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74.34 KB
- 文档页数:7
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水河岸线防护工程中,传统的使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的原理、优势以及实施过程。
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是一种环保型的河岸线防护措施,其主要原理是借鉴生物工程学的概念,通过在岸线上种植特定的植物,形成具有三维立体状的植物覆盖层,从而实现对岸线的稳定保护。
一、优势相比传统的水河岸线防护工程,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具有以下优势。
1. 生态环保:使用植物进行岸线防护,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干扰。
同时,植物的生长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净化空气。
2. 提高景观价值: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可以使岸线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景观特色。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可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性,使整个河岸带更加美观。
3. 抗冲击能力强:植物根系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增强岸线的稳定性。
植物的茎和叶片可以有效分散水流的冲击力,减少侵蚀效应,提高岸线的抗冲击能力。
二、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施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岸坡的测量,确定施工所需的植物数量和种植方式。
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岸线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是否存在不稳定的地质条件,以及是否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性的工程措施。
其次,根据岸线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护岸植物。
护岸植物的选择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生态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等因素。
最后,制定施工方案和计划,包括植物布置的设计、植物种植的时间安排以及施工队伍的组织安排等。
2. 施工操作:在实施三维生态植物护岸施工工法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进行土地准备工作。
将岸线上的杂草、垃圾等清理干净,确保植物的生长环境。
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植物的种植。
自然驳岸做法范文自然驳岸是指利用自然的力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水流引导到特定区域,以达到保护河岸、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自然驳岸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规划设计。
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自然驳岸的建设,要考虑到地形、水流情况以及附近生态环境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测和测量工作,确定驳岸的长度、高度以及坡度等参数。
第二步:材料准备。
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准备。
常用的材料包括石块、河沙、竹子等,这些材料既可以保护河岸,又可以满足自然驳岸的功能需求。
第三步:施工实施。
施工前需要清理河床,清除河道中的杂草和杂物,为自然驳岸的施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然后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步进行材料的堆放和固定,将材料逐渐形成一道长约45度的斜坡。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稳定性,确保其能够抵御河水的冲击,提高自然驳岸的抗冲击能力。
第四步:养护保养。
自然驳岸施工完成后,要进行一定的养护保养工作,确保其可以长期地发挥作用。
养护工作包括定期检查和修复破损的部分,清理植被和杂物,以防止其对驳岸的损坏。
自然驳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河岸,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质,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它具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自然驳岸的建设可以防止河道冲刷,保护沿岸农田、居民楼房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它可以减少护岸工程的投入,节约费用。
自然驳岸还可以利用河岸间的区域,种植菜、种植果树等,增加农民的收入。
环境效益:自然驳岸可以保护河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质污染。
它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社会效益:自然驳岸的建设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场所,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自然驳岸的建设对于河岸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施工,可以实现河岸的保护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应该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中加强对于自然驳岸建设的指导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生态驳岸的施工方法生态驳岸是一种人工修复和保护河岸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河道治理、防洪抗涝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生态驳岸的施工方法。
1. 植被配置植物是生态驳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地植物种类。
首先,在驳岸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
然后,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子或苗木进行种植。
通过植物的生长,可以增加驳岸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 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施工生态驳岸的基础。
在选择适当的驳岸位置之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评估。
