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庙(地名)-----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59.94 MB
- 文档页数:25
三一文库()四年级写人作文
我的家乡草庙山_400字
星期六,我和哥哥到农村老家夏令游,我
的家乡草庙山地处安徽。
天长。
谕兴西部,南
北走向,属于江淮分水岭余脉。
其海拔最高处
为84。
8米,此山因古时有一座草庙而得名,
今天草庙山山青水秀。
草庙山总面积2000余亩,山境内物产丰富,山上有茶园、板栗园、桃园、枣园、刺槐、竹林、黑松林等树木林,地下蕴
藏着石英石、陶土、铁矿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家乡草庙山是座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夏季
避暑的最佳栖身的地方,我和哥哥一起和那里
的好伙伴在草庙山角下:钓鱼、喂鸡、赶鸭子,十分有趣,傍晚时玩累了就地躺在草地上来看
天上的云。
天空中朵朵白云真像一只只小鹿在奔跑,
渐渐地它彻底的变了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随着风地吹动到处跳,云聚集在了一起,忽然
变成了一头凶猛无比的狮子,好像它的吼声响
彻全世界;在远方的尽头有了一座座云山,这
些山高高低低、错错落落、层层叠叠。
每一座
20 × 20。
学号:09014210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贾雪指导教师刘桂华职称副教授宿州地名与文化研究摘要地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众多学者关注。
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地名与文化密切关联。
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丰富多彩,有的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有的则反映出特定的宗教信仰,彰显了宗族文化。
根据宿州地名的命名方式,挖掘宿州地名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宿州的历史、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意义十分重大。
地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分析宿州地名与经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讨宿州地名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意见,以期加强宿州地名命名的规范化,促进宿州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宿州地名文化内涵经济发展ABSTRACT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the culture, have bee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Suzho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Many place names in Suzhou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ulture. The naming style of Suzhou is colorful. Some names after historical events, myths and legends; Some reflects a particular religion and reveal the cla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place naming of Suzhou ,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se nam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show the history , economy, politics, daily life and other aspects of Suzhou. Place names, as a part of comprehensive culture, play a great role in economic promo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ce names in Suzhou and the economic tourism, explores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name management of Suzhou, and gives some target-oriented suggestions with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lace naming in Suzhou,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region.Key Words:Suzhou place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economic tourism目录前言 (1)一、地名含义、功能 (1)二、宿州地名命名方式和反映的文化内涵 (2)(一)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命名 (2)(二)以古代历史遗名命名 (2)(三)宿州地名反映出来的宗教信仰 (3)(四)宿州地名凸显的宗族文化 (3)(五)以地貌特征或地物来命名 (3)(六)再现历史上的经济生活 (4)(七)其他 (4)三、宿州地名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 (4)(一)历史体验价值 (5)(二)特产宣传价值 (5)四、宿州地名的管理及可行性的建议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前言地名,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正因为太常见往往容易被忽略。
[转载]梁山村庄与姓氏梁山村庄与姓氏●陈克启庞广雷梁山县村庄发展历史悠久,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历经几千年自然变迁与朝代更替,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原生到派生,从荒凉到繁荣,至今960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人口众多,村庄稠密,自然村已达700余个。
根据《梁山县地名志》和农村某些家族的族谱、碑文记载,结合农村有关建村的故事传说,我们对697个村庄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梁山一代村庄设置较早,但明代以前见诸记载的极少。
