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弹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三章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是力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形变和应力关系。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弹性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和计算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弹性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概念:应力和应变。
应力描述了物体内部的力分布,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强度和承受能力。
它通常用符号σ表示,单位为帕斯卡。
应变描述了物体受力后的形变程度,是物体相对尺寸的变化。
它通常用符号ε表示,没有单位。
根据弹性理论的基本假设,当受力作用消失时,物体将回到其初始状态,不会留下任何永久形变。
这就是弹性形变。
当物体的形变超过一定程度时,将会进入塑性形变,这会导致永久性变形。
弹性理论还研究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弹性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应力和应变,并预测其行为。
在工程设计中,弹性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杆件和结构件的计算。
通过计算材料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设计者可以确定合适的尺寸和材料,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
第三章 弹 性 理 论例题讲解:例1 名词解释:(1)弹性系数: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大小,即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若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以e 表示弹性系数,则:e=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2)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
(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之比。
(4)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5)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比。
例2、设一个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直线,函数分别为:Q=c+dP 和Q=a -bP ,假如就该商品对厂商或销售方征收从量税,单位商品税收为1,请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其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2)计算供求双方各自负担的税收是多少,并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税收为什么被转嫁,又为什么没有全部转嫁;(3)计算双方各自负担的税收份额和供求弹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 解:(1)在没有征税时,令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可求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db c a P d b bc ad Q +-=++=00, 设对厂商征收从量税,新的均衡价格为P 1,则新的供给曲线为:Q S 1=c+d(P 1-1)又需求曲线仍为 Q D =a -bP联合解得厂商征收从量税后新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为:db dc a Pd b cd bc ad Q ++-=+-+=11, 征税以后价格变动量为: d b d P P P +=-=∆01 产品数量变为 db cd Q Q Q +-=-=∆1 (2)消费者承受的税收负担为:d b d P P Tc +=-=01 生产者承受的税收负担为db b T Tc P +=-=1 税收负担能够被转嫁,是因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存在弹性,而不能完全转嫁是因为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并不是无穷大,即b ≠0,d ≠0。
第三章弹性理论弹性分析与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工具。
在上一章中,我们知道,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变动,但需求量或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小,而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另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幅度大,而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
弹性理论也是价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一、弹性的一般定义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以E表示)是指:任一函数中,自变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即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的变化率之比。
假设有两个经济变量X和Y,Y随X变动而变动Y关于X的弹性是指当X变动百分之一时,Y变动百分之几。
弹性的大小用弹性系数表示。
定义弹性系数为 E=Y变动百分比/X变动百分比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两种:弧弹性定义为(ΔY/Y)/(ΔX/X)点弹性定义为(dY/Y)/(dX/X)*二、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两种:1、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计算可以有三种情况,它们分别是涨价时、降价时以及中点公式计算。
Ed=(ΔQ/Q)/(ΔP/P) A(P1,Q1) B(P2,Q2)P1>P2ΔQ=Q2-Q1ΔP=P2-P1(1)涨价时 P和Q用B点数据(2)降价时 P和Q用A点数据(3)中点 Q=(Q1+Q2)/2 P=(P1+P2)/2例4 Q d =2400-400P A(5,400) B(4,800)由A点到B点(即降价时)Ed=((800-400)/400)/((4-5)/5)=-5 由B点到A点(即涨价时)Ed=((800-400)/800)/((4-5)/4)= -2 中点Ed=((800-400)/(800+400)/2)/((4-5)/(4+5)/2)= -32、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三章弹性理论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计算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是( )。
A.需求量与价格之比B.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C.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除以价格变动的绝对值D.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除以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2.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0%,需求量变动20%。
则它的弹性系数为( )。
A.10%B.30%C.1/2D.23.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价格由1元上升到1.02元会导致需求量( )。
A.增加4%B.增加2%C.减少4%D.减少2%4.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价格由l元上升到1.04元会导致需求量( )。
A.增加4%B.增加2%C.减少4%D.减少2%5.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 )。
A.增加10%B.减少10%C.增加90%D.减少90%6.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完全没有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 )。
A.完全有弹性B.完全无弹性C.富有弹性D.缺乏弹性7.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5%,需求量因此变动5%.那么该商品的需求( )。
A.富有弹性B.缺乏弹性C.无弹性D.单位弹性8.如果( ),我们就说一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A.需求量变化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百分比B.需求量变化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化百分比C.需求变化大于价格变化D.价格变化大于需求变化9.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 )。
A.大于1B.大于0小于1C.等于1D.为010.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商品价格上升5%将使( )。
A.需求量的增加超过5%B.需求量的增加小于5%C.需求量的减少超过5%D.需求量的减少小于5%参考答案1.B;2.D;3.C;4.D;5.B;6.B;7.D;8.B;9.B;10.D二、判断题1.同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
( )2.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意味着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 )3.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8%,而需求量减少7%时。
第三章 弹性理论前面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供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化后,商品的供求会相应变化。
但是,当这些因素变动一定量的时候,商品的供求数量会变动多少呢?在经济学中,弹性理论成为测度和反映这种变化程度的重要工具。
弹性理论最早由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
后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完善了弹性公式,并将其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
20世纪以来,弹性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了很大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经济分析。
本章介绍的弹性理论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一节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是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动后,需求数量所变动的程度大小的概念。
由于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
因此,需求弹性主要有三种,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定义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elasticity )的一般公式为:()()百分比自变量的变动率百分比因变量的变动率弹性系数=弹性系数表达的含义是,自变量变动一定的程度(用比例或百分比表示)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程度之比值。
如设两个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为)(X f Y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yx xy x x y y e ⋅∆∆=∆∆=(3.1)式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弹性的公式还可表示为:yx dx dy x dx y dy xx y xe ox ⋅==∆∆=→∆lim(3.2)通常将(3.1)式称为弧弹性公式,将(3.2)式称为点弹性公式。
从弹性的一般定义公式中可以看出,弹性是两个变量各自变化比例的一个比值,所以,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和自变量与因变量度量单位无关。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