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望教育》心得体会_2
- 格式:docx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2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怎么写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怎么写篇1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
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
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产门户,独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么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
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首先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观点和经历,我深深感受到教
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去改变现有的
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
我认为,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需要从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开始,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在
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孩子们的需求。
通过阅读《守望教育》,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也更加珍惜和关注孩子们
的成长。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我希望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教育实
践中,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大全守望教育读后感1《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
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 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读《守望教育》有感读《守望教育》有感读《守望教育》有感(一)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
有人把阅读经典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
"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阅读的价值。
今年暑期,阅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字里行间的很多文字引发了我的共鸣。
特别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个章节让我感慨良多,书中说道:"那时候的读书生活比较单纯。
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
作业尽管也有一些,但感觉好像都能轻松地应付得过来。
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
"这番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我们,确实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接触自然,与小伙伴们自由地玩耍"——这便是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们晚上完成好为数不多的作业之后,生产队仓库便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聚集地,吸引我们的,除了那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视机外,便是那仓库外的场地、以及周围堆放的各个草垛,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戏场所;自然课上我们学习种蓖麻,老师发给我们每人几颗难得一见的种子,我们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虔诚地把它们种下,天天去浇水、观察,期待它的果实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在放学后去挑马兰头,晒干后送给一些女老师,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感谢老师是那么的光荣;还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桑园里采桑椹吃,即使嘴唇染成了黑紫色也毫不顾忌……印象中好像没什么课堂作业,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就在学校的泥地操场上用粉笔划了方格玩斗鸡、造房子、扔沙包。
当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固然令人羡慕,可你要是在玩游戏上样样都不那么精通的话,你也会感受到孤独的。
《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望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守望教育》读后感1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
近日偶尔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
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
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补充。
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高兴的。
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
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
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
《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
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守望教育》让我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
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
在《守望教育》一书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让我们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在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情怀。
在作者的笔下,教育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满了生机,沸腾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诗意的情怀。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在’,我们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抵达的可能。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守望教育,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吗?不,教育跟大家息息相关,跟我们的民族复兴休戚与共。
《守望教育》读后感三篇《守望教育》读后感三篇《守望教育》读后感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作为教师,“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多让孩子们读书,在阅读故事中,他们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守望教育》读后感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3篇《守望教育》是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著的一本随笔,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学生都在放暑假,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假期,在假期里,闲来无事,我就经常买一些好的书籍来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最近我在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教学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我觉得我应该继续读下去,读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
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
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数学组《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数学教育的书籍,作者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对数学的热爱为背景,展示了一种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数学教学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并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对数学教育的热情所感染。
作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讲述了他与数学的恩怨情结,并且通过自己对数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
作者以激情澎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数学的热爱,这种热情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体验,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充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激发了我对数学教育的热情,并且让我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应该如何去做。
其次,我深受作者的教学方法所启发。
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记忆和机械运算,而作者提倡的方法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我深受作者的这种教学方法所启发,我意识到数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应试成绩。
再次,我对数学教育的目标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强调,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
作者以丰富的例子和实践经验,说明了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
这使我对数学教育的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最后,我深受作者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所感动。
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潜能。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3篇《守望教育》是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着的随笔,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学生都在放暑假,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假日,在假期里,闲来无事,我就经常买一些好的书籍来读,扩大自己的常识量!最近我在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政府部门。
因为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教学的一些观点全然不同,我觉得我假如继续读下去,读好!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无法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绝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茁壮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大伙儿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情节也许不如高尚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个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人海战术律令。
”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婉拒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更发达。
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会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
一些爸爸妈妈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反映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悲哀,在公司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教育领域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副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好像令我们有了喜出望外的感觉。
读《守望教育》心得体会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
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
”“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