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乡秀 展示湖南的文化 人文风情
- 格式:ppt
- 大小:18.53 MB
- 文档页数:43
湖南省乡土地理——地方文化常识湖南省乡土地理——地方文化常识湖南地处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本文将介绍湖南省的乡土地理和地方文化常识,带大家领略湖南的风土人情。
一、湖南的地理环境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地形复杂多样,山脉纵横,河流交错。
湖南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湖南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湖南的地方文化1、长沙: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此外,长沙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著名的“湘菜”就是源自于这里。
2、衡阳:衡阳位于湖南的中部,是湘江流域的重要城市。
衡阳南岳禅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衡阳八景更是风景如画。
衡阳的剪纸艺术和衡山石雕也极具地方特色。
3、岳阳:岳阳位于湖南的北部,紧邻洞庭湖。
岳阳楼是著名的古建筑,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地方。
岳阳的民间艺术如岳州剪纸、岳州刺绣等也颇具魅力。
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位于湖南的西部,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主要聚居区。
这里的民俗风情浓郁,如土家族的打镏子、苗族的芦笙舞等都是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此外,湘西的吊脚楼和苗绣也极具特色。
三、湖南的地方特产1、湘绣:湘绣是湖南地区优秀的民间工艺品,以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针法灵活而著称。
2、君山茶:君山茶产于湖南岳阳的君山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茶。
3、洞庭春茶:洞庭春茶产于湖南岳阳的洞庭山,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茶。
四、湖南的地方风俗1、过春节:湖南人和其他中国南方人一样,最重大的节日是春节。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烟花等。
2、龙舟比赛:每年端午节,湖南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
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寓意着祈求丰收和驱邪避祟。
3、赶庙会: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湖南各地的寺庙都会举行庙会。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文化艺术 |湖南抬阁民俗文化的现状与特点□周闻宇/文湖南古称湘,北枕洞庭,三面环山,域内多丘陵,古为四塞之地。
三苗、扬越等氏族于西周之前便已散居于此,而后湖南经历了秦汉、宋、明三次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入。
人口的迁入在使得该地区汉族的人口比例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其中就包含了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
抬阁作为两者的复合体,成型于南宋,明初随移民一并迁入湖南,在明清时期不断与地方小戏、地方信俗等湖南民间文化交织,与湖湘族群性格交融,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湖南抬阁民俗。
抬阁在湖南也称“故事”,其撷取众多知名戏曲与地方故事桥段内容,以凌空、飘逸的角色姿态吸引民众,并汇集了纸扎、杂技、龙狮表演、锣鼓等表演元素,以巡游形式活跃于大街小巷、田埂之间,数百年间以比斗竞演的模式实现赓续与流布,是旧时娱乐与教育匮乏的年代为数不多的民间节时游演狂欢盛会。
湖南已有宜章、长乐、珠梅的抬阁民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马迹塘、黄阳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未入名录者琳琅。
新时代湖南抬阁“故事”通过不断与外界互动,频频亮相于省内外媒体,在发展中逐渐呈现联合之势,愈发引起各界关注与研究,这就使得对于其民俗的流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情况的调研,对其多元形态、精神内蕴的归结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梳理其分布现状、传承形态、保护与研究现状,揭示其民俗特质,为相关从业者准确制定湖南抬阁民俗的保护与开发策略,振兴地方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1 湖南抬阁民俗的传承现状笔者从2018年开始便以田野踏勘、历史古籍资料梳理、新闻媒体报道收集等方式对汨罗长乐、涟源珠梅、郴州宜章、益阳马迹塘等地的抬阁“故事会”传承现状进行调研,以求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助力大众形成对湖南抬阁民俗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
1.1 流布现状自在湖南扎根以来,抬阁民俗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广为流布,近现代虽历经战火洗礼,却仍生生不息,且有愈发蓬勃之势:如汨罗长乐“故事会”、郴州宜章“夜故事”等,在省内十余个市、县、乡、镇均有传承。
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文化实践案例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发展模式。
湖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其文化特色十分独特,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湖南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扬自身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湖南文化实践案例:
1. 长沙岳麓书院
长沙岳麓书院从2006年开始建设,是湖南文化名城的重要项目之一。
其建筑风格采用传统的唐宋建筑风格,可以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同时,书院也开设了多种传统文化课程,如古琴、书法、绘画等,以传承推广传统文化。
2. 湘绣文化产业园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李声英曾提出:“湘绣是湖南的一把金钥匙”,意在表达湘绣文化在湖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湘绣文化产业园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集湘绣文化展示、湘绣文化体验、湘绣文化交流于一体,是湖南推广传统文化至现代化产业的典型例子。
3. 柿子树文化创意园
柿子树文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代表。
柿子树文化创意园以挖掘、传承及创新柿子树文化为主题,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文化、创意、交流于一体的文化衍生品产业。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湖南在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怎样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探索和发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用文化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文化自信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乡人文景观介绍
我的家乡在湖南,湖南的省会城市是长沙,而我们的省会城市是长沙。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一、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是湘江中最大的一个岛,也是长沙最大的景点之一。
那里环境优美,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有:毛主席青年时期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和生活的“半部论语”雕塑;有毛主席青年时期用过的竹筒做成的水杯;有毛泽东青年时期用过的草鞋;还有毛主席青年时期写过的诗歌……
二、岳麓山
山上有一座“爱晚亭”,那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
友林伯渠而建。
爱晚亭四周都是青翠挺拔、四季常青的树木,其中最着名的是“红杉树”,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片红色,所以
被称为“红杉树”。
橘子洲头也是长沙有名的景点之一,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着名的是毛主席青年时期用过的竹筒做成杯,还有用竹筒做而成的茶杯、茶桶、茶壶……
—— 1 —1 —。
湖南民俗风情的主要特征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
世界如此,中国如此,湖南亦如此。
湖南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三湘四水各个角落,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湖南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与湖北省毗连,东邻江西省,南接广东、广西两省区,西界贵州省和重庆市,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
