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

一、课程涵义的理解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

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

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

——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

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策略,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新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概述

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认识的知识及其体系。尽管课程思想源远流长,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

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却在20世纪初。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认为,课程领域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初年,“随着进步时期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迅速增长,有关课程编制的文献日益增长,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实体……”一般认为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标志着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特研究领域。课程理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课程流派。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是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一)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持知识中心的课程观念,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过程。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恒久不变的,具有全真、全善、全美的特质和永恒的价值。知识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的杰出代表、美国教育家威廉·C·巴格莱认为,知识有两种价值,即工具价值与背景价值:“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他认为前者能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要,解决学习者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后者则能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深刻、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强调以普遍的、稳固的、基本的人类知识为课程的中心,强调重视“文化上各种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理性主义的课程观坚持按照科目分类设置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体现了该课程思想。

在当代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中,钟启泉教授把“学科中心”的内涵和特点概括为“学问化”、“专门化”和“结构化”三个显著的特点。

学问化是指课程内容的知识必须是学问化的知识,只有学问化的知识才是适宜教与学的,以儿童兴趣、生活经验等为依据的知识不应纳入课程内容。专门化是指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中,学科应以独立的、专门的、体系化的面貌出现,课程内容不应打破学科界线,即强调课程的分科设置。结构化是指知识的组织和教学要强调“知识的结构化”与“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形成和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把握事实和材料的意义和逻辑。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要求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的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导读:本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的理念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个人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发展性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

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理念(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 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 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

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教学设计》主要知识点汇总

《现代教学设计》主要知识点 前言 1、通俗地说,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对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目标、容、过程、方法、媒体等的预先筹划和安排都可以称为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是现代学习论。 现代教学设计的教学论基础是现代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1、teaching和instruction. Teaching指狭义的教学、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译为“教”,主要包括呈现教材,引出学生的反应和提供反馈与纠正等教师的行为。 Instruction指广义的教学、包括教师课前的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在课堂上对学生实验教学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量、诊断、补救以及修改教学计划。 2、广义的教学包括如下环节: 1).述目标。尽量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述预期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 2).分析任务。分析目标中暗含的学习类型,分析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包括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等。 4).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教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类型,选择或开发适当的教学手段,安排师生活动。 5).实施教学。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其一般模式是:呈现教学容——学生反应——教师提供强化与校正性反馈。 6).评定。对照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确定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验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 4、加涅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有如下5个特征: 1).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 史三城2010年11月30日 17:33 浏览数:1103 | 评论数:0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科活动经验。 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 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 新教学理念下的N种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引导 探究 发现 总结 应用 1、引导: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探究方法、说明游戏规则 2、探究: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师生合作 3、发现:交流和比较发现结果(必要时再探究) 4、总结:归纳总结发现结果,纠正错误,提高认识 5、应用:应用结果解决问题,深化认识,丰富经验 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几个注意点 引导环节要明确具体,让学生真正搞清自己要做什么 耐心(忍耐)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探究活动应有始有终,对学生有所交待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从中获益 教师应成为教材使用的主动者和创造者(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围绕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效率和效益 几个供讨论的问题 学生在一起聊天,但不会讨论,怎么办? 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怎么办? 学生的说明别人听不懂,怎么办?

(完整版)教学设计格式

教学设计格式分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意识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说明 1.设计理念: 以学为主。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主线是学生的“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教学的主线,使“课时”成为“学时”,而不是“教时”。 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凡是学生已会的或通过学生讨论等活动能学会教师不教。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由于开放题具有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为高层次思维创造条件,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 2.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由于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向型开放题,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或位置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问题1是由课本例题改造而成的开放题,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由于问题的灵活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认识,同时在将复杂图形化归为简单图形中,进行了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分层教学与统一教学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问题2是问题1的变式,通过图形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体会几何问题的形成过程,体

教学设计理念应该这样写

教学设计理念应该这样写 不知道教学设计理念怎么写?无从下手?没关系,已经帮你收集好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5篇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5篇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1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预习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 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 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

句子,精彩的描写等) ④初读感悟 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些就是我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每天一课。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大自然文字,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2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 一、课程涵义的理解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

XX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XX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引导语:教学计划,你做了吗?下面是搜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数学化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案例1]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三位数的乘法”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

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环节要求说明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课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容的认知起点、存在问题、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六、课时安排 从时间上加以界定,整体把握教学时间。 七、教学过程: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表达清楚。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

设计意图作必要的说明,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课本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 八、板书设计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书之有用,切忌搞花样求形式。同时要有清晰的条理性,要揭示出教材在逻辑关系、教者的教学意图。 (布置作业此次暂不列为测评容,各学科根据情况自行安排取舍) 如何写教学设计 莱州市双语学校杜涛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写教学设计?怎样写教学设计?下面结合教科 院组织编写的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有关理论及省外有关专家 的观点,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是什么)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教育媒体,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分析、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的。 这是比较正式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其实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中的某一章节或某一节课,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 就目前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数学教师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念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地领悟教学理念。与以往的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 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总之,教师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学生有兴趣,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新课标的精神也

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这43篇教学设计将以区别于传统备课的新姿态展现在大家而前,这里渗透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也记载着他们的思索与奋进。愿各位教师能从中取长补短,虚心借鉴,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投身课改实验,为全区小学的课改工作添砖加瓦,这也正是我们编辑此卷的初衷。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摘要] 本文是从分析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及其弊端入手,阐述了新课标下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新课标,基本理念,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现代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评价,以人为本,改革,创新. 1 引言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观念层面,涉及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新课程观下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教学方式、特征的认识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等方面;二是操作层面,涉及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革。 2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步人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反映出教育对时代发展作出的积极响应。在国家的改革开放、教育的普及、心理学的变革、数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各方面因素营造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每个时代的数学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的进步也就构成了促进数学教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当今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社会过渡,数学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作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就必须思考数学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合格公民。和工业社会对大多数学生的低要求不同,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将是较少体力型、而更多智力型的,较少机械的、而更多电子的,较少稳定的、而更多变化的,①‘信息社会已经创造了一个在其中巧干要比单纯苦干重要得多的世界经济。这一经济需要的是智力上适合的劳动者,即善于吸收新思想,能适应各种变化,并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劳动力。” ②因此,相对于从前,信息社会对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普遍的高标准,即要求未来的劳动力普遍地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2.1师生共同发展观 新课标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性,自主性教育理论.它以5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为标志.当前,对它的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但它对西方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日益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 关注,对此作出最大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当首推瑞士心理学家和 教育家皮亚杰.正是皮亚杰等一批热衷于教育改革专家们的不懈探索,使主体性、自主性教育思想日趋成熟,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建构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是新理念(现代观)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即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