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9.14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浙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建筑传统。
在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融合了山水自然以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从空间布局、材料使用、装饰艺术、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空间布局方面1. 骑楼式布局:在浙江地区的市区或商业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骑楼式布局,即在一层民居的门厅前设置一排悬挑式的廊道,从而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
骑楼的设置不仅使得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方便人们在下雨天进出房屋。
同时,在骑楼下方开设店铺,也可以增加房屋的商业价值。
2. 坊制布局:在乡村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的坊制布局,即把若干房屋砌成一排,形成一条街巷。
每个房屋之间有一条小巷相连,巷子两旁的房屋都开设房门。
坊制布局不仅方便村民居住,也方便繁荣村镇的商业活动。
3. 开敞式布局: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民居建筑中,采用开敞式布局,即在房屋中央设置庭院,房屋面向庭院开放。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融合。
二、材料使用方面1. 石木结构:浙江地区的山地居住条件恶劣,常常受到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在古代,人们采用了石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以提高房屋的抗震和防水能力。
2. 砖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在宋代,砖木结构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主流。
在砖木结构下,房屋的更换和维修也变得更加容易。
3. 素色瓦片:在屋顶上,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采用的是素色瓦片,常常是灰色或者深色的。
这种瓦片颜色简单,不会显得过于耀眼,也不会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感。
三、装饰艺术方面1. 南屏风:南屏风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特殊装饰件。
通常是石雕或者木雕的,用于屏风与房间之间的隔断。
南屏风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工艺,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猫眼门:猫眼门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特色,即门上设有小窗户,窗户形状呈长条状,如同猫眼一般。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
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浅谈ArtDeco建筑形式风格特征引言在城市结构和建筑风格进行不断变化的背景下,ArtDeco风格却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而从建筑风格特征的角度进行ArtDeco建筑形式的解读,则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认识这一建筑风格,继而完成更优秀的建筑的创造。
因此,有必要对ArtDeco建筑形式的风格特征展开探讨,以便更好的促进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ArtDeco建筑形式风格概述早在上世纪20年代,ArtDeco风格就在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展览会上出现。
实际上,ArtDeco一词就来自于这次博览会的名称。
而直至60年代,ArtDeco 才奠定了其艺术风格的地位,在西方的各大都会风靡一时。
当时,美国权威性《韦氏词典》将其定义成一种具有大胆轮廓、几何形体和阶梯状造型特点的设计风格。
而从20世纪到现在,ArtDeco建筑形式风格一直贯穿于建筑的发展。
在2006年,中国居住建筑引进了ArtDeco风格,并获得了市场的追捧[1]。
而在21世纪的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利用石材进行装饰的经典ArtDeco出现的同时,一些如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楼的新形势的ArtDeco建筑也得以出现。
不同于传统的ArtDeco建筑,新的ArtDeco建筑形式不仅进行了传统风格的延续,还利用新材料和建造技艺进行了新概念的诠释,继而形成了新的ArtDeco建筑形式風格特征。
二、ArtDeco建筑形式的风格特征初讨(一)拥有精致细部特征一直以来,装饰都是ArtDeco建筑形式的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通过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提取出来,ArtDeco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建筑装饰风格。
而在评判ArtDeco建筑装饰时,则可以用“精致”一词。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ArtDeco建筑形式,都是利用当时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古典的手工艺完成装饰的加工制作的。
但相较于20世纪的ArtDeco装饰,21世纪的ArtDeco装饰则更加精致。
不同于过去的机械加工,现代建筑装饰可以利用现代化工业技术手段进行装饰的加工制作,继而使建筑建造的速度和精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文章编号:1672-4011(2008)06-0094-02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张文君(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设计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整体设计手段综合处理构成城市物质基础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使用功能、环境布局、空间结构和建筑艺术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T U-023 文献标识码:B城市设计是发展中的一种边缘性新兴学科。
它对改进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城市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给城市规划、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使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更成熟,理论更丰富。
城市设计创造了城市特色,体现了规划设计的韵律。
城市特色是指城市在发展和建设的长河中,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探索、总结,不断深化和提炼所表现的城市的固有特点和个性。
通过构成城市物质基础各要素的体与态的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城市特色在于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经通过城市设计才得以体现。
城市设计从宏观上创造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建筑设计从微观上表现城市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别出心裁的城市设计和完美的建筑设计三者融合为一体,才能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风土民情的城市特色,才不会使城市建设相互拷贝,才能避免城市被人为复制,才能造就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特色。
作为一名城市建设工作者,我结合二十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县城市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期望我们的城市政府和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们能够高度关注这个问题,重视城市设计,弘扬城市特色。
1谨访“城市特色危机”长期以来,广大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者们一直致力创造社会主义城市的新特色,城市建筑的新风格。
近年来,全国上下正掀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
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规划、设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城市规划作品和建筑设计作品。
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浪潮中,城市规划的设计与管理工作都跟不上城市开发建设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浅谈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独特而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
城市也不例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风向标,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名片,也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1]。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原先的高速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高楼林立,城市景观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
于是,反映城市特色、展现不同城市发展风貌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路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因此,就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显示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体现这座城市的人文、社会、自然特色就显得越发重要。
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内容城市特色不可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城市规划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应该是建立在对整座城市本质内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
具体而言,涉及到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有:1.1城市地域环境特色城市特色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这些地域环境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进而逐渐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具有显著的地域环境特色,在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将城市地域环境特色考虑进去。
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辖区内的小岛、河流链接起来,充分利用境内大量的河道运河,离海边浅滩较近等优势,逐渐发展成如今享誉世界的岛城(120多座)、水城(117条河道)、桥城(400多座桥梁)等极富地域环境特色的城市。
1.2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沙里宁。
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必然包含这座城市的人们所创造出的或者正在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集合,并将其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予以了人格化表现出来。
很显然,随着过度追求GDP、经济的增长,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没有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正在失去了反应城市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1.3城市经济特色城市经济是反应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与城市的环保、生态、交通以及市民的生存空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在保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又能很好的做到各个方面的平衡,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能源短缺等等问题。
厦门建筑浅谈——论厦门建筑的四大特色厦门的建筑受它的历史所影响: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这期间各国纷纷涌进厦门,兴建领事馆、教堂、学校、别墅等。
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对厦门的现存建筑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
厦门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魅力,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如果说红砖民居、“嘉庚风格”建筑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鼓浪屿的欧陆建筑和厦门的骑楼,则体现着异域建筑风格的光彩。
一、欧陆建筑欧陆建筑