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农药作用机理
- 格式:xls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3
常用十大杀虫剂(十大类杀虫剂详解)杀虫剂分类有以下几种方式:1、按作用方式可分类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杀虫剂;2、按毒理作用可分类为:神经毒剂、呼吸毒剂、物理性毒剂、特异性杀虫剂;一、新烟碱类杀虫剂1、吡虫啉具有优良的内吸性、高效、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根部内吸活性、胃毒和触杀作用。
吡虫啉是内吸作用杀虫剂,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蓟马等。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土壤处理。
2、啶虫脒具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
用于防治蔬菜、果树、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等。
对甲虫目害虫也有明显的防效,并具有优良的杀卵、杀幼虫活性。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
3、噻虫嗪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
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马铃薯甲虫、跳甲、线虫等害虫及对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
广泛应用于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橘等。
4、烯啶虫胺具有低毒、高效、残效期长和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等特点。
对各种蚜虫、粉虱、水稻叶蝉和蓟马有优异防效,对用传统杀虫剂防治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也有良好的活性。
适宜的作物为水稻、蔬菜、果树和茶叶等。
茎叶处理、土壤处理。
5、噻虫啉具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特点。
对鳞翅目害虫如苹果树上的潜叶蛾和苹果蠢蛾也有效。
茎叶处理,种子处理。
6、噻虫胺具有杀虫谱广、触杀、胃毒和内吸性等特点。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果树、棉花、茶叶、草皮和观赏植物等作物上的半翅目、鞘翅目和一些鳞翅目等害虫。
常⽤农药名称及其作⽤(建议收藏)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作物健康⽣长,需要⽤到农药。
农药主要分为杀⾍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这些农药有哪些呢?主要作⽤是什么?下⾯⼩编为您介绍⼀下。
杀⾍剂 甲维盐 ⽐阿维菌素杀⾍、杀螨、杀线⾍活性提⾼了10-100倍,杀⾍谱变宽;胃毒作⽤为主兼有触杀作⽤;害⾍发⽣不可逆转⿇痹,停⽌进⾷,2-4天后才能死亡,杀⾍速度较慢;持效期长,害⾍为10-15天,螨为15-25天。
对作物⽆内吸性能,但能渗⼊表⽪组织;对鳞翅⽬害⾍、螨类,鞘翅⽬及同翅⽬害⾍,蓟马类有极⾼活性,且不易使害⾍产⽣抗药性;在*壤中易降解;在保护地或者10倍于推荐使⽤剂量下对所有作物⾼度安全;在10天以上⼜出现第⼆个杀⾍⾼峰; 吡⾍啉 烟碱类;触杀、胃毒和内吸;害⾍⿇痹死亡;速效性好,1天即有较⾼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温度⾼杀⾍效果好;刺吸式⼝器害⾍;易被作物吸收,并向顶分配,有根吸作⽤; ⾍酰肼 促进鳞翅⽬幼⾍蜕⽪;与其他抑制幼⾍蜕⽪的作⽤机理相反;对⾼龄和低龄的幼⾍均有效; 6~8⼩时就停⽌取⾷(胃毒作⽤),⽐蜕⽪抑制剂的作⽤更迅速,3~4天后开始死亡;⽆药害,对作物安全,⽆残留药斑; 马拉硫磷 ⽓温低时毒⼒下降,可适当提⾼施药量或⽤药浓度;咀嚼式⼝器和刺吸式⼝器害⾍;触杀和胃毒作⽤,⼀定的熏蒸和渗透作⽤;对害⾍击倒⼒强,⾼温时效果好;残效期短;对⾼粱、⽠⾖类和梨、葡萄、樱桃等⼀些品种易发⽣药害,应慎⽤;采果前10天停⽤。
灭幼脲 初龄幼⾍期⽤药,⾍龄越⼤,防效越差。
;抑制⼏丁质合成;胃毒作⽤,能侵⼊昆⾍和卵的表⽪发⽣作⽤,但⽆内吸作⽤;在植物叶背⾯喷药;药效期长达30天以上,耐⾬⽔冲刷;对天敌安全,对鳞翅⽬及蚊蝇幼⾍活性⾼;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峰;对成⾍⽆效; 喹硫磷 杀⾍、杀螨作⽤,具有胃毒和触杀作⽤,⽆内吸和熏蒸性能;有良好的渗透性,有⼀定杀卵作⽤,在植物上降解速度快,残效期短;防除咀嚼和吮吸害⾍效果良好 啶⾍脒 氯化烟碱吡啶类;触杀和胃毒,很好的内吸活性;抑制⼄酰胆碱受体的活性;有效防治半翅⽬中的蚜⾍、叶蝉、粉虱、蚧壳⾍和鳞翅⽬中的潜叶蛾、⼩⾷⾍以及鞘翅⽬的天⽜、蓟马等各类害⾍;颗粒剂作*壤处理,可防治地下害⾍;速效,持效期长,可达20天左右; 噻嗪酮 抑制⼏丁质合成和⼲扰新陈代谢;药后3—7天才能见效,对成⾍没有直接杀伤⼒,但可缩短其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幼⾍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作用机理及应用一、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作用机理1、苏云金杆菌致病机理苏云金杆菌对昆虫的致病作用是通过它所产生的毒素和芽孢而引起的。
一般是伴孢晶体的毒素使昆虫发生毒血症而死亡,由于晶体毒素对昆虫中肠上皮有破坏作用,使肠壁受损,中肠的碱性、高渗内含物进入昆虫血腔,使血液pH升高导致染病幼虫麻痹而死亡。
而芽孢是在肠道中萌发为菌体通过由晶体毒素破坏的中肠肠壁进入血腔,菌体在血腔中进行繁殖从而引起昆虫败血症的发生,造成染病昆虫的死亡。
而β-外毒素是RNA聚合酶的竞争抑制剂,可干扰昆虫有关激素的合成,从而导致幼虫发育畸形或不能正常化蛹。
苏云金芽孢杆菌虽然有较强的杀虫能力,但它必须经吞食过程进入体内才能杀死昆虫。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其与吸引昆虫的物质一起喷洒,可以增加昆虫吞食的可能性。
二、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类的各变种对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350余种昆虫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但主要应用于防治下列害虫。
