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8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其词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宏、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
苏轼为豪放词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苏轼、辛弃疾虽然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别。
下面我就从人生经历、豪放词风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方面对苏辛词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人生经历:苏轼、辛弃疾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
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
“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
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
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长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
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儿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因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是苦闷的。
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
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
词的下阕,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怡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摘要:说道豪放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两人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迈、词风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颇有成就。
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发愤苦读加之其天资聪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而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
由于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被迫离京,流放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之后又遭遇“乌台诗案”,整体来说苏轼这位才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虽是被流放但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他的渊博的学问和他的气质内涵让他能随遇而安,作品中也流露出有着深沉底蕴的旷达豪放。
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苏轼则完全不同,他所处的年代是国运衰微的南宋朝。
辛弃疾自小就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二十三岁就组织义军抗金,以其勇敢果断名重一时,开始了仕途生涯。
但南宋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让辛弃疾感到异常无奈。
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他逐年显露出的刚直性格也是他越难在朝中立足。
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归隐山田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又一面心灵深处不停地涌起波澜,辛弃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成了他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满足的心愿。
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从写词风格比较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
苏轼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派外另开豪放词派,并全面革新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之并将其推向高峰。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词和辛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屡遭贬谪,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却能彻悟人生,乐观对待生活,这使他的词有一种旷达的超脱气势,表现自我疏狂不羁、潇洒飘逸的旷达情怀;能感觉出词人高旷博大的胸襟。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
作者在词中表现出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时期,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
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
《定风波》一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映称词人的态度是那么从容不迫,潇洒自得,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旷达与倔强,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对比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被誉为两位顶尖的大家。
本文将对比分析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
苏轼的诗歌风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作具有博大精深和自由奔放的特点。
苏轼以豪放洒脱、妙趣横生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情感,并且善于表现生活百态。
他在表达爱国情怀以及抒发个人感受方面颇有造诣。
辛弃疾的诗歌风格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以其雄浑豪放和激昂慷慨而著称。
辛弃疾以其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诗作而被广泛赞誉。
他也擅长写景和描绘个人感受,但相比苏轼更加热衷于表达爱国思想与对战争的抨击。
诗歌风格对比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但他们在诗歌风格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苏轼的创作更偏向于自由奔放、虚实结合,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而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各自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创作主题对比苏轼在创作中关注了更广泛的主题范围,包括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等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经历等。
而辛弃疾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国家大事、战争冲突等社会状况上。
尽管两位诗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他们在主题选择上有所不同。
影响力苏轼和辛弃疾的诗歌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创作领域成为宋代文学巨擘,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人,并对宋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辛弃疾则因其爱国主义情怀、壮志豪情等特点而备受推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怀,激励了一大批后世爱国诗人。
结论苏轼与辛弃疾是宋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诗歌风格、创作主题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各具特色。
苏轼更偏向于自由奔放与妙趣横生,注重艺术表现和个人感受;辛弃疾则更加雄浑豪迈,注重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
两位大家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世文人视为楷模。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虽然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一派,但是,如果对他们的词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豪放只是他们词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感情色彩、审美格调等许多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苏轼词的旋律更为旷达潇洒,而辛弃疾词的基调却颇多深沉悲壮。
这应当说是苏、辛豪放词风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苏轼、辛弃疾词的这种超脱与执着、旷达与悲愤的区别,从他们的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出来。
苏轼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
如苏轼在游赤壁前一年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表面上是写词人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不堪。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
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遭遇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又算的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政治风雨的一种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来。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旷达开朗的性格。
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如辛弃疾的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延安大学专升本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年级___________专业名称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题目: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
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
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苏轼词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最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而辛弃疾一生致力词的创作,将词从婉约派的拘限中超越,丰富了词的描写内容与表现手法,拓宽词的境界,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能更直接反应社会现实的是辛弃疾。
除了大量抒写爱国情怀的词作外,在乡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使他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便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辛词中还有很多的山水词,表现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赞美,在词史上辛弃疾苏轼和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
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
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
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而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而苏轼他是首次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以清晰的秀丽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村风光与农事生活,他以抒怀言志,更多的注入自我,多方面表现自我的生活和情怀个性.他以词的慷慨激昂的立功报国豪情,如[江城子].因此,他的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意境。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化是间有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有熔铸经骚的语言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口语方面。
他善用通俗和朴素的口语入词,又常方言土语和儿化名词,如“‘不许儿童会’﹙[鹧鸪天]﹚”。
群众语言的使用既增加了词的生动性和通俗性,还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二是继承文学语言方面。
辛弃疾为力适应抒情写志的需要,一切曾经为文人用各种体裁来表达思想的文学语言,他都能运用入词。
这主要表现他常用以散文句法入词.因此,他摆脱苏词的“以诗为词”而主张“以文为词”,为词又开拓了新的境界.虽然如此,但辛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不在以散文句法入词,而在于“驱使庄骚经使,无一点斧凿痕”。
而苏词的特点是以诗为词,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虽然也是豪放派的,但是风格却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了苏轼,高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入虎”;另一方面又“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宋四家词选》序论﹞,表现为一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他的艺术风格有独特性但并不等于艺术风格的单一性。
在豪放之外,辛弃疾词中还有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词意幽怨缠绵,一网情深,写环境则烟雨凄迷,落红点点,莺啼不已。
这正说明辛词风格多样化,在其词集中,还有不能用豪放﹑婉约所能简单包括的其他风貌,如他的自注体中,有“效花间体”的[唐河传],还有“效白乐天体”的[玉楼春],“效朱希真体”的[念奴娇], “效李易安体”的的[丑奴儿近],还有效“用天问体”的[木兰花慢]。
可以说辛词是众体兼备﹑无体不工的.特别值得提的是,辛词风貌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表现出创新的力才.辛词中无疑洋溢着刚直之气,但他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又不得不摧刚为柔,所谓“百炼都成绕指”﹙[水掉歌头]﹚,把满腔激愤化为缠绵悲郁的哀怨之音,豪气折入柔情,奇情丽语一齐飞动,正是他刚柔兼济﹑豪婉交融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