊂吕留良恭迎理学大儒张履祥到东庄讲学, 共力发明洛闽之学 ,吕留良对程朱理学的说经之作深感兴趣,因此天盖楼刻印了大量相关书籍㊂吕留良在张履祥的建议下刊刻‘二程全书“(六种六卷,清康熙吕氏宝诰堂刻本),其中‘伊川易传“部分沿用了徐必达合并的四卷本,此版本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双鱼尾,有清代顾广誉的批校和题跋㊂2.3.5㊀清乾隆‘四库全书“本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称 御制题宋版周易程传 ㊂解说‘周易经传“的正文前仅有‘伊川易传序“,即各本所称‘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伊川易传“四卷被编入‘四库全书“经部, 宋程子撰㊂亦异乎先儒之本上曰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㊂这段提要详细讲解了‘程氏易传“的成书流传情况㊁版本体系,以及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遗失状况㊂该版本所用的是‘二程全书“中已合并为四卷的‘伊川易传“,足见当时朝廷对该书的重视㊂2.3.6㊀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㊂李鸿章题跋本是金陵书局于清同治五年(1866)刊刻的,现仅存影印版㊂李鸿章认为,虽然朱熹的‘周易本义“和程颐的‘程氏易传“已合刊,但应各自为书㊂‘周易本义“用的是宝应刘氏的底本并加以详细订正,但‘程氏易传“已很久没有专门刻书,‘系辞“以下均无,现有的都是后学者所摘录合辑的补注㊂例如,杨时的‘校正伊川易传后续“摘取程朱语录和文集作为补充,这个版本是以元董真卿的‘周易会通“为底本,并将‘易传序“和‘上下义篇“列于卷首,对‘程氏易传“进行短小精悍的评价: 言卜筮则不淆于术数,言义理则不涉于元虚,学者潜心而有得焉,其于四圣人之道庶乎,其弗畔矣夫㊂2.3.7㊀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㊂涂宗瀛所作的涂朗轩宗瀛刻本是将‘程氏易传“并入‘二程全书“,以合刊的形式刊刻㊂涂宗瀛先后以 求我斋 六安斋 为堂号刻印书籍,刊‘河南程氏全书“(又名‘二程全书“六种六十六卷)㊂‘二程全书“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另有‘遗文“‘附录“㊂涂宗瀛刻书 意在昌明正学,以端趋向而挽浇漓 ,对理学的发扬做出了较大贡献㊂从此版本的凡例可知,上述‘遗书“‘外书“‘文集“都是依照谭刻校订,‘易传“部分校订采用嘉靖建宁本,‘粹言“以正谊堂张氏本为参校㊂‘程氏易传“原本并无‘系辞“以下篇章,而此版本收录的‘程氏易传“四卷是石门吕氏刻本,‘经说“因宋刻七卷本无从查找购觅,故仍参照吕刻㊂涂宗瀛对永宁程湛刊‘二程全书“随意删改的现象十分不满,认为其中错误不胜枚举,因此,其重刻‘二程全书“是为了客观全面地重新辑录二程的学说㊂2.4㊀中华书局的合刊本和单刊本㊀㊀中华书局在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的‘四部备要“收录‘二程全书“(六种),其中有‘伊川易传“四卷㊂这部‘二程全书“以明徐必达‘二程全书“为底本,以精致典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以白纸线装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传统文献典籍十分重视,中华书局为响应国家号召,出版了国学类典籍‘周易程氏传“,并将其与二程的其他著作收入中华书局编辑的‘二程集“㊂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王孝鱼点校的‘周易程氏传“,主要是‘二程集“所收录的‘周易程氏传“,该本是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和万历徐必达刻本为校本㊂其中,‘程氏易传“部分以‘古逸丛书“覆元至正本为底本,而‘程氏易传“中的‘上下义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宋本为校本,改动之处均有详尽标记,并以影印版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为参校本㊂在书本末尾有两个附录:一是‘河南程氏经说“中的‘系辞“部分,二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供读者参考㊂该版本去粗取精,标明了改动部分,尽可能地保留了文献原貌,是质量上乘的点校本㊂3㊀‘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的问题梳理3.1㊀‘系辞精义“的真伪问题3.1.1㊀‘易系辞解“‘系辞精义“是何人编辑㊂‘易系辞解“为何人编辑已不可考,而‘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程颐作‘程氏易传“,至六十四卦而止,‘系辞“之后没有注释㊂当时吕祖谦和朱熹刻的‘程氏易传“仅作六卷,后人对缺失部分的弥补主要是基于‘系辞精义“和‘经说“的补缺㊂后人摘录的主要是‘经说“中的‘系辞说“,此书是二程门人记录二程对‘易“的讲解编辑,是关于‘系辞上传“的解说,内容与‘二程语录“中的内容有所重叠㊂‘系辞精义“是吕祖谦集十四家之说所作,9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其二卷出现在覆元至正本中㊂3.1.2㊀编辑‘系辞精义“的目的㊂学界对‘系辞精义“的作者存在争议,董真卿和耿文光都认为其是吕祖谦所作,但瞿镛认为其是商贾托名所为㊂从研究层面看,笔者认为应把研究重点放在编辑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方面㊂李学卫发现,‘朱子语类“中有两处提及:李德之问: ‘系辞精义“编得如何? 曰: 编得亦杂,只是前辈说话有一二句与‘系辞“相杂者皆载㊂只如触类而长之,前辈曾说此便载入,更不暇问是与不是㊂ 或问‘系辞精义“㊂曰: 这文字虽然是裒集得做一处,其实於本文经旨多有难通者㊂若此等处,最不可不知㊂ [9]由此可见,朱子口中的‘系辞精义“和现传的‘系辞精义“是相似的,且此书虽然尊崇程子,但还是集诸家之说,故作书目的是弥补‘程氏易传“的缺失,是兼采众说以填充有关‘系辞“的解说㊂由于此书是以程子的易学观点为主,故后世多将其编入‘程氏易传“㊂3.1.3㊀‘程氏易传“版本中的摘用㊂吕祖谦编入‘遗书“的‘系辞精义“并不完整,仅摘取了程子的部分内容㊂‘系辞精义“并非伪托之作,因为吕祖谦不是为了弥补‘程氏易传“所作,但由于后世书商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编入‘程氏易传“的‘系辞精义“部分不尽相同,进而遭到学者质疑㊂例如,元本‘伊川先生周易经传“对于‘系辞精义“中记载的程子解说部分保留的要比‘周易程朱传义音训“多㊂后世如瞿镛等因‘周易传义附录“不采用‘系辞精义“便怀疑此书的真伪,原因是不知‘系辞精义“并非‘程氏易传“的续作㊂3.2㊀‘易序“和‘上下义篇“作者的争议3.2.1㊀‘四库全书“对二者的删减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在正文之前仅有‘伊川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朱伯崑先生认为:关于‘上下篇义“是否为程氏遗文,别无旁证材料㊂南宋末刻的程氏‘易传“本,已附有‘上下篇义“㊂但此文的内容,与‘程氏易传“所论卦和占筮体例,差别甚大㊂‘上下篇义“不代表程氏易学的基本思想,是否为程氏遗文,可以存疑㊂因此,‘四库“本‘伊川易传“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是有一定道理的[10]㊂3.2.2㊀‘易序“作者的真伪㊂‘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和董楷‘周易传义附录“皆是收‘上下篇义“而不收‘易序“,南宋的‘二程文集“也是如此,直至元代谭善心的‘程子遗文“方从南宋熊节‘性理群书“采录㊂在元刻本‘性理群书集解“中,唯独‘易序“‘礼序“两篇不署作者名,但在目录中注 