1、经济作物类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烟青虫。
2、蔬菜类菜青虫,小菜蛾,菜螟。
3、粮食作物类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
4、果树类松毛虫,桃小食心虫,尺蠖,大袋蛾,卷叶蛾等。
三、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使用方法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效果对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使用时必须掌握好时机和用量。
苏云金芽孢杆菌农药药效较慢,一般害虫进食30min后停止为害作物,24h开始死亡,48h达到死亡高峰,72h死亡率达95%以上。
1、单用喷粉,喷雾均可。
2、混用为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害虫大发生和多种害虫混合发生时,可与非碱性的杀虫双、杀虫单、甲胺磷、三唑磷等常用化学杀虫剂混用,作用互补,效果更佳。
但必须现配现用,最好不和其他杀菌剂混用,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3、与其他生物农药混用可与白僵菌,小菜蛾GV等混用。
四、苏云金芽泡杆菌使用注意事项:1、温度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的适宜温度在25℃以上,温度过低完全失去杀虫作用:在25~30℃时使用,其防治效果比10~15℃时高出1~2倍,温度低于20℃时最好不使用。
常用生物农药介绍(杀虫剂和杀菌剂)当下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旋律,在国家农药化肥“双减”及“零”增长的背景下,生物农药掀起了“绿色风暴”,发展生物农药是环境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生物农药优点多,低毒、无害、高效、无抗药性……但是提到具体的生物农药产品,你知道市面上哪些农药属于生物农药吗?它们有什么作用机理?又分别能够防治哪些病虫呢?杀虫剂版1.1 Bt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属于活体细菌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蛋白质毒素,被鳞翅目害虫蚕食入体后,溶解释放出较强毒性,使害虫中毒、厌食、上吐下泻,不再危害,一段时间后引起败血症死亡。
苏云金杆菌药效较缓慢,一般在施用后2~3天起效,残效期7~10天左右;18℃以上才能发挥杀虫作用,温度愈高,害虫取食愈多,效果愈好;能有效防治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刺蛾、尺蠖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防治效果达到80%~90%。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一类专性昆虫病毒,属于病毒杀虫剂。
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鳞翅目昆虫,但是一种病毒只能寄生一种昆虫或其邻近种群。
常见的有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等。
核型多角体病毒经昆虫的口或伤口感染,经口进入虫体的病毒被胃液消化,游离出杆状病毒粒子,进入昆虫体腔,侵入细胞增殖,从而破坏昆虫细胞结构,之后再侵入健康细胞,直到昆虫致死。
该类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增殖,病虫死亡后通过粪便和死虫再传染其他昆虫,或通过卵传到昆虫子代,使病毒病在害虫种群中流行,从而控制害虫危害。
1.3 灭幼脲灭幼脲是一种昆虫激素类农药,属生物化学农药,为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能侵入昆虫和卵的表皮,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杀菌剂和杀虫剂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杀菌剂和杀虫剂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效益进行分析。
一、杀菌剂的使用对玉米病害防治效果1.1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杀菌剂是一种专门用于杀死或抑制真菌生长的药剂,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抑制真菌酶的活性,干扰真菌营养物质的合成等。
在玉米病害防治中,杀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抑制玉米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目前,农民在玉米病害防治中普遍使用的杀菌剂主要包括三唑酮类、苯醚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这些杀菌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受到广大玉米种植户的青睐。
通过对比试验和田间观察发现,合理使用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尤其是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中,杀菌剂的使用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避免受灾时期的严重病害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丰收的保障。
2.2 杀虫剂的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合理使用杀虫剂可以显著减少玉米害虫数量,防止害虫对玉米的破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杀虫剂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农民在人工防治上的投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的滥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说明,合理施用,同时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深入探讨,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杀虫剂杀虫原理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毒杀。
