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2012年第一季度党课)

鲁迅提出,“立人”、人的发展,理想境界为“致人性以全”。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与这一境界差距甚远——“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鲁迅认为,唯一的救济方法是改革,“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但可有人敢答应说是么?”

一、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对于改革,许多人注重社会制度的改革,也有不少人注重西方文化的引进。这些,鲁迅也是很注重的。而且,他以自己的方法身体力行。他坚决地与黑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编译西方、特别是受压迫民族的文化经典。然而,他看得更深,他认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他对国民性中的弊端给予尖锐的不留情面的批判。他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他还指出国民性中的“懒惰”和“巧滑”,揭露“做戏”和“看客”等现象,并塑造了阿Q、孔乙己等集中体现国民性落后面的文学典型。

鲁迅认为,国民性的改革是极其不易的。“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从国民性的负面看,他把旧中国比作“黑色染缸”,尖锐地指出:“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改革的曲折性,指出:“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鲁迅认为,再难也得改革。“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变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

中国广义的改革,自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更是意义深远的社会改革。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党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都在展开,并不断深化。30多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先导,恢复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解放思想,突破僵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产生了巨大影响。进步是历史性的。然而,与各方面的改革相比,“国民性的改革”跟不上,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相当突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时有发生。“国民性的改革”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太穷了,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10多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国民性”的改变,本来就难,加上历史沧桑和当今国际环境复杂,中国“国民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难解决。上上下下为克服“一手软”的倾向,花了不少力气,取

得了许多成绩,然而效果仍不够理想。

“国民性的改革”相对滞后,其负面作用相当大,直接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后腿。“国民性”弊病,使得各方面改革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不同程度地遇到阻力。特别是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改革的深化十分艰难。有的深化改革的措施难以出台,有的改革措施在实施中走样或者实施不下去,有的改革成果丢失。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国民性的改革”不能取得新的进展,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在此种情况下,重温鲁迅“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的论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强调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法制建设,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离开了法制建设,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二、切实地从文化的基础层面解决问题

国民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化问题。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信仰、信念问题,鲁迅谈“立人”,首先强调“非信无以立”。文化的基础层面则是风俗习惯问题(当然,风俗习惯问题与信仰、信念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对此,鲁迅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赞成列宁(当时译作“乌略诺夫”)对“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所作的分析,并联系中国实际,对“风俗习惯”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列宁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鲁迅评价说:“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接着,他作了自己的分析,指出:“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可见,鲁迅认为,改革国民性,必须改革国民的风俗习惯,否则,制度层面的改革是没有基础的。但是,国民的风俗习惯是历史形成的。要改革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先要“深入民众”开展调查,而且,不是深入少数人,是深入广大民众,把风俗习惯的具体情况搞清楚,作出全面分析。其次要立风俗习惯“存废的标准”,好的保存下来,坏的废掉。再次要注意改革风俗习惯的方法,无论是存是废,实施的方法都要慎重选择。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上述“三步曲”也是考虑得相当周全的。

鲁迅还认为,改革国民的风俗习惯,乃至改革整个国民性,每个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他指出:“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他把自己放在“被改革”的位置,他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我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鲁迅的自我改造,既有宏大的

定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按:指青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又从一点一滴做起:“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之成为鲁迅,是与他的自我改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风俗习惯,是渗透人心的深层次文化。坏的风俗习惯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时至今日,游离于制度之外而又活跃于制度之中,往往比制度的力量更大的所谓“潜规则”,就是明证。改革风俗习惯,总是遇到很大的阻力。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人类尚不完美的向善决心,总是屈服于根深蒂固的习惯。”上海旨在改变市民不文明习惯的“七不规范”,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舆论不可谓造得不大,检查有时候似乎也严,然而收效却相当有限。分析原因,也许仍超不出在对鲁迅提出的调查研究、立存废标准和慎选施行方法的把握上有问题。仍与每个人不能都从自己做起,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不能都带头并带动群众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有关。如果能够认真地按照鲁迅指出的方向和方法去做,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了。

