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测量血压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6.76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目录一、测量体温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测量血压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五、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六、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七、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八、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九、鼻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一、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二、吸痰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三、床上洗头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四、床上擦浴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五、冷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六、热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七、约束带的使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八、危重患者翻身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处理流程十九、搬运和护送患者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口服给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一、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二、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三、静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四、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五、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七、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八、动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九、备皮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一、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二、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三、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四、造口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五、胰岛素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六、微量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七、输液泵使用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八、心电监护仪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九、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十、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一、测量体温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体温又称体核温度,是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
血压监护仪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引言血压监护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家庭的设备,用于监测人体血压的变化。
然而,使用血压监护仪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地使用血压监护仪,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规范。
常见并发症以下是使用血压监护仪时常见的并发症:1.皮肤刺激:长时间佩戴血压监护仪可能导致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
这可能由于材料过敏、佩戴过紧或长时间使用而引起。
2.压力损伤:过高的气囊充气压力或过长的充气时间可能导致组织压力损伤,特别是在血压监护仪长时间使用或误用的情况下。
3.误差结果:血压监护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设备质量、使用方法和环境条件。
不正确使用血压监护仪可能导致误差结果的产生。
预防与处理规范为了预防并应对血压监护仪使用时的常见并发症,应注意以下规范:1.选择合适的血压监护仪:在购买或使用血压监护仪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经过认证的产品。
避免使用过期或未经验证的设备。
2.调整气囊充气压力:确保气囊充气的压力适中,避免过高或过低压力的使用。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嘱,调整充气压力以避免压力损伤的发生。
3.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血压监护仪的正常工作状态,包括充气压力、传感器精度和电池电量等。
任何异常应及时修复或更换设备。
4.正确佩戴与使用:佩戴血压监护仪时,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或不适。
同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血压监护仪,避免误操作引起误差结果。
5.加强维护与清洁:血压监护仪应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清洁,以确保长期可靠使用。
根据制造商的建议,保持设备清洁、干燥和存储在适当的环境中。
结论血压监护仪在临床和家庭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一些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需要遵循预防与处理规范,并选择合适的血压监护仪。
这将有助于确保使用血压监护仪的安全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监测和管理血压变化。
以上是关于血压监护仪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的文档。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一)血压测量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血压高估/低估】1、血压计的高度、上臂的位置应与心脏的高度相同:若血压计的高度高于心脏,则血压值偏低。
血压计的高度低于心脏,则血压值偏高。
高度每相差1cm,血压值将相差0.7㎜Hg。
如果上臂位置低于右心房水平,可使收缩压和舒压增高;反之,如果上臂位置高于右心房水平,则使收缩压和舒压降低。
2、血压计袖带的宽度应以上臂围长的二分之一为宜:血压计袖带过宽,压力降低,使收缩压值偏低;袖带过窄,压力升高,使收缩压值偏高。
3、血压计袖带的高度:将袖带至于肘关节上2-3㎝,袖带气囊的中央部置于肱动脉处。