梁山历史上位于济水、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平原低丘,适于人类居住,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人类在此渔猎稼穑,定居繁衍,小安山镇境内的青堌堆遗址、大路口乡境内的贾堌堆遗址都留有人类居住的遗迹。
西周时期,小安山东3公里处,曾建有须句故城,乃须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故城周围便有村庄分布。
春秋时期,梁山属良邑,《水经注》云:梁山,“春秋之良县也,有寿聚”。
邑为城市,聚为村落,《说文》曰:“聚,会也。
”聚,今曰村、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秦汉时期,境域内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遍及境域各地,梁山脚下的汉墓群以及韩岗韩垓一带出土的汉墓就是例证。
梁山还是山东汉画像石出土的集中地之一,后集、茶庄、小安山以及旧属银山地区,均曾有大量汉画像石出土,这些汉画像石多反映汉代时期梁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
三国到魏晋时期,多年灾害和战乱,造成全国人口大减,幸存者大量南逃,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移,北方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梁山境域内村庄凋敝,十去八九。
隋唐至宋元时期,由于黄河数次决口,梁山一带尽成泽国,人为鱼鳖,加上战火兵燹频仍,村庄数量锐减。
截至明朝建立的1368年,梁山境内村庄见诸记载的,仅有:唐朝3个——黑虎庙镇的尚那里村,拳铺镇的蔡林村,赵堌堆乡的赵堌堆村。
宋代10个——拳铺镇的拳铺村、牛楼村、玉皇阁村、东王庄村、西王庄村、柳店村,水泊街道的茶庄村、后集村,黑虎庙镇的寻那里村,寿张集镇的临湖集村。
概况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户县位于西安市境西南部,南与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同兴平市隔渭河相望,东与长安区以沣水相隔,西与周至县以白马河为界。
总面积1213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9年)。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南部为秦岭山脉、最高海拔3015米。
北部为平原,海拔400米左右。
主要河流有太平河、檀峪河、涝河、甘河等,汇入渭河。
有金、铜、钛、锰、钼、石墨等矿藏。
陇海铁路西余支线通过县城,到达工业重镇余下。
西户铁路、G5京昆高速、108国道、107省道公路过境。
草堂寺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还有户县古城钟楼、高冠峪瀑布等景点,宿有“银户县的称号”。
历史户县历史悠久,夏为有扈氏国,商为崇国,周为沣邑,汉初置县,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并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的上林苑。
历史人文景观独特。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千年古刹草堂寺、丝绸之路神仙路、道教祖庭重阳宫、古建精品公输堂、钟官城铸币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
另外,还有国家级AA免费景区钟馗故里欢乐谷、财神刘海故里度假村、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以及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等。
户县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户县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夏代(前21~前16世纪),户县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
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
如“夏后氏”为“夏国”,“有扈氏”为“扈国”。
有扈氏国为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代(前16~前11世纪),户县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
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
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
草庙(地名)----由来据传说塔寺小西沟庙 (现庙场还在) 里的和尚作恶欺霸良女,被官方剿灭。
庙里佛像准备用铁脚车(用牛拉,木厢式铁轱辘车,现已退役及绝迹)运到李青店庙内供奉,当运到此处(现草庙),瞬间牛拉车不动,掌车人(车把式)再三吆喝,牛也拉不动车,于是鞭打牛,牛卧地不起,与此同时车轴(现称半轴)断,无奈只好卸下佛像准备修车后再运走。
乡民们看到此景后“……议论说是佛爷显圣(灵),想在此居住。
”善良乡民怕佛像(泥塑)被淋坏,纷纷捐物兑工在此用“草”盖一简易庙。
信民们烧香拜佛许愿后甚灵,从此香火不断。
慢慢地就称此地为草庙,延续至今。
----现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崔庄乡草庙村草庙怎么也叫天清寺呢?据南召县志记载:草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经多代反复,重修扩建后,清康熙年间官府赐名“天清寺”,取“天下清静平和”之意。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所以草庙官方叫天清寺。
------“天清寺”印章还在民间收藏。
右印章图天清寺(初名草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经多代反复修建后,气势宏伟,古朴文雅,松柏森森,古木参天,桂花树、芙蓉树(大殿右边10米处)花香扑鼻,芳草青青。
两棵古老的银杏树(白果树),植于娘娘殿西边碾盘处,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把寺庙衬托得典雅有致,相映生辉,和谐完美。
蔚为壮观。
据老人说银杏树的果为白色,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
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
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
此处两棵树为一公一母,公的只开花不结果(或结果几粒),只有母的才会开花结果,其核球状两头尖,二棱为母,三棱为公。
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果实。
因为佛教认为银杏是圣树,所以僧侣们多在庙处的栽种。
