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探索爱情心理
- 格式:docx
- 大小:29.07 KB
- 文档页数:6
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及赏析展开全文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问世间情为何物全诗及赏析:一、《摸鱼儿·雁丘词》全词及注解《摸鱼儿·雁丘词》作者: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解:⑴《摸鱼儿》,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
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
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即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⑶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
明昌元年罢免乡试。
府试试期在秋八月。
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
⑷识(zhì):标志。
⑸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曲阳县西汾水旁。
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
⑹无宫商:不协音律。
⑺直教:竟使。
许:随从。
⑻双飞客:大雁双宿双飞,秋去春来,故云。
⑼“就中”句:这雁群中更有痴迷于爱情的。
⑽“君应”四句:万里长途,层云迷漫,千山暮景,处境凄凉,形影孤单为谁奔波呢?⑾“横汾”三句:这葬雁的汾水,当年汉武帝横渡时何等热闹,如今寂寞凄凉。
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刘德福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24期【题解】“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元好问“摸鱼儿”词中的第一句。
这句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也道出了生命中最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永久魅力。
苏轼和纳兰性德两位大词人写给自己妻子的词正是吟诵爱情的代表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写此词时,作者在密州,而妻子的坟在四川,所以有“千里孤坟”,此为空间之远;作者和妻子阴阳分隔已经十年了,此为时间之久,因此,词上阙的前两句就从时空角度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这其实是一对矛盾,既“自难忘”,又“无处话凄凉”,这就只能在梦里相会了,这就是题目写的“记梦”。
“纵使”是假设,因为现实中无法相会,只能假设了,这是无奈之举。
如果我们相逢了应该早已不认识了,可能妻子还青春容颜依旧,而“我”已经“尘满面,鬓如霜”,虽然只有四十岁,可是已经度尽人生沧桑,悲愤、辛酸溢于纸上。
下阙写梦境。
有一句话叫“日有所思,梦有所忆”,作者白天思念亡妻,因而夜里就梦见了还乡,可能作者和亡妻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在四川眉山老家吧!那个时候作者正年少读书,青春勃发,才华横溢,而妻子貌美人贤,可谓郎才女貌。
作者抓住了“小轩窗,正梳妆”这个生活细节,写亡妻的貌美,最后用“惟有泪千行”来结束回忆,更见凄清彻骨。
夫妻对景描眉的温馨情景顿时不见,而心中的千言万语无处说出,只能在思念中黯然伤神。
“料得”之后三句,是写将来,想象凄清、幽寂的环境,蕴含了无数的人间伤感。
梦已醒,人已逝,只有月下人怀想:千里之外,短松冈上,年年断肠。
本词写作上的特点有这样几点:一是以景结情。
词的最后,作者以“明月夜,短松冈”这样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作结,意韵悠长,情思渺渺,既写出了亡妻墓前的景色,又为作者自己哀思的抒发提供了典型环境。
因为爱情——对于爱情心理学的感悟与思考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爱情就是生命流淌时激起的水花。
爱情是苦涩的,因为倘若要激起水花,必定要硬生生地碰上水中石块;但爱情又是美丽的,因为有了水花,河流才有了生机,河水跃起,就像是奏响了叮叮玲玲的美妙乐章。
曾经在书上看到过,十八到二十五岁是最适合谈恋爱的年龄。
小于十八岁时,还处在初中高中的年纪,一方面要忙于学业,无暇分身分心于恋爱;另一方面,当我们处于十几岁的年纪,心智还不能说成熟,也还没有真正开始接触周围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恋爱往往会带来一些伤害;但年龄太大却也不行。
当我们已然三十出头,事业正步步上升,劳心劳力自然是免不了的,就更缺少谈恋爱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恋爱的对象呢,看到周围的人纷纷步入婚姻的殿堂,心里自然会很着急。
怀着这样的心情,往往会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结婚而结婚,当然也能找得到相伴一生的合适伴侣,但青春年代的那份憧憬与激情却要淡得多了。
现在,处在青春年代的我们,正对爱情怀揣着这样的憧憬与激情。
或许我们还未曾在自己身上实践爱情,但长久以来我们读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听到的关于爱情的种种种种,已经构成了我们对爱情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
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上邪》里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到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将爱情描绘得美丽之至。
而在西方,对于爱情的研究与描述也始于很久远的时期。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曾这样描述爱情:“如果这样一个人,无论它是少年男子的恋爱者,还是另一种恋爱者,碰巧遇到另一个人恰是他自己的另一半,那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他们就会马上互相爱慕,互相亲昵,一刻都不肯分离。
他们终生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可是彼此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却说不出。
没有人会相信,只是由于共享爱情的乐趣,就可以使他们这样热烈地相亲相爱,很显然,两人心中都在愿望着一种隐约感觉到而说不出来的另一种东西。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参考论文2000字大学生恋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分清主导地位和次要地位。
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恋爱心理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一《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摘要]美好的爱情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大追求,而大学生恋爱已经越来越被人视为平常了。
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其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
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恋爱的人们》罗曼[关键词]恋爱;恋爱心理特征;心理困境;解决方法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再新奇了。
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
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
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
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境有哪些?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一、什么是恋爱恋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
现代定义为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但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古代的父系社会时,爱情有另一种体验,并不是单纯的一夫一妻制。
