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白杨的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11
《白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教案篇一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
(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
(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
(出示小黑板)(点人读)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人教版)五年级课文《白杨》优秀教案(人教版)五班级课文《白杨》优秀教案导语:《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白杨》优秀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板书:白杨)学习了生字和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先后顺序划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
大家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沟通一下。
学生边回答老师上依次出示:出神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
先看屏幕,然后再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请每个学习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沟通。
每个学习小组练该对话.(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
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
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自由练读。
齐读。
看屏幕。
老师叙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坚持、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通过组词、造句等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要求学生在家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掌握。
(2)选择一个生字词,运用到一篇小短文中。
2. 拓展作业:(1)邀请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
(2)学生可以进行绘画或写作,表达对大自然的美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如坚持、勇敢面对困难等。
每组选一个主题,并进行分享。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快快拿去用吧!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小学课文《白杨》教案设计优秀17篇《白杨》教案1具体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全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
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白杨》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文本及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 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2)引入课文《白杨》,简介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白杨树来表达主题的。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子,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情感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小白杨》或展示白杨树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讲解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如白杨树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描绘方式等。
归纳总结:总结归纳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会。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朗读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作业批改、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⑴认读生字词: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晰()介()疆()析()价()僵()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白杨》教案有关《白杨》教案合集六篇《白杨》教案篇1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
”画出重点词语。
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一)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2.白杨树很直(二)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精神。
1.()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2.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白杨》教案6篇白杨课文教案下面是收集的《白杨》教案6篇白杨课文教案,供大家赏析。
《白杨》教案1【教学目的】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板书课题:白杨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段: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3、理解4~12自然段: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四、作业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
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1、自由度课文分段。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人教版教案两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人教版教案两篇《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
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
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和启发。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析、读、悟” 三步教案设计及说明(通用15篇)《白杨》“析、读、悟” 三步教案设计及说明篇1【教学要求】1.使同学熟悉白杨的特点,教育同学学习建设者那种喜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同学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同学查字典自同学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父亲对孩子叙述的那段话。
【课时支配】两课时。
【教具预备】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同学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2.导语。
3.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1)老师范读。
让同学思索: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争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发现白杨引起了谈论的事。
4.同学自由读课文,自同学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同学相互沟通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老师作重点指导)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留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摩挲”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楚: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可举出反义词(清楚—模糊),近义词(清楚—清晰,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
指导同学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同学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同学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争论,然后沟通。
(老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树的。
)(2)争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案1 第二课时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老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着学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答复〕生:在通往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快乐地坐下〕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考虑价值。
〔师副板书:表白?〕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
〔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场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
〔板书:写法?〕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老师板书:特点〕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
〔板书:环境描写?〕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二、展学评导定教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相信通过我们深化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
白杨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懂得白杨树象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抽象的句子。
2. 体会白杨树象征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1.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
1.3 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语气、情感。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趣味性。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4.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4.2 学生讨论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教师指导。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六、课堂拓展:1. 学生展示与白杨树相关的诗歌、故事等,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小练笔,可以是作文、绘画或其他形式。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九、评价与反馈:1. 学生互评: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爱和牺牲精神,培养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白杨》是一篇描写父母爱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和父母在白杨树下度过的时光,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2 课文结构: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回忆、描写、对话和结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如父母的爱和牺牲精神。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父母的爱的表达方式。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白杨树的照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使用互动式白板,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方便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采用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评价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学生能够写出有深度和感受的作文,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白杨》的背景和作者。
课文《白杨》教案课文《白杨》教案「篇一」【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
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
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
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⑴你们看到了什么?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提出以下要求: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检查自学情况: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
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语文课文白杨的教案关于语文课文白杨的教案语文教案-白杨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2)反义词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精壮(细小)消失(出现)(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
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
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
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
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
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
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
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这一点是他希望的。
因此他很欣慰。
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说得好。
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
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
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
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
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
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