早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军,民间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朱棣从江淮一带迁来许多百姓在京、津一带安家落户,开辟村庄.军队则战时打仗,平时屯垦.几年功夫,就改变了元时的荒芜面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兴.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没料到朱元璋死时却让长子长孙朱允炆(建文皇帝)继位.燕王朱棣认为是朝中奸臣捣鬼,就一面公开宣布在北京登基称帝(永乐皇帝),一面兴兵伐罪,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一天,燕王朱棣督师来到三汊河口海河边,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连,岸上车车相接,夹岸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十分热闹.燕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阎王想了一下说:“这里有大城市的气势,况我大军路过此处,何以为小?不妥吧!”随臣连忙附和说:“请大王赐名.”燕王命群臣先试取几个.大臣们取了几个歌功颂德的名字,无非恩、德、福、寿之类.燕王听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脸看天.群臣见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说可以改为“天平”,是天子御驾亲征,除奸平乱时路过之地嘛.燕王还是不太满意.另一位大臣说:“依臣之见,不妨改为…天津‟二字.”燕王听了很喜欢,吩咐继续说下去.大臣得意地说:“吾皇乃当今天子,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树万世不移之基,亲率文武百臣,千军万马,在此渡过河津,所以叫…津‟.”天津由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因此天津又称津门.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海河:说到天津,就不能不说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老人们一提起天津,总爱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其实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海河贯穿市区,河床宽100—250米,流向东南经大沽口流入渤海,全长72公里,在未建海河二道闸前3000吨级轮船可以直驶市区.天津市区基本上处于海河下游,即这五大干流的下梢,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五河下梢”,而不是“九河下梢”.那人们为何又习惯地称之为“九河下梢”呢?有人说所谓“九河下梢”,是包括了五大干流的支流.但细数一下,五大干流的支流又何止九条?那“九河下梢”又是咋回事呢?中国传统观念“九”为极数,即最大、最多的数,因此把海河水系大大小小的支流汇总在一起,用一个“九”字来表达,正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九河”并非真的是九条河,而是海河水系所有支流、干流的总称.当然,也有人说“五河下梢天津卫”,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说法,但似乎不如“九河下梢”更动听.所谓三道浮桥,是指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或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尘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也就是现在金汤桥的前身.二道关,指的是北大关和海河关.大直沽: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直沽”二字,最早应源于“直沽寨”.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由于漕运与盐业的不断发展,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日益兴盛.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约在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名称,直沽寨则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这座军事据点,打宋代就有.所以当地流传着两句话:“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当年大直沽四周洼淀密布:南有河滩洼,东有义大湖、东大洼、东大湖,西有镜湖、薛家湖、西大湖,后台以北为龟湖,俗称王八坑.金代任命梁佐为都统,李咬住为副都统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今天的河东体育场,旧时在后台西南,是宋,金、元的教军场.解放后修体育场的时候,还挖出过石棺、金(属)人头.据说大直沽后台的罗姓,相传即元代海运总管罗璧的后代.津门俗谚曰:“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指酿酒业)、台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后台、东观台、西观台、刘家台、东孙家台、西孙家台等,显示出大直沽地区成陆较早、地势多高台的地势特点.七十二沽: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合计七十二沽.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天津旅行社,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门:天津别名“津门”,就是首都的门户之意.天津以“门”命名的地点有多处.“门”的地名来源于城门.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嘉庆六年(1881)重修.今之“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西营门外”泛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由此又派生出北营门地道、北营门东马路、北营门外大街、营门东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号称有15座城门(实际无门,为国民党市政府设军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门、仁爱门、信义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中山门、中正门、民族门、民权门、民生门、胜利门、大同门、林森门、力行门.这些所谓的“门”,现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国门”(河西区平山道与紫金山路交会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附近)、“中山门”(河东区津塘路和东兴路交会处)、“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会处)、“大同门”(红桥区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会处)等.