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 格式:docx
- 大小:23.60 KB
- 文档页数:4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有很多传说的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1、沅陵盘瓠招魂说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
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
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
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
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
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
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2、源于纪念屈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3、纪念龙神说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
端午节的节日内涵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起初是用来纪念屈原的逝世。
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多种习俗和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爱和敬意。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于国家前途的关注都非常强烈,为此还闻名于世。
后来他因被流放而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称之为顺从国家而牺牲自己的表现。
一直以来,我们都应该学习屈原的其它主义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牢记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自我牺牲也告戒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对祖国和国家的真心爱慕之情。
端午节另一个主要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吃粽子是传统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食中的一种,既美味可口,又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
传说在战国时期,因为屈原的逝世,百姓都为屈原送去饭菜和米粒,防止鱼虾妖魔等来吃屈原。
后来人们就改用粽子来代替饭菜,因为粽子包着屈原喜欢的香米,同时还有艾叶的荫庇,所以更有意义。
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到今天每年端午节时都会有人制作和品尝粽子。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史诗之一,至今仍然在各个地方广泛流传。
较早的时候,这一活动是为了讨好神灵、排忧解烦,现在已经成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体验。
在龙舟赛竞赛中,龙舟队员不仅要技术突出,更要团结协作,共同进退。
这一活动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中“团结和协作”的优秀精神,更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生机勃勃的传统文化魅力。
另外,端午节中还有很多文化内涵,比如折蒲、挂艾草、饮雄黄酒等等。
这些习俗都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息,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更主要的是显示出中国文化中的容错、勤俭节约与团结奋进的精神。
最后,端午节的内涵和意义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就是呼吁人们要对祖国热爱、珍视传统文明和认同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不断推进文明进化和社会进步,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明天的中华民族。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端阳节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让人为之着迷。
一、粽子——端午节必备的美食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粽子起源于古代,是为了纪念楚国忠臣屈原而制作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来怀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健康。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裹在芦苇叶或者粽叶中,煮熟后既有香气四溢的米香,又有丰富的口感。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美食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意。
二、龙舟赛——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一项让人激动不已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龙舟赛。
龙舟赛由操龙船和选手组成,激烈的划桨比拼让人为之疯狂。
龙舟赛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水上体育赛事。
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划龙船,都能感受到端午节这天的喜庆气氛和团结精神。
三、艾草和菖蒲——驱邪避灾的符号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口、窗户或者住宅周围,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艾草和菖蒲不仅具有驱蚊驱蝇的功效,还有祛病健身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草和菖蒲成为了一种习俗,传承了古代的风俗文化。
四、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传说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楚国忠臣,因遭受贬谪被逼得孤立无助,最终选择投江殉国,以维护国家利益。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龙舟赛习俗。
龙舟赛成为了缅怀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节令饮食习尚——养生保健的智慧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时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热量食物,以防暑疾病。
此外,还有吃蒜、食韭菜等习俗,都是为了增强人体免疫力,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典型特征和节日内涵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许多典型的特征和传统习俗。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端午节的典型特征和节日内涵,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典型特征: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
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包子,里面夹有不同的馅料,多种口味让人垂涎欲滴。
每家每户都会先包好自己的粽子,然后在节日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吃粽子,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
2.赛龙舟:龙舟竞赛也是端午节的典型特征之一。
据说,赛龙舟起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纪念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
参赛队伍会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比赛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观众欢呼雀跃,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3.系艾草:传统习俗中,节日当天人们会在门口或者悬挂在房梁上用艾草、菖蒲草等实物制成的艾草雕塑,声称能辟邪保平安。
艾草具有凉血的作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很多古代民俗都认为艾草能驱疫除虫,因此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悬挂在门口或挂在腰间,有助于预防疾病。
二、节日内涵:1.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世纪前的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团结,对我国文化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也是这个节日永久的象征。
因此,端午节也是对屈原的一种纪念和致敬。
