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对罚金刑执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罚金的执行是指执法机关为使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罚金付诸实施而进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1997年刑法修订后,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罚金刑的条文有147个,约占整个刑法条文的1/3。
随着罚金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罚金刑的适用频率也大幅提高,罚金刑执行难成为困扰刑事司法的难题之一。
本文以路桥法院近年来罚金刑执行情况为样本,分析现状,探究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罚金刑执行情况的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2009年,该院审结刑事案件792件1220人,判处罚金案件540件841人,占审结案件数的68.2%,占总人数的68.9%,执结174件257人,案件执结率为32.3%,人数执结率为30.5%,判处罚金总额人民币2660.9万元,执结金额1028万元,实际到位率为38.6%;2010年,审结刑事案件994件1651人,判处罚金案件709件1232人,占审结案件数的71.3%,占总人数的74.6%,执结173件274人,案件执结率为24.4%,人数执结率为22.2%,判处罚金总额人民幣2501.9万元,执结金额628.5万元,实际到位率为25.1%;2011年,审结刑事案件945件1570人,判处罚金案件674件1137人,占审结案件数的71.3%,占总人数的72.4%。
执结146件238人,案件执结率为21.7%,人数执结率为20.9%,判处罚金总额人民币2043.1万元,执结金额416.5万元,实际到位率为20.4%。
(见表一)(二)主要特征1.罚金刑案件执结率低。
该院2009年罚金刑案件执结率为32.3%,2010年为24.4%,2011年为21.7%,执结率普遍偏低,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2.罚金刑的实际到位率低。
该院2009年罚金刑实际到位率为38.6%,2010年为25.1%,2011年为20.4%,所判处罚金数额远没有执行到位。
3.判处罚金率与罚金执结到位率成反比。
罚金刑的立法缺陷与执行对策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罚金刑的立法缺陷与执行对策罚金刑,作为惩治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在现行刑法众多条文之中,标志着我国刑法的日臻完善和规范。
罚金刑的广泛适用,对惩治犯罪,遏制犯罪,将起到重大的威慑作用。
但从修订后的刑法颁行以来,罚金刑的执行却差强人意。
随着修订后刑法的深入贯彻实施,罚金刑的执行问题已日渐突出。
有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罚金刑立法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刑法分则涉及罚金刑适用条款有182条375处之多,充分体现了罚金刑的广泛性。
罚金刑主要适用对象是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和其他故意犯罪。
因此,在立法上规定了普通罚金、倍比罚金、无限额罚金三种罚金制度。
从立法内容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看,存在着罚金刑“法律涵量”值过大,罚金刑“法律涵量”与刑罚“法律涵量”不相对应,并处罚金或单处罚金的困惑以及其司法解释中的差异等问题。
(一)罚金刑“法律涵量”值过大。
“法律涵量”,即法律之容量,是指法律规范的内容表现在“量”上面的界限或程度。
这种界限或程度是通过法律规范在描述法律主体的范围、法律行为的性质、法律行为的情节,违法性、危害后果、法律责任、法律评价及处分时,所具有的概括性或具体性的程度体现出来的。
这里所谈的“法律涵量”是指广泛性的法律涵量,那么罚金刑的“法律涵量”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罚金刑“法律涵量”是指刑法规定处罚金的数额。
刑法修订时对设立罚金刑法律涵量值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如限额罚金制,法律规定了罚金的起点和最高点,例如刑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对犯信用证诈骗罪的,除处自由刑外,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金。
再如倍比罚金,是指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罚金数额。
刑法规定的倍比率为5%至20%或1%至5%,无论是限额罚金制,还是倍比罚金制,其中的罚金幅度是大的,故罚金刑的“法律涵量”值过大。
(二)罚金刑“法律涵量”与刑罚“法律涵量”不相对应。
一、罚金刑功能考量罚金刑,就是强制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金钱的一种刑罚方法。
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附加刑的一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内容。
罚金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规模适用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对贪利性犯罪是罚当其罪,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其次,为整个社会聚集财富,利于国家发展公共事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第三,罚金刑执行较自由刑成本低,减少公共开支。
第四,罚金刑是惩罚单位犯罪的最佳手段。
第五,罚金刑削除了自由刑产生的犯罪人重新回到社会的不适应性。
最后,就是罚金刑具有易纠错性。
世界上错误在所难免,刑事审判也不能例外。
生命刑不可纠正,自由刑也不能真正纠正,因为人的自由是不能以金钱衡量的,而罚金刑可以被完全的纠正,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能够被全部救济而对社会正义破坏不大。
正是罚金刑的这些优点,世界各国都适用罚金刑,不少国家列它为主刑,我国刑法也利用了这些优点大量适用罚金刑,或附加适用或单独运用,成为现刑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刑种。
二、罚金刑的执行情况刑法中规定罚金刑的法条很多,占整个刑罚种类的三分之一强,罚金刑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手段。
在法院判决中,罚金刑被大量地适用,但是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1、判决的多、执行的少。
因为罚金刑是刑法中一些罪名的法定刑,法院必须依法给犯罪分子科以罚金刑,但是判决后对罚金刑的执行很少。
笔者对滨海县人民法院近三年来罚金刑的兑现情况进行统计,得出结论:罚金刑执结率仅为26%。
2、罚金刑执行未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对罚金刑的执行,实践中没有严格固定的执行机制,没有程序和组织的保证,无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执行活动,使罚金刑执行没有落到实处。
在1999年江苏省高院组织的全省法院再追缴、再执行活动中,对罚金刑的执行也因缺乏正当规范的执行措施而收效甚微,根本无力憾动罚金刑的执行难。
3、以交易的执行方式少量兑现罚金刑。