三、持续开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活动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也必须从文化层面解决问题——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改变员工素质中不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因素,优化单位“基因”,以保证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保证单位可持续发展。单位文化建设,固然要高度重视先进理念的传播,做到“内化于心”;要高度重视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先进理念,做到“固化于制”;然而,更要重视涉及文化基础层面的工作,重视广大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做到“外化于行”。如果做不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和“固化于制”,必定会程度不同地打折扣的。而且,即使“内化于心”和“固化于制”做得再好,也无法取代“外化于行”,“外化于行”是更高的要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理念、制度难以覆盖一切,覆盖一切的往往是行为习惯。当然,“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

高度重视开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活动,一方面抓总图(按:其实就是抓发展规划,抓重大问题的决策);一方面抓很多人不管的小事(按:其实就是抓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行为习惯体现人的素质,要做到“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从气质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有素养的。”

坏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很不容易的。如前所述,列宁认为,要靠先进政党的力量来解决好这个问题——以政治力量来推进文化建设。党自身必须是坚强有力的,必须有公信力,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开展群众工作。列宁的论述对我们的启发是:党是为解决重大难题而存在的。在破解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这道重大难题过程中,必须发挥党员的带头和带动作用。有了这样一种政治优势,难题就相对易解了

请告诉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请告诉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周日晚上,儿子边收拾书包边说: “妈妈,有时候我觉得学校就像工厂,而我就是里面的学习机器,每天都在往脑子里灌知识......” 我看着儿子笑了笑,心想: 儿子的语文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真让人欣慰。 可再一想,儿子渐渐长大,不再是以前那个“父母说啥就做啥”的小人儿了。 所以,是时候该和他聊聊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了。 1 读书是追梦的捷径 学校是造梦的工厂 每年高考临近,毛坦厂中学都会被大家重新提起。 在那里,学生们每天6点起床12点睡觉,除去吃饭和午休,其余时间都在不停地上课、做题和考试。 对此,有人佩服,也有人质疑嘲讽:“高分低能”“刷题机器”“哪怕考上大学也只是个书呆子”......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毛坦厂一位老师的话: 同样是18岁的孩子,有的在毛坦厂读书,有的在工厂打工。 在工厂里,没有人逼你学习,更没有人在乎你能不能上大学、有没有未来。 你不再被当作一个18岁的大孩子,你只是个合格或不合格的劳动力。

到那时,你就会想念那个曾经折磨你,叫做“学校”的地方了。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成功,但却实实在在地把他们送上了更高的起点。 学校确实像个工厂,但孩子你要知道,这不是剥削人的地狱,而是造梦的天堂! 2 读书不是唯一出路 却是最容易的那条 国外一个纪录片,拍的是一群贫民窟小孩的成长轨迹: 大多数小孩认为读书无法改变什么,便早早放弃,最终和父辈一样永远生活在底层阶级。而有那么一个小男孩,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继而拼尽全力去学习。 最终,他冲破了阶级的枷锁,成为了社会的精英。 白岩松曾说“考试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有未来”的话一点儿不假。越是沉下心来努力读书,你就越能学到东西、获得学历。 学历越高,你就能去到更高的平台,结识更多厉害的牛人,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 要知道,学历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通往理想的入场券。 所以,心有多高,梦想有多大,你就要有多努力地读书。 3 今天多吃学习的苦 明天才能少遭点罪 过去你还小,对读书学习没有概念,只知道这是爸妈、老师的要求。 如今你已长大懂事,爸妈希望你不仅要学,更要理解学习的意义、读懂我们的苦心。

六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三(含答案)

