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摘要:《呼兰河传》为萧红成熟作品的代表,小说以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视角来叙述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体现了她对呼兰河城的特殊感情。
本文从这两个叙事角度出发,依据叙事学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双重叙事视角带来的艺术效果,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呼兰河传》;儿童叙事视角;成人叙事视角《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创作的成熟作品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讲述了与她密切相关的呼兰河城里的故事,描述了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民众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批判。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原理中的一个要素,国内学者对“叙事视角”作过界定。
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指出“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幺角度观察故事。
”①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也作了准确的解释“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②不管是哪一种解释,叙事视角都是叙事中的重要因素。
一、儿童叙事视角儿童叙事视角,简单说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以儿童的话语方式再现世界。
儿童天然的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够看到成人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的东西,也能够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细节。
的批判。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④儿童的视角展现出祖父的亲切和慈祥,隐含了他对“我”深切的关爱。
这种回忆的儿童视角也看出“我”对于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的思念,对祖父的深深缅怀。
“我”看到有二伯被父亲打倒在地,“有二伯就这样自己躺着,躺了许多时候,才有两个鸭子来啄食撒在有二伯身边的那些血....”⑤,还有“我”看到冯歪子嘴一家,九寒天屋里水盆都结了冰,新生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只能盖着面袋睡觉,“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是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了”⑥,这里儿童的视角看有二伯,看冯歪子嘴一家,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实际上滑稽背后是无限的悲伤,儿童看到的存粹反衬出真实世界的悲哀和残酷。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暂而辉煌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儿童视角叙事而脍炙人口的《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作品,探讨其中的拟儿童视角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思考。
《呼兰河传》以作者在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以自己的眼睛,儿童般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一个特定时期乡村人民的生活,折射出社会的黑暗、苦难与远离城市的孤独和残酷。
小说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深入刻画了那个时代乡村儿童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他们纯净而深邃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直观感受。
首先,拟儿童视角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实。
作为儿童的目光,对于黑暗、苦难和残酷的事物没有经过加工和修饰,更加质朴真实。
小说中描绘的乡村生活中的贫困、饥饿、疾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冲突,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切入。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淇叔,他是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英雄,但却在社会变迁中丧失了尊严和地位。
当淇叔被迫离开家乡落草为寇时,他对此表现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而对于小女孩淇叔的妹妹来说,她无法完全理解哥哥的处境,也无法理解世界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和痛苦。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当时农村人民所经历的艰难和煎熬。
同时,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还能够触动读者的同理心,激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困境的深入思考。
其次,拟儿童视角使得小说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童话色彩。
小说中采用了儿童的幻想和夸张手法,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创造了一个神奇而独特的世界。
在小说中,淇叔的妹妹把自己幻想成了不同角色,比如“小画儿”、“小猿猴”等等。
这种幻想使得小女孩能够逃避现实的苦难和困境,寻找内心的安慰和勇气。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比如小女孩和鱼的对话、她与大自然的交流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童心未泯的童话色彩。
这些情节引导着读者重新审视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儿童的叙事视角展开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事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其更能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进行探析。
一、儿童叙事视角的特点。
在小说中,儿童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和观察者。
他们具有纯真、天真的特点,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清晰地记录社会周围的变化。
儿童的叙事视角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的表现。
儿童以直观和朴素的方式表现周围的环境和人生。
他们没有成人的冷静和成熟,但正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更能够展现小说中人性的脆弱和真实。
2.真诚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真诚直接,在小说中呈现出来,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往往与现实相符,没有太多修饰和虚伪。
3.生动的细节。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述下,人物形象更加细致、生动,常常强调某些微小的细节,从而使形象更加深刻、具体。
二、儿童叙事视角的功能。
儿童叙事视角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功能。
1.装点环境。
儿童的叙述连同环境描写,使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2.表现内心世界。
儿童所记录的外在事物,更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些反应更加真实、直接、感性,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增加书写的难度。
三、结论。
儿童叙事视角在《呼兰河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呈现和深层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叙事视角拓宽了小说的视角,让故事更加丰富,让读者更加乐于深入其中。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想要求学的萧红,不顾父亲安排的婚约,悄然来到北平。
娜拉式的出走使得她断绝同家族的关系,从此走上了漂泊的人生旅程与文学道路。
萧红先后与与萧军、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相识并缔结婚约。
1935年,鲁迅的推崇使其作品《生死场》在文坛一举成名。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得她成为黑龙江、哈尔滨、呼兰河畔的文化印记。
此后萧红因战争颠沛流徒于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优秀的作品。
生命末期,萧红宿疾越发沉重,辗转病榻的她怀着对战争的恐惧与被人抛弃的焦虑处处转移,痛苦不堪。
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法国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弃世,享年31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