伊川先生述 ,似为伊川所作㊂但是,陈来认为‘易序“应来自‘性理丛书“,而非出自伊川[11]㊂陈来认为‘易序“是朱熹所作;庞万里认为其是周行己所作,只是被熊节等人失误采用[12];朱伯崑认为其是程氏早期著作,体现了程氏对周敦颐太极说思想的扬弃[13]㊂学者对‘易序“为何人所作各执一词,难以考证㊂3.2.3㊀‘上下义篇“作者的真伪㊂方闻一和李心传认为‘上下义篇“出自‘程氏易传“㊂但是,由于‘上下义篇“的内容与程颐‘程氏易传“的体例和卦义有所出入,故刘仲宇认为‘上下义篇“并非程颐所作㊂由于版本的真伪难以辨认,加之相关史料证据不足,故该问题难以考证㊂4㊀结语㊀㊀‘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在北宋时期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推动了易学的发展和儒学研究方式㊁逻辑的演进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受到各个时代学者的广泛重视与喜爱,可从其流传之广㊁版本变化之复杂看出㊂笔者详细梳理和考究‘周易程氏传“版本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周易程氏传“版本演变的具体过程,明确‘周易程氏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㊂参考文献:[1][2]㊀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0.[3][8]㊀姜海军.‘程氏易传“的成书及流传考[J].周易研究,2007(5):64-68.[4]㊀谷继明.‘程氏易传“刊编中的两个问题[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3(1):119-131.[5]㊀蒋鹏翔.‘易程传“的‘古逸丛书“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J].兰州学刊,2010(6):197-200.[6][7][11]㊀郝苏彤.‘周易程氏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衡水学院学报,2017(2):102-114,119.[9]㊀李学卫.‘张载集㊃横渠易说“校注献疑[J].唐都学刊,2019(1):59-65.[10][13]㊀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3-253.[12]㊀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423-426.(编校:冯耕)04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
“二程”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二程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形态,为南宋的朱熹所继承和发挥,成为程朱理学伦理思想。
二程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命之性是"穷本根源之性",即宇宙的本原"天理"的体现,它至善无恶,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等,气质之性乃气禀所至,它是恶的渊薮,体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绝对维护,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现实存在的适应性是当代伦理建设所应该借鉴的宝贵经验。
对于二程伦理思想的研究大多在于批判其维护封建伦理的存在,却忽视了二程伦理思想所具有的对现当代伦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本文将从二程伦理思想本身出发,对二程伦理思想所具有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
一、在"理气"思想基础上继承发展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理气"思想是二程伦理思想的基础,程颢和程颐都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此确立起理一元论的本体论。
二程在其"理气"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的经典"仁"的继承发展,建构统一思想以及"欲"有了自己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阐释。
伦理体系显得更加的清晰,实践性增强;这样的伦理体系更有利于全民族形成统一的伦理思想,是值得研究的伦理理论。
(一)"道统"思想二程的伦理思想主要是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称之为"道统"思想。
道统思想是儒学在不断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其它思想体系而提出的思想溯源。
主要针对唐以后成为我国历史上主导思想之一的佛家思想。
二程认为自己是继承的最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将这种溯源作为自己的思想底蕴。
二程在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上,强调培养民众的内在气质,认为内在气质的提升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
他们的伦理思想注重孔孟学说的自我完善、主观欲求,与汉代以来形成的重法度的外在约束伦理体系不同。
读《周易》说“管理”一部易学史,不光是儒经嬗变的历史,象数派的背后有阴阳、术数,义理派的背后有黄老、释道,此不可不查。
当今写《周易》的书很多,各种解读不胜枚举。
初读一头雾水,再读还是不懂。
科学也好、玄妙也罢,就是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关联不起来,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用。
人有两种命:一种是爹娘送的,一种是老天给的;前者是生命之命,后者是命运之命。
世事无常,古人叫天命。
预知天命,乃有算命。
李零讲《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易是指筮占,六十四卦就好像64张扑克牌。
玩扑克牌我们都会。
《周易》用于占卜,准与不准我们也不去管它,只从其技术形态和哲学思想入手,心也静了下来。
《周易》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代表古人尊重自然、敬天地,故遇事、行事都怕违天理、逆自然。
《周易》是古代先哲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探寻与追问,是基于生命实践与认识实践的思考。