六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三) ——体会如何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心理等刻画人物形象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专项训练。 ①豆大的雨点就在这时噼噼啪啪地砸下来!我们忙把车子推到一家商店的屋檐下。母亲用塑料袋套在我头上防雨,我倚着母亲,望着湿淋淋的莱,小小的心里全是无助和忧伤。母亲安慰我:“孩子啊,再等会儿,说不定就能卖完了呢,回去你你坐车上,妈拉你。”我点点头,没有说话,藏在母亲怀里,眼泪流了出来。 ②母亲依然不放弃最后的努力,继续吆喝着。 ③这时有个穿粉色衣服的阿姨在我们面前停下来。她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瘦瘦的,眼睛很大,她对母亲说:“来两把豆角。”母亲喜不自胜,忙给她装好。这时那阿姨站在那里,悄悄地打量着我和母亲,目光充满了关切。她看看我,然后问母亲:“这么大的雨,怎么还不回去?”母亲说:“菜还没有卖完呢。”阿姨轻轻地叹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们真不容易!那这菜我全要了。”母亲很开心,但又有些犹豫。阿姨笑了,说:“放心,能吃得了,你们快回家吧!”说完,她又把雨伞塞到我手里说:“这雨大,别淋坏了身体。”我和母亲推辞不要,那阿姨微笑着挥挥手,快步离开了。 1、读短文第①段,用“”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描写营造了一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阿姨说菜她全要了,母亲“很开心”,“又有些犹豫”这是为什么?() A.母亲“开心”是因为卖完菜就可以回家了,“犹豫”是怕一次卖这么多价格会被压低很多。 B.母亲“开心”是因为卖完菜就可以回家了,“犹豫”是怕阿姨带不走这么多菜。 C.母亲“开心”是因为卖完菜就可以回家了,“犹豫”是怕阿姨为了帮助“我们”而买了原本不需要的菜。 3、言行是心灵的窗户。“悄悄地打量”“轻轻地叹了口气”表现出了“阿姨”对“我们”的 。请再读短文,用“”画出文中“阿姨”最打动你的言行。最后我们再结合语境想象,“阿姨”当时可能会想:“ ” 二、阅读综合训练。 你是不是手很疼 我是在多年后的一个午后,躺在床上看一本书时,想起这件往事的。书中的一篇文章中,一个母亲说了类似的一句话。一个拳击手,历经艰难终于赢得冠军时,别人都纷纷打电话表示祝贺,只有他母亲在电话里心疼地问:“孩子,你现在是不是手很疼?” 也许,只有最疼爱你的人,才不会去注意你的荣誉、地位和成就,而是先想到你疼不疼、累不累。他们不会锦上添花,却总是用最真实的关爱,温暖你虚幻繁荣背后那颗孤寂的心。

