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测量表
- 格式:xl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地下管线探测方法综合利用实例分析摘要:地下管线埋设的方法不同以及深度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线探测方法进行探测,重要的以及对设计、施工有重大影响的管线应采用不同的管线探测方法进行互相验证,本文对采用电磁法及磁梯度方法、以及管线探测的流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下管线探测;电磁法(DM法);井中磁梯度法;1前言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工业及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化城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大力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原来的交通、水电、通信、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城市的发展的需要,需要对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建,不可避免地要对现有管线采取避让或保护的措施,为实现此目的,需要对被保护范围内的管线进行探测、并定位。
根据地下管线材质差异、埋管成槽方式的不同、埋设深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线探测设备和管线探测方法。
目前,对于地下金属管线常用管线探测仪进行探测,管线仪对于金属管线探测具效率高、仪器轻便、结果准确等优点,但对于埋设较深的管线信号较弱、探测精度很难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可采用电磁法(DM法)、井中磁梯度法、导向仪或陀螺仪等管线探测方法;地下非金属管线探测的首选方法是探地雷达,或采用导向仪或陀螺仪等管线探测方法。
2电磁法(DM法)及井中磁梯度法原理2.1电磁法(DM法)2.2.1方法原理DM探测管线使用甚低频电流信号,常见的频率为128Hz、512Hz等,该频率的信号具有传输距离远和信号稳定的特点。
一般是先用法找到管道的大概走向,然后切换到最大值法精确定位定深。
为了保证定位精度,减少仪器系统误差,采用面向发射机方向和背向发射机两次探测,管道的平面位置取中间值,埋深取两次探测的平均值。
特殊的情况是当有别的管道平行于要探测的管道,并且距离较近,此时用最小值法。
要找管道的走向往往误差就比较大,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指示,这是因为两条管道的电流信号相互干扰,磁场产生变形。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始终用最大值法跟踪探测。
界址测量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
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
如把界址点坐标输入计算机,则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用于规划设计。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
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对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为±(3~5)cm。
在日本则分为6个等级,具体见表7-1。
表中列出的界址点位置误差是指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误差。
具体的施测精度等级由日本国土厅官房长官确定。
表7-1 日本地籍测量规范中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规定体规定见表7-2。
注:界址点相对于对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系指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测量的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
第一节界址点的测量方法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
界址点坐标取位至0.01m。
(1)解析法。
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
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
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
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所使用的主体测量仪器可以是光学经纬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电磁波测距仪和电子经纬仪或GPS接收机等。
(2)图解法。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
作业时,要独立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坐标的点位较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取中数作为界址点的坐标。
采用图解法量取坐标时,应量至图上0.1mm。
习题九一、填空1、测设的基本工作包括和。
2、平面点位放样的基本操作是和。
3、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采用的方法有、、和等方法。
二、问答题1、什么是测设,测设和测定的区别是什么?2、简述全站仪放样已知距离的基本步骤。
3、已知经纬仪角度放样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其步骤。
4、简述角度交会法放样点的平面位置的基本步骤。
5、高程放样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下采用怎样的方法测设?三、计算题1、如图的高墩台的高程放样,已知BM A的高程为41.582米,墩台顶的设计高为45.261米,安置好水准仪后,测得读数a=1.853米,则墩台要达到设计高,B点尺的读数b应该为多少?2、如图深基坑的高程放样中,已知点BM A高程为31.524米,基底设计高程为10.056米,安置好仪器后,读数分别为:a=1.235m,c1=0.254m,c2=21.587m,则基坑要达到设计高,B点尺的读数b应该为多少?3、已知某点B的设计高程为87.831m,附近已知水准点的BM A,其高程为87.534m,为放样B点的高程,在其间架设水准仪,读出BM A尺上读数a为1.644m,则B点要达到设计高:(1)B点尺读数b应该为多少?(2)简述放样B点设计高的步骤。
4、已知αMN =300 º25′17″,X M=14.228m,Y M=77.564m,X A=47.337m,Y A=73.556m,试计算置仪器于M点,如采用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1)计算测设所需的数据;(2)并简述测设步骤。
习题十一、填空1、路线转角是指,位于称为右转角,位于称为左转角。
2、路线里程桩,按其所表示的里程数,可分为和两种。
3、园曲线的主点为、和。
4、园曲线测设时,按桩距在曲线上设桩,通常有和两种方法。
5、园曲线的详细测设方法(传统作业)主要有和两种。
6、缓和曲线是指,它采用的形式有、和,常采用形式。
7、在园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后,曲线长度增长了,切线长度近似增长了。
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施工测量方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2017年5月27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0第二章工程概况. 0第三章施工组织及设备配置. (1)第四章测量放线基本准则. (2)第五章测量准备. (2)第六章平面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2)第七章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6)第八章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15)第九章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7)第十章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 (18)第十一章质量控制. (20)第十二章安全管理及安全保护措施. (21)第一章编制依据1、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工程施工蓝图、基坑支护设计图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5、江苏溧阳城建集团有限公司质量保证手册及有关程序文件第二章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2、工程地点:西安市尚林路以南、草滩六路以西3 、建设单位: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5 、勘察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6、监理单位:陕西华营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7、施工单位:江苏溧阳城建集团有限公司8、工程标高:本工程1#厂房、8#厂房、9#厂房、10#厂房、11#办公楼、12#厂房的±0.000 相当于绝对标高分别为375.270 、375.350 、375.200 、374.900 、375.200 、375.200 。
本工程所有相对标高均以8#厂房± 0.000 标高为基准。
9、本工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约54316.2 平方米。
其中地下一层(汽车. . Q Q Q Q 库、设备用房):12513.08m ; 1#厂房:7375.48m; 8#厂房:6106.76m; 9#楼:5897.56m;10#楼:5542.66m2;11#楼:8100.07m2;12#楼:8780.59m2。
极坐标法: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极点,引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