听诊器放在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注意听诊器不应与袖带相互挤压。
因为互相挤压会产生杂音,影响测量时的听诊效果。
4、系血压计袖带的松紧度应以可以放入2-3个手指头为宜:血压计袖带系得过松,难以阻断血流,使血压值偏高;血压计袖带系得过紧,则可使血压值偏低,并且因为静脉也同时受压,引起前臂淤血,影响搏动音的读取。
注意袖口不可禁锢上臂。
5、充放气系统:测量血压时袖带逐渐充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至少再升高20㎜Hg,放气速度应均衡。
放气的速度以每次血管搏动水印下降2㎜Hg为宜。
放气太慢则使前臂淤血,造成舒压读数增高。
放气速度>2㎜Hg/s时,测得的收缩压偏低而舒压偏高。
当心率很慢时推荐放气速度为2-3㎜Hg/s。
6、为获取准确的血压读数,应“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在测量完一次血压后,应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两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
若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压读数相差大于5㎜Hg,则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皮下出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1、血压计的袖带不宜系得过紧:因为患者有出血倾向,若患者的血小板在3-5万/μl时可造成皮下出血。
2、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等,及时更换测量部位。
(二)冰袋冷敷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皮肤冻伤1、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冷敷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和合作。
血压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血压监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监护的准确性,我们需采取预防措施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以下是血压监护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的流程:1. 预防措施- 确保选择合适的血压监护装置,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监护需求;-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包括洁净皮肤以及确保患者舒适;- 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要求,减少感染的风险;- 为患者提供适当的解释和指示,以增加其合作度;- 定期检查血压监护装置的压力传感器和连接管路的完整性;2. 预防并发症2.1 皮肤损伤- 选择合适的监护位置,避免压迫过多或损伤皮肤的情况发生;- 定期检查监护位置的皮肤,如发现红肿、疼痛或破损,应立即更换监护位置;- 注意给予适当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2.2 感染- 采用无菌操作,并确保监护装置及接口的清洁;- 定期更换连接管路、盖帽和监护装置,避免陈旧及污染的情况发生;- 充分洗手和戴手套进行操作,减少感染的机会;-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2.3 不适或疼痛- 监测患者使用血压监护技术过程中的不适感;- 尽量减少操作时间,并确保不会过度紧缩或不适宜的压迫;- 建议患者配合呼吸和放松身体,以减轻不适感;3. 处理流程3.1 皮肤损伤处理- 如果发现监护位置的皮肤红肿、疼痛或破损,应立即停止使用该位置并更换到其他合适的部位;- 清洁和消毒监护位置,观察和处理任何感染迹象;- 与相关医务人员共同商讨可能的治疗方案;3.2 感染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给予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更换血压监护装置、连接管路、盖帽等;- 建立并随访感染处理效果;3.3 不适或疼痛处理- 确认血压监护装置的正确位置,并调整合适的紧缩程度;- 提醒患者配合呼吸和放松身体,以减轻不适感;- 如有必要,可考虑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物;通过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我们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血压监护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监护的准确性。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得预防与处理规范一血压测量法常见并发症得预防与处理规范【血压高估/低估】1、血压计得高度、上臂得位置应与心脏得高度相同若血压计得高度高于心脏则血压值偏低。
血压计得高度低于心脏则血压值偏高、高度每相差1cm血压值将相差0。
7㎜Hg。
如果上臂位置低于右心房水平可使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反之如果上臂位置高于右心房水平则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降低。
2、血压计袖带得宽度应以上臂围长得二分之一为宜血压计袖带过宽压力降低使收缩压值偏低袖带过窄压力升高使收缩压值偏高。
3、血压计袖带得高度将袖带至于肘关节上2—3㎝袖带气囊得中央部置于肱动脉处。
听诊器放在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注意听诊器不应与袖带相互挤压。
因为互相挤压会产生杂音影响测量时得听诊效果。
4、系血压计袖带得松紧度应以可以放入2—3个手指头为宜血压计袖带系得过松难以阻断血流使血压值偏高血压计袖带系得过紧则可使血压值偏低并且因为静脉也同时受压引起前臂淤血影响搏动音得读取。
注意袖口不可禁锢上臂。
5、充放气系统测量血压时袖带逐渐充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至少再升高20㎜Hg放气速度应均衡。
放气得速度以每次血管搏动水印下降2㎜Hg为宜。
放气太慢则使前臂淤血造成舒张压读数增高。
放气速度2㎜Hg/s时测得得收缩压偏低而舒张压偏高、当心率很慢时推荐放气速度为2—3㎜Hg/s。
6、为获取准确得血压读数应“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在测量完一次血压后应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两次血压读数得平均值、若两次测量得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大于5㎜Hg则间隔两分钟后再测量一次然后取3次读数得平均值、【皮下出血】对于有出血倾向得患者1、血压计得袖带不宜系得过紧因为患者有出血倾向若患者得血小板在3-5万/μl时可造成皮下出血。
2、密切观察皮肤得颜色等及时更换测量部位。
二冰袋冷敷法并发症得预防及处理规范皮肤冻伤1、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冷敷得目得与方法取得同意与合作。
中心静脉压测定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空气栓塞原因:1、延长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严密。
2、未及时关注莫非氏滴管水柱下降情况。
临床表现:患者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患者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
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
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预防:1、测量过程中注意检查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