如何看待全面深化改革

?就业方面要多改善,现在就业难。? ?经济建设当然重要,但经济建设不是唯一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应注重文化、环境、民生等方面问题,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利益。? ?如今反贪反腐打击力度较大,但在医疗、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而医疗教育关系到每家每户。医疗方面还需更多改进,在许多贫困地区还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医、药分离管理势在必行。? ?关于经济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企业应加快创新优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人现在不缺钱,但是在世界上却不太受欢迎。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中国自命礼仪之邦,可是中国人的素质却参差不齐。所以我认为中国应该特别注重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改革。? ?养老保险缴费太多,保障不明确,同时医疗保险缴费也越来越多。? …… 通过小组讨论,组员们发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方面,大家的看法很多。医疗需要改革,企业需要改革,经济需要改革,教育需要改革,文化需要改革……这表明我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提高和改善。但是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一定会全面进行。而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我国的实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民族复兴之路一定不会再遥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同样,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刘华光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LiuHuaGua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dong guangzhou, 510520) 作者简介: 刘华光(1976—),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摘要: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财税体制框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财政税收的稳定 增长。然而,由于现行财税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 一些矛盾和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我国财税体制 的科学发展。为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我 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财税体制深化改革的出路进行探析。 关键词:财税体制;分税制;税制改革 一、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其 在执行的过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上下级政府之间呈现出事权模糊不清的 现状,导致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原则上明确了中央与地 方地府的事权和财权,但是在执行中两者矛盾依然突出;其二,尚未规范划分财 政收入预算级次,国地税的收征管不协调,同时在地方税收方面,其税收权利被 严重弱化,财政收入空间一再被积压;其三,税收立法滞后,中央政府没有赋予 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权,并且其自身的税收管理制度也尚未健全;其四,转移支付 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宏观税负不合理 这里的宏观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宏观税负则可通过国家一定时期政府获得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政府获得收入总量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第1套真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单选题 1. 当家庭遇到如下图所示情况时,作为子女应该() A . 针锋相对,坚决不能低头服软 B . 封闭自己,用沉默来对回应父母 C . 调适逆反心理,一味顺从父母 D . 理解体谅父母,积极主动沟通 2.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关系的情感,友谊必须共同维系。以下行为中不利于呵护友谊的是() A . 答应朋友的任何要求 B . 用心去关怀对方 C . 当朋友在无意中对自己造成伤害,我会宽容他 D . 与朋友发生冲突时,与对方坦诚交流 3. 张红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她家住重庆边远山区,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她不但每天照料母亲,还坚持到校学习。这是因为张红懂得() 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②要想有出息,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学习 ③学习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 ④只要努力学习,我们就能拥有一切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4. 下列对中学时代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②中学时代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 ③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基础 ④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5. 进入中学后,小雨很想交到知心朋友。但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她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后,在得到同学们的很多关照时,却对他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疏远了她,她想结交好朋友的愿望也一直未能达成。小雨没有交到朋友的原因是() A . 她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B . 她的家庭条件太过优越 C . 她只知索取,不知道友谊是双向的 D . 宿舍里的同学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 6. 七年级的小飞想弃学去打工挣钱。作为小飞的好朋友,你应该这样劝他() ①上不上学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支持你 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 ③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④今天的学习,正是为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好现在的学习机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7. 小光无心向学,终日无所事事,老师找他谈心,问到他的梦想时,他却说:“我没有梦想,梦想只是梦,没有什么意义。”这说明小光() A . 认识到梦想就是空想 B . 认识到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C . 没有认识到只要有梦想就会有一切 D . 没有认识到梦想的作用 8.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句歌词启示我们() ①有梦想就能取得成功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共8篇)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共8篇) 猜你正在找读《唯一的听众》有感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作者拉小提琴像锯床腿一样,十分难听,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就是白痴。每天清晨,作者只能去山里没有人的地方拉小提琴。一位谎称自己耳聋的老人给了作者微不足道的鼓励。每天,都在山中听作者弹琴,使作者敢于在别人面前弹十分难听的音乐,慢慢的,作者弹琴比以前好多了,直至被妹妹揭发,那位耳聋的老人其实是乐团的小提琴手,后来,作者面对许许多多的人演出。 