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它们一静一动,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
易学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术,第二层是道,术是占卜,道是哲学。
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如此而已。
人只能管人事,管不了天命。
不甘心怎么办,一是占卜,二是论道。
阴阳五行学说,是讲天地造化的大道理,很早就有萌芽;《易经》是西周筮占的经典,古人把《周易》和阴阳五行融合,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终于成为了中国自然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
阴阳五行这种理论,用西方概念讲,叫宇宙论,也叫自然哲学。
五行似乎在西方星相学和相关的占卜中也有体现,但只有火、气、土、水四种,每个元素影响3个星座,缺少了相生相克的玄机,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借用佛家着相不同,或可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乾坤伊始,混混沌沌;人生伊始,朦朦胧胧;上经讲天理,下经讲人文;64卦每卦6爻,生成384个动变的爻辞;《乾》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数共为三百六十,正好与(农历)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合;《周易》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引申其义,触类增长,天下万事尽在其中。
第30卷㊀第6期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30㊀No.6㊀2020年6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Jun.2020㊀二程的性二元论及其教育价值陈水长(嘉应学院政法学院ꎬ广东梅州514011)摘㊀要:人性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ꎮ作为 程朱理学 开创者的二程 程颢㊁程颐ꎬ对以往4种人性论即性善论㊁性恶论㊁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三品论的批评性继承基础上提出了性二元论ꎬ即将人性分为2个层面: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ꎮ二程这种性二元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ꎬ不仅能够充分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必要性ꎬ而且也为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教育手段的差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关键词:二程ꎻ人性论ꎻ天命之性ꎻ气质之性中图分类号:G64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3907(2020)06-0082-04人为什么要教育?人为什么能教育?这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命题ꎬ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ꎮ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然涉及人性论问题ꎮ二程在此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ꎮ 二程 是指程颢和程颐两兄弟ꎮ程颢(1032~1085)ꎬ字伯淳ꎬ被称为明道先生ꎮ程颐(1033~1107)ꎬ字正叔ꎬ被称为伊川先生ꎮ二程上承周张ꎬ下启朱陆ꎬ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ꎬ也是 程朱理学 的开创者ꎮ1㊀4种人性论及其教育缺陷1.1㊀性善论 不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性善论的主要代表ꎮ在人性论问题上ꎬ孟子明确主张性善论ꎬ 人性善也ꎬ犹水之就下也ꎮ人无有不善ꎬ水无有不下ꎮ («孟子 告子»)孟子这里所说的善并非现实的善ꎬ而是特指人与生俱来的善之潜质ꎬ即四端之心ꎬ 恻隐之心ꎬ仁之端也ꎻ羞恶之心ꎬ义之端也ꎻ辞让之心ꎬ礼之端也ꎻ是非之心ꎬ智之端也ꎮ人之有是四端也ꎬ犹其有四体也ꎮ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 仁义礼智ꎬ非由外铄我也ꎬ我固有之也ꎮ («孟子 告子»)换句话说ꎬ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论ꎬ却并非认为ꎬ人人生来就是善的ꎬ而只是强调人天生有善端ꎬ只有将善端扩充出来就能成为善人ꎮ如果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 潜能与现实 这对范畴来诠释的话ꎬ孟子的性善论只是一种尚未实现的先天的潜能(四端)ꎬ还需要靠后天的努力才能实现出来ꎬ变为现实的善ꎮ更通俗地说ꎬ人人可以为善人ꎬ但人人并不一定就为善人ꎮ孟子的性善论只能说明人为什么可教ꎬ即教育的可能性ꎬ而不能论证教育的必要性ꎮ在孟子看来ꎬ是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善端ꎬ有良知良能ꎬ所以人有教育为善的可能性ꎬ即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教育成圣ꎮ但这并不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ꎮ因为既然人性本善ꎬ那又何必教育呢?既然人性本善ꎬ那现实中的恶是从何而来?一般来说ꎬ正因人有恶的一面ꎬ人才有教育的必要性ꎮ孟子或许认为恶是外界对性善昏蔽的结果ꎮ既然人是性善的ꎬ具有良知良能ꎬ那又为什么会被外界所昏蔽?孟子在此方面不能自圆其说ꎮ这就不能充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ꎮ所以说ꎬ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只能说明教育的可能性ꎬ不能充分说明教育的重要作用ꎮ1.2㊀性恶论 不能说明教育的可能性与孟子相反ꎬ荀子主张性恶论ꎮ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ꎬ其善者伪也ꎮ今人之性ꎬ生而有好利焉ꎬ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ꎬ顺人之情ꎬ必出于争夺ꎬ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ꎮ故必将有师法之化ꎬ礼义之道ꎬ然后出于辞让ꎬ合于文理ꎬ而归于治ꎮ用此观之ꎬ然则人之性恶明矣ꎬ其善其伪也ꎮ («荀子 性恶»)收稿日期:2020-01-10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项目(2019JKDJ032)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项目(2019BK024)作者简介:陈水长(1985-)ꎬ男ꎬ江西赣州人ꎬ讲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哲学研究ꎮ荀子所谓的 