其主要成分能够干扰害虫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害虫死亡。
杀虫剂通常分为接触性和内服性两类。
接触性杀虫剂涂覆在害虫体表,通过直接接触而使害虫中毒和死亡。
内服性杀虫剂则通过害虫摄食含药物的饵料或植物组织,进入害虫体内,从而达到毒杀效果。
杀虫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磷化合物、氨基甲酸酯、咪唑类、大环内酯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进入害虫体内后,通过与害虫的神经系统、酶系统或其他生理过程发生作用,影响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能够抑制酯酶的活性,从而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积累,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异常,最终引发麻痹和死亡。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则能够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增加,产生神经传递紊乱和抑制作用。
除了直接对害虫产生毒杀效果外,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也要考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安全性。
合理使用和控制剂量,遵循使用说明,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醚菌酯作用机理醚菌酯是一种常用的农药和杀虫剂,具有广谱的杀菌和杀虫作用。
它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干扰靶标,破坏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杀菌和杀虫的效果。
醚菌酯作为一种农药,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或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杀菌和杀虫的作用。
它能够干扰病原菌或害虫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障碍,最终导致其死亡。
醚菌酯通过与病原菌或害虫的细胞膜相互作用,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而破坏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醚菌酯还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或害虫的酶活性来发挥杀菌和杀虫的作用。
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催化剂,参与各种生物代谢反应。
醚菌酯可以与病原菌或害虫的酶结合,阻断其正常的催化作用,从而干扰其代谢过程,导致其死亡。
这种机制类似于醚菌酯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关键结构或功能相互作用来发挥杀菌和杀虫的作用。
除了上述机制,醚菌酯还可以通过影响病原菌或害虫的生理活动来起到杀菌和杀虫的作用。
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对于其生存和繁殖是至关重要的,醚菌酯可以干扰病原菌或害虫的生理活动,使其无法正常进行代谢、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最终导致其死亡。
这种机制是通过对病原菌或害虫的生理过程的直接影响来实现的,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直接的作用方式。
总的来说,醚菌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干扰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抑制酶活性以及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通过这些机制,醚菌酯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害虫,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然而,醚菌酯作为一种农药,也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醚菌酯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和科学施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杀菌和杀虫的作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蔬菜常用杀菌剂氰霜唑的使用与注意事项!1.商品名:氰霜唑、科佳。
2.剂型:10%悬浮剂,40%颗粒剂。
3.毒性:低毒。
4.作用机理:氰霜唑是氰基咪唑类杀菌剂,对卵菌纲病原菌如疫霉菌、霜霉菌、假霜霉菌、腐霉菌等具有很高的活性,能阻碍病原菌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发育,属超级保护型杀菌剂。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有效成分与植物病原菌细胞线粒体内膜的结合,阻碍膜内电子传递,干扰能量供应,从而起到杀灭病原菌的作用。
5.产品特点:①针对性强,效果好。
对黄瓜、甜瓜、菠菜等的霜霉病,番茄、马铃薯、辣椒、甘蓝的晚疫病,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的根肿病有特效。
②用量低,持效期长,安全。
持效期长达10~14天,可减少用药次数。
喷施氰霜唑后未发现对蔬菜的嫩叶和幼果有任何副作用。
对其他有益微生物、植物和高等动物无影响,对作物和环境高度安全。
蔬菜上农药残留量低,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值得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③耐雨水冲刷,收益高。