从不敢在家里练琴到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原因是这位音乐教授给了作者微不足道的鼓励,使作者从失败者变成成功者。其实,在生活中,失败者需要一句鼓励的话语,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失败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有可能让他堕落,又有可能让他成功。我也有这样的经历:一次弹琴考级,我十分胆怯,因为我怕弹不好升不了级,这时,我爸爸对我说:“胆子放大一点,不用怕,我相信你!”这句话让我充满了信心,我鼓起勇气进去弹琴,果然升了级,我十分开心。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希望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遇到困难,就想起这篇文章。 这篇读《唯一的听众》有感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原对你有参考作用。 鼓励无处不在,有时它是一个微不起眼的鼓掌;有时它是一个轻轻地一拍肩;有时它是一个默默的眼神。我读了《唯一的听众》之后,我知道了,鼓励是无声的。 作者从前是一个音乐白痴,自从被家里人骂了一顿之后,整天精神不振。他便到树林中练琴,偶然碰到了一位“耳聋”的老人。那位“耳聋”的老人用自己无声的鼓励,改变了作者的命运。此后,作者发愤练琴,最后终于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家。但是,老人那谆谆的鼓励,时时刻刻都在他心中。 作者之所以以一个音乐白痴,摇声一变成为一名颇有声望的音乐家,是因为那位“耳聋”的老人,也就是那音乐教授,那无声的鼓励。鼓励往往会被人遗忘,其实你拍一拍手为他人卖力喝彩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如同春风能滋润你的心田;如同浆帆帮助你漂游;如同一双手呵护你成长……你的一个鼓励也许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也许就能让他人从倒数第一成为NO.1。无声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识记;易考选择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考点: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原因】 1.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考点: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重要法宝】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识记;易考选择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考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考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2012年第一季度党课) 鲁迅提出,“立人”、人的发展,理想境界为“致人性以全”。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与这一境界差距甚远——“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鲁迅认为,唯一的救济方法是改革,“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但可有人敢答应说是么?” 一、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对于改革,许多人注重社会制度的改革,也有不少人注重西方文化的引进。这些,鲁迅也是很注重的。而且,他以自己的方法身体力行。他坚决地与黑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编译西方、特别是受压迫民族的文化经典。然而,他看得更深,他认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他对国民性中的弊端给予尖锐的不留情面的批判。他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他还指出国民性中的“懒惰”和“巧滑”,揭露“做戏”和“看客”等现象,并塑造了阿Q、孔乙己等集中体现国民性落后面的文学典型。 鲁迅认为,国民性的改革是极其不易的。“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从国民性的负面看,他把旧中国比作“黑色染缸”,尖锐地指出:“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改革的曲折性,指出:“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鲁迅认为,再难也得改革。“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变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 中国广义的改革,自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更是意义深远的社会改革。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党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都在展开,并不断深化。30多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先导,恢复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解放思想,突破僵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产生了巨大影响。进步是历史性的。然而,与各方面的改革相比,“国民性的改革”跟不上,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相当突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时有发生。“国民性的改革”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太穷了,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10多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国民性”的改变,本来就难,加上历史沧桑和当今国际环境复杂,中国“国民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难解决。上上下下为克服“一手软”的倾向,花了不少力气,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七) 班级 姓名 分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分) 一、 读拼音写字、词。( 分) ↘?? ?↙?? ??↑ ??↑ ?◆↙ ?? ? ? 威 ? ? 枯? ? ? ? 二、用横线找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分) ?正???←?? ??→???月到了 闰土来到我家帮忙看管供????? ?????品 ?三更??←?? ?→???半夜,我家的狗叫个不停,可能有贼! ?闰土颈上套一个明晃晃??◆??? ?◆→??? 的银项圈。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分) 漫不经( ) 别( )一格 恍( )大悟 和蔼( )亲 可见一( ) ( )耳欲聋 惹人讥( ) ( )扬顿挫 .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显得那么( )。 .爷爷对人很友善,是个( )的人。 四、给画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分) 负: ?担负 ?遭受 ?背 ?违背 ?在这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 ) ?我们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 ?既然你是孩子的父亲,就应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任。( )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分)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 )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指高亢的歌声使天空中的流云都停了下来,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 六、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分) ?妈妈对小东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改为第三者转述句) ?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七、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分) ?. 桑娜无论自己受苦,都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 校园里屹立着一棵棵松树。 ?《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 ?我一定改正不好的缺点。