堤: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带“堤”字的街区名称特别多,如“王顶堤”、“围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围堤道位于河西区中部偏西,是中环线上的一条交通要道,长2740米,建于1952年,因此处原为防洪而建造的围堤,故名.千里堤现为路名,位于红桥区西北部,东北起唐家湾大道,西南至光荣道,长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堤长2500米,宽约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运河汛期泛滥,为护卫津城而建造的一条围堤,在当时就属于一项重大的工程了.传说围堤建成后,乾隆亲临视察,望着巨龙长堤说:“金堤千里,吾其赖之!”故名“千里堤”.桃花堤大道位于红桥区东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园,长约200米,建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运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树而得名.每至仲春,这里桃花烂漫,柳絮翻飞,旖旎春色引来无数游客诗人前来观赏.在这里,康熙、乾隆分别留下了吟咏桃花的诗作.河北:盐坨天津古称斥卤之地,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所产之盐“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赖之”.“盐滩”、“盐坨”及与“盐”有关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例如汉沽区地名总数为823条,而有盐滩名417个,占一多半.市区就有几十条以“盐坨”命名的街巷.所谓“盐坨”,就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早年称为“皇盐厂”.在历史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早先一处位于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就是“盐坨村”,时称“北坨”.后贮盐的场所迁移到距盐关较近的海河东岸,就是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界内的海河东路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东岸的盐坨一部分迁移到挂甲寺,被称为“南坨”;另一部分又迁回盐坨村.“盐坨村”位于河北区北部,泛指今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南岸一带,在明清两代此处为贮存贡盐之地.清末渐成村落,不断建房筑舍,后发展成里巷纵横、人口众多的聚落,并出现了以“盐坨”命名的地名群:“盐坨胡同”、“盐坨东胡同”、“盐坨西胡同”、“盐坨后胡同”、“盐坨东一条”至“盐坨东十二条”、“盐坨西横一条”至“盐坨西横七条”、“盐坨西一条”至“盐坨西十三条”等.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盐坨村”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与序数形成派生地名系列,总计有37个之多.横跨新开河,长643.5米的“盐坨桥”,建于1986年,以临近盐坨村得名,是贯通中环线的重要桥梁之一.小白楼: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八里台: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通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1952年10月,天津大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始进入活动,八路公共汽车也由六里台延长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开: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惯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窑: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如河西“吴家窑”,红桥“南头窑”,河北“金家窑”“东西窑洼”,南开“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在地都是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当年烧砖造瓦的开洼郊野,如今都已成为繁荣的市区了.尖山尖山”位于河西区中南部,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山”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天津卫志》载:“津学旧无田.有之,自故明天启年间卫学生员侯倬置买尖山庄小地二十六顷,捐入本学,立为学田.”这段文字说明:一、“尖山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二、明天启年间在此设立“学田”,即天津卫学的田产.天津设卫建城后,西门、南门以外属河间府静海县管辖,北门、东门之外,隔河对岸属顺天府武清县管辖.直至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府后,才将静海、武清、沧州与天津毗邻的部分地域划归天津管辖.其实,“尖山”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山,只是地势略高罢了.“尖山”分东南、西北两处,旧时名为“西尖山”、“东尖山”,即今之“前尖山”、“后尖山”.在明清两代,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区片“尖山”,泛指尖山路和澧水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后为街道办事处名.派生地名有尖山路、尖山桥、尖山礼堂、尖山中学、尖山医院等.土城土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土塍围村”,“塍”音“成”,是田间土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土塍围村”就是被田间土埂包围的村落.有关地名有———“土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贯穿土城村而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用,名遂废.“土城东大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土城庙东侧而得名,1995年拆除,名遂废.“土城”在津门有遐迩闻名之处:一、天津八大家有“土城刘家”;二、著名画家刘奎龄就是土城人;三、土城小学培养了左树声、沈福儒、翟良田等著名足球运动员,被誉为“足球健儿的摇篮”小海地“小海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建立的新区片,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珠江道、陵水道和微山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亦为街道办事处名.