2.扫除恶鬼:传统的节日保持着顺应自然而非人造的自然循环的风俗,端午节意在消除恶鬼疫魔的节日,因此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在端午前,人们要清扫屋内外和街巷、公共场所。
还要贴上五色丝线、艾草等惊魂的防御物品,避免灾祸发生。
通过端午节的相关仪式和风俗,民众对于宗教文化和信仰体系的认知不断增加。
3.欢庆生命:在庆祝端午节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浓郁的气氛和热闹的氛围下一齐欢度节日,喜乐和欢庆感油然而生。
人们体验到了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欢乐,以及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等,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或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承载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相传,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投江自沉,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人们划着龙舟排桨、敲鼓击水,以驱赶恶鬼,并丢入粽子以飨鱼虾。
这个传统演变为今天的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竞技,更是一种凝聚力量和团结合作精神的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受到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重要性,也体验到团队合作所带来的荣誉与快乐。
其次,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由糯米、豆子等馅料裹在竹叶中蒸熟而成,象征着人民的精神食粮。
粽子不仅寓意着丰收和团聚,还展示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包粽子,通过这个过程加深亲情和友情,传承着家族的温情和传统。
第三,挂艾叶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凉、驱邪和驱蚊的功效。
挂艾叶在端午节具有驱邪避凶之意,也是一种祈福仪式。
人们将艾叶挂在门窗上或者佩戴在身上,相信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这个习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人们对福祉和健康的追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传统习俗,端午节还包括插艾草、戴五色线等习俗。
插艾草也是为了避邪和驱疫,戴五色线则是为了辟邪和祈福。
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民间文化和智慧,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尚。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趣味和娱乐性上,更重要的是它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重温历史,传承文化,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同时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和品质。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教育后代,让他们了解和参与这些传统习俗,以便将它们传承下去。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传统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家祭祖、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活动,以表达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端午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祭屈原,缅怀历史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祭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楚国政治暴行而遭斥逐,最终跳入汨罗江自尽。
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忠士,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在家中或屈原庙中祭奠,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赛龙舟,展示团队精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用于纪念另一位古代中国名人屈原,在他跳江后,百姓为了防止他的尸体被鱼咬,就划船到江中抢救,后来以龙形船头命名为龙舟。
赛龙舟既考验力量、技巧,又强调团队合作,具有非常浓厚的欢乐气氛。
3. 少艾草,化解瘟疫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在门口和屋内挂艾草,这被称为“艾枕”。
传统文化认为艾草能驱除蚊虫和疫气,并有祛病解毒的功效。
特别是在古代,艾草还被用于制作香囊,防范瘟疫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4. 包粽子,品味传统美食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包粽子。
据传,包粽子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投江自尽的时候,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就下江抛米粽,以此委曲祭奠。
后来便成为每年端午节必备的传统美食,也是家人之间聚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和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用现代方式来丰富和传承端午节的习俗。
无论是祭祀、赛龙舟、挂艾草,还是品尝粽子、享受亲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哲学。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政治性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形状长而窄,船头和船尾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捞取他的尸骨。
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竞技运动。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舟则代表着团结和合作。
赛龙舟的习俗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包裹。
粽子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每个地区的做法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用竹叶裹好,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吃掉。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还可以增加体力和抵御疾病。
于是,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传承家族的独特做法和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还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穿香囊。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相传艾草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希望通过挂艾草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身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驱除邪气和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统仪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来庆祝。
这些仪式既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也有举行龙舟比赛的传统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端午节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统仪式。
一、祭祖仪式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家庭祠堂,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族活动,参与者会烧香、摆放祭品,跪拜祭祀。
在拜祭仪式中,人们会向祖先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同时也会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二、佩香囊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仪式之一。
香囊通常由香料、中草药和绣花布制成,具有香气和美丽的外观。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腰间或放在衣袋里,以祈求驱邪避灾和保佑平安。
佩戴香囊被视为驱邪辟邪、祈求好运的象征,也是端午节期间的一种装饰品。