师范大学持续改革难题和出路

师范大学持续改革难题和出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如合校、扩招、缴费上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师范大学受到外部形势挑战和内部发展需求双重的压力,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整个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两个共识 师范大学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探索,在自身发展路向上.基本形成了两个共识。 (一)综合化:从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 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是师范大学在当前国内高校激烈竞争下,和综合性大学竞争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师范大学普遍熟悉到这一点,大多确立了建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并将其列入自己的“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形成共识。 对于综合化的实现,各师范大学主要通过两个显性层面来推进:一是调整学科设置,增设一些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改变以前仅仅针对基础教育的传统师范学科面貌,呈现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等综合发展的态势;二是对原有师范专业进行剥离和再造,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对一些针对中学教育的传统师范学科分设师范和非师范方向.titan:英语专业分设英语教育、外事翻译、涉

外英语等专业。因为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改造。师范大学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为主转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为主,学生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和走向。 (二)增强教师教育特色: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随着综合化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师范大学里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比例相对减少,师范生比例大量减少,大部分地区原来的三级师范体系逐步转变成二级师范体系。从表面上看,师范体系、师范性似乎大大削弱,以致一度有人质疑整个师范体系、师范专业被边缘化,于是师范大学纷纷提出要保持特色,改革师范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教师教育。师范教育改革看似来自这种质疑压力的推动,实际上主要来自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师范大学向综合化转型中对学科和专业发展自足性的重新熟悉,即通常所说的将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分离,让专业教育回到专业本身;二是基础教育体系对更加优质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强,要适应这种需求,显然原有的师范教育模式必须改革。 对原有师范教育模式的重新熟悉和向综合化发展的战略,促使师范大学对自身品牌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纷纷对原有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种种改革。它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相分离,即通常所说的

论当代大学生的处境

论当代大学生的处境 在这愈发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上大学似乎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赚到更多的钱,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如果某个大学生找到好工作,人们便会称赞“读书就是有用,工资多高呀”;如果该大学生没有找到好工作,人们就会说“书呆子,读书有什么用,自己都养不活自己”。 于是,在社会关注、就业等压力的驱动下,大学生们越来越迷茫。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开出了高于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待遇,部分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普工时开出了让大学生想都不敢想的天价高薪。大学毕业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农民工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种遭遇都让大学毕业生在人才资源市场的处境无比尴尬。 渐渐地,大学生们愈发否定自己,质疑当初读书的目的。某大四学生跟记者坦言,“家里辛辛苦苦花费数万元上完大学,到毕业了侥幸找到一份工作,而拿的工资却比农民工的工资还矮一大截。读书如此没用,还不如当初去学一门技术。”于是,社会上关于读书无用的言论愈发不可收拾。深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再加上大学里昂贵的学费,于是,在离高考不到半个月的关键时刻,很多学生毅然挥别高考这座“独木桥”,走上社会这座大染缸。 然而,那些走入认知误区的学生,显然是没有认识到上大学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上大学不如找个好工作”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很显然,要改变这样的思想,确实很不易的。在社会骄躁氛围、竞争加剧等种种环境下,如何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氛围,如何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浮躁中保持正确的成才观与价值观,都是现代大学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读书感悟600字五篇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读书感悟600字五篇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有时候只是缺了一些鼓励,关于《唯一的听众》读后 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鼓励无处不在,有时它是一个微不起眼的鼓掌;有时它是一个轻轻地一拍肩;有时它是 一个默默的眼神。我读了《唯一的听众》之后,我知道了,鼓励是无声的。 作者从前是一个音乐白痴,自从被家里人骂了一顿之后,整天精神不振。他便到树林 中练琴,偶然碰到了一位“耳聋”的老人。那位“耳聋”的老人用自己无声的鼓励,改变了作 者的命运。此后,作者发愤练琴,最后终于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家。但是,老人那谆谆的鼓励,时时刻刻都在他心中。 作者之所以以一个音乐白痴,摇声一变成为一名颇有声望的音乐家,是因为那位“耳聋”的老人,也就是那音乐教授,那无声的鼓励。鼓励往往会被人遗忘,其实你拍一拍手 为他人卖力喝彩也是一种鼓励。鼓励如同春风能滋润你的心田;如同浆帆帮助你漂游;如同 一双手呵护你成长……你的一个鼓励也许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也许就能让他人从倒数第一 成为NO.1。无声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 无声的鼓励不仅仅在课文中有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的事例也有许多。我曾在 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高三的学生,高考前心神不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结果没 有考成功,不幸落榜。复考的前一个晚上,他又开始感到惊恐。这时他的爸爸对他进行鼓励。第二天爸爸一个默默的眼神使他从失魂落魄到信心倍增。最终他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 无声的鼓励如同一针强心剂,总能使人感到振奋。鼓励,是人类最好的一种行为之一。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从音乐白痴一直到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因为有了一位老太太的指点,老太太告诉作者她是一位聋子,实际上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老人以善意的谎言给了作者莫大的鼓励,所以作者最后终于能演奏出真正的音乐。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我”感 觉这句话里写出了老人对“我”的鼓励。她发现“我”准备逃走,发现“我”缺乏自信,于是就开始鼓励“我”。然而“我”弹完后,她总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她让“我”有了练琴的勇气!