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M,用ρ表示线段OM的长度,θ表示从Ox到OM的角度,ρ叫做点M的极径,θ叫做点M的极角,有序数对(ρ,θ)就叫点M的极坐标,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
角度前方交会法:"前方交会"是指北针的一种使用方法:指北针除能指示方位外,并可测量方位角兼可在现地测定水平距离及斜角度;在地图上测量直距离及弯曲距离及绘图时可描绘方向线;并以「前方交会法」判定目的地在地图上的位置;以「后方交会法」判定本人在地图上的位置。
用途非常广泛。
●指北针的类型:指北针大致可分为透镜罗盘仪、表壳式指北针、透明底板型指北针。
透明底板型指北针广为一般户外活动人士、远征队或探险家所爱用,东海山社无论登山、溯溪活动也皆使用透明底板型指北针,所以仅介绍此类指北针。
●透明底板型指北针的构造:1. 放大透镜是为了便於地图之阅读2. 分度盘前方的底板上标示有一红色指向箭头,代表进行线方向及度数指示线。
3. 整个分度盘可自由旋转,以便调整校正。
4. 表盘底面有数条红色平行线及中央的平行箭头,会随分度盘旋转,是测定方向线。
5. 分划刻度由0° ~ 360°,每小格代表2°。
6. 指北针两端以红白两色分别表示北与南的指向。
方向线交会法:根据建筑方格网对边上两对对应已知点,用经纬仪或细线交会测设所求点的定点方法。
直角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是根据直角坐标原理,利用纵横坐标之差,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直角坐标法适用于施工控制网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的形式,且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
距离交会法:从两个控制点或已测绘好的地物点测量至某一待测定地物点的距离,然后在图上根据这两段按比例尺缩小后的距离的交点绘出该地物点,这种方法称为距离交会法。
测量坐标与施工坐标的关系:建筑总平面图中坐标的主要作用是标定平面图内各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及与平面图外其它建筑物或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干货】测绘测量所有计算公式都在这啦,赶紧收藏~展开全文一、道路工程测量概述分为:路线勘测设计测量(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和道路施工测量(road construction survey)。
(一)勘测设计测量(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 分为:初测(preliminary survey)和定测(location survey)。
1、初测内容: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测带状地形图(topographical map of a zone)和纵断面图(profile)、收集沿线地质水文资料、作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编制比较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2、定测内容:在选定设计方案的路线上进行路线中线测量(center line survey)、测纵断面图(profile)、横断面图(cross-section profile)及桥涵、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等测量和资料调查,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资料。
(二)道路施工测量(road construction survey)按照设计图纸恢复道路中线、测设路基边桩和竖曲线、工程竣工验收测量。
本章主要论述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
二、中线测量(center line survey)1、平面线型:由直线和曲线(基本形式有: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
2、概念:通过直线和曲线的测设,将道路中心线的平面位置测设到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
即测设直线上、圆曲线上或缓和曲线上中桩。
三、交点JD(intersecting point)的测设(一)定义:路线的转折点,即两个方向直线的交点,用JD来表示。
(二)方法:1.等级较低公路:现场标定2.高等级公路:图上定线——实地放线。
(三)实地放线的方法分类1.放点穿线法放直线点——穿线——定交点(1)放点可用支距法(垂直于导线边的距离)、导线相交法及极坐标法进行。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形测量一般规定5.1.1 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大小和运营管理需要,可按表选用。
地形图可分为数字地形图和纸质地形图,其特征按表 5.1.2 分类。
地形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地形类别。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 5.1.3 选用。
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建筑区、工矿区和水域。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1 的规定。
等高(深)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5.1.5-2 的规定。
工矿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3 的规定。
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不应大于表 5.1.5-4 的规定。
地形图上高程点的注记,当基本等高距为 0.5m 时,应精确至 0.0lm;当基本等高距大于 0.5m 时,应精确至 0.1m。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应满足下列要求: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正方形或矩形方式。
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
带状地形图或小测区地形图可采用顺序编号。
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也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满足下列要求:地形图图式,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l: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7929 和《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 5791。
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 和《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T 15660。
对于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的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并应编写补充说明。
⼯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形测量⼯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形测量 5.1 ⼀般规定 5.1.1 地形图测图的⽐例尺,根据⼯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和运营管理需要,可按表5.1.1选⽤。
5.1.2 地形图可分为数字地形图和纸质地形图,其特征按表 5.1.2 分类。
5.1.3 地形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距的确定,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倾⾓(α)⼤⼩,确定地形类别。
2 地形图的基本等⾼距,应按表 5.1.3 选⽤。
5.1.4 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般地区、城镇建筑区、⼯矿区和⽔域。
5.1.5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1 的规定。
2 等⾼(深)线的插求点或数字⾼程模型格⽹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5.1.5-2 的规定。
3 ⼯矿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3 的规定。
4 地形点的最⼤点位间距,不应⼤于表 5.1.5-4 的规定。
5 地形图上⾼程点的注记,当基本等⾼距为 0.5m 时,应精确⾄ 0.0lm;当基本等⾼距⼤于0.5m 时,应精确⾄ 0.1m。
5.1.6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应满⾜下列要求: 1 地形图的分幅,可采⽤正⽅形或矩形⽅式。
2 图幅的编号,宜采⽤图幅西南⾓坐标的千⽶数表⽰。
3 带状地形图或⼩测区地形图可采⽤顺序编号。
4 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也可沿⽤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5.1.7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应满⾜下列要求: 1 地形图图式,应采⽤现⾏国家标准《l: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7929和《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 5791。
2 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宜采⽤现⾏国家标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 和《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