选择坚固的岩石或土壤作为基底,以确保驳岸的稳定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防渗材料或合适的填充物填补裂缝,以防止水下渗漏。
地质工程的目的是保护驳岸免受水流冲击和侵蚀。
3. 护坡结构为了进一步增强驳岸的稳定性,可以使用护坡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由混凝土或石头建造,可以抵御水流的冲击。
护坡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台阶、石墙或护岸板等。
这些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散水流的压力,减缓河道侵蚀的速度。
4. 河道管理生态驳岸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河道的管理。
这包括了河道的宽度、深度和曲率等方面。
合理的河道管理可以提高水流的流速和流向,减少河道内沉积速度,从而减轻驳岸的压力。
河道管理还可以考虑设置渠化措施,使水流避开驳岸区域,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生态驳岸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植被配置、地质工程、护坡结构和河道管理。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修复和保护河岸的生态环境,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抵御水流冲击。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
通过有效的施工方法,我们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河岸景观的目的。
生态护岸工程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和植被的引入来保护河岸、湖岸或海岸,以减轻水体侵蚀和泥沙冲刷的影响。
以下是生态护岸工程的一般做法:
1. 生态评估与设计:
- 进行生态评估,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
- 根据岸线特点、波浪影响等,设计生态护岸方案。
2. 岸线准备:
- 清理岸线上的杂草、垃圾和其他障碍物。
- 平整岸线,使其适合生态护岸的建设。
3. 生态工程材料的选择:
-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如湿地植物、沙丁草等。
- 使用天然或生态友好的材料,如生物降解的控制材料、树木、草本植物等。
4. 植被种植:
- 在岸线上种植植物,形成天然的屏障,减缓波浪冲击和水流速度。
- 使用根系茂盛的植物,有助于牢固土壤,防止侵蚀。
5. 生态护岸结构的建设:
- 建设适当的生态护岸结构,如生态格栅、生态袋等,用于控制水流速度和波浪冲击。
- 可采用人工创造的生态堤岸,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6. 水土保持措施:
- 配置植物覆盖和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泥沙冲刷。
- 添加覆盖物,如木屑、草垫等,有助于稳定土壤。
7. 维护与监测:
- 定期检查植被的生长状况,保持植被的健康。
- 根据需要进行修剪和补植,确保生态护岸的稳定性。
8. 社区参与与教育:
- 通过社区参与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护岸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 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护岸工程,促进可持续管理。
在实际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生态护岸施工方案生态护岸是指以生态工程手段为主要手段来修复和保护河岸、海岸等生态环境,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一种工程措施。
下面是一种生态护岸施工方案。
一、规划设计:1.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岸区域,并进行强度测量和土质分析,确定设计参数。
2.根据护岸地形和环境条件,采用合适的护岸形式,包括自然岸线、悬崖式岸壁或护岸码头等。
3.设计合适的岸坡坡度和护岸高度,采取合适的防波堤和防浪墙等措施,保护护岸免遭外力破坏。
二、材料准备:1.选用符合环保和强度要求的材料,如竹木材、石块、植物袋等。
2.准备足够的土壤或填充物,用于填充护岸内部空隙,增加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3.准备适量的水生植物、湿地花草等,用于种植于护岸上,增加生态效益。
三、施工程序:1.清理护岸区域,包括清除杂草、乱链等。
2.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石方开挖、整理和填筑,形成护岸基底。
3.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护岸刚性结构的施工,如砌筑石墙、浆砌石墙和混凝土墙等。
4.在刚性结构之上,进行加固和保护层的施工,如砂石过滤层和防渗层等。
5.在保护层之上,进行生态修复的施工,包括地被植被与草坪等的种植,以及水生植物的配置。
四、施工控制: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进行定期的工程巡查,在护岸上设置监测点,定期测量和记录护岸的位移、变形和受力情况。
3.在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区域的管理和监控,防止人为破坏和违法行为。
五、生态恢复和监测:1.定期监测护岸生态恢复情况,包括植被生长情况、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等。
2.及时调整护岸维护和修护策略,保证生态护岸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总之,生态护岸施工方案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和生态需求,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程措施,保护河岸和海岸的生态环境,同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定期监测和调整维护策略,以保证生态护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驳岸的设计施工作法生态驳岸的设计施工作法园林景观中,驳岸的做法五花八门。
除极小的水池与欧式池边驳岸外,近年来流行“生态驳岸”一说。
从字面上看,“生态”一词是很诱人的,尤其在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因久困钢筋混凝土丛林长期呼吸废气,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向往是不言而喻的。
然真正做到“生态景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人们顾此失彼,顾得了“生态”忘了“景观”,忙完了“景观”却找不到“生态”.事实上,“景观”一词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大家已把它当成一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带来回味无限的艺术,也就是说,景观离了美,就不成其为景观!而人们既要“生态”也要“景观”的难题,让园林景观工作者们大伤脑筋。
“生态驳岸”也在伤脑筋之例,放眼各大公园、各住宅小区,所谓的生态驳岸,能称得上景观的寥寥无几,生态石头驳岸更是粗枝烂叶庸俗难奈。