三、舞狮表演端午节期间,舞狮表演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仪式。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它通常由两人扮演一只狮子,上下颠簸、嬉戏互动,展示各种动作和技巧。
扮演舞狮的人会穿上特制的狮子服装,并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旋转和模仿狮子的动作。
这个仪式旨在驱邪、祈求好运和祝福。
四、草药洗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经常洗浴草药。
草药洗浴是利用一些中草药煮水浸泡身体,以清除疲劳、驱除疾病和祛除邪气。
草药洗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被认为能够净化身心和保持健康。
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洗浴草药可以驱除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安。
五、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仪式之一。
这项活动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传说,相传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村民们纷纷划船寻找和拯救他的遗体。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在江面上划船的村民们纷纷敲击鼓乐,以吓唬鱼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项比赛。
现代的龙舟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进行,参赛的队伍会划着装饰有龙头和龙尾的长船,争夺比赛的冠军。
这项仪式不仅展示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端午节,又称重阳节、诗人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与意义深远且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传统习俗、粽子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 历史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与历史事件,据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
他投江自尽后,人们追思他的伟大功绩,并为了纪念他,开展龙舟竞渡、粽子食用等一系列的活动。
2. 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一个富有传统习俗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
龙舟竞渡是一项独特而有趣的传统运动,多人划桨合力划船,竞速比拼,象征着人们对于屈原抗争的纪念与追思。
食用粽子则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它是用糯米加以各种馅料裹而成的一种传统美食,寓意着祈福辟邪,增加人们的体力和抵抗力。
3. 粽子文化端午节与粽子紧密相联,粽子也成为了与端午节文化紧密关联的代表性食品。
粽子的制作主要是用糯米加上豆沙、红枣、肉类等馅料包裹而成,种类繁多。
粽子包裹的形式也有所区别,有菱角形、长条形等,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色风味。
粽子的食用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4. 思想内涵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屈原是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为了报效国家乃至维护民族尊严,毅然投江的行为深深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而龙舟竞渡就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象征,船上的每个人必须齐心协力,方能划船前行,代表着人们共同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
总结起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活动,更是承载着人们对于爱国主义、团结合作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端午节的庆祝与传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历史文化的珍藏中凝聚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始于屈原之死,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屈原和龙舟赛、粽子、艾草、挂菖蒲、龙舟和儿童游戏等,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屈原和龙舟赛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是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
据传,屈原是楚国时期的宰相,他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国家起义反对秦国,但是他的意见遭到了退缩的官员的反对,最终被贬官。
在流放中,屈原十分儒雅,却深感国家满目疮痍,于是他悲叹吟咏,写下了《离骚》等不朽作品。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当天,屈原因感国事之忧而投江自尽,传说当天鱼类之多,各船只相互救援,竟不堪重负而死亡。
后人在他身上搜出数百头鲸鱼,称之为《屈原百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渔民们在江中捕鱼,发现鲸鱼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了划龙舟以放鲸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中的龙舟赛。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草绳将芦苇叶或桂树叶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细线缝扎而成。
粽子皮薄香糯,味道鲜美,配上猪肉,豆沙或咸蛋黄等馅料,更加可口美味。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屈原和龙舟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艾草与挂菖蒲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地方人们还保留着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如挂菖蒲和艾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为挂菖蒲和艾草有祛瘟疫、消毒杀菌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挂菖蒲和艾草挂在屋内或门房上,以消除瘟疫,保健康。
在古代,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头上,以祛蚊虫和疾病。
如今,挂菖蒲和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重要象征。
四、龙舟竞赛与儿童游戏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之一,各地相继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并发展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龙舟赛之外,儿童游戏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和打皮球等。
端午节的民俗祭祀仪式和仪式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民俗祭祀仪式和仪式品。
一、祭祀仪式端午节的祭祀仪式非常庄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仪式开始前,人们会准备好各种祭祀所需的物品和食物。
首先,要准备一张干净的祭坛,上面摆放着酒、果品、盆菜和特制的粽子等。
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意,还会烧香、点燃纸钱。
接下来,家中的长辈或族长会带领全家人齐聚在祭坛前。
大家手持酒杯,依次向天地、先祖和屈原三次敬酒,并同声祝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和祈愿。
随后,家人们会围坛而舞,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纷纷跳起舞蹈,形成独特的端午节舞蹈风景。
二、仪式品1. 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仪式品。
它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粽叶内蒸煮而成的美食。
传说,古代人们为了防止鱼群咬食屈原的遗体,将糯米紧紧的包裹在粽叶中,然后投入江河之中,以哄鱼免祸。
后来,人们便将这种烹饪方式保留下来,并成为了端午节食用的传统。
2. 艾草在端午节的祭祀仪式中,常见的还有艾草。
人们会将艾叶捆成束,然后点燃,以驱灭疫病和邪恶之气。
艾草的独特香味也能驱散蚊虫和恶鬼,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女性还常用艾草熏蒸,以驱赶蚊虫和蛇蝎。
3. 龙舟在部分地区,端午节还有划龙舟的习俗。
龙舟是一种长形独木舟,上面装饰着五彩斑斓的鳞甲和龙头。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和渔民们划船救援的故事。
人们会在船上载歌载舞,争先恐后地划行,以展示团结合作和英勇精神。
4. 五色线五色线是一种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制而成的线绳。
人们会将五色线系于手腕或挂在门头,以驱邪避灾。