二、当前大学生通常反映出的恋爱心理特征是什么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爱情是什么——我能“深思懂爱情”活动理念:高中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上也进入了爱慕异性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爱情,但当前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往往不会和他们讨论什么是爱情。
于是不少同学受来自社会各种渠道的不良影响,对于爱情有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会把爱情与性、浪漫、金钱、利益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些扭曲的价值观。
本次心育活动课旨在通过分享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思考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帮助他们为今后的恋爱乃至婚姻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基础。
活动准备:制作《泰坦尼克号》电影的剪辑,制作含有经典爱情影片海报内容的PPT课件。
活动过程:一、团体热身阶段:爱情如诗1、银幕上的爱情(1)《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3)《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问世间情为何物下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下一句是直教人生X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X相许”的意思是:问世间的人们,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人以生X来相对待。
这两句词出自X、X之际著名文学家XX的《XX》。
诗的原文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X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应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诗的赏析:XX年,作者去XX参加XX考试。
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
X岁时,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
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
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X,便也头朝地撞X。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X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
情至极处,“生X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作者设问以后,继续抒发自己的情感。
是啊,多少年双栖双飞,历经“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为命,共度“几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从来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欢乐趣,X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团聚的欢乐,也有X别的痛苦。
可无论团聚还是X别,都会使情感进一步加深。
就像人间的一对X男X女,团聚时柔情似水,X别时刻骨铭心。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应向谁去。
”而如今,爱侣已逝。
望天空,云雾层层;看身下,白雪皑皑,想未来,形单影只,再无爱侣牵手共度。
问世间情为何物——探索爱情心理一、教学设想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等成熟的关键阶段,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萌发,无论是对感情还是性都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如一味回避,则可能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因此,趁学生对其感到新鲜和好奇时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疏导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本课既是通过介绍爱情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探讨,让学生明白爱情发生的原因、程序等,帮助其体会爱情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中最美好的际遇。
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爱情心理学的基本信息。
2、了解爱情现象、规律以及相关理论。
过程与方法:3、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爱情可能存在的形式与情况。
4、通过PPT演示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
5、通过讨论身边的或熟悉的例子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引导中学生以恰当的态度面对感情。
7、渗透一种恰当的爱情观、人格意识。
三、课时和教学场地课时为一课时,也可以安排第二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场地在教室或心理活动室均可。
四、教学重点了解爱情发生的原因;了解爱情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爱情。
五、教学难点与对策1、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中学生恋爱的敏感态度,怎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以让同学们放心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
但学生们对于感情好奇和关注的态度对这一点有较好的补充,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相信大家可以勇敢说出自己的感想。
2、爱情心理学的内容繁杂,虽然对内容经过了选择,但集中在40分钟内将本课的内容讲完仍然是一个难点。
尽量顺从学生的乐趣,着重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灵活应变。
3、讲授本课时面对的是高中学生,并且以讲座的形式讲授,因此参与讲座的学生必然对爱情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讲授本课对主讲者自身知识功底等的要求较高,需要确保说出的话能让学生信服,并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
因此,课前要做尽量充分的准备。
六、课前准备及教学用具PPT课件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声明和导入初次见面,送大家一个惊艳的吻作为见面礼,不成敬意,还请多多指教!声明:本课所讲授的所有知识、理论都仅仅是我自己所认可的某种观点,而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各成一家”,因此,在稍作了解的同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导入:一切如题所示,今天我们来“问情为何物”,探索爱情心理学。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所有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古往今来,多少痴男倩女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爱情诗篇!文君私奔,梁祝化蝶,宝黛木石前盟,白蛇可等千年,等等等等,无不令我们泪奔。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要想收获一个完美的人生,没有幸福的爱情是绝对不可能的。
环节二:系统讲授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
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
是一门应用心理学。
但是,正如这首诗歌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是如此的复杂和多变,以致即使人们从来不曾停止过对它的探讨,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依然不能完全、准确地将其描述出来。