性 是人天生的自然状态ꎬ而不是后天的人为造作ꎮ 凡性者ꎬ天之就也ꎬ不可学ꎬ不可事ꎮ («荀子 性恶»)在荀子看来ꎬ人性本恶ꎬ生来就具有争强好胜㊁好逸恶劳的本性ꎬ所谓的善ꎬ只是通过后天教化的结果ꎮ荀子的性恶论很类似于托马斯 霍布斯的心理利己主义的观点ꎮ霍布斯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ꎬ在 自然状态 中ꎬ 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ꎬ不得安宁ꎬ为了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ꎬ才通过契约建立国家而相互约束[1]ꎮ对荀子而言ꎬ正因 人之性恶 ꎬ才要 化性起伪 ꎬ只有通过 人为 的教化才能达到抑恶成善的目的ꎮ这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ꎬ充分说明人进行教育的必要性ꎮ因为人性本恶ꎬ所以人必须要进行教育ꎬ化恶为善ꎮ虽然荀子的性恶论能充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ꎬ但不能说明教育的可能性ꎮ原因很简单ꎬ既然人性本恶ꎬ那又怎么通过教育使其变善?如果没有善质的存在ꎬ再怎么教育也无济于事ꎬ更谈不上变善成圣ꎮ所以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强调教育的必要性ꎬ但不能说明教育的可能性ꎮ1.3㊀性无善无恶论 不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告子最早提出 性无善无恶论 的观点ꎮ虽然告子与荀子一样从人天生的自然状态来揭示人的本性ꎬ却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是恶的ꎬ而是自然而然的ꎬ无所谓道德善恶可言ꎮ 性犹湍水也ꎬ决诸东方则东流ꎬ决诸西方则西流ꎮ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ꎬ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ꎮ («孟子 告子上»)因此对告子而言ꎬ人的自然本性是一种道德中立的状态ꎬ不善也不恶ꎬ而所谓的善恶都是后天人为的结果ꎮ这种观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英国经验论者约翰 洛克的 白板说 ꎮ洛克否认天赋观念ꎬ认为人原初就如同一块 白板 ꎬ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ꎬ无所谓善恶ꎮ告子显然用人的自然属性解释人性ꎬ得出了性无善无恶论ꎮ这种无善恶的人性论虽然表面上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ꎬ认为人性与善恶无关ꎬ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所获得教育如何ꎬ教育得当ꎬ就能成善ꎬ不教育或教育得不好ꎬ就会变恶人ꎬ但从逻辑理论上根本不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ꎬ首先这种人性论不能从根源上说明现实生活人之善恶的来源ꎻ其次ꎬ如果性无恶ꎬ那为什么又要进行教育?从而不能说明教育的必要性ꎮ如果性无善ꎬ那为什么有可能教育得好呢?从而不能说明教育的可能性[2]ꎮ1.4㊀性三品论 只能部分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同于前三种人性论ꎬ性三品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平等的ꎬ而是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天赋ꎬ人性可以区分为上㊁中㊁下三品ꎮ董仲舒㊁王充和韩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ꎮ董仲舒将人性区分为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和 斗筲之性 等三个等级ꎮ王充同样将人作了三六九等的区分ꎬ 孟柯言人性善者ꎬ中人以上者也ꎻ孙卿言人性恶者ꎬ中人以下者也ꎻ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ꎬ中人也ꎮ («论衡 本性»)韩愈则明确主张 性三品论 ꎬ认为 性之品有三ꎬ 上焉整者ꎬ善焉而已矣ꎻ中焉者ꎬ可导而上下也ꎻ下焉者ꎬ恶焉而已矣ꎮ («韩昌黎文集 原性»)性三品论似乎看到了现实中人的善恶差别ꎬ把人性分为上㊁中㊁下三等ꎮ这种人性论认为像尧舜那样的上等人ꎬ天生为善ꎬ他们都是先知先觉ꎬ所以不需要教育ꎮ这就否认了教育的重要性ꎬ因为他们无须教育ꎬ天生就是圣人ꎻ认为像丹朱㊁商均那样的下等人ꎬ天生为恶ꎬ他们天生就十恶不赦ꎬ再怎么教育也不能为善ꎬ所以不能教育ꎬ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ꎻ认为只有中等人ꎬ才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ꎬ因为他们有善质ꎬ所以可教ꎬ又因为他们又有为恶的一面ꎬ所以要教ꎬ所以只有这等人才能进行教育ꎮ综合所述ꎬ性三品论认为教育有局限性ꎬ只适合中等之人ꎬ而对上等之人和下等之人无效ꎬ从而只能部分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ꎮ2㊀二程的性二元论前面4种人性论虽各有不同ꎬ但都具有 一元论 特点ꎬ即从单一属性论证人性ꎮ孟子性善论从理性层面诠释人之本性ꎬ认为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四端之心ꎮ而后三种人性论则是从自然属性来说明人性ꎮ荀子主张ꎬ人性本恶ꎬ生而趋恶ꎬ其善也伪ꎻ告子却认为ꎬ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ꎬ善恶都是后天人为的结果ꎻ而性三品论则指出ꎬ人性各有不同ꎬ天生具有不同的等级ꎬ不同等级具有不同善恶倾向ꎮ不同于前面4种人性论ꎬ二程从2个层面规定人的本质ꎬ明确提出了性二元论ꎬ即认为人天生具有这两种禀赋: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ꎮ何谓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程颐指出: 生之谓性 与 天命谓之性 同乎?38第6期陈水长:二程的性二元论及其教育价值48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性字不可一概论ꎮ 生之谓性 ꎬ止所禀受也ꎮ 天命谓之性 ꎬ此言性之理也ꎮ今人言天性缓柔ꎬ天性刚急ꎬ俗言天成ꎬ皆生来如此ꎬ此训所禀受也ꎮ若性之理也则无不善ꎬ曰天者ꎬ自然之理也ꎮ («二程集 遗书»卷二十四)程颐在这里明确区分了 天命之性 和 气质之性 ꎮ具体来说ꎬ 天命之性 是上天所赋予的无差别的本性ꎬ是平等普遍的理性ꎬ类似于孟子所谓的人生而具有的 四端之心 ꎬ是无不善的ꎮ与之相反ꎬ 气质之性 则以天生的自然属性( 生之谓性 )ꎬ是一种气质的禀受ꎬ这种气质之性有差等ꎬ有缓柔和刚急之分ꎮ虽然 天命之性 和 气质之性 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天赋的ꎬ具有 先天性 ꎬ但其中的 先天 具体含义却有所不同ꎮ 天命之性 中的 先天 是形而上学的先天ꎬ具有普遍必然性ꎬ类似于康德所谓的先天(apriori)ꎬ而 气质之性 中的 先天 是形而下之先天ꎬ更多的具有 