五色线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组成,分别象征着红红火火、事事顺利、可书可信、前途光明和心意如黑。
人们相信这种五色线能保佑他们平安幸福。
通过祭祀仪式和仪式品的运用,端午节更加富有了文化内涵和仪式感。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寓意和象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它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和最有意义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贴艾草等,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方式,更体现出了端午节独特的文化内涵、寓意和象征。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历史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赛和屈原纪念活动。
其次,端午节与中医药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在这一天会贴艾草,以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
再者,端午节象征着节气变迁,是人们迎接夏季、迎接丰收的节日,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也会吃新鲜的蛋、粽子等食品。
最后,端午节也是一种家庭和社区团聚的方式,人们会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端午节的寓意端午节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寓意深远。
首先,端午节的寓意是向屈原致敬。
屈原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诗人和爱国者,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华夏文明的延续。
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屈原及其精神的尊敬和崇敬。
其次,端午节的寓意是向春暖花开、树木葱茏的大自然致敬,并且迎接即将来临的夏季。
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华丽的衣服,吃新鲜的食品,享受阳光和绿色世界带来的愉悦。
端午节的象征端午节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还具有具象化的象征。
首先,端午节的龙舟竞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勇气、智慧和团结。
龙舟竞赛开始于古代,是中国人民在远古时期为了纪念屈原等英雄而发起的竞赛。
龙舟由各种动物头骨制成,具有强烈的神话和传说色彩。
其次,端午节的粽子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食文化。
粽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以糯米和豆沙为主要原料,象征着人们对美食的品味和追求。
最后,端午节的艾草象征着中国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艾草具有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效,并且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等有关。
端午节文化的内涵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形式热烈,民间风俗悠久,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将探讨端午节文化内涵的不同层面。
1.历史文化端午节始于战国时代,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据说,端午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天问》:“五月五日长夏之时,谷食既登,天门开启,神明降临,是以长夏惟昆仑之巅,神人游昆仑之巅。
……以驱邪瘟疫,祈求馥郁康健之身。
”由此可知,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祈求健康繁荣,驱邪避瘟的宗教节日。
2.礼仪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礼仪文化特色。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食用粽子、挂艾草以及赛龙舟等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是重要的风俗文化所在,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思想文化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涉及到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除了饮食和赛龙舟等民间文化活动之外,端午节还有文学、艺术作品和传说等,例如屈原、章子怡、仲景医书、屈原说吕布等,代表了人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艺术、文学和审美的表现和追求。
4.体育文化在端午节期间,在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的比赛,这一习俗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龙舟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的代表作。
赛龙舟比赛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同时也传达着团结合作的良好精神。
5.民间文化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广袤的领土上,不少地区有各自的民间传统文化。
例如南方地区的吃粽子和赛龙舟,北方地区则有“插艾草”祈愿健康等多种传统民间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和传统。
6.生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破坏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艾草和田野竞赛等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的尊重和对于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视。
总之,端午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礼仪文化、思想文化、体育文化、民间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传统,但是无论是哪个地区,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进行龙舟竞赛、吃粽子等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亲情精神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之间会互相送礼,表达深厚的感情。
人们会为家人准备美食,准备健康的包子、馒头、粽子等,表达心意和关爱。
此外,端午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人们假日会返乡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因此,端午节让我们想起亲情,关注家人,弘扬亲情精神。
二、勇毅精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坚毅的精神。
端午节之所以会进行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救国从而跳江自尽。
龙舟竞赛需要队员们具备合作精神、勇气和协调能力,而这些精神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体现。
三、尊师重道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尊师重道。
这源自屈原被放逐期间,他的弟子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便在水边哀声高唱。
后来,尊师重道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向老师祭奠,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它教我们在人生中发扬这一思想,不断感恩,不断寻找师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团结协作在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赛,每个队员都必须全力配合,纵情奔波。
这就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团结协作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发挥个人潜力,通过合作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体育竞赛,我们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理解和运用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在传统文化深厚的背景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节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和拥抱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端午节,又称重阳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也是丰收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充实的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期盼。
