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六: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保护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六: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保护的研究6.1 研究目的岩溶地区的地层主要由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组成,在地下及地表水岩溶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独有的高山低谷典型山区地貌,其地势崎岖、土层浅薄、石山荒漠化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因此,正确认识自然作用与人为影响的关系是改善岩溶地区石山环境,维护碳酸盐岩区域环境质量的基础。
在公路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要保证公路的技术指标要求,必将产生大量的挖填方,新鲜基岩露出地表,将不断风化,加剧水土流失;另外,公路的修筑过程中,由于地形被切割,还可能使地下水遭到破坏或污染,并有可能地表塌陷,在加上施工中扬起的尘土也会造成污染,从而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在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6.2 研究内容(1)边坡开挖高度的确定当边坡开挖到一定高度后,一方面,将产生大量的土石方量,增加了废弃方的处置(增加占地、排水、破坏生态等),必将增加工程投资。
另一方面,边坡开挖后,表土、植被、地表水等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第三,边坡切割后,一些地下水的流通和涵养也会被破坏。
第四,边坡岩体的稳定性被破坏,严重的将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
因此,可以通过确定岩溶地区的合适边坡开挖高度,以判断是否采用隧道技术方案,将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
(2)填方路堤高度的确定填方路堤一般分布在低洼、平缓谷地等处,这些地方多为良田好土,填方路堤越高,必将占用大量的良田好土,使岩溶地区本来耕地就少的形势加剧,因此必须确定合适的填方高度,以判断是否采用桥梁技术方案。
(3)、公路修筑施工中的抑尘措施公路修筑施工中的尘土控制问题,是环境保护中的又一重要课题,特别在城镇附近施工中岩土运输车扬起的灰尘是一大污染。
因此,本课题将研究一种适合岩溶岩质施工的抑尘剂,并研究抑尘剂的经济合理使用量。
(4)、其它环境保护措施研究针对地面塌陷与取用地下水有关的问题,还需研究岩溶环境地质保护的其他措施,如研究钻孔充气、恢复水位等实用技术。
岩溶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研究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引起的特殊地理形态和地球化学作用。
岩溶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都与其他生态系统有所不同。
由于其特殊性质,岩溶生态系统需要加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岩溶生态系统有什么特殊性质?岩溶生态系统存在着丰富的特殊性质。
岩溶区的地表被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水道路所覆盖,使其拥有着独特的地貌形态。
同时,气候条件也是非常独特的,岩溶地区呈现温带季风气候,其春季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
这种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该地区的物种数量极为丰富和多样化。
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拥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群落,包括石生植物和地下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对地球上其他生物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此外,岩溶生态系统是地球的灵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保护岩溶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岩溶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如此巨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岩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质。
由于其独特的生态体系和气候条件,岩溶区拥有大量的特有动植物资源和能源,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以维护该地区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岩溶生态系统的环境。
通过制定相关生态保护法规,加强科学管理,防止非法开采和破坏活动。
最后,要推动可持续利用。
岩溶地区是较为落后的区域,加强开发利用,改善人民的生活,有利于提高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但这个过程中要保持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
如何推动岩溶地区可持续利用?为了推动岩溶地区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在政府支持下深入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
首先,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加强科学技术研发,在保护岩溶生态系统的同时探索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开展生态旅游、小集群经济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基于生态保护修复理论的广西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应用作者:冯锦波李权樊祖振张宝生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4年第05期摘要:为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文章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特点制定合适的公路设计方法,从公路设计中着重选取路线选线及路基边坡处理这两个指标,通过路线选线有效绕避岩溶地区,以及路基边坡处理对工程创面进行生态修复。
同时,以凭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互联互通一期工程为例,在该工程设计阶段,通过勘察测量设计相结合、走访调查沟通等方式,全面排查项目沿线岩溶溶洞,选择最优路线方案,完成对公路路线的“把脉”,并结合岩溶地区公路边坡特性,设计适宜的生态防护方式。
该设计方法具有良好普适性,可为岩溶地区的公路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岩溶地区;路线选线;边坡生态修复U412.3A2006340 引言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杂、岩溶病害多。
公路工程常常面临受岩溶地质地貌影响从而容易形成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陷、边坡滑塌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及运营。
同时,公路建设中常见的岩土边坡工程创面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边坡的生态防护尤为重要。
为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广西,提出基于生态保护恢复理论,针对广西岩溶地区的生态特点制定合适的公路设计方法,为公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既可以保证公路工程的推进,又能践行“两山”理念。
本文旨在通过公路工程设计和岩溶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选取凭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互联互通一期工程进行研究,将岩溶地区公路沿线因素加以调查和分析,在理论上为岩溶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公路设计方法提供依据,为今后公路工程中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凭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互联互通一期工程位于凭祥市东南面,路线起点K0+000位于凭祥市布沙村附近的浦寨大道上,起点往东距离省道S325线约700 m。
路线从起点沿县道X466往弄怀方向延伸,终点位于弄怀检查站前,终点桩号为K2+668,全长2.668 km,实际建设里程为2.668 km。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公路工程施工在改善交通条件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施工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保培训,使施工人员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掌握环保工作的要求和方法。
二、环境影响评价在公路工程施工前,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评估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通过评价,可以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少或避免。
环境影响评价也可以为后期的环保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态修复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常常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这可能对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施工单位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对施工区域内的植被进行恢复和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四、污水处理公路工程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如果这些污水直接排放到周围水体中,将会对水质造成污染。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五、噪音控制公路工程施工中常常伴随着机械设备的运转和施工工艺的施工声音,这将对周围的居民和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干扰。
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施工噪音进行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六、固体废物处理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如果这些固体废物随意堆放或处理,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施工单位需要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合理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噪音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公路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希望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能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共同为美丽的家园贡献力量。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这些变化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确保公路工程施工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是针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土地质量调查和评估,分析该地区的土壤环境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以确保施工不损害环境和地质安全。