传说这里古时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小海地”区片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色———居住区以“山”命名,如:天山里、昆仑里、泰山里、华山里、双山里、元山里、骊山里、云山里、彭山里、微山里、秀峰里等住宅小区;以“江”“水”命名路名,如:曲江路、东江道、珠江道、陵水道、双水道、三水道等.派生地名有海地路、小海地宿舍等.天穆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区,那里建筑风格很有阿拉伯风味,延边旅行社,回民饭馆牛羊肉店很多,天津民族职专也在那,天穆应该是"天津穆斯林"的简称吧.挂甲寺挂甲寺--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万德庄: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谦德庄: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同福庄: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复兴庄: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仓联庄: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而得名.金钢桥:1903年修建的“金钢桥”,取“坚如金钢”之意金汤桥:1906年修建的“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以一首诗或一句诗组成系列地名:例如分别用“福贵乐康宁观览”诗句的字为首字,第二个字固定为“桥”字组成:福桥里、贵桥里、乐桥里、康桥里、宁桥里、观桥里、览桥里.再如王串场街以“津开城垣焕玉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水明溪波莹”这首诗为基础,连绵相衔组成20多个新地名:津开里、开城里、城垣里、垣焕里、焕玉公寓、玉容花园、容彩里、彩环里、环盛里、盛宇里、宇萃里、萃华里、华屏里、屏花里、花芳里、芳景里、景秀里、茵春里、春艳里、艳泉里、清水园、水明里、明溪里、溪波里、波莹公寓、莹津里.海光寺: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块儿地,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了.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水绝佳,遂于距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现如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至,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赐写匾额和对联.随后的两百年里,海光寺都因为皇帝的眷顾而备受瞩目,一直享受着达官贵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让这座大庙受到“重创”,从此海光寺彻底消失.宁河:明朝时宁河县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芦台: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在现在的唐山大城山驻扎,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特别允许使用国名,将此山命名为唐山.之后成为市名.估计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随后李家军行至现芦台镇地区,李世民称此地必成军家必争之地,因为唐山-秦皇岛-锦州一线,一面临山,一面对海.而到了芦台却豁然开朗,芦台是这条走廊的尽头,是华北平原的后门.李世民担心朝鲜再犯,随即要求李家军在此地设观防台,用于发现关注敌军进攻,随后驻扎军队再次,根据驻防方向部下东大营军和西大营军,即为东大营和西大营两地地名的由来.当时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李秀宁在西大营军附近率一方炊事兵管理建设观防台的士兵的伙食,因李秀宁曾出家为尼,人称李姑姑,后来此地就称为"皇姑庄"建设过后,李家军留下东西两大营军和一个将领驻守芦台,其他人等班师回朝.后来士兵想要知道自己在何处,好给家人个交代,大家都知道芦苇是我们的特产之一,后来士兵们以"芦苇之上观防台"告之家人,时间一久就简称为现在的"芦台"了.杨柳青: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
草庙镇简介草庙镇地处泗县东郊,东与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泗城经济开发区相接,南濒新汴河与墩集镇相望,北依奎濉河与黑塔镇为邻。
303省道横穿腹地,距泗洪宁宿徐高速仅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相传清朝此处建有一座土结构草顶的三官庙,所以命名草庙,现镇政府院内有一棵150年历史的柏马树为证。
草庙镇版图面积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土地面积6.8万亩,下辖6个行政村,人口2.72万人。
全镇共有党总支8个,党支部35个。
党员849名,其中农村党总支6个,党支部17个,党员590人。
镇直机关党支部16个,非公企业党支部2个,党员259人。
草庙镇的土地是岗土和潮踪土壤各占半壁江山。
种植业形成了脱毒山芋深加工、粉丝小包装、绿色食品,花生加工与储存、优质水稻为主导产业,同时以通海的干杂果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初步形成了黄梨、油桃等果品为重点的干杂果产业带,面积700余亩,徐岗无籽西瓜双培双带示范基地,打出徐岗无籽西瓜品牌,延长了农业的生产链条。
养殖业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獭兔养殖、新汴河网箱养殖和三元仔猪繁育,农产品加工以粉丝深加工和徐岗的远弘制粉优质麦基地加工为依托,逐步形成全镇的“一村一品”结构调整格局。
泗县飞龙禽业有限公司、正华养殖公司等以“公司+农户+基地”型的农业外商企业为我镇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延长了农业产业化链条。
雪驰制冷设备、华丰制衣、安乐富门窗加工厂、泗县聪爽制衣有限公司等一批资源密集型的企业有力的拉动了地方凤还巢工程的快速成长,使得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
总投资3700万元的远虹制粉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营良好。
草庙镇循环经济工业园正在良好的有序运行。
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157.30万元,同比增长30.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477万元,比2008年3310万元同比增长307.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185万元,同比增长7.8%。