许多驳岸边石头的摆放,直叫人无法忍受,要么是如乱石场般堆积,要么稀稀散散地随意放上几块石头然后以小卵石痘疮似的贴在水泥岸上这些庸俗不堪的石头驳岸,如果一定要给它们一个确切的评价的话,那就是:园林施工单位把一车车的天然石头直接卸在水池岸边,然后领走了石头的材料与吊装与运输与安装的全部款项。
这种只顾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不顾人们视觉痛苦的不负责任的做法,何以引人入胜呢?怎么能称其为景观呢?于石头的摆放,前面我已经说了许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单说石头到底该如何与驳岸结合,才能打造出上乘的生态驳岸。
图17到图20中,所表现的全是生态驳岸的做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图很多,究其实,无非两种,即刚性与软质做法――前面我也说过。
这两种做法,虽说不同,但我们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
则如何让石头与水与植物与周边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它们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最佳的空间环境来。
无论刚性驳岸抑或软质驳岸,从艺术的角度去看,石头的摆放方式是相同的,同样有大小高低,同样有上下前后,同样也有种植,我们只要认真地把石头进行艺术组合就行。
凭我多年来的经验,做生态驳岸,首先须考虑水质的问题,不能因为要生态而不顾岸边的泥土因雨水冲刷流入池中无法澄清。
乡村驳岸设计,做法都在这里了!在乡村项目设计中,遇到需要进行生态驳岸节点空间营造时,应该从何下手?今天地道设计·地道君主要从生态驳岸的意义、分类、做法几大方面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01 是什么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滨水驳岸。
为了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延续而采取的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对河流自然环境的破坏。
02 怎么做生态驳岸分为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两大类型。
1 自然驳岸自然驳岸以缓坡型、砌块型驳岸为主。
缓坡型驳岸作用:通过使用植物、非生命植物材料等的结合,来减轻坡面、坡脚的不稳定性与侵蚀,为自然河岸恢复成可渗透性的驳岸;有利于生物之间的共生与繁殖,另外,还具有亲水、嬉水功能。
做法:设计形式为生态草坡、沙滩或卵石滩;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30°左右)进行放坡;适合原始场地坡度缓、腹地大的河段,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的驳岸。
剖面结构图▽实景效果▽砌块型驳岸作用:在较陡的坡岸或冲蚀严重的地段,采用石笼、天然石材等固定堤岸的自然驳岸。
做法: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块护底,对于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可以在斜坡上种植植被;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有利于起到固堤护岸的作用。
剖面结构图▽实景效果▽2 人工驳岸人工驳岸主要分为垂直型、缓坡型、缓坡与阶梯结合型三种形式。
人工垂直驳岸作用:以垂直驳岸形式,主要解决河流与周边用地高差大的问题;还能抵抗来自墙背土的压力,保证河流泄洪期的安全;另外还会给游人提供出较大的活动空间。
剖面结构图▽实景效果▽生态工程驳岸作用:在河岸植被形成之前,可以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保护岸坡;当岸坡的坡度较陡,需要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
做法:适合岸坡的坡度超过自然安息角(30°)或土质不稳定的驳岸;运用稻草、黄麻、椰壳纤维等自然原生物质做垫子、纤维织物等,以覆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阻止土壤流失与边坡侵蚀;剖面结构图▽实景效果▽缓坡、阶梯复合驳岸细分为:草坡台阶驳岸、亲水码头驳岸、栈道驳岸、退台式驳岸等。
生态护岸典型设计及说明要说起生态护岸的设计,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都觉得有点儿陌生,甚至会想,生态护岸?这又是啥东西?简单来说,生态护岸就是一种结合自然环境的护岸方式。
说白了,就是在河流、湖泊或者海岸线的周围,通过种植植物、使用石块、沙土等自然材料来帮助稳固岸边,同时保护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但仔细一想,这个办法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其实有点相似,岸边也是需要“穿”上一层自然的外衣,才能更好地抵御风吹浪打。
咱们都知道,岸边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地方。
水流的冲击、风暴的袭击,都会让岸边变得松软、被侵蚀,严重时,连带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会遭殃。
这个时候,咱们就得想办法让岸边更稳固。
不过,别以为只是找几块石头、几根木桩就行了。
生态护岸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挡住水流,更是为了与自然相融,避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咱们得考虑的可不仅是稳不稳,还得看对周围环境有没有伤害,能不能支持生物的栖息和繁衍。
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是要给大自然织个“保暖内衣”?好啦,咱们先聊聊这个设计的核心思想。
一般来说,生态护岸设计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为了方便或者为了省事去改变自然的形态,比如把河岸一刀切平。
这样做,看着虽然整齐,但水土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再加上,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植物和动物,也没法适应这种剧烈的变化。
这样一来,反倒是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所以,生态护岸的设计要做的是“借力打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增强岸边的稳定性。
比如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像一些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或者灌木,帮助固土,减少水流冲刷带来的影响。
咱们还得考虑水体的生态功能。
大家想啊,水流如果过于急促,甚至发生洪水,那不仅是岸边遭殃,连带着周围的植物、动物也都得受苦。
那怎么办呢?这里就需要咱们借助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石块、植被、甚至是人工湿地来进行“软”化处理,分散水流的压力。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一、生态驳岸的类型1、自然原型驳岸针对坡度缓或腹地较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并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流驳岸的作用。
这类驳岸由于容易接近水面,故人流比较集中,驳岸设计时应采用接近自然的材料。
要根据河流的特点来考虑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区域。