这个节日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传统庆祝方法和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一传统源于起义军大夫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们划船捕鱼,希望能够把鱼虾分散开来,以免被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渐渐地,这一习俗演变成了赛龙舟的形式,成为一个激烈、热闹的竞赛活动。
赛龙舟不仅考验参赛选手的力量和技巧,还传承了中国古代热爱和平、联合抗敌的文化传统。
二、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传统食物之一。
传说在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们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糯米包在竹叶里,再用绳子捆扎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煮熟后就是现在的粽子。
粽子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口味和做法,南方的粽子一般用糯米包豆沙、肉馅等,北方的粽子则以大枣、栗子等为主要材料,口感香甜可口。
吃粽子不仅是满足舌尖的味蕾,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的向往。
三、佩茅艾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为了纪念他,百姓们会在这一天佩戴茅和艾草。
茅和艾是中国古代的草木,具有辟邪驱邪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们驱散瘟疫和疾病。
佩茅艾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人们会把茅和艾插在门口、房屋四角、汽车前后挡风玻璃等处,用以祈求平安和庇佑。
这一传统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拜神求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放风筝放风筝是端午节的另一大特色活动。
相传屈原被楚国政府贬斥后,曾在边境的山上放飞过风筝,通过风筝来传递自己的思念和忧愁。
后来,人们从屈原的故事中发展出放风筝的习俗,这也成为了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放风筝不仅是对古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培养儿童智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和阳光的一种方式。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篇章,它始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而且都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习俗以及它所蕴含的重要意义。
一、包粽子——传承民俗文化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亲手包粽子。
制作粽子需要精细的操作和独特的技巧,家人们一起动手并相互传授经验,增进了亲情和友谊。
同时,包粽子也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粽叶象征着避邪的作用,以及驱除疾病的希望。
而糯米则寓意着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包粽子让年轻一代学习古人智慧,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着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二、赛龙舟——弘扬体育精神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既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中国人饱满的体育精神。
赛龙舟活动通过组织比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参与者须合力划桨,协同整齐的节奏,以飞驰的速度划过河面。
龙舟的形象寓意着驱邪避病,也象征着团结和利益共享。
同时,赛龙舟还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赛,增进社交纽带,营造欢乐的氛围。
三、佩香囊——祈福除病佩香囊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一种特殊的香草装在小布袋中,佩戴在身上。
香草散发出的气味被认为可驱邪防病,并让人保持平安。
佩香囊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是考试还是生活中的困扰,佩香囊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安慰和依靠。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面反映民俗文化的镜子。
通过包粽子、赛龙舟和佩香囊等习俗,人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和被边缘化。
因此,了解和重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参与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智识。
同时,端午节也是我们与家人和朋友团聚、享受美食的时刻。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
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
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
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
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
《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孙思邈《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
”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曰“:此月畜药,以蠲除毒气也。
”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
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
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在门上悬挂艾菖,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
《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
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
《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缯”。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
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蜍“,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
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胥;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
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
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
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
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
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
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
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
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
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
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
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
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
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
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
“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
”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
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
1、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
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