天生 的含义ꎬ即人出生时所具有的差异性自然禀赋ꎮ不仅如此ꎬ二程认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对人而言密不可分ꎬ缺一不可ꎬ 论性不论气ꎬ不备ꎻ论气不论性ꎬ不明 («二程集 遗书»卷六)ꎮ 不备 是指不完备或不完整之意ꎬ 论性不论气 之所以不完备是因为不能解释人与人现实之中的差异性ꎬ 不明 是指不明了之意ꎬ 论气不论性 之所以不明了是因为不能明白人所具有的普遍必然的理性或善质ꎮ二程的性二元论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批判性继承了性善论㊁性恶论㊁性无善无恶论和性三品论的观点ꎮ首先ꎬ二程吸收孟子的性善论ꎬ同样认为这种天命之性无不善ꎬ将其作为人性的最根本内容ꎮ在二程看来ꎬ孟子的性善论看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内容ꎬ即四端之心ꎬ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贡献ꎮ 孟子言性之善ꎬ是性之本ꎮ («二程集 遗书»卷二上) 孟子言性善是也ꎮ虽荀㊁杨亦不知性ꎮ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ꎬ以能明性也ꎮ («二程集 遗书»卷十八)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ꎬ二程所谓的 天命之性 与孟子的性善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ꎬ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ꎮ对于二程而言ꎬ孟子的性善论虽把握了人性的根本内容ꎬ仍存在不足之处ꎬ即没有认识到气质之性ꎬ从而难以完全理解人性ꎬ尤其是说明现实之人的差异和恶之来源问题ꎬ因此犯了 论性不论气ꎬ不备 的错误ꎮ其次ꎬ二程对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也各有取舍ꎬ褒贬不一ꎮ在二程看来ꎬ荀子的性恶论将人性界定为 生之谓性 ꎬ从人天生的趋利避害自然本性诠释人性ꎬ由此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ꎬ因而有其合理之处:可以说明恶之来源问题ꎮ二程的 气质之性 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荀子以自然解释人性的观点ꎮ虽然如此ꎬ二程却不同意荀子将人性局限于 生之为性 ꎬ只认识到人的自然性(气质之性)而没有把握到更为根本的人之理性(天命之性)ꎬ从而造成了 论气不论性ꎬ不明 的错误ꎮ正因缺少天命之性ꎬ荀子的性恶论也不能真正说明道德善之来源问题ꎬ因为既然人的本性只是恶的ꎬ那道德善又源于何处呢?一个没有善质的人又怎能教化呢?如果人只有气质之性而无天理之性或善的潜质ꎬ就与出于本能行动的动物无异ꎮ所以有些学者对荀子性恶论本身有所质疑ꎬ比如周炽成教授甚至认为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ꎬ而是性朴论者 ꎮ对于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ꎬ二程也有类似的看法ꎬ肯定告子以生释性ꎬ认为告子云 生之谓性 则可 («遗书»卷二上)ꎬ却否认告子将人性论只是局限于 生之谓性 ꎬ而忽视人之中的 天理之性 ꎬ尤其坚决反对告子的性无善恶之观点ꎬ认为 人生气察ꎬ理有善恶 («二程集 遗书»卷一)ꎮ最后ꎬ二程同样对性三品论有所借鉴ꎮ性三品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ꎬ主张人因禀赋不同才造成不同等级或品性ꎬ并以此说明善恶问题ꎬ就此而言ꎬ性三品论同样有着合理之处ꎮ二程的气质之性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这种观点ꎬ正如朱熹指出: 性分三品ꎬ正是说气质之性ꎮ至程门说破 气 字ꎬ方有去著ꎮ («朱子语录 程子之书二»卷九十六)然而二程并非完全赞同性三品论ꎮ在二程看来ꎬ性三品论只适用于 气质之性 ꎬ只看到有差异的气质之性ꎬ并以此说明人的才情之不同ꎬ而完全忽视人性中更为根本并且普遍平等的天命之性ꎬ不能揭示道德善之根源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ꎬ同样带来了 论气不论性ꎬ不明 的后果ꎮ3 二程人性论的教育意义二程将人性区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做法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康德对人性的观点ꎮ康德同样从本体界和现象界将人区分为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ꎬ并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对人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物ꎬ人具有动物性的禀赋ꎻ作为一种有生命同时又有理性的存在物ꎬ人具有人性的禀赋ꎻ作为一种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物ꎬ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ꎮ 康德这里所说的 动物性的禀赋 类似于二程的气质之性ꎬ具有趋恶的倾向ꎻ 人格性的禀赋 则无异于二程所谓的 天命之性 ꎬ是纯然的理性ꎬ是人性中向善的原始禀赋ꎮ而康德所谓 人性的禀赋 是指处于动物与上帝之间兼具感性和理性的现实人之本性ꎮ因此ꎬ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康德对人性的二重区分即动物性和人格性的区分诠释二程的性二元论ꎬ同时也说明中西文化在人性论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3]ꎮ相比于前4种人性在教育问题中存在着的种种缺陷ꎬ二程的性二元论更能说明教育的重要作用ꎬ不仅能够充分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ꎬ而且也可以体现教育的普遍性(即教育对象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教育方法的差异性)[4]ꎮ首先ꎬ 天命之性 充分说明教育的可能性ꎮ二程的 天命之性 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ꎬ认为人拥有至善的天命之性ꎮ人为什么可教?是因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端或善质ꎬ人才有被教育为善的可能[5]ꎮ如果人性本恶ꎬ只有气质之性或动物性ꎬ没有任何向善的禀赋ꎬ那么人就沦为动物ꎬ完全失去了教育的可能性ꎮ因此二程人性论中的 天命之性 不仅克服了荀子性恶论和告子性无善无恶论不能说明教育可能性的缺陷ꎬ认为人的本性为善ꎬ都有被教育的可能性ꎬ而且避免了性三品论不能说明每个人都能教育的缺点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圣贤ꎮ总之ꎬ 天命之性 回答了为什么人通过教育可以为善成圣ꎬ充分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ꎮ其次ꎬ 气质之性 充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ꎮ如果人性本善?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人之所以要教育必定由于人有所不足或有为恶的趋向ꎮ人之恶行又源于何处呢?