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4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新教材将旧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添加并重新组合编排。
新教材在内容上看,难度、深度均有所降低,知识面拓宽,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实际应用。
新教材的思路:从周围的世界(宏观)入门→微观世界→宏观物质→实际应用。
教材最大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重要手段。
教材增加大量的图片、表格,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教材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生产或生活、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还是有用的。
新教材分上、下两册,总共12个单元。
一、新教材的栏目变化新教材保留了旧教材的资料、讨论、家庭小实验、习题、本章小结等5个栏目,调整和增加了化学与技术与社会、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拓展性课题、课堂练习、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等6个新栏目。
二、新教材教案设计上的变化教材设计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
新教材共有:新教材共有:插图:307个;表格38个;资料29个;演示实验51个;活动与探究33个;家庭小实验10个;调查与研究13个;学生填空91个;化学技术社会8个;拓展性课题4个三、关于课程目标的要求新教材是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而编写的,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
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
课程标准对不同目标的解释是: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①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②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③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①初步学习②初步学会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①体验、感受②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③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四、新教材教案内容上变化序言该节内容变化不大,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如:道尔顿、阿伏加得罗(分子概念)、门捷列夫等。
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把《物质的分类》安排在高一化学1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有其重要意义。
在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物质的分类》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因为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材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
2.课标分析因为在本章的学习中,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
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二.学情分析初三化学教材已经对一些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即: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化学的基本概念。
而且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找出事物的共性,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
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这样能够发挥出小组学习的优点,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的外界的帮助。
A B.C.D.问题2:氧化物、含氧化合物与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精讲: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氧化物,除了看是否含有氧元素外,还必须要看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两种元素,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是氧化物;练习4:(2016•某某)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生石灰B.海水C.高锰酸钾D.酒精问题3:酸、碱、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物质酸碱盐概电离时电离时生电离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强调判断一种物质是氧化物的方法。
【方法指导】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生石灰是由钙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高锰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酒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答案】A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常见的酸、碱、盐,并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式,从化学式中得出酸、碱、盐的概念,以及酸碱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能应用例1:(2016•某某模拟)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空气③铁粉④氯酸钾⑤液态氧⑥冰⑦氯化钾⑧海水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例2:(2016•某某)掌握分类的方法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以下物质的思路导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①四氧化三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②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③铁粉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④氯酸钾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⑤液态氧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⑥冰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⑦氯化钾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⑧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答案】②⑧;①③④⑤⑥⑦;①④⑥⑦;③⑤;①⑥.主要生产原料是油脂、氢氧化钠和水等.(1)有关氢氧化钠和水的分类正确的是.选项氢氧化钠水A 混合物纯净水B 碱氧化物C 有机物无机物(2)生产肥皂的主要反应原理:C57H114O4+3NaOH3C14H35O2Na+X,则X的化学式为.达标测试作业设计教后反思。
课程资源的分类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可以用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材料,它们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
2. 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来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来自大自然,如动植物、地形地貌等,适用于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适用于各种社会学科的教学。
3. 以功能特点为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直接用于提供课程内容的资源,如教材、教案、课件等;条件性资源则是指影响课程实施的条件因素,如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等。
4. 以空间分布为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指学校内部的设施、环境、师资等;校外资源则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社区等校外的场所和设施。
5. 以物理特性为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报纸等印刷品;实物资源包括模型、标本、实验器材等;活动资源包括实验、演示、探究等活动;信息化资源则是指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多媒体课件等。
6. 以存在方式为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是指具体的、实体的存在形式,如教材、教具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则是指抽象的、非实体的存在形式,如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风格等。
7. 以建设的主体为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
国家课程资源是指由国家层面提供的课程资源,如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等;地方课程资源则是指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机构提供的课程资源,如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等;学校课程资源则是指由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资源,如校本教材、校内外实践活动等。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