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
使用后,果菜表面不留药斑,提高果菜品质,增加收益。
④超级保护性杀菌剂。
在病原孢子的各个生育阶段,都能阻碍其萌发和形成,有效抑制病原菌基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⑤全新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作用位点与其他杀菌剂不同,能有效防治对常用杀菌剂霜脲·锰锌、恶霜灵、甲霜灵等已产生抗性的病原菌,可与其他杀虫、杀菌剂等混用。
6.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防治辣椒疫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晚疫病,在每年发病季节的雨后应立即喷药保护,每亩用10%氰霜唑悬浮剂40~50毫升对水60~75千克均匀喷雾。
最好与氟啶胺等轮换用药,或与具有治疗作用的烯酰吗啉轮换,药液要喷到果实上,最好在摘除病果后再打药,7~10天一次,连防2~3次。
病害大流行时5~7天喷一次。
防治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喷雾,最适宜用于夏秋番茄(露地)及日照不足的大棚番茄(气温20℃以下)。
常用农药安全技术说明书目录百菌清 (1)甲基托布津 (2)甲霜灵 (3)福美双 (4)多菌灵 (5)井冈霉素 (6)辛硫磷 (7)苏云金杆菌 (8)1.百菌清〔1〕化学名:2,4,5,6-四氯-1,3-二氰基苯(2)商业名:百菌清,打克尼尔,Daconil-2787,大克灵,桑瓦特,克劳优,Dzcotech (3)性状:纯品为白色无味粉末,沸点350℃,熔点250-251℃,微溶于水,溶于二甲苯和丙酮等有机溶剂。
原粉含有效成份96%,外观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刺激臭味,对酸、碱、紫外线稳定。
(4)用途:百菌清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
作用机理是能与真菌细胞中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发生作用,与该酶中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相结合,从而破坏该酶活性,使真菌细胞的城代谢受破坏而失去生命力。
百菌清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但喷到植物体上之后,能在体表上有良好的黏着性,不易被雨水冲刷掉,因此药效期较长。
可防治腐烂病、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疫病和白粉病等。
(5)毒性:低毒,对兔眼睛和角膜有明显刺激作用,可产生角膜混浊,且不行逆转,但对人眼睛没有此种作用。
对少数人皮肤有刺激作用。
原粉大鼠急性经口和兔急性经皮LD50 均大于10000 毫克/公斤,大鼠急性吸入LD50>4.7 毫克/升〔1h〕。
对兔眼有猛烈刺激作用,以某些人眼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在试验条件下无致畸、致突变作用,对鱼毒性大。
(6)储运须知:贮运时,严防潮湿和日晒,不得与食物、饲料、种子混放,避开与皮肤、眼睛接触,防止由口鼻吸入。
(7)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开扬尘,留神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处置。
2.甲基托布津(1)化学名:1,2-双-〔甲氧羰基-2-硫脲基〕苯(2)商业名: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3)性状:5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外观为淡褐色悬浊液体,密度 1.2〔20℃〕,沸点100-110℃,蒸汽压2332.8 帕〔20℃〕,悬浮率大于80%,原包装贮存在阴凉、避光条件下稳定2 年。
农药杀菌剂分类及作用机理一、核酸合成抑制剂(1)作用机理:核酸是重要的遗传物质,抑制和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和细胞分裂,会使病菌的遗传信息不能正确表达,导致生长和繁殖停止。
(2)化学结构类型:有酰苯胺类、酰胺类、杂环类、嘧啶类。
(3)通性: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单剂极易诱致病菌产生抗药性,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多为复配剂;嘧啶类对哺乳动物低毒,不易在土壤中积累;易产生交互抗性。
(4)有效成分:苯霜灵、甲霜灵、精甲霜灵、精苯霜灵、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恶霜灵。
二、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1)作用机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典型抑制剂。
苯菌灵和硫菌灵在生物体内也转化成多菌灵起作用,所以它们有类似的生物活性和抗菌谱。
多菌灵通过与构成纺锤丝的微管的亚单位β-微管蛋白结合,阻碍其与另一组分α-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或使已经形成的微管解装配,破坏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停止,表现为染色体加倍,细胞肿胀。
芳烃类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最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观察到影响真菌DNA的功能,出现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形,从而抑制有丝分裂或减少分裂次数。
(2)化学结构类型:苯并咪唑类和氨基甲酸酯类、酰胺类、噻唑类、脲类。
(3)通性:单剂极易诱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通常使用复配制剂;易产生交互抗性和负交互抗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紧紧结合于植物表面,降解速度慢,其残留物活性高,沉积于植物表面可用于再分配。
对寄主植物和土壤具有高选择性毒性和强吸收作用。
目前抗性十分严重。
对大多数病原真菌都具有内吸治疗性防效,但对链格孢菌、轮枝孢菌、长蠕孢菌以及卵菌和细菌无效。