提问,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关于爱情,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对爱情的见解。
1、爱情的定义大家都说得很不错(总结一下大家说的对爱情理解得几个层面,尽量往课前准备的定义上靠)……在心理学里面,对爱情有一个大家普遍比较认可的定义: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
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可能这个定义在一瞬间打碎了大家对爱情的美好看法:难道我所重视、所向往、所梦想的爱情,竟然是以性欲为基础的么?但是,尤其自弗洛伊德以后,人们与生俱来的性欲越来越为人们所正视与认可。
可以说,性欲几乎参与到我们任何行动的动机,是我们艰苦奋斗的源动力之一。
一旦正视它并且科学地运用它,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升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等著作。
至少,我认为,当我们认可了这个定义以后,当我们陷入爱情中,为自己的激情冲昏了头脑时,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并非多么独特和神奇的东西,而是很平凡的,每个人都有的原始的本能罢了。
2、爱情发生的原因说到爱情,我们经常会说,“有感觉的就是有感觉,没感觉的就是怎么样也没感觉”,那么,令我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人山人海,这天底下千千万万的人,我们偏偏对这个人有感觉呢?关于爱情发生的理由,我们通常从通常角度和深层心理学的两个层面来讲。
a,通常角度爱情心理学研究发观,对方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都影响着对象的选择。
归结下来,影响我们“找对象”的表面原因,有以下几点:外在美外在美表现在体形、五官、皮肤、毛发、风度上,其中性感、气质美等风度尤具吸引力。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平时之所以都喜欢帅哥美女,就是因为外在美能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
性感,是启动性亲近的心理体验。
它是美感中与性有密切关系的表征,能给异性以集中、强烈的感受。
女性的性感表现在眼、唇、四肢及女性的第二性征上;男性的性感集中在躯体,如肌肉和眼神上。
气质美,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
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
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平时所说的“风韵犹存”,就是性气质的美感。
性吸引力:内在美内在美(inner beauty)的原意,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内在美也叫心灵美。
它包括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思想觉悟、道德情操、行为毅力、生活情绪、文化修养等。
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构成一个人的内在美。
内在美反映人的本质,也体现社会美的本质。
正是因为我们对对象的选择标准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因此,虽然许多人并不具很强的性吸引力,但仍有异性选择,并深深爱着她(他)。
这是因为,在两性交往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的内在美--诚实、刚强、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能力强等品质被相恋的一方认识。
这时,内在美会弥补、掩盖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可以完善起来,使人觉得很美。
人们因此选择并深爱着他(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于是,就出现了“审美错觉”。
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而产生意象形态的变化。
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作为审美形态,会随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此时,行为与心灵的美与丑,足以改变你对自然面貌的看法。
当你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体验着内在的美好心灵时,美会随之产生,其自然相貌在你眼中会变得格外美丽。
由此可知,影响恋人择偶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对方的思想、道德、个性等内在因素。
B,深层心理学角度深层心理学主要是指自弗洛伊德以后主要研究潜意识等的一种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强调童年的经历、潜意识等对人的影响。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况,或者说感觉,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那就是:人的潜意识在择偶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和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把引起好感的某些异性形象潜藏在潜意识里,形成偶象。
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
这时,随性意识的发展,性文化的全面输入,产生强烈的性欲。
于是,在潜意识里,将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画报、小说中所认识、所接触到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
它往往飘忽不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正是潜意识里潜藏着各因素揉合而成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他(她),而不是别人,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见钟情,有似曾相识之感。
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3、爱情的发展历程关于爱情的发展历程,向来存在不同的见解,比较主流的有两个。
一种是“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者把求爱者视为理性主义者,他们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幸福的人作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两者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互不相识的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赢余。
如果收益及赢余超过自己期待值,对方成为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在此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
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问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
在交换中,双方互惠,两个人亲密感加强。
(三)承诺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
(四)制度化亲密感的加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
契约使双方关系具有排他性,彼此忠实。
另一种则从交往双方的心理感受出发,认为真正成熟的爱情必需经历以下4个各阶段。
第一个阶段:共存。
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
等到情感稳定后,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作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你(你)的他(她)已经成为你(你)最亲的人。
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
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而选择分手一途,这是非常可惜的。
4、爱情的成分和种类关于爱情的成分和种类,现在有很多理论,由于时间的问题,今天只给大家介绍最经典的一种。
Sternberg(1986)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
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