草庙村简介沛县胡寨镇草庙村原是江苏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下辖草庙、大秦庄和房庄3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068人,耕地面积2026亩,农户485户,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而在2004年底,草庙村人均纯收入还只有1850元。
2005年初,在镇党委组织下,经过公推公选,选举了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建立了一支以秦真岭为党总支书记的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强”班子。
新一届班子上任后,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决定引导农民种植蔬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为积累经验,做好示范,村支部动员5户党员户与5户一般群众户,建起了11亩“党群共富示范方”,种植长茄。
一年下来,亩效益达1万余元,是传统种植收益的10多倍。
“一亩园十亩田”的成功实践打动了群众,激发了村民种植设施蔬菜的极大热情。
近年来,草庙村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从扩大规模、增加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多元化品种发展等方面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先后建设1500亩标准钢架大棚和500亩、350栋新一代砖混钢结构日光能温室,草庙村千亩长茄示范园成为沛县“一区九园”体系中重要的农业示范园区,并打破镇域界限,形成辐射周边的万亩设施菜基地。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走“支部+合作社”之路,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合作社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拓市场”的宗旨,确立了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供种、统一品牌、统一市场营销的“四统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兼顾客商与农户的利益,有效集聚资源优势。
村里先后投资27万元,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组建了拥有10多辆大型运输车辆的销售车队,兑现了“卖菜不出村”的承诺,解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为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发布产品信息,草庙村自创了“农易搜”蔬菜销售网站,成立了强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草庙”蔬菜品牌,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在阿里巴巴、中国农业网等网站上推介产品,引来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客商。
水浒地名华山华山渭州甘肃平凉市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信州江西上饶市南京河南商丘贵溪县江西贵溪代州山西代县龙虎山江西贵溪县西南宣武军河南商丘县南临淮州江苏盱眙县华州陕西华县华阴县陕西华阴县少华山陕西郑县东南蒲城县陕西蒲县西南济州山东巨野雁门县山西代县太原府山西太原市延安府陕西延安市五台山山西西北部五台山大名府河北大名沂州山东临沂市郓城县山东郓县北京河北大名江州江西九江市青州山东青州市梁山泊山东梁山县梁山泊遗址孟州河南孟州市阳谷县山东阳谷县清河县河北清河县西北东平府山东东平恩州山东武城县东北旧城莱州山东莱州市苏州江苏苏州开州四川开县?嘉陵四川广元县西浔阳江江西九江市附近一带长江河段庐州安徽合肥市小孤山江西彭泽县北长江中无为军安徽无为县黄州湖北黄冈潭州湖南长沙建康江苏南京光州河南潢川县蓟州天津蓟县沙门岛山东长岛县西北庙岛中山府河北定县登州山东蓬莱茅州江苏句容县琼州广东琼山县东南琼山东东昌府山东聊城高唐州山东高唐汝宁河南汝南县陈州河南淮阳县颖州安徽阜阳泰安州山东泰安郑州河南郑州市濠州安徽凤阳县临淮关西徐州江苏徐州市芒砀山河南永城县东北定远县安徽定远县邳县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涿州河北涿州市扬子江江苏扬州市附近长江河段凌州山东德州中陵县山西平鲁县西北安山镇山东梁山县东北安山镇婺县浙江金华幽州北京城区西南睢州河南睢县唐州河南唐河县许州河南许昌市邓州河南邓州市嵩州河南嵩县西南檀州北京市密云县玉田县河北玉田县平峪县河北平谷县霸州河北霸州市燕京北京城西南益津关河北霸县文安县河北文安县野猪林河南汝南县南(野猪冈)双林镇浙江吴兴县东南双林盖州山西晋城县卫州河南卫辉市陵川山西陵川县原武县河南原阳县威胜州山西泌县汾阳山西汾阳县昭德山西大冶晋宁陕西信县怀州河南泌阳县辉县河南辉县阳城县山西阳城县高平县山西高平县太行山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太行山上党山西长冶市壶关山西黎城县东北东阳关潞城山西潞城县榆社山西榆社县太谷山西太谷县临县山西临县霍山山西霍县东南介休山西介休县平遥山西平遥县祁县山西祁县抱犊山河北获鹿县西安定州甘肃定西县彰德府河南安阳襄垣山西襄垣县浮山县山西浮山县孝义县山西孝义县武乡县山西武乡县东故县太原县山西太原西南东城角绵山山西介休县东南解州山西解州达州四川达县云安军重庆云阳亳州安徽亳县宛州河南南阳市禹州河南禹县西京河南洛阳市陕州河南三门峡市北邙山河南洛阳市北新安县河南新安县雷州广东海康县房州湖北房县荆南湖北江陵上津县湖北郧西西西北上津镇竹山县湖北竹山县郧乡县湖北郧县南丰府湖北郧县襄州湖北襄樊市汜水河南巩县东南阳翟州河南禹县颖昌州河南许昌市方城山河南方城县东北义阳县河南信阳市山南军湖北樊襄市均州湖北丹江口市巩州甘肃陇西县襄水湖北襄樊市附近汉江河段宝丰河南宝丰县东东川四川三台县清江江西晋江县西南临江镇睦州浙江建德县梅城润州江苏镇江市扬州江苏扬州市和尚原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关东帮源洞浙江淳安县西北威坪歙州安徽歙县杭州浙江杭州市常州浙江常州市湖州浙江湖州市宣州安徽宣州市嘉兴浙江嘉兴县松江上海市松江县崇德浙江桐乡县西南崇福镇海宁浙江海宁县淮安县江苏淮安县金山江苏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焦山江苏镇江市东北江中焦山瓜州江苏扬州市南北固山江苏镇江市市区北长江南岸丹徒县江苏镇江市江阴江苏江阴太仓江苏太仓无锡江苏无锡嘉定上海嘉定县常熟江苏常熟宜兴江苏宜兴县昆山江苏昆山县虎丘山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吴江县江苏吴江县秀州浙江嘉兴市福州福建福州市德清县浙江德清县越州浙江绍兴县诸暨县浙江诸暨县临平山浙江杭州市东北临平山独松关浙江安吉县东南独松关高阳县浙江高阳县吴山浙江杭州市区南部五云山浙江桐庐县分水镇东端海盐浙江海盐县临安县浙江临安县渔浦浙江萧山县西南钱塘江南岸桐庐县浙江桐庐县乌龙岭浙江建德县北乌龙山?金华山金华北金华山婺州浙江金华市兰溪县浙江兰溪县严州浙江建德县东北梅城镇昱岭关浙江临安县西南昱岭关衢县浙江衢县楚州江苏淮安市武胜军四川武胜县南应天府河南商丘市郓州山东东平保定府河北保定兖州府山东兖州市淳安县浙江淳安县西淳城镇泗州江苏盱眙绵上山西介休县东南原文地址:《水浒传》地名考略(上)作者:金错刀龙虎山(1)——在信州境内,为道教圣地。