审判实践中,法院为了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减轻自由刑,同时出于为财政增收的考虑,增加罚金刑等财产刑的适用。
浅析罚金刑执行困境及解决对策罚金刑,是刑法针对经济类犯罪、财产类犯罪以及其他特定种类犯罪而设置的,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一定数额财产的刑罚方法。
该刑罚主要是对犯罪分子在财产权利上加以剥夺,从而达到惩戒和震慑的作用。
实务中,罚金刑的执行工作困难重重,导致罚金刑的实际执结率较低,裁判“虚化”,严重损害了罚金刑的法律价值。
以河南省滑县人民法院为例,2019年以来共立案执行罚金类案件153件,实际执结49件,实际执结率为32.03%,相较于整体案件的实际执结率,低出了十三个百分点。
一、罚金刑的执行主体《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
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
”现实中,除极少数的犯罪分子主动缴纳罚金外,绝大多数的罚金刑会进入执行程序,即依靠法院的强制执行力保障实施,执行主体即为裁判法院执行局(庭)。
裁判法院刑事审判庭在犯罪分子未按期缴纳罚金后,将依职权启动执行程序,通过立案庭统一执行立案后,移交本院执行局(庭)进行强制执行。
二、罚金刑的执行困境(1)量刑标准太单一《刑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也就是说,犯罪情节越重,罚金刑判处数额越高;相应的,犯罪情节越低,罚金刑判处数额越低。
犯罪情节的轻重是罚金刑的唯一量刑标准。
这种量刑标准固然能做到罪、责、刑相统一,但是却忽视了犯罪分子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导致很多案件被执行人根本无力负担,结果就是“执行不能”,空判现象严重。
例如被执行人郭某危险驾驶罪一案,郭某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6000元对于普通人来讲,数额不大,但是郭某却无力承担。
郭某系70余岁的孤寡老人,儿子、媳妇均遇意外去世,因年老体弱,且无经济(2)通知送达有困难《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现实中,法院为节约司法成本、高效办理案件,执行文书大多采用邮寄方式送达,以邮寄单回执上的签名来确定被执行人是否收到执行文书,而邮寄地址则以民事审判阶段签订的送达地址确认书为准。
论罚金执行难的司法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罚款成为了司法惩罚的重要手段之一、罚款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可以迅速回收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
然而,罚金执行难却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司法原因是导致罚金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司法的角度,分析罚金执行难的司法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司法程序的不完善是导致罚金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司法实践中,罚款的执行程序常常因为流程繁琐、程序冗长而导致执行难度加大。
例如,执行程序需要经过繁复的申请和审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同时,一些司法机关执行力度不够,对罚款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更加加剧了执行难的问题。
因此,加强司法监督,完善罚款执行的程序,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执行效率,是解决罚金执行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次,司法执法的不公正和不规范也是导致罚金执行难的原因之一、罚金执行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执行阳奉阴违、收费不公、执法主观意识过于强烈等问题,导致执行工作失去公正性和规范性。
司法执法过程中的不合理决策,不仅不利于罚金的执行,更让被罚款人对司法系统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削弱了司法的威信。
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的规范与公正,是降低罚金执行难度的关键。
再次,协助执行的支持不足也是导致罚金执行难的原因之一、罚款执行过程中,协助执行的支持不足,导致执行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
一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罚款执行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困难难以克服。
同时,一些社会力量对罚款执行的参与度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也影响了罚款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加强对协助执行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提高社会参与度,促进协助执行力量的发挥,对于解决罚金执行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存在的法律漏洞和制度缺陷也是导致罚金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罚金执行过程中,一些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条文不明晰,导致执行难度加大。
同时,罚款执行的制度缺陷也是导致执行难的原因之一,例如罚款追缴期限不明确,执行人员权力过大等问题,给罚金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罚金刑的适用逆境及制度分析引言罚金刑是刑法中一种常见的刑罚形式,它以金钱形式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
然而,在罚金刑的适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逆境和问题。
本文将对罚金刑的适用逆境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制度改进。
一、罚金刑的适用逆境1. 法定标准的不足目前,我国刑法对于罚金刑的量刑标准较为简略,仅规定了最低和最高数额,并未对实在犯罪行为和社会影响进行细致考量。
这导致在实践中,对罚金刑的适用简单显现主观判定和不一致的情况。
2. 社会影响的不均衡罚金刑的数额通常与犯罪者的经济情形有关,这导致罚金刑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可能过重,对于富人来说可能过轻。
这种不均衡的社会影响可能导致公众对罚金刑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3. 执行难度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构,罚金刑的执行难度较大。
一方面,犯罪者可能拖延支出罚金,甚至躲避支出;另一方面,对于无力支出罚金的人来说,强制执行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罚金刑制度的改进方向针对上述的适用逆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罚金刑制度进行改进。
1. 完善法定标准对于罚金刑的适用,应当明的确在的量刑标准,并将其分门别类。