这是传统性善论难以解答的问题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ꎬ二程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和性三品论ꎬ把 气 的观念引入人性论ꎬ从而提出了 气质之性 ꎮ二程认为 人之所以不善者ꎬ气昏而塞之耳ꎮ 由于人所禀赋的气有清浊的关系ꎬ人一旦受到气的污染ꎬ就具有为恶的趋向ꎬ如果不加抑制ꎬ任其发展的话ꎬ就会造成 人欲 的放浪ꎮ因此二程认为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教育去除自身的恶气ꎬ回到至善的天理ꎬ而这也是 程朱理学 所主张 存天理ꎬ灭人欲 的人性论基础ꎮ最后ꎬ二程的性二元论体现了教育的普遍性和教育的差异性ꎮ这里所说的教育普遍性特指教育对象的普遍性:有教无类ꎻ而所谓教育的差异性是指教育方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ꎮ正因为 天命之性 是人人与生俱来的ꎬ普遍必然的善质ꎬ因此人人都可以教育成才ꎬ教育成圣ꎬ可见 天命之性 能够充分说明教育的普遍性ꎬ即有教无类ꎮ有别于性三品论所认为的那样ꎬ二程虽然承认人人因拥有 天命之性 而可教ꎬ但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在 气质之性 方面有着不同的禀赋ꎬ具有清浊之分ꎮ正因为每个人所禀赋的气质之性不同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才情ꎬ因此对每个人的教育也不应千篇一律ꎬ而是应当根据不同人的气质之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ꎬ做到因材施教ꎮ这正如程颐所言 孔子教人ꎬ各因其材ꎬ有以政事入者ꎬ有以言语入者ꎬ有以德入者ꎮ («二程集 遗书»卷一九)因此ꎬ二程的性二元论在论证教育的普遍性(有教无类)的同时ꎬ也为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周炽成.荀子人性论:性恶论ꎬ还是性朴论[J].江淮论坛ꎬ2016(5):82.[2]㊀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M].李秋零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7.[3]㊀赵林.唯理论哲学在心物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发展[J].求是学刊ꎬ2005(4):35-40.[4]㊀约翰 杜威.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ꎬ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05.[5]㊀方明.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ꎬ2011(11):48-50.责任编辑:张晓辉ChengBrothers DualismofHumanNatureandItsEducationalValueCHENShuichang(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ꎬJiayingUniversityꎬMeizhou514011ꎬChina)Abstract:Thetheoryofhumannatureisabasicprobleminpedagogy.ChengBrothers(ChengHaoandChengYi)ꎬthefoundersofCheng-ZhuNeo-confucianismꎬputforwardthedualismofhumannatureonthebasisofcriticallyinheritingthetraditionalfourtheoriesofhumannaturesuchasthetheoryofgoodnatureꎬthetheoryofevilnatureꎬthetheoryofnogoodandnoevilandthetheoryofthreequalitiesofnatureꎬthatisꎬhumannatureisdividedintotwolevels:thenatureofdestinyandthenatureoftemperament.ThedualismofthenaturebyChengBrothersisofgreateducationalvalueꎬwhichcannotonlyfullydemonstratethepossibilityandnecessityofeducationꎬbutals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universalityofeducationandthedifferenceofeducationmeans.Keywords:ChengBrothersꎻtheoryofhumannatureꎻnatureofdestinyꎻnatureoftemperament58第6期陈水长:二程的性二元论及其教育价值。
⼆程理学的核⼼要义⼆程理学的核⼼要义是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包括普通民众都亟待了解的。
存天理、灭⼈欲曾在历史上被视为⼆程理学的核⼼要义,可在当今时代⼤⼒宣传“存天理、灭⼈欲”⼜不合时宜。
我想⼆程理学的当代阐释,若⽤⼀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若⽤两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诚敬;若⽤三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致⼤公,⽴诚敬。
⼀、存天理,节嗜欲。
存天理,节嗜欲,是⼆程理学的核⼼要义。
⼆程建⽴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上古时期,⼈们认为“天”是神,主宰⼀切。
程颢认为“天者理也”,认为天是理,⾃然界有⾃⼰的运⾏规律,⼈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然规律,为⼈类服务。
从对⾃然界的认识来说,程颢的实际上是主导了⼀次思想解放运动,将⼈从“天者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程颐在程颢“天者理”的基础上,提出“性者理也”,将“天者理”运⽤到⼈性、⼈伦道德上,认为,⼈也是有⾃⼰的⾏为处事之理的,这个理就是仁义礼智信。
⼆程将天理与⼈伦道德结合,为⼈们提出了安⾝⽴命、⾏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道义⾃觉,这就是⼈要讲天理,要有天理良⼼,不能违背天理,不能违背良⼼。
⽽如何认识天理,如何才能认识⾃然界的规律?如何使⼈具有仁义德性,⼆程认为要节制嗜欲,不为物欲所扰。
程颢说:“⼈⼼私欲,故危殆。
道⼼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灭私欲则天理明”,是说⼈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有去掉私欲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常⼯作中,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私⼼在⾥⾯,就不会公正地处理,这个道理是显⽽易见的。
有了私欲,不仅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也会影响⼈的仁义德性。