草庙(地名)----由来据传说塔寺小西沟庙 (现庙场还在) 里的和尚作恶欺霸良女,被官方剿灭。
庙里佛像准备用铁脚车(用牛拉,木厢式铁轱辘车,现已退役及绝迹)运到李青店庙内供奉,当运到此处(现草庙),瞬间牛拉车不动,掌车人(车把式)再三吆喝,牛也拉不动车,于是鞭打牛,牛卧地不起,与此同时车轴(现称半轴)断,无奈只好卸下佛像准备修车后再运走。
乡民们看到此景后“……议论说是佛爷显圣(灵),想在此居住。
”善良乡民怕佛像(泥塑)被淋坏,纷纷捐物兑工在此用“草”盖一简易庙。
信民们烧香拜佛许愿后甚灵,从此香火不断。
慢慢地就称此地为草庙,延续至今。
----现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崔庄乡草庙村草庙怎么也叫天清寺呢?据南召县志记载:草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经多代反复,重修扩建后,清康熙年间官府赐名“天清寺”,取“天下清静平和”之意。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所以草庙官方叫天清寺。
------“天清寺”印章还在民间收藏。
右印章图天清寺(初名草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经多代反复修建后,气势宏伟,古朴文雅,松柏森森,古木参天,桂花树、芙蓉树(大殿右边10米处)花香扑鼻,芳草青青。
两棵古老的银杏树(白果树),植于娘娘殿西边碾盘处,高约数丈,径粗三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把寺庙衬托得典雅有致,相映生辉,和谐完美。
蔚为壮观。
据老人说银杏树的果为白色,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
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
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
此处两棵树为一公一母,公的只开花不结果(或结果几粒),只有母的才会开花结果,其核球状两头尖,二棱为母,三棱为公。
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果实。
因为佛教认为银杏是圣树,所以僧侣们多在庙处的栽种。
2017年在嵩县银杏旅游区印证此说法公树叶片母树叶“白果树”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期,传说五十年后(2009年),已迁居外乡的张某,拿着香表供品来到白果树遗址,他跪地烧纸上香并虔诚的磕头,祈祷说当时由于受形势所迫,自己糊涂把你砍毁,希望可以饶恕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今特来赎罪。
不要再让我胳膊久疼不愈….原来张某找神堂看香时被问,你是不是砍过寺庙里的大树,现在树仙找你麻烦….张某回想好一阵子后,憬然有悟地说是的58年在草庙庙处同他人砍伐两棵“白果树”炼铁用了….. 张某由此才感到了多年来的胳膊疼痛,是因此事而起,所以,马上前来白果树遗址跪地求拜,进行了深深的忏悔。
山门:为青砖卷拱而成的洞形门,生漆大门,透着原生木纹,兽头衔环,厚重古老。
洞门顶有“天清寺”三个古金色大字赫然醒目,洞门两边耳房为经书房和钟房。
经过时耳边仿佛回响起了“当、当”的钟声---真是应了唐代诗人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句(经书房和钟房,上世纪70年代改为教师书房,九十年代因盖教学楼被毁)。
一进山门“大雄宝殿”四个醒目大字映人眼帘,瞧;大殿雄伟壮丽,古朴文雅,一排排一搂多粗圆柱彩绘着二龙戏珠矗立在明代刻龙石墩上,直顶正梁。
正梁楣梁及枋头等构件均用榫卯、斗拱紧紧咬扣,结合成一整体,具有很好的防震作用。
这种以木柱承载负荷,墙体不承担结构荷载的建筑(俗称墙倒屋不塌),明代刻龙石墩 ----据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往上看,屋脊装饰讲究,正脊中间宝葫芦三个。
你可知道三个葫芦寓意吗?据说 1葫芦具有福禄的谐音,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可增加财运、广纳四方财; 2葫芦口小肚大,能吸取秽煞之气。
收煞除厄消灾的功效。
3葫芦子多意喻佛教弟子多……多……(现只有三个墩子,三个宝葫芦、文革时期被破坏)。
屋脊两头安的螭吻现也荡然无存。
-----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
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螭、鸱都音吃)四垂脊上飞禽走兽,和“四短人”(现只有“四短人”座)。
你知道“四短人”吗?,这四个人称作韩信、周瑜、罗成和庞涓四人。
先说韩信,西汉刘邦的开国功臣。
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也自恃功高,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目空一切。
扬言刘邦也不敢杀他。
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便动了杀机,设计是韩信死于吕后的菜刀之下。
周瑜东吴名将,周瑜精通军事,成为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
但他心胸狭窄、妒贤忌能,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除掉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周瑜去世年仅36岁。
再说罗成。
罗成是燕山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精通枪法。
在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则故事:罗成善使枪,秦琼善用双锏。
罗成与秦琼两人相约互传对方武艺,并发下绝不藏私,若私瞒招数,不得善终的毒誓。
秦琼倾囊以授,但罗成却私藏下最有威力的一招“回马枪”没传,最终也因违背誓言被万箭攒身而亡。
罗成被人们看做是寡诺少信之人。
最后说说庞涓。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
他与孙膑同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因两人情谊甚厚,结拜为兄弟。
后因听闻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他获得了魏国的重用,官拜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而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且不舍得离开老师,仍跟随先生学习,在这期间学到了孙子兵法十三篇。
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的超过了庞涓。
后经墨子的推荐,孙膑也到了魏国并得到了魏王的赏识。
庞涓嫉妒其军事才能设计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