高考语文命题重大变革,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是唯一出路!

高考语文命题重大变革,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是唯一出路! 本文关键词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语文凭什么给数学让路?”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温儒敏揭露现状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他下面的讲话让参会的人屏气凝神: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 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与出路

公立医院改革的挑战与要点 摘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推行的新医改进入正式施行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这6年中,公立医院的改革情况取得了进展,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困惑:改革体制未统一、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医疗费用控制效果不明显等,这些问题都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提出新的措施与方案来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 关键字:公立医院;改革;问题;挑战;重点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关乎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标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有效的改革。本文基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背景,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并对公立医院治理与改革的未来的出路进行探讨。 1 公立医院“公立”的定义 公立医院的界定范围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是指国有、集体、政府办、社会办;狭义是指政府卫生部门所属城市医院、县医院(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而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可以定义为:国家投资举办的,国家承担无限清偿责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院。这也就是说,公立医院完全是由国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当其运行难以继续时,是国家来承担清偿责任,并对其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和居民就医做出相应安排。 2 我国公立医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公立医院承担着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救治和无主病人救治等公共卫生任务,承担着大量资源消耗,而这些都是由医院的业务收入来补偿的。医院自身利益和它所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发明显,导致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质弱化。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既能使公立医院承担其社会责任,又能够确保其利益不受损失。 2.2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大部分的优质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大型

高中作文-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吗_1000字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吗_1000字 '首先,我要解释这里的“读书”决不是指单纯的读书,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种在学校教育下的读书,甚至是为了一纸文凭、一个学历的读书。 当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化,当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读书的重要性,当人们已近乎感到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的时候。我不得不坚定地说:他们错了,他们真的错了。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已知的路一直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挑选;也有太多未知的路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在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路口,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这就好比我们要登山顶,而在面前有好几条路供我们选择。读书也是这样,无论我们未来会怎么样,我们都只有一个“山顶”,那就是走向社会,因为步入社会才是我们的最终走向,而读书只是其中的路径之一。 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后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我不得不说,他们是寻求安逸的一伙人。因为在我看来,从读书到工作是一个相对平坦的路程;他们惧怕从无知直接步入社会后被人嘲笑、歧视的事实,他们惧怕在社会中碰壁,因此他们要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会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他们成为一个幸运儿,从而一帆风顺地步入社会。 但我更钦佩那些直接步入社会生活的青年们,更敬仰那些充满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迫不及待地步入社会的勇者们,更欣赏那些不惧一切,不为世人所引导的坚定地走向实现梦想的社会中去的强者们。因为他们另辟蹊径,打破常规,他们从无知步入社会,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补充技能,从而获得强有力的能量去大展宏图。 多年后,读书的人们会从“填鸭式”的教育中出来,他们拥有了知识性的头脑,而社会经验性的分值却几乎为零。但此刻的直接步入社会的人们,却拥有了超乎他人想象的社会经验,也拥有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才干。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系别: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班级:1308班 姓名:安丹凤 学号:S2*******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5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