施工期间,还要进行不断监测和评估工程对土地环境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引起土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其次,在公路施工中要保护水源和水环境。
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路的建设和使用都离不开水资源。
在施工前,需要对周围的水资源进行评估,通过水资源调查、水体监测和水土保持等措施来确保施工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损害。
在施工期间,还要保持沟渠的畅通,防止施工废水和废渣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公路施工还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破坏,为了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
建立合适的植被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施工对植被的影响,保持植被的物种和数量,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在施工期间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持施工过程中土壤的固定性和涵养性,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最后,公路施工还要注意防止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公路施工需要大量的机械和动力设备,这些设备会对周围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施工期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机械设备进行监管和控制,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策划和实施。
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好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样才能为未来留下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生存空间,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科技与管理107工程技术0 引言 公路建设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路网已延伸到岩溶山区等环境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这对于发展绿色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敏感路段通常是指穿过或临近环境敏感区的公路路段。
环境敏感区一般包括: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保护地区,天然渔场,重要水生生物的“三场”和洄游通道,文物保护单位等对公路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
而岩溶地区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公路建设中更应受到关注。
1 岩溶地区的环境特点 岩溶地区面积占西南地区幅员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因为岩溶地势较为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通畅,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
西南岩溶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温度15℃~20℃,年降雨量1 000 mm~2 000 mm,地下水与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形崎岖,土壤瘠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岩溶地区对于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大多的形状是峰丛、峰林、谷地。
岩溶地区复杂多变是地上地下双重岩溶空间结构,形成这种复杂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溶洞、竖井、地下河十分发育,地下管道相互交错,地下水高低水位变幅可达数十米,水土保持能力不高。
土壤连续性差,厚度一般不到30 cm,多零散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且多以石灰土及粗骨土为主,熟化程度低,有机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西南 岩溶区的水土流失平均在500 t/km 2·a 以上,大多数高于1 500 t/km 2·a,严重的达10 000 t/km 2·a~2 000 t/km 2·a。
受岩性、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滇、黔、桂这三省区发生的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西南岩溶区总石漠化面积其中超过80%都是这三个省区的石漠化面积之和。
课题六: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保护的研究
6.1 研究目的
岩溶地区的地层主要由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组成,在地下及地表水岩溶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独有的高山低谷典型山区地貌,其地势崎岖、土层浅薄、石山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因此,正确认识自然作用与人为影响的关系是改善岩溶地区石山环境,维护碳酸盐岩区域环境质量的基础。
岩溶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性的开放系统,对其局部的破坏和污染都将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在岩溶地区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为了保证公路的高技术标准,受复杂的地形地貌限制,其布线位置较高,将产生占用土地多、破坏植被严重、开挖边坡多、对水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破坏和污染严重以及自然景观破坏等等环境问题。
从而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因此,为了保障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公路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确定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界线,以确定公路修筑过程中合适的边坡开挖高度和填方路基高度、以及是否通过改移线路、采用隧道或桥梁技术等等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通过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来改善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质量。
6.2 研究内容
6.2.1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对自然植被破坏作用的研究
岩溶地区一般水热条件好,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在公路高边坡切割或公路占用林地后,岩溶植被遭受破坏,将削弱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因此,公路修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植被资源。
但由于地形复杂,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从而研究植被的破坏
程度,进行分类、分等,提出判别标准,确定对何种程度的破坏不可接受以及对各种程度的破坏应采取相应的修复办法。
通过研究边坡的形态及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决定线路可否通过及通过的形式,以尽量减少造成的生态破坏。
6.2.2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和对地表覆土的破坏作用
岩溶地区的可用耕地少,且多分布在山间谷地、洼地中,公路建设一方面要占用土地,另一方面要对地表土壤产生破坏。
因此,要尽量减少对土地,尤其是良田好土的占用。
而填方路段多分布在低洼、平缓谷地等处,这些地方多为良田好土,填方路堤越高,必将占用大量的良田好土,使岩溶地区本来耕地就少的形势加剧,因此必须研究挖填方的高度及数量、形态,对挖填方的级别和程度进行判定,以确定可否进行避让或采用桥梁或隧道方案。
6.2.3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对水环境(地下水、地表水)的破坏及污染特征
岩溶地区的水环境污染本来就十分严重。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一方面会导致疾病流行;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岩溶地区水资源(灌溉、饮用、工业用水等)的紧缺。
公路建设中边坡开挖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要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系状况;施工、运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等。
研究地表水冲刷对路基危害、公路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破坏形式和程度,并对破坏的形式和程度进行判定,确定如何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的影响及如何恢复完善公路的排水系统。
6.2.4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征
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公路边坡开挖后,岩体的稳定性被破坏,将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通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造成土壤大量流失,水库、河流淤塞,居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必须对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以提出和采取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护措施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6.2.5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景观影响的研究
岩溶地区由于其独有的岩溶地质作用,形成了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公路建设会对原有景观产生破坏和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自然景观要求,使公路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协调。
6.2.3 技术路线
岩溶地区地形地貌调查→地质状况调查→岩土工程地质分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植被、土地、水环境、水土流失、景观)→边坡或隧道方案确定、填方路堤或桥梁方案确定、公路的线型、桥型及选线研究→制订岩溶地区跟环境保护相关的公路修筑技术要求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