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
- 格式:docx
- 大小:19.84 KB
- 文档页数:5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能够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信陵君的英勇救赵行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的含义。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 鉴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古代文化背景和成语含义。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和救赵的原因。
3.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文学手法等。
4.2 教师举例说明文中使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文学鉴赏5.1 学生欣赏文中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6.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6.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改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2.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3.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深层含义,感受其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陵君这一人物形象。
2.课文解析(1)逐段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过程。
(2)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3)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其他人物形象,如平原君、侯嬴等。
3.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理解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
(2)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
5.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四、教学拓展1.讲解《史记》中关于信陵君的其他故事,如《信陵君救赵》、《信陵君夜救平原君》等。
2.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其他历史故事的联系,如《荆�刺秦王》、《平原君献胜》等。
3.探讨古代贵族的礼仪制度,了解信陵君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信陵君的性格特点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信陵君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信陵君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汲取忠诚、勇敢、智慧的正能量。
2.在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3)能够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难点:1. 理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讲解成语“窃符救赵”的含义及用法,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拓展延伸延伸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信陵君的其他事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7. 课堂小结小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陵君的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课后阅读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后阅读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事情,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章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2.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解释义项等教学材料。
2. 学生阅读课文,准备个人的读后感和主题阐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幻灯片,展示信陵君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活与《信陵君窃符救赵》相关的背景知识。
二、阅读与讲解(1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解答问题:《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章中表达的核心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组内讨论后,组间交流,搜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写作(2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请学生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触动。
2.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并提供互相的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2. 让学生进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常规作业:请学生将读后感整理后,上交给老师评阅。
2. 扩展阅读:请学生自行扩展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其他类似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
(3)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有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1.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及其背景。
2.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
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
2. 评价信陵君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以及如何看待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
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信陵君的行为进行评价,探讨其价值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重点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评价其行为是否值得肯定。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信陵君的行为进行评价,探讨其价值意义。
6. 总结提升: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程度。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史实。
(2)掌握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分析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信陵君的英勇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英雄,学习信陵君的英勇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 教学难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的历史背景及时代特点。
(2)对信陵君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信陵君的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英勇、智慧和忠诚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情景。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价表演效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强调信陵君的品质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2. 制作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手抄报,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信陵君的品质。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其他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如“孟尝君的鸡鸣狗盗”、“平原君的门客”等。
(2)分析这些故事之间的异同,探讨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与智谋。
2. 文化传承(1)介绍信陵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
(2)探讨信陵君形象在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信陵君与其它历史人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品质;(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3)引导学生从信陵君的行为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及其历史背景;(2)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3)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心理;(2)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3)对信陵君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对信陵君救赵行为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及其救赵的行为动机;(2)比较分析信陵君与其它历史人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4. 课堂讲解:(1)解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心理;(2)讲解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内容;(3)对信陵君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品质;(2)从信陵君的行为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 深入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信陵君的生平事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信陵君救赵行为的认识和感悟。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梗概和文学价值。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内容并思考问题。
第二章:故事背景和作者介绍2.1 故事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各国之间的纷争和战争。
讲解赵国的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理解。
2.2 作者介绍介绍信陵君的历史背景和其在赵国的地位。
讲解作者对信陵君的评价和意图,引发学生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信陵君讲解信陵君的身份和地位,引发学生对信陵君的关注。
分析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忠诚等。
3.2 窃符者介绍窃符者的身份和背景,引发学生对窃符者的关注。
分析窃符者的动机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其道德和行为的选择。
第四章:重要情节分析4.1 信陵君决定救赵讲解信陵君决定救赵的背景和动机。
引导学生分析信陵君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变化。
4.2 窃符救赵的过程描述窃符救赵的具体过程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窃符者的行为动机和所面临的困境。
第五章:象征意义和作品价值5.1 象征意义讲解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如信陵君的符节、窃符等。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对故事主题的作用和影响。
5.2 作品价值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学生理解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评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信陵君窃符救赵》精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分析信陵君的忠诚、智谋和胆识等品质。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陵君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学习信陵君的忠诚、智谋和胆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1.2.2 文言文阅读技巧: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方面的分析;1.2.3 文化内涵:信陵君、魏王、赵国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1.2.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感受信陵君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智谋、胆识等品质。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等方面的理解;(2)对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关事件的解读;(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信陵君的品质和事件意义;(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2)纸质教材:提供文本阅读材料;(3)网络资源:查询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事件资料;(4)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学问传授与力气培育点)七、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实际,留意引导自学,留意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构造,说明教学进展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预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预备,说明帮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预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1【学习目标】一、学问与力气:能联系已学学问,自主整理积存文言根底学问,觉察问题能娴熟把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战国时期形势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信陵君在忠君爱国与兄弟友情之间的困难选择。
能结合文本特别情景理解侯赢与朱亥的性*格与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育高尚的人际关系与是非观念,培育对国家、对友情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帮助【教学过程】一、速读全文,把握文意。
1、信陵君为什么要救赵国?2、信陵君救赵国得力于几方面的帮助,为什么能得到帮助?3、信陵君救赵国后为什么要留在赵国?4、你认为侯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哪些细节刻画他的共性?二、整理积存以下字词在文中的不同用法与意义过微乃故就独下辞存从资约通假字:坐通座座位;俾倪通睥睨斜眼看;决通诀诀别;乡通向向着。
同形异义:胜之所以自附于婚姻者及来宾辩士说王万端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三、练习与实践1、稳固字词学问2、找出词类活用与特别句式特点,翻译并归纳其特点。
语文教案-《信陵君窃符救赵》【目的要求】
1。
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2。
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
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
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
冠盖相属(zhǔ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今有难(nàn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
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chuí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jiàng统帅。
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sùjiàng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
北乡自刭(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 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
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
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