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的人生传奇和她的文学。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的这部巅峰之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动笔写于武汉时期。
多年的辗转流徙,让萧红难有安宁的写作环境,到香港后,萧红终于可以潜心完成它。
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上连载。
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作为呼兰河孕育出的极具个性的女作家,萧红的才华在《呼兰河传》中得以最大凸显。
在时间的长河里,多少名噪一时的作品旋即湮没无闻,但《呼兰河传》却常读常新,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与之对话。
《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的歌唱。
《呼兰河传》开篇就以一种宏阔的视野,关照中国北部一个偏僻小城的气候风物、人们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论文: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浅析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摘要: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小说形式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体裁样式,本文从《呼兰河传》的文体、民俗文化、语言、风格特征和人物表现等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她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萧红于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萧军的出现,对萧红走上了文学道路有重要影响。
1940年12月,萧红在落寞,痛苦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品以回忆性手法来对故乡追忆,文笔细腻柔美。
小说将童年时东北农村的封建,黑暗,以及落后愚昧真切的表达了出来,让读者深刻的感知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东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揭示出旧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的压迫与迫害,表达了萧红对家乡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1、小说的散文化、诗化《呼兰河传》整部作品文体独特新颖,题材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或者说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所以称其为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童年生活的追忆为思想情感的主线,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来串连在一起来看,便是一副生动的故事。
成为一种独特的散文形式的小说结构。
而这种散文化的结构却又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紧密联系着。
[1]任何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其的灵魂所在,都会围绕着主人公展开来叙述描写。
而《呼兰河传》却恰恰背道而行。
它没有去刻意的渲染某个人物,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人物总是简单的出现,又简单的离开。
比如说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去看;小团圆媳妇又生病了,大家又去出谋划策为她治病,后来小团圆媳妇死了。
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翻译摘要:一、引言1.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2.文章研究目的: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的呈现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的描绘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的体现四、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反思与批判1.封建迷信与民间信仰的矛盾2.传统习俗与时代变迁的冲突3.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五、结论1.萧红作品中东北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2.萧红对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正文:谈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以《呼兰河传》为例一、引言萧红,原名张廼(nài)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被誉为“描绘东北民俗文化的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呼兰河传》,探讨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文化。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东北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表现在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生活习俗等方面。
1.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在萧红的笔下,东北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例如,小说中的“跳大神”、“唱秧歌”等场景,展示了当地百姓在信仰与宗教中的朴实情感。
2.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与风俗习惯是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详细描绘了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婚嫁、丧葬等礼仪习俗。
这些描述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3.生活习俗与地域特色萧红在作品中对东北百姓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深入挖掘。
如作品中提到的“三大炮”、“狗肉火锅”等美食,展现了东北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同时,小说中对民间口语、方言的运用,也彰显了东北地区的语言风貌。
三、萧红作品中的东北民俗文化描绘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民间生活。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作者:刘晓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被称为20世纪“文学洛神”的萧红,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书写着北方顽强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地域文化。
深沉的悲剧内涵和自由的诗性品格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学界名家之林。
她笔下的《呼兰河传》散发着浓郁的抒情基调,行云流水的笔尖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写作视角,这些艺术特色的应用使萧红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家。
萧红以朴实无华却灵动鲜活的笔调讲述了呼兰河畔的故事,其中许多人和事都是她耳闻目睹且深有感触的。
小说的叙事看似随意,却生动形象,仿佛一副引人入胜的风俗画,更是一首唱给故乡的赞美诗。
关键词:抒情化;散文化叙事;儿童视角作者简介:刘晓梅(1993-),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引言:有“三十年代文學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
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
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
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
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
”[1]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
’”[2]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
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呼兰河传》第三章在提到“我”的祖父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
[3]这段话看起来有些重复啰嗦,但恰是这种反复才能加强情感的抒发,徐缓的节奏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情怀,充分体现了萧红内心的孤寂和对祖父的怀念。
萧红的祖父是她童年的心灵依靠,是祖父教会了她对人世间满怀着爱和向往。
通过这“反复”和“多余”的语言,将萧红对于祖父的缅怀及如今的凄凉感受流露的一览无余。
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感。
[4]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小说的语言力求精简,对字词的精辟使用让人叹为观止,更为让人推崇的是她对修辞手法多样化、诗意化氛围的营造上。