例如,依据犯罪性质、程度、犯罪人的经济情形等因素,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量刑体系,以削减主观判定的空间。
2. 引入个人本领评估在确定罚金刑数额时,必需考虑犯罪人的个人经济本领。
可以通过调查取证和评估程序,对犯罪人的经济情形进行认真分析,并依此确定罚金刑的数额。
这样可以避开罚金刑对经济困难的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3. 强化执行机制和监督机构为了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应当加强执行机制和监督机构。
一方面,可以建立专门负惩罚金刑执行的机构,加强对犯罪人财产的调查和追缴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罚金刑的执行结果公正透亮。
4. 考虑替代措施在适用罚金刑时,可以考虑引入其他替代措施。
例如,可以供给社会服务、强制勤工助学等方式代替罚金刑执行,从而兼顾社会惩罚和犯罪人的改造教育。
结论罚金刑作为一种刑罚形式,在适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逆境和问题。
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李希慧*内容摘要:罚金刑执行难是当前司法实践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其立法根源在于刑法总则所确定的罚金刑适用根据的单一性,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适用罚金刑规定的僵化性;其司法原因在于罚金刑的判决具有盲目性,罚金刑的执行主体不够具体。
因此,从立法上讲,应完善刑法总则关于确定罚金数额根据的规定,改进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适用罚金刑的规定,同时增设罚金易科制度。
就司法而言,应摒弃罚金刑适用的盲目性,并统一罚金刑的执行机构。
A bstract:It is common problem that judicial practice is currently facing to enforce the criminal fine. From the view of legislation, the ground for applying criminal fine is monotony in general provisions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rigidity of the stipulation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crime in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From the view of judicial point, there are blindness of the adjudication of criminal fine and insufficient concretion of the enforcement subject. Therefore, considering legisl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provisions regard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the criminal fine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improve the provision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fine about individual crime in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then set up the criminal fine exchanging system in addition simultaneously. For judicial practice, we should abandon the blindn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fine and unify enforcement institutions.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以后,罚金刑的立法浪潮也随之滚滚而来,各国纷纷颁布新的刑法典、有关刑事法律或者对原有的刑事法律进行全面的修订。
在新的刑事法律或新修订的刑事法律中,均对罚金刑予以重视,普遍增加了有关罚金刑的条款,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①时至今日,罚金刑一如既往地受到各国刑事立法的青睐,其适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我国的刑事立法虽然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之上,但也无不受国际刑事立法发展趋势的影响,在罚金刑的规定上也是如此。
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就明确地将罚金规定一种附加刑,但由于某些原因,罚金刑适用的罪名占全部罪名的比例不大。
随后颁布的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对某些新增设的犯罪规定了罚金刑,罚金刑的适用范围随之有所扩大。
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在增设了大量罪名的基础上,罚金刑的适用范围也进一步的拓展。
据笔者统计,除单位犯罪判处罚金的规定外,1997年刑法分则直接规定罚金的有280多处,涉及160多个罪名。
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随着罚金刑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执行难的问题也就愈发严峻。
罚金刑执行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②。
就我国而言,据某统计资料,1998年全国法院已执行的罚金数额仅为应执行数额的20%;③另据湖南汉寿县人民法院两位法官的调查文章反映,该院2001-2003年判处的刑事案件分别为197件、198件和203件,判处罚金刑的案件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7BFX058)*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①参见孙力著:《罚金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②参见孙力著:《罚金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③转引自宋绍青、雷玉鹏:《试论罚金刑的困境与出路》,http///lw-view.asp?=5300.别为101件、100件和128件,占案件总数的55%,完全执结的只有128件,占38%。
①这些统计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我国,罚金刑的执行率低、“空判”率高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面对着罚金刑执行难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都在分析原因和寻求对策。
本文仅就我国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和对策作一粗浅的探讨。
上篇: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罚金刑执行难既有立法上的根源,也有司法上的原因。