氨基甲酸酯类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与苯并咪唑类有负交互抗性。
在土壤中残留时间短,对哺乳动物毒性低。
脲类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可提高持效性。
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较窄,对卵菌纲防效显著。
(4)有效成分: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戊菌隆、氰烯菌酯、氟吡菌胺。
常用杀菌剂使用说明代森锌1.作用特点原药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臭鸡蛋味。
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对霜霉病菌、晚疫病菌及炭疽病菌等多种病菌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其有效成分在水中易被氧化成异硫氰化合物,对病原菌体内含有―SH基的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直接杀死病菌孢子,阻止病菌侵入,对作物安全。
应掌握发病初期用药,持效期较短。
对高等动物低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2.制剂 60%、65%、80%可湿性粉剂。
3.防治对象与使用技术发病初期,用80%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雾,可防治瓜类猝倒病、立枯病、角斑病、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
隔7~10天再喷一次。
4.注意事项①不能与碱性农药及铜制剂混用。
②本剂对人体皮肤、黏膜等有刺激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保护。
③应贮存于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仓库中,以免分解。
代森锰锌 (大生M45、大生富、喷克、新万生、山德生、丰收、大胜)1.作用特点代森锰锌是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
原药为灰黄色粉末,在高温时遇潮湿也易分解。
对高等动物低毒,对人的皮肤和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
对鱼类有毒,在试验剂量下,未发现“三致”现象。
2.制剂 70%、80%可湿性粉剂,42%悬浮剂,在各生产长家间因粉剂细度不同和药剂中增加黏胶剂等因素,防治效果各有千秋。
3.防治对象与使用技术防治瓜类的炭疽病、疫病、霜霉病、叶斑病、黑点病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隔7~10天后再喷施一次,共喷2~3次。
也可选用80%大生M45或喷克、新万生等600~800倍,在发病初期喷施,隔6~7天再喷施一次,共喷2~3次。
4.注意事项①不能与碱性物质或铜制剂混用,但可与多种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混用。
②高温季节,中午避免用药。
③使用大生M45、喷克、新万生等宜雨前喷施,雨后不必补喷,喷药要周到、均匀。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作用特点甲基硫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两种作用。
常用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是指用于农田、作物以及家庭和公共场所防治害虫、杂草、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
农药的作用机理是指农药在目标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以下是常用农药的作用机理。
1.杀虫剂:(1)神经毒性杀虫剂:通过阻断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来杀死害虫。
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氯化物类杀虫剂。
(2)胃毒杀虫剂:害虫摄食后,在其消化道或体液中起作用,破坏消化道上皮细胞或干扰营养吸收。
如有机磷类、二噁英类和苯酰脲类杀虫剂。
(3)接触毒杀虫剂:害虫触及农药拮抗剂后吸入,通过气孔或腹足表皮被吸收而发挥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合成氨基甲酸酯和有机锡类杀虫剂。
2.杀菌剂:(1)细胞壁合成抑制剂: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菌丝断裂,并抑制孢子发芽和菌丝延伸。
如苯醚呋菌酮、丙环唑和三唑酮类杀菌剂。
(2)细胞膜磷脂合成抑制剂: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脂类合成,导致菌丝生长停止和菌落变形。
如三唑酮类和吡唑酮类杀菌剂。
(3)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真菌内色素P450酶的活性,干扰真菌细胞内酶系的正常功能。
例如环唑类杀菌剂。
(4)核酸合成抑制剂:阻断真菌DNA或RNA的合成,导致菌丝生长停止和细胞死亡。
如嘧菌酯、有机锡类和四唑类杀菌剂。
3.除草剂:(1)通过植物生长激素调控:模拟植物生长激素的功能,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植物死亡。
如拟除虫菊酮和橙烯酮类除草剂。
(2)抑制光合作用:抑制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阻断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植物无法制造足够的养分,最终死亡。
如苯甲酸类和硫酸隆草酮类除草剂。
(3)阻断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合成途径:干扰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生长和发育。
如吡啶氧草酮和吡咯沙隆类除草剂。
4.杀线虫剂:(1)神经毒性杀线虫剂:通过刺激或抑制线虫神经系统来杀死线虫。
如二噁英类和有机磷类杀线虫剂。
(2)肌肉麻痹剂:破坏线虫体内肌肉的正常运动,导致其无法正常进食和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