尤其是比喻和对比的灵活转化,使小说笼罩着浓浓抒情色调,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
譬如《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绳赶鬼,看香,扶乱,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
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
[5]作家通过揶揄、嘲讽、浮夸,把用热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的残酷、愚昧无知表露无遗,将围观者病态、阴暗的好奇心剖析地入木三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恨和痛心。
为了抒怀的需求,萧红将她的浓烈淳厚有着乡土气息的话语行使的时而新奇别致,时而雄健有力,乃至越轨,但恰是这类言语的行使,使她成为一个具备奇特语言品格的抒怀小说家。
钟汝霖说:“萧红的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
”这对萧红语言风格特点的恰当描述,毋庸置疑。
二、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写作风格是明确作家创造性思维的表露,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创作个性也是一个作家的标志。
萧红和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截然不同,她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不受任何外界束缚的影响,她带着一颗初心在文学的探索道路上敢爱敢恨,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她勇于向传统小说发出挑战:“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打破了以叙说故事情节和描绘典型人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小说模式,代之以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反传统的特征形成了别出机杼的“萧红体”,从而构建了一个不同常人的艺术天堂。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对萧红的文体做了如下描述:“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是自传。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别出心裁,虽散乱却有章可循,体裁游离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体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独特性。
首先,《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结构是不能用传统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没有血肉丰满的主人公来构建起小说框架。
将《呼兰河传》定义为自传小说有点欠妥,文中只描摹了她的印象中的故乡及童年的生活,对各种事项只是随意着笔而没有详尽的介绍,也没有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是作家随意而写,这是不符合传纪的要求和写法的。
《呼兰河传》的前四章对呼兰河小城做了细致的描绘,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景,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无法把握。
作家用鸟瞰式的手法给我们推进了一个大的框景,这是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全篇萦绕着芬芳的散文气息,让人读来心旷神怡。
小说的后三章独立可分,各有叙述的侧重点,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因为一个主题作家又将它们联合一体,虽独立却又不可分,这是萧红对于小说结构的奇特表现。
《呼兰河传》下的呼兰小城人民可以代表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老病死的淡然态度。
小說的结构看似松散,文风简练,语言纯粹,这些独特的个性营造了一种散文化的诗意追求。
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将小说的格调定义为娓娓道来式,而不是心事重重的宣泄。
散文化风格的使用,让散发着诗意化的小说更加具有魅力,清新自然的文风净化人心。
三、儿童叙述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叙述方式的一种,这是一种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对现实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这种判断是人类最原始的领悟,不带任何世俗的色彩。
儿童性本真,没有功利的考量,更多的是真实的透视本原社会,这种叙述视角的使用能更好地凸显小说的主题。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来构建小说骨架,这是通过不经世事孩子的眼眸,最原始、自然的呈现了呼兰河城的面貌,这里有常年注雨的大泥坑,美丽的后花园,还有放河灯、跳大神等民间风俗,当然还有一些地位卑下的人,如冯歪嘴子、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组建着呼兰小城的日常。
因为采用的儿童的叙述视角,文中不乏一些天真浪漫的描写。
鲁迅先生写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而孩子气不改,真实无可奈何。
”不仅萧红的为人有一颗童心,她的作品也洁净纯粹,萧红恰是用她孩子般晶亮的眼眸来洞察这个世界,这就是儿童视角的运用。
如郭玉斌先生在《萧红评传》里说的那样:“大自然的陶冶、教化,让萧红比一般的孩子少一些世俗的浸染,更多保持童心的本真,也就对童年生活有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萧红后来写了那么以多童年生活为题材或以儿童视角切入的作品,与此关系甚大。
与大自然的触碰,使萧红敏感多识、富于抒情、善于想象。
这还培养了她的文学爱好,甚至对她作品富有诗的意境、明丽的色调等都大有好处。
与大自然的接触,使萧红热爱大自然,也让她日后的文学作品在文体风格上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师法自然。
”四、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对萧红的创作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初读《呼兰河传》会觉得小说语句稍有点幼稚,段落中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譬如为了表达“我”家后院是荒凉的,萧红在每章都有讲到,不管是段首还是文中。
这种重复手法的连环使用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对小说的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呼兰河传》像是一首抒情性的赞歌,通篇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小说是萧红对回忆中的呼兰河城的解读,单纯又富有风情。
作者笔下的生死显得非常淡然,就连文章中的态度都很端正。
人生是单调重复的轮回循环,重复的时段里有着冥冥之中宿命的安排。
呼兰河畔的人们只能在此般已经定格的轮回——宿命的漩涡中反抗。
萧红用童年的目光悄然寓目,在很多年以后,用着似乎没有情绪的笔清淡描写,但是深入研读会发现萧红只是将她内心的寡淡和无奈转而用重复的手法写出,从容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了心中已久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激。
回环复沓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小说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更能将萧红的内心表达出来,这种手法的精湛使用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突破。
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而抒情手法的使用让她能写出内心所想所感,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束缚,恰恰这样萧红才真实的做回了自己,单纯而又深情。
结语:《呼兰河传》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它与传统小说有着天壤之别,小说的秉着娓娓道来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一个遥远古老的故事,犹如婉转的赞歌,又像是一副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
这部小说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叙述口语化加上浓烈的感情渲染,很容易触动人们心中柔软的地方。
书中多伴着荒凉感,这种外在的文本表述加上内在的心灵释放,能让读者更加容易读懂萧红的坚强和隐忍。
萧红她以柔弱的身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瞥,她用女性的内心体验透彻的解析历史,将人类文明和国民灵魂描摹在书本上得以永久保存。
鲁迅称赞她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茅盾夸她是“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
萧红虽然是个命途多舛的柔弱女子,但她的一生都在为幸福而执着追求,歌颂着人世间的爱与美,她用手中的笔为文学史留下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文学经典——《呼兰河传》。
参考文献:[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5.[2]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J].江苏:江海学刊,1992(2).[3]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755.[4]萧红.呼兰河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5]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