2、及时关注莫非氏滴管水柱下降情况。
处理:1、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3、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2、导管堵塞原因:血液凝结。
临床表现:输注液体滴速缓慢或滴注停止,或无法从静脉导管内抽出回血,冲洗导管有阻力。
预防:1、测量前后规范执行冲管和封管技术。
2、发现管腔内有回血时应及时处理。
处理:1、检查导管有无打折或脱出,排除机械性堵管。
2、发生血液凝结性堵管,可用5000u/ml尿激酶进行管内溶栓。
3、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1、医护人员因素,未规范执行手卫生、肝素帽和连接口消毒不彻底,不规范地冲管和封管。
2、患者自身因素,如免疫力低下,现存有或潜在感染者,有严重的合并症,营养障碍者。
临床表现:血流感染时出现发热(以弛张热或间歇热多见)、寒战、头痛、背痛、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1、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操作。
2、测量后更换肝素帽。
处理:1、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根据是保留导管还是拔除导管的不同进行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2、一旦确定导管相关性感染,遵医嘱拔除导管。
生命体征测量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体温监测1.汞中毒(1)发生原因①体温计质量不符合要求,有破损;②患者在测量体温时不慎将体温计损坏;③护士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不正确。
(2)临床表现①咽部肿痛、流涎、口渴、腹痛、腹泻等症状;②严重者出现呕血、便血;③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缩小、听力减退等。
(3)预防措施①在测量体温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止口温测量;腋下测量时,应有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4)处理措施:如将水银误服,应立即采取防汞中毒的措施,如口服蛋清或牛奶,病情允许嘱患者食粗纤维食物,促进水银的排出。
2.皮肤损破(1)发生原因①体温计质量不符合要求,有破损;②患者在夹体温表时用力不当或夹放位置不合适;③测量腋温时卧位方法不正确;④插入肛表时用力过大。
(2)临床表现:皮肤有划痕、戳伤。
(3)预防措施①在测量体温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②测量腋温时前臂屈肘过胸。
体温计水银段在腋窝深处,过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量腋温;③测量体温时,夹体温表的肢体保持不被受压;④插入肛表时动作轻柔,为小儿插入肛表时护士应守护在床旁并用手扶托体温计,防止掉落或折断。
(4)处理措施: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及时清理破损的体温表碎片,处理残留在现场的水银,严密观察皮肤变化,做好记录。
二.脉搏测量测得数据失真(1)发生原因①患者在测量脉搏前30min有剧烈运动;②测量手法不正确:③测量时间不足;④选择患侧上肢测量脉搏。
(2)预防措施①先休息30min后再测量;②操作者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脉搏混淆;③脉搏异常者,测量脉搏时应测1min,有些异常脉搏在1mim内仅出现1次,如采用15s乘4的方法测量,可能会遗漏不太频发的不整脉;④患侧肢体麻痹血液循环不好可能会导致测量值出现误差。
(3)处理措施:休息30min后再测量,操作者用示指、中指、无名指诊脉,出现脉搏异常者,测脉搏大于1min,做好记录。
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目录一、测量体温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测量血压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五、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六、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七、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八、口腔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九、鼻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一、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二、吸痰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三、床上洗头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四、床上擦浴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五、冷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六、热敷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七、约束带的使用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十八、危重患者翻身并发症的预防及时处理流程十九、搬运和护送患者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口服给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一、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二、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三、静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四、雾化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五、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七、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八、动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二十九、备皮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一、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二、腹腔引流管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三、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四、造口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五、胰岛素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六、微量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七、输液泵使用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八、心电监护仪使用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三十九、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四十、气管插管术后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一、测量体温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体温又称体核温度,是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