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科学探究:(1)能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画出自然界中雨形成的简单图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雨、霜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具准备:装满水的杯子(每小组一个)、课件、烧杯、冷水、一壶热水、冷的玻璃片、冰块、不锈钢水杯6个、温度计、冰棒、照片、水槽。
六、教学设计:(一)导入1、同学们,去年冬天老师去看了一次冰雕展,拍回了一些图片。
(课件出示冰的图片)2、谁能说一说,冰是怎么形成的?(二)讨论交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1、谁能说一说,水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冰?学生自由回答、交流。
(板书)2、水冷却之后还会变成什么?水和冰雪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交流.3、在其他的季节,水还会变成什么?学生回答。
4、(1)除了这些,水还会变成什么?想一想,妈妈晾的湿衣服过一会就干了,水变成什么了?(2)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3)学生回答。
(板书)5、我为什么看不到水蒸气呢?咱们周围现在有没有水蒸气?小组交流、汇报。
6、师生总结:水蒸气像空气一样,它也包含在空气中,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它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回答。
7、师生共同小结:大自然中,洁白可爱的雪花、高耸的冰川、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露珠、美丽的云雾、悬挂在枝条上晶莹的雾凇、无声的细雨或是倾盆大雨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等等,它们都是水的化身,是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实验探究,认识雨、霜的形成。
1、在这些自然现象中,云和雨是最常见的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水杯、冰块或雪糕、杯盖或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以及湿抹布或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大自然不同形态的水。
(1)展示水的图片。
(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2)学生发言,教师帮助整理、筛选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1.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实验、交流。
2.研究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回答。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四、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
4.学生实验。
5.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五、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2.学生讨论:(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3.师生共同总结。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科学探究:⑴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⑵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⑷画出自然界中雨形成的简单图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教学难点是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要求: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3.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4.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一.探究空气中水的来源,认识水的蒸发现象1.水在自然界有三种状态:液体(水、雨、露)、固体(冰、霜、雪),气体(水蒸气、云、雾)。
云、雾、雨、露、霜、雪、冰就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空气中的水来自于(海洋、湖泊、植物、土壤中的水。
)2.看图片(自然界中蒸发的现象:晾衣服、海水蒸发、晒粮食、晒盐……),讨论:(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2)太阳照射水面,水会怎么样?天空中的云是怎么来的?(3)阅读资料,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小水珠,它在高空是云,在低空是雾。
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小结: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猜测: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组实验:①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有什么变化?哪个盘子里的水最先蒸发完?观察结果:看到大盘子里的水先蒸发完。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
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
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第一课时)本寨乡拉芒中心小学罗老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雨、云、雾、霜和露的模拟实验了解雨、云、雾、霜和露的形成缘故;2、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3、能针对现象提出科学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推理及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明白水在常态下有三种不同的形状;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3、会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4、明白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5、明白云、雾、雨、露、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看、留意周围事物的适应;情愿合作交流,尊重证据,能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体会大自然的奇异与漂亮。
教学重难点:重点:云、雾、霜、的成因。
难点:云、雾、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预备:方巾、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计、烧杯、火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喷水壶,里面所装的是什么?(板书:水)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供我们饮用,在擦玻璃的时候(朝着玻璃喷一下)也经常会用它。
大伙儿在哪里还见过水的身影?它们差不多上什么形状的?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认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水体(观看教材插图)1、这些差不多上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化身。
看到这般如此漂亮的化身,你们想说什么呢?是啊!我们不得不赞颂大自然的奇异与漂亮。
2、水我们都能看见吗?哎!刚才喷到玻璃上的水,你们看到它跑哪里了吗?没有看到啊?这不怪你们,因为你我之间就藏着许许多多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
3、刚才不依旧液体的水吗?是什么让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了呢?液体形状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状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板书:加热、蒸发、水蒸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奇异的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所发生的奇异的变化。
(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4、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水的化身中,像霜、雪、冰是固态形式显现的,而云、雾、雨、露则以是液态形式显现的,而当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显现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的。
【小学科学】2020最新苏教小学科学四上《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word教
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个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一、课程目标:1. 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3. 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装有水的容器、热水壶、冷水壶、温度计、盖子、托盘等;2. 实验材料:水;3. 录制好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提示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下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开水会沸腾,而冷水会结冰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2.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一:观察热水加热后的变化。
a. 学生们分组,每组拿到一个热水壶和一个温度计。
b. 先将热水壶中的水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c. 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并好好观察水的变化。
d.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二:观察冷水冷却后的变化a. 学生们将水装入冷水壶中,并测量初始温度。
b. 将冷水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水的变化。
c.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三:讨论水的三态变化a. 引导学生们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b. 学生们回答后,引导他们总结并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3. 温故知新(15分钟):回顾一下前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b. 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c. 什么是水的三态变化?4. 拓展应用(25分钟):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题:“如果把开水放在室外的冬天,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科学探讨:1.明白在科学探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搜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搜集能够有观看、实验等多种方式。
2.明白在科学探讨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归纳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说明。
3.明白在探讨进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讨者之间的彼此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转变。
3.明白水的冰点与沸点。
明白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取得美的体验,并用必然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进程与技术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觉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切身感受熟悉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转变,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1.明白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明白水的三态转变条件。
3.明白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转变。
2.感受物质的循环转变。
学习功效:估量学生能够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转变。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咱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现大自然中漂亮的水体)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3.看来,大部份同窗都专门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那个问题超级感爱好。
熟悉自然界中水的各类形态。
探讨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转变”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何时,什么情形下看见的?{霜在何时,什么情形下会显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何时能够看到云和雾主若是高度不同云是如何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教学资料范本2020苏教小学科学四上《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word教案(1)-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小学科学】20xx最新苏教小学科学四上《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word教案(1)【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1.造云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回答。
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加热后会发生的变化;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水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变化;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3. 学生学会合作并分享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滚烫的水和冷水、水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2. 学生准备:笔、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分成小组进行,每组需要用手指着水杯表面感受温度,猜测水杯里面的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通过感受和猜测,学生可以引发对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加热冷却现象。
让学生了解水加热后的温度会增加,水变热;当水冷却后,温度会降低,水变冷。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材料。
每组从水龙头里获得冷水和开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种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随后,借助计时器,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当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时,停止测量。
学生们可以用实验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温度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整理(15分钟):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图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水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学生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哪一种水加热速度更快?哪种水冷却速度更快?5. 实验报告(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实验心得等等。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水的加热和冷却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喝热水?为什么我们在夏天的时候愿意喝冷饮?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
(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
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
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
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
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
(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