如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这样不仅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而且植被发达的银河系同时也增加了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对于较陡旳坡岸或冲浊较严重的地段,在种植植被的同时,还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底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
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防洪要求高、且腹地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
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
二、生态驳岸的功能生态驳岸需要兼具传统工程驳岸的安全防护功能和生态驳岸的渗透调节功能,具有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2)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3)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4)调节水源,可渗透性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存储;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5)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植被和其他生物可吸收分解河水中大量的污染物,从而适度净化水体。
三、设计原则1)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2)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居民的亲水行为得到安全保障;3)美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4)可游性,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游环境和设施;5)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生态护岸技术方法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
生态护案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十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河流水质的改善,以及提供给人们一个见水、近水、亲水的美好环境,重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因此,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
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河道治理方案。
根据护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一般生态护岸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
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和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
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
其优点是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投资较省,且施工方便。
缺点是抵抗洪水的能力较差,抗冲刷能力不足。
在日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植物难度较大,品种的选择亦较关键,否则很难保证植物的存活。
因此,适用于流速不快、流量较小、冲刷能力较弱的乡镇级河道。
河床过水断面较小。
二、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
如在日常水位线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护岸,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采用木桩、块石等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保护坡脚,使整个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大大提高。
木桩、块石间的缝隙为水草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同时也为鱼、虾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与自然原型护岸相比,自然型护岸投资较高,工程量加大,且干砌块石与土体的结合并非十分紧密,整体稳定性能较差,适用于各种有较大流速的区县及乡镇级河道、都市景观河道。
三、复合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加强抗冲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
复合型护岸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
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一、前言在岸线生态修复和河流湖泊岸边护坡工程中,采用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等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二、工法特点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以植物为主导,利用湖滨、河岸的自然环境条件,结合人工手段创造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等工程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1.多样性植被:根据生态要求,选择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干生植物结合种植,形成多种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
2.分层构建:将生态护岸划分为水、湿、陆三个不同的生态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上适应性种植,实现岸线多样性的生态建设。
3.生态连续性:采用逐级下渗控制和生物措施,使水与陆之间形成生态界面,促进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物转化,形成内外营养级的交互作用。
4.强化水土保持: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植株对土壤固定、拦截水流等功能,提高护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从而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
三、适应范围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适用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与陆地交界处的护坡、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