仁义德性的表现是爱⼼。
⽽如果⼀切从私欲出发,就不会有爱⼼。
在⽇常⽣活中,我们看到,私欲膨胀的⼈,⼀切从私利出发,少有献爱⼼的⾏为。
存天理,节嗜欲,并不是反对⼈正常的欲望。
⼈的欲望、个⼈利益只要是合理的,不危害他⼈和社会,⼆程并不反对。
周易预测与策划的价值一、预测的价值人人都想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想归想,并非人人都能如愿。
诗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愤懑,难道那些冻死饿死的人都是懒汉弱智吗?杜甫有绝世的才华,最后落得无遮身之片瓦,无果腹之糠粕,无论如何不能算公平!所以,你努力了,你的努力有了结果,你成功了,固然有你的汗水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你有这个命,有这个运气,这是上天赐予你的,要心怀感激。
切不可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贪天之功为己功,必定富而不久。
这样的人、这样的结果,在我所从事专业的“设砚坐馆”过程中已属屡见不鲜了,决非骇人听闻!有的甚至要钱不要命,撒手西去,腰缠千万又有何用。
财为养命之源,不能没有,但也非越多越好。
财之多少,总要命来堪当。
否则,财旺身弱,犹如生在富贵之家,却多病多灾,无力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
有的人、有的企业、公司在“时运”好时,得财容易,富甲一方,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却不知限量,不知命,不知功成身退,“春风得意马蹄轻”,不知“时来铁成金,运去金成铁”。
此时,如果晦运来临而不知,必然妄动,盲目投资,其结果是不但没有收获,而且连本钱都赔了进去。
命中带财,至少在先天上奠定了发财的基础,再行好运,必然发达;但若是不幸,晦运将至而不知,财上必然会是破耗多端,甚至财物散尽,须安守可减免损失。
人类的智能是要知道如何先行应变,而先行应变的关键是要掌握两个重点: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
掌握了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掌握好“变”,也才能够应变、通达。
对于未来,是否能够进行客观而又准确的预知,是个人乃至企事业单位,在商业行为中正确决策的前提,更是经济活动中成败的关键。
二、预测的方法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常规预测法,二是周易预测法。
一,常规预测法:常规预测法,首先从客观的角度,搜集相关的事实资料,然后对此相关的未来因素,进行评估与认知,最后将二者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预判之结论。
这种方法被普遍应用,所以我们称它为“常规预测法”。
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黃忠天提要就易學發史而言,宋代易學具有復古與啓新之學術意義。
其義理派易學,一方面繼承王韓與孔疏系統義理易學,復又盡棄其老莊玄虛之論,代之以切於世用之儒理人事。
其中,能獨樹一幟,而堪為一代儒理派易學宗師者,殆推程頤《易傳》一書。
無怪乎清初大儒顧炎武亦慨嘆曰:「昔說《易》者,無慮數千百家,然未見有過於《程傳》者。
」四庫館臣亦推譽為「言理精粹,自非漢唐諸儒可及」。
因此,九百年來,《程傳》成為學者必讀之書,亦為詮釋易理,研究易學者相與討論對話的基礎。
惟就研究宋代易學史者,乃至於研究二程易學者,《程傳》自有其侷限與不足。
因而藉由原本零散於繁富龐雜之二程《文集》、《遺書》《雜著》、《語錄》等等所輯錄之《二程易說拾遺》,進而從事深入之探討與比較,誠具易學史與學術研究之意義。
本文即擬從易學史之角度,略論本書之價值,相信對於未來從事有關宋代易學研究者,當能藉由本書獲得更為宏觀深入之瞭解。
關鍵詞:二程易說拾遺、程顥、程頤、易學史、易經一、前言20XX年初,旅居美國賓州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周易程傳註評》一書,雙方魚雁往返,相談甚洽。
德祥先生為伊川二十九代裔孫,熟諳二程家學,並惠寄清.康熙年間,朝鮮.宋時烈所編《程書分類.易類》一卷1,該書彙集《二程集》中之易說,頗便於閱覽。
余驚喜拜讀之餘,並信手核對書案前《二程集》,始覺其中頗多疏漏,既驚嘆二程易說及與易學相關資料之繁富,誠可輔翼《程傳》,並提供宋代易學史撰述之參考,復憾惜宋氏疏漏如斯,於是遂有重作之志。
自20XX年起陸續所發表〈二程集易說初探〉2、〈二程易說的編纂與研究〉3,即為初步研究之成果。
今隨《二程易說拾遺》編纂之即將完成與研究之深化,並植基於上述二文,遂以〈試論《二程易說拾遺》在易學史上之價值〉一文為題。
關於二程易說編纂工作,宋時烈曾將《二程全書》略做分類,編成《程書分類》一書,並將所收錄二程易說,併為《易》類一卷,凡287筆;(不含《程傳》一書),惟據筆者自《二程集》所輯易說,竟達500筆以上,顯見宋氏《程書分類》一書遺漏甚多,加以其書於易類未再進一步分類,查考不便。
在編輯上,其書亦僅就《二程全書》歸納,對《全書》以外門弟子與時人著作中所保存之程氏易說及與易學相關資料,亦未做較全面性之歸納整理。
今所編《二程易說拾遺》則針對宋氏所不足之處,除全面蒐集二程易說相關材料外,並將所蒐得之易說約500多筆,區分為五個部分,歸納分類如下:(一)通論:收錄二程通論易學,或與《易》相關,其中包含(1)論讀《易》之法、(2)評前人易說、(3)談《程傳》撰作、(4)記師友論《易》、(5)論卜筮之事等等。
(二)六十四卦:將《二程集》中所錄二程易說,其中專就某卦論述者,分別歸入其所屬各卦。
另經傳編排則蓋依通行本《周易》,即將〈彖〉、〈象〉、〈文言〉等分別散入所屬各卦中,以便學者參閱對照。
其中除〈需〉〈訟〉〈大有〉〈噬嗑〉〈離〉〈遯〉〈晉〉〈解〉〈益〉〈夬〉〈鼎〉〈漸〉〈歸妹〉〈豐〉〈旅〉〈巽〉〈中孚〉〈既濟〉等卦未見論述外,餘均有一筆或多筆。
(三)《十翼》:將所錄二程易說,其中專就〈繫辭〉以下論述者,分別歸入其所屬各傳各章中。
(四)其他:將既不屬於通論或六十四卦與《十翼》,復單獨成篇者,分別歸入。
如(1)〈易序〉:4(2)〈易上下篇義〉5(五)附錄:將二程相關生平資料附錄,如本傳、墓表、年譜等等,以供查考。
一部良好之易學史,固宜記錄易家易學著作及其易學思想,然若能就其生平1《程書分類》(韓國大田市:學民文化社影安東權尚夏跋《程書分類》本,1994年)2〈二程集易說初探〉一文收錄於《周易研究》第五期,2006年,頁65-71。
3第二屆宋代學術研討會。
嘉義:民雄(嘉義大學中文系) 2008/11/15-16。
4原收錄於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遺文.易序》。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2版),頁667-668。
5原收錄於《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遺文.易上下篇義》,頁664-667。
梗概、師友交誼、易學傳承、人格精神等等略做鋪敍,則不僅能使讀者藉收知人論世之功外,更能在千百年後猶見其謦欬,成為一部具有生命之易學史。
然而歷代易家如過江之鯽,欲以有涯之生,盡識歷代易家、盡讀天下《易》書,戞戞乎其難也。
因此,正賴有識之士,共襄盛舉,從事易學史之相關編撰或研究,藉收集腋成衣裘之效,而《二程易說拾遺》或可提供此一易學史上之價值。
二、輯錄二程治易經驗程顥與程頤二人為北宋理學巨擘,其中程頤更為宋代儒理宗易學之代表。