一、罚金刑执行难的立法根源1.立法规定过于僵硬,导致司法适用缺乏灵活性,从而使罚金刑执行难。
我国刑法关于罚金刑规定的呆板既体现在总则之中,更多的则体现在分则之中。
首先,我国刑法总则关于罚金刑适用条件的规定忽略了罚金性的执行问题。
刑法总则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这一规定表明,罚金数额确定的唯一根据是犯罪情节。
但这样的规定完全忽略了罚金刑的自身属性和执行问题。
从罚金的属性来讲,它是一种财产刑,而财产刑的适用应当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因为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财产刑的执行,不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而确定罚金数额,必然导致罚金刑的判决与其执行相互脱节,最终的局面是判者判之,执行者无法执行也。
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无不重视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对罚金刑裁量的作用。
有的国家将犯罪人的经济状况作为罚金裁量的首要因素,如《巴西刑法典》第43条规定:“法官在确定罚金时,应首先考虑犯罪人的经济情况。
”有的将犯罪情节作为确定罚金数额的根据的同时,将犯罪人的经济状况作为裁量罚金数额时考虑的一个因素。
如《蒙古刑法典》第23条第2款规定:“罚金的数额应当根据被判刑人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并考虑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决定。
”我国刑法第52条关于罚金裁量的规定完全背离了各国刑法在这一方面的通行做法,从而导致了司法上的被动。
其实早在刑法修订之前,学者们就呼吁我国应确立以犯罪情节为主、同时参考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确定罚金数额的原则,②但1997年修订刑法时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立法者的采纳,为罚金刑执行难留下了总则规定上的隐患。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现行刑法没有规定裁量罚金时要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但审判实践中通常是这样做的,但是,这种做法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既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也缺乏应有的强制力。
其次,我国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罚金刑的规定也是刚性有余,弹性匮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是否适用罚金上来讲,刑法分则的规定以必须适用为绝大多数,只有刑法第325条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规定“可以并处罚金”。
当然,有些是在“罚金”和“没收财产”中选择适用,而当这种选择作出后也是必须要判决的,即刑法规定“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当选择并处罚金时,也就意味着一定要适用罚金刑。
这就使得审判人员无法根据犯罪人的经济状况自由裁量是否适用罚金,从而造成有缴纳能力的要判,无缴纳能力的也要判的现状,为执行难埋下了隐患。
(2)从罚金数额上讲,有些规定过于机械。
为了改变以前刑事立法关于罚金的规定过于抽象,从而使罚金数额的裁量过于随意的状况,1997年刑法对一些犯罪规定了罚金数额的幅度,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倍比制。
如刑法规定对所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都规定“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另有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并处偷逃应缴税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二是百分比制。
如虚报注册资本罪是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1%以上5%以下罚金;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是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罚金;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是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罚金。
采用百分比制的还有高利转①参见杨恒胜、刘艳:《关于罚金刑执行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法院网2004年8月5日发布。
②参见孙力著:《罚金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贷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骗取外汇罪、洗钱罪等。
三是数额幅度制,即明确规定罚金数额的上限和下限。
采用数额幅度制的罪名达29个之多,其数额的幅度有: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例如,刑法第172条规定:持有、使用假币,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这些做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罚金数额的下限是确定的,即不管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对其判处的罚金数额不能低于法条所确定的最低限额。
这也是一种缺乏灵活性的做法。
2.立法上缺乏罚金刑执行的变通措施法律是确定的,生活是变化的。
即使罚金刑的立法规定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很难完全适应司法实际的纷繁复杂,司法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因为这种或者那种事由使罚金刑无法执行的情况,因此,在立法上应该建立一种用以解决罚金刑确实执行不了的问题的变通机制。
例如,瑞士刑法关于以自由劳动偿付罚金的规定;日本刑法关于罚金易科劳役的规定;意大利、希腊、波兰、土耳其、挪威、新西兰、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泰国、阿根廷、英国、美国等采用的罚金易科的自由刑的规定,都是在罚金刑确实执行不了的情况下所适用的变通措施。
这对于维护判决的权威以及预防犯罪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我国刑法中没有这类相应的变通措施,从而导致很多罚金刑因为行为人无能力缴纳而不了了之。
二、罚金刑执行难的司法原因1.罚金刑的判决具有盲目性。
如上所述,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罚金刑的规定绝大多数是硬性的,即必须对犯罪人适用罚金,没有取舍的余地,这就使得审判人员只是简单地依照刑法的硬性规定适用罚金,而不考虑或者不认真地考虑所判罚金能否执行的问题,在确定罚金数额之前,对犯罪人及其犯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则胸中无数,这种盲目判决的罚金刑当然难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