特别适合岸线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要求较高的区域。
四、工艺原理水陆分层植草生态护岸生境营造施工工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层种植植物、构建生态链条实现生境的修复和建设。
具体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植物:根据施工环境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应性强、生态功能好的植物种类。
2.制定施工方案: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时间、植物配置、水、土、肥料管理等。
3.准备工作:清理施工区域,修复土壤,确保种植的基础条件。
4.水陆分层:根据生态需求,确定水层、湿层和陆层的位置和范围,分层种植植物。
5.施工工艺:包括土壤改良、植物栽培、水管理等工艺措施,确保植物能够良好生长以及完成水土保持等功能。
图片简介: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包括:护坡结构、填料和植物活体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天然石块,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相互叠加形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和多个横梁,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木上,钉入地面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本技术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较小,占地小,投资少,运行稳定,管理维护方便,关注本地物种的多样性及优势状况,生态护岸使用本地物种能够更好维持本地生境状况,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
技术要求1.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坡结构、填料和植物活体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其中,所述护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钉在地面的支撑柱,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天然石块以确保结构的坚固和稳定性,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相互叠加形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和多个横梁,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木上,钉在地面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由若干本土植物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土植物包括垂柳、香樟、乡土乔木、蛇莓、野豌豆及卫矛一种或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平均高度为80cm,直径为5-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沙石土壤,所述土壤层厚度为3-4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柳条层,所述柳条层设置在同一侧相邻的所述圆木之间的空间以防止该生态被侵蚀,所述柳条层由若干柳条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横梁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靠近河道的所述圆木的外侧直插入所述支撑柱,并用大石头压实以确保护坡脚的稳定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结构坡度为60度且往后倾斜以将水流引向河床。
技术说明书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技术领域本技术属于河岸护坡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中国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通常也被称为平原河网地区,该地区河流及河岸生态系统受到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较为深刻。
近几十年来,平原河网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至2015年末,该地区代表城市苏州的城市化面积已经超过70%。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水质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
为了城市发展需要,早期的河流治理当中采取了较多裁弯取直、建设硬质化护坡的工程措施,大幅度改变河流下垫面,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自净与涵养功能;河岸原生植被也遭到了大规模建设发展的破坏,原生乡土植物遭到外来景观植物替换的情况较为明显。
生态护岸是河岸带修复的一种重要技术,既重视传统护岸功能,也更多关注生态功能、物种需求和自然景观。
断面类型而言,生态护岸有自然型断面、矩形断面和梯形断面三类;构筑材料而言,有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三类。
其中自然型护岸在种植植被的同时,在坡脚利用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进行护底。
当前的木桩植被复合护岸使用沿河岸向坡岸打入原木桩的方法,上流土坡种植植被,可以有效满足防洪及生态要求。
利用土壤生物工程学进行现代河流整治是一种较好的生态恢复的选择。
该方法利用活体植物,枯木和简单工具作为建筑材料。
可以提供具有技术以及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土壤生物工程系统”。
过去的河流工程方法只是考虑了防洪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很多地区,许多河流已经逐渐退化成只有航运功能的系统,这增加了洪水爆发的频率,导致了洪峰水位上升和严重的生态赤字。
如今,现代的河流整治工程方法正在成为最先进的技术,不仅仅是进行防洪保护,还要考虑河流的其他功能,例如水质,动植物的陆地和水生生境。
在主要河道的坝上和洪泛区上种植河岸植被是该方法的一部分,并且因为河岸保护以及土壤养护的存在,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
此外,作为水生和陆地生境之间的相交走廊,河岸植被也很重要。
土壤生物工程方法是一种对于河岸植被结构的构建设计有帮助的技术。
可以提供具有技术以及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土壤生物工程系统”。
可将活体植物用于土壤工程。