齐国的官员出使魏国时暗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齐王委派孙膑为军师,最终在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庞涓率领的魏军一败涂地,自刎而死。
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这就是孙膑与庞涓故事给后人的启示。
在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百姓们认为这四名“短人”要么不仁不义,要么心胸狭窄,要么目光短浅,把他们放在高高的房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前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穷途末路可以起到起警示民众的效用,提醒人们切不可像他们一样为人处世。
走进大雄宝殿,映人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三尊大佛像,担露胸膛,双膝盘坐在七宝莲台之中,两手合胸,微闭双目,面带笑容,惟妙惟肖,生趣盎然,显得非常慈祥。
大殿东西山墙上,彩绘著十八罗汉神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拈胡须,有的扇扇子,有的仰面朝天,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眼睛半闭手捻佛珠,有的手持经卷面带微笑,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怒目而视,大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
……真是,人间奇景都集中在这里了,令人赞叹不已。
听老人说这大殿里原先还暗藏着机关,几位站将青面獠牙各持兵器,咬牙切齿,怒目而视;若不小心碰发机关,站将会将手捧的锁链哗的一声套在你的脖子上,有的一碰玄机站将会将手握的兵器,顶在你的胸前……非常吓人。
应了一人不进庙的俗谚---也有的说是对不仁不义,不孝敬老人的人才会碰击的;也有的说是夜间防备賊偷香钱用的……(佛教寺庙的正殿叫“宝殿”,“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地方,叫做“大雄宝殿”。
“大雄”两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歌颂佛祖像勇士一样无畏,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英雄”的意思;二是出自佛祖的德号“大雄”,佛祖释迦牟尼,也称如来佛。
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一个小邦国的王子,他见到社会上人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舍弃王室,入深山老林苦修六年,在两棵菩提树下静坐苦思,探索摆脱人间诸苦的道路,终于觉悟成佛,创立了佛教。
)大殿右厢房三间供奉的是药王殿、地藏殿、财神殿大殿左厢房供奉的是娘娘殿,娘娘殿南边是忘人祠大殿前面是山门,山门东边是火神殿,火神殿前面是卷棚和月台。
下面把我听老人说和我亲眼见到的给大家介绍介绍---仅供参考或听“瞎话”而已,不必考证。
先说大殿右厢房的药王殿、药王殿里供奉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道教名人。
(今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字。
年青时,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
后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
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
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相传他擅长阴阳术数,神应无方。
他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若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
他广搜民间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方面做出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药王"。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等等。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他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殿内柱子上的对联是:"除病解危千金仙方普受惠,坐虎针龙广施兹悯救众生"。
你知道这幅对联的典故吗?据说海中一小龙外出游玩,化为一蛇,被一小孩所伤,而被孙思邈所救,替它针炙用药而致康复。
小龙回到龙宫后告诉龙王。
为感谢大恩,龙王送给孙思邈许多金银财宝,但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龙王送给他二部著名医书,孙思邈进行潜心研究,终成一代药王。
由于他的医技高超,连深山老虎都能知晓。
你看:殿内墙壁上所画之图为孙真人医龙救虎图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
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挑草药的扁担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对手。
可是这只虎并不追扑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孙思邈点头。
孙思邈十分惊奇,走近一看,只见老虎喉咙口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
这时老虎继续向他点头,孙思邈再走近仔细地一看,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
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
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上下颚,自己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
老虎连连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
后来这铜圈就被称之为"虎衔"从此以后,外出行医的郎中纷纷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逸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孙思邈不但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产科、一日,他带徒弟刘神威上山采药,路遇一家出殡,一老妇悲痛欲绝。
孙思邈细观灵柩,见棺下尚有鲜血渗出,忙问老妇,死者何人何因。
妇伤心地答道:"是我那苦命的儿媳啊,没想到碰上难产!"孙又问:"死去多长时间了?"答"才几个时辰。
"孙沉思片刻,对老妇说:"老婆婆,从棺木里渗出的血看,你儿媳还有一丝救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