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传说时期,湖南境内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时期有荆蛮、淮人、虎方、扬越,、象氏、风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境内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遍布境内各地,此消彼长,与中原王朝时常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僚、僮、纥佬等族系复杂的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明清以来的苗、侗、瑶、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汉族之外,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数民族习俗成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这些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和北方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汉族正统主义攻击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口实和理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愤,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受和汉族人民一样的平等权利。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难发现,民风民俗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南蛮的“自相夫妻”,实质是血缘族内婚的体现。
亲属称谓中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显以及“兄纳弟妇、弟收兄嫂”的收继婚,是原始对佣婚的残存,决不是什么“秽淫蒸报”的禽兽行为。
不落夫家和抢婚习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过渡的遗留。
而曾经在湘西地区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权制,反映了这一地区经历过的以女权为中心的母系氏族阶段。
湖南的风俗
1、湖南花鼓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2、过小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
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3、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会在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叫“年财佬”。
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
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4、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
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
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
5、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
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
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
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
无湘不成席的湖南饮食文化湖南,一个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不仅令人心驰神往,更让人留恋不舍的还有那里的饮食文化。
湖南的饮食文化以“无湘不成席”为口号,是湖南人民筑千秋功业的一种集体智慧和心血结晶,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代的“满座尽欢无湘对,岳阳楼上看江南”到现如今的火爆全球的湘菜,湖南的饮食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湖南位于中国南部,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独特。
湖南多山地,少平原,东临江xi ,南pun 直达港,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下,湖南的饮食文化自然也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二、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南饮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多姿多彩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是全国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
湖南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全国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着极高的声誉,湖南的饮食文化渗透着湖南人特有的民族风情,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丰富的餐饮特色湖南的饮食文化以其鲜、香、嫩、辣、酸、甜、麻等多样化的味道,独特的烹饪技艺,精美的餐具以及丰富多样的小吃和点心等特色而著称。
湖南的饮食文化以其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独特的调味品种而被称为“麻辣味香之乡”。
湖南的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风味特点,主要有辣、鲜、香、酸、甜、咸等味道。
湖南有“辣”之乡、油炸食品之乡、臭豆腐之乡、米粉之乡、米食之乡之称。
湖南菜重视用料考究,调味精细,蔬菜丰富,讲究刀工技巧,花样繁多。
湖南菜肴多用湘江的一些水产品、荷花、藜蒿、第七感香菇等等。
湖南还以臭豆腐、米粉等独有品种而出名。
湖南特有的小吃还有均色糖水、江豆腐干、油茶糊、三荀汤等特色小吃。
四、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湖南的饮食文化也是绚丽多彩的,每逢重大节日,湖南人会进行各种美食活动,如“莼菜节”、“菜花节”等。
湖湘衣食住行文化个人总结
湖湘地区的衣食住行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能够表现出湖湘人的独特个性与气质。
在衣着方面,湖湘地区的人们偏好传统的民族服装,如汉服、唐装等。
这些服装传承着古代的文化韵味,展现了湖湘地区的历史底蕴。
此外,湖湘地区的人们还喜欢穿上一些色彩鲜艳、花纹繁复的衣物,以彰显个人的精致和品味。
在饮食方面,湖湘地区以辣味为主,尤其是湖南地区的辣椒文化更是深入人心。
湘菜餐厅、辣椒油、辣椒酱都可以看作是湖湘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现。
此外,湖湘地区还以米饭、豆类、蔬菜等为主食,以满足人们的日常营养需求。
在居住方面,湖湘地区的人们喜欢将自己的家布置得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
他们注重家居装饰的色彩搭配和家具的摆放,追求简约而有品味的居住环境。
同时,湖湘地区的房屋多为独立建筑,可以提供更加私密和舒适的居住空间。
在交通方面,湖湘地区人们对出行方式也有自己的独特偏好。
他们喜欢乘坐自行车或步行,尤其在小城镇和乡村地区更是如此。
这样的出行方式既能够享受自然风光,又能够锻炼身体,展现了湖湘人崇尚简约生活的态度。
总的来说,湖湘地区的衣食住行文化体现了湖湘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个性,也反映了湖湘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传承。
介绍湖南文化和特色作文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部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素有“湘”、“楚”之美誉。
湖南省是南岭之南,洞庭之滨,玉劝之右,剑南之东,名山秀水,风光秀丽,由此形成了湖南独特的地理、人文和民俗特色。
湖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韵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以下将重点介绍湖南的文化和特色。
湖南文化的特色湖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艺术湖南是一个孕育人才的沃土,素有“文化湘军”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的一种地域文化,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湖南省名人辈出,如屈原、刘言史、范仲淹等都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椒为特色,土特产有辣椒、茶叶、香菇、竹笋、糯米、红薯、茶油、五香豆鼓等,其中最有名的是辣椒。
湖南菜系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其辣、鲜、香、嫩、麻等特点而闻名中外。
湖南的麻辣火锅、剁椒鱼头、臭豆腐、怪味鸭脖都是具有湖南特色的美食。
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是湖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民间文化湖南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剪纸、布袋戏、湘剧、花灯、民俗活动等。
湖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有25项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地方性非遗项目。
4.建筑文化湖南省有大量的古建筑,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
湖南的苗寨、土家寨、古城墙、园林、寺庙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吊脚楼、湖南境内的岳阳楼、岳麓书院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湖南的特色湖南是世界非遗生态大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风光秀丽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