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上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包括:护坡结构、填料和植物活体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其中,所述护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钉在地面的支撑柱,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天然石块以确保结构的坚固和稳定性,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相互叠加形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和多个横梁,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木上,钉在地面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由若干本土植物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较佳地,所述本土植物包括垂柳、香樟、乡土乔木、蛇莓、野豌豆及卫矛一种或一种以上。
较佳地,所述支撑柱的平均高度为80cm,直径为5-8cm。
较佳地,所述填料为沙石土壤,所述土壤层厚度为3-4cm。
较佳地,还包括柳条层,所述柳条层设置在同一侧相邻的所述圆木之间的空间以防止该生态被侵蚀,所述柳条层由若干柳条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较佳地,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横梁交错设置。
较佳地,靠近河道的所述圆木的外侧直插入所述支撑柱,并用大石头压实以确保护坡脚注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护坡结构坡度为60度且往后倾斜以将水流引向河床。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与现有自然型护坡系统相比,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较小,占地小,投资少,运行稳定,管理维护方便,关注本地物种的多样性及优势状况,能够较好完成保持水土、巩固坡岸等生态护岸基本功能;生态护岸使用本地物种能够更好维持本地生境状况,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护岸能够通过独有的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江南河网地区独有的生态景观,“留得住乡愁”。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包括:护坡结构10、填料和植物活体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在所述护坡结构上方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其中,所述护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100和钉在地面上的支撑柱(在已有的护岸上,可省略支撑柱,在自行搭建的护坡上采用支撑柱稳定结构,图中未示出支撑柱),所述框架结构100为木质结构防波堤,所述框架结构100内部填充天然石块以确保结构的坚固和稳定性,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200相互叠加形成,逐层叠加直到达到所需的高度,所述支撑单元200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210和多个横梁220,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木上,钉入地面上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例如,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通过螺杆和螺母将其连接。
本技术的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采用的木质结构防波堤在河床中形成了新的栖息地,特别是在流速慢的地区,因此沉淀的沉积物更加细小。
防波堤沿河岸向河流中心设置。
从技术角度看,它们可以将水流引向河床中心从而减小对河岸的侵蚀。
可以将护坡结构定位在上游或下游,以实现复合效果。
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由若干本土植物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所述植物活体材料是一项从施工结束时就开始提供防腐蚀保护的技术,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的致密铺设在所述土壤层上,并用镀锌电线做成网格铺设在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使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紧贴所述土壤层,可提供抵抗侵蚀的保护。
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下方可以用石头和木制结构制成。
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被土壤层覆盖3-5厘米,因此它可以发芽并形成密集的根网。
植物活体材料的芽苗密度高,可长时间保持柔软,因此具有很高的抗腐蚀能力。
刚发芽的柔性树枝在发生洪水时会弯曲,因此粗糙度较小,对河岸的保护也很好。
所述本土植物包括垂柳、香樟、乡土乔木、蛇莓、野豌豆及卫矛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支撑柱的平均高度为80cm,直径为5-8cm。
所述填料为沙石土壤,所述土壤层厚度为3-4cm。
还包括柳条层300,所述柳条层设置在同一侧相邻的所述圆木之间的空间以防止该生态被侵蚀,所述柳条层由若干柳条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较佳地,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横梁交错设置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每层相邻两根横梁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米,横梁采用倒伐树木制成,直径在20-30厘米,每根横梁长度不超过4米。
较佳地,靠近河床的所述圆木的外侧直插入所述支撑柱以限制圆木的滚动,并用大石头压实以确保护坡脚注的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护坡结构坡度为60度且朝河床方向倾斜。
所述护坡结构是结合了原木和植物材料的一种工程措施。
所述护坡结构使建筑类型具有刚性结构。
活体植物材料以其根部的作用来增强结构。
该技术用于阻力大且河岸陡峭(空间有限)的情况。
所述护坡结构的墙壁必须牢固地固定在地面和河岸上。
前部应向后倾斜20–30度,坡度在60度左右。
它可以用石头或原木建造作为基础。
柳条层形式的活体植物材料填充在建筑类型水侧圆木之间的空间,并保护该生态护岸被侵蚀。
上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利用本地种植物——土壤的缓冲设置,可以防止或转移由地表径流、废水排放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等,利用覆有植物土壤的坡度设置,使一些污染物质更加有效的下渗,减少进入河流的污染物。
利用植物的分隔,减少河流对河岸的侵蚀。
同时采用植物——土壤的构造,不仅可以减少汇入河流的污染物,同时还具有调节洪水、净化河流的水域质量、调控该地区的局部小气候、稳定物质循环、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作用。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以桃源镇问津河为例,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问津河进行护坡评价与生境评价研究。
问津河,全称问津河水浜,是位于桃源镇杏花村朝阳连圩的一条村级河道,北侧从东方大道起,至河水浜浜底止,全长1.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