二程易學固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大程不分心與理,小程則有所區分,其餘易學觀點大體接近,《二程易說拾遺》一書於二程易說相關資料,除原始材料6已判為明道或伊川語者外,本書原則上,蓋不以己意臆斷,倘有確實證據,亦必另為附註說明。
由於明道未有易學專著,伊川雖有《程傳》一書,然其書主要據卦爻解說,其他有關易學之論述,未必能盡載於《程傳》中,今藉《二程易說拾遺》則適可提供吾人之參考。
其中如二程治《易》之經驗,書中輯錄即有近十則之多,可略舉其要者如下:《易》有百餘家,難為徧觀。
如素未讀,不曉文義,且須看王弼、胡先生、荊公三家。
理會得文義,且要熟讀,然後却有用心處。
7文中說明讀《易》宜從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入手,先理會文義,再求熟讀通貫。
由於三家易學之共相皆為以義理解《易》,可見程伊川主張讀《易》宜從義理入手。
此亦與其《程傳》以義理解《易》相契合。
唯今世讀三家《易》者少,或以《程傳》盡得三家精髓,後出轉精,而為北宋以降,學者所必讀。
今人之學《易》,亦當知所從事矣!再論讀《易》之進路,二程主張宜從「明義理」始,如二程云:古之學者,皆有傳授。
如聖人作經,本欲明道。
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
如〈繫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繫辭〉不得。
8二程主張宜先從「明義理」方可治經。
然而何謂「明義理」?以《易》言之,義理固存乎經(卦爻辭),然學者須知聖人作經之目的,本欲闡明「道」,此「道」即二程文中所謂之「義理」,所謂先求「卦義」,亦指先求聖人所以撰此卦之義理,非僅在文句字面字義上打轉。
因此,若逐卦逐爻看去,卻理會不得,依二程之意,須先理會得「卦義」,即一卦之義理精神,蓋易道即天道,易理即天理,卦爻始6 如《二程集》或其他相關書籍中所明載者。
7《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語五.楊遵道錄》,頁248。
8《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二先生語二上.元豐己未呂與叔東見二先生語》,頁立,義理即寄寓其中。
所以伊川教人讀《易》先體悟得此「理」,如其所言:「學為易,知之為難。
知之非難也,體而得之為難」9,又說:「凡看書,各有門庭。
《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10,先求體悟此理,而後能循理以論道,自然「始看得經」,而發揮易用。
由上述觀之,伊川揭櫫讀《易》本末先後之說,即以卦理為本,而以窮字句訓詁,窮象數隱微為末。
所以他批評:「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鑿。
」11吾人倘能知其本末,明此全體大用,方不失學《易》之本務,而能發揮經世致用之效。
以上均為二程治《易》之經驗談,均為《程傳》所未載,藉由《二程易說拾遺》,恰可提供吾人學《易》之津筏,而知所從事矣。
三、輯錄二程對卜筮態度由於二程向以恪遵孔教、弘揚儒道為己任,故凡涉及怪力亂神者,於其生平著述中,均罕及之。
惟二程對於「卜筮」之論述,在其《語錄》、《文集》、《遺書》等等,則頗見記載。
藉由《二程易說拾遺》一書之輯錄,吾人可從中瞭解二程對卜筮之立場與態度。
《二程易說拾遺》所輯有關卜筮者約有十數則,從書中所輯之夥,且未見二程於此多所批判語。
不過,對此似非經驗世界、非理性之行為,二程表面上雖不排斥,然在評述時,郤主要仍從人本思想與理性思維加以解說,如其所云:子曰:卜筮在我,而應之者蓍龜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
夫豈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
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應如響;徇以私意及顛錯卦象而問焉,未有能應者,蓋無其理也。
12又如:關子明推占吉凶,必言致之之由與處之之道,曰:「大哉人謀,其與天地相終始乎!故雖天命可以人勝也。
善養生者,引將盡之年;善保國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
」13上述兩則中二程均強調「人」之主體性,亦即先求「人心」、「人謀」,倘能心誠求之,必能其應如響。
二程將一切天地萬物之所由生,吉凶禍福之所由興,皆歸諸於一箇「理」字,蓍龜所以能應,亦端在此「理」,故二程云:卜筮之能應,祭祀之能享,亦只是一箇理。
蓍龜雖無情,然所以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
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問焉,其應也如響。
若以9 《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語十一.暢潛道錄》,頁321。
10《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六.羅氏本拾遺》,頁377。
11《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書卷第五.馮氏本拾遺》,頁374。
12《二程集(下).河南程粹言卷第二.天地篇》,頁1225。
13私心及錯卦象而問之,便不應,蓋沒此理。
今日之理與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箇理,故應也。
至如祭祀之享亦同。
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向之,故享也。
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
如處藥治病,亦只是一箇理。
此藥治箇如何氣。
有此病服之即應,若理不契,則藥不應。
14二程以卜筮能應,祭祀能享,莫非有理在焉,由於天地萬物同俱此理,故此心同此理同,凡合於「理」則應之,如以藥治病,理契則藥應,理不契則藥不應。
由於二程將卜筮能應,歸諸於「理」,自然減低伴隨卜筮而來非理性之色彩,至於《十翼》中所涉及「鬼神」之文句,亦莫不以「造化」形容之15。
二程曾言孔子未嘗於《論語》說一「神」字,在《易》中亦不得已言數處而已16,《論語》載「子不語:怪力亂神。
」觀乎二程,蓋誠能於此身體力行孔教者。
四、輯錄二程評議前賢易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故前人於此偉業,往往傾一生心血以出之,故字斟句酌,改之又改,不敢冒然付梓,《程傳》亦復如是。
二程易學雖多淵源於前賢,切磋於師友,然亦多個人體證所得,是以於《二程易說拾遺》中,頗可見其評議前賢易說者,其所涉古今人物有揚雄、王弼、韓康伯、劉牧、胡瑗、王安石、張載、邵雍等人。
惟《程傳》中除胡瑗外,均未見記載,即或有評論前人者,亦必隱去其姓名,如〈復.彖〉:「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下,伊川注云: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17文中程頤但云:「先儒」,並未直指王弼、孔穎達、周敦頤等輩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者而駁之,但以「先儒」二字帶過,其於《程傳》一書所呈顯之敦厚、審慎如此。
惟《二程易說拾遺》蓋取材於二程《文集》、《語錄》、《遺書》等等,本非二程生前傾力著作之專著,是以多能保留其當日與師友品評前賢易說者,因此,欲瞭解二程對前賢易說之態度立場,則藉由《二程易說拾遺》所輯,尤能於二程易學有更深之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