国企改革的出路在那里

国企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30多年的国企改革,国营改成国有了,经营者的权力加大了,企业的自主性更强了,企业的负债通过分离改制冲减了,企业的后勤服务通过优化重组抛给政府了,企业的剩余人员通过减员增效推给社会了,企业的装备通过上级拨款更新换代了,然而为什么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低,经营规模一年比一年小,运行质量一年比一年差呢? 国企在资源性、政策性、垄断性、行业性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私企无法比拟的,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无需置疑的。可是一些企业却置国家利益所不顾,置职工利益所不顾,置社会责任所不顾,精心培植了一批企业利益集团,各尽所能,见好处就上,见困难就让,企业采购设备有领导的身影,房地产开发有领导的身影,工程项目上马有领导的身影,凡是大笔开支的项目都有有领导的身影,而只要不是陪上级领导参观检查,在生产一线很难看到领导的行踪,偶尔走马观花下去一趟,还要在企业报纸上大书特书,什么领导亲临一线视察了、领导亲临一线指导工作了等等,职工有困难、有问题找领导解决,却被领导安排的保安拦在门外,在领导接待日也是办事人员代理,根本见不到领导的踪迹,这样企业能搞好吗? 30多年的改革,每次受到冲击和伤害的总是职工,优化

组合职工拍拍屁股走人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扩大经营自主权,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变成了主人空;落实经济责任制,职工收入增长犹如蜗牛爬行,经营者的待遇却如坐上了火箭直线上升;减员增效企业效益没上去,职工赖以生存的饭碗找不见了;分离改制职工又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包袱,被无情地抛弃了;凡此种种,改来改去就是折腾几个干活的工人,领导啥时候都是旱涝保收,职工还能把全部精力用在企业发展上吗? 30多年的改革,国企领导高高在上,管理手段采取的是高压政策,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研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武断多于思考、判断多于调查、冲动多于冷静,只要是领导安排的事项,压根听不进不同意见,简单粗暴到中层做不好换人、职工做不好走人的地步,逼得下面说假话、造假象、报假数,从来不走群众路线,从来不做调查研究,也不论证是否可行,开展工作往往是务虚多务实少,布置多落实少,讲的多干的少,外出多下去少,听的多查的少,开会多解决问题少,导致最终结果是差的多好的少。这样的作风、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工作姿态还能有好的结果吗? 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是该动真碰硬的时候了。 国企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应当放在选人用人上。毛主席曾经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古语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二模试卷(I)卷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二模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荷箪食(hè)机杼(shū)的卢(dì)胡骑(jì) B . 秉遗穗(yí)燕山(yàn)十二转(zhǎn)刈麦(yì) C . 五十弦(xián)麾下(huī)箪食(dān)岁晏(yàn) D . 麾下炙(chì)霹雳(pī lì)童稚(zhì)饷田(xiǎng)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B . 七集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C . 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D . 烈士公园的国庆节张灯结彩、花团锦簇,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3. (2分)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 A . 12 B . 10 C . 14 D . 8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4. (4分)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生活像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宽恕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②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

是不切实际的。③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悦,恼怒,悲哀,快乐。④为了防止不再蹉跎岁月,我们要不断奋进,努力开拓! (1)请把第②句中的名词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 (2)第③句标点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30分) 5. (13分)学习了本课后,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评点下面的一则广告。 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广告楹联) (3)请你拟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不超过20个字) 6.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雀鸟 王鼎钧 ①手里握一只麻雀或黄雀,是挺好玩的事情,你不能怪孩子们喜欢捉它。细嫩的绒毛,暖烘烘的腱肉,令你的掌心那样舒适。它的心脏鼓动得那样剧烈,脚爪颤动,将愉快的韵律传遍你的周身。它全身依附你,但是眼睛却张皇四顾,寻找出路。你只要一用力,就可以捏死它,可是,你若松开五指,(多么容易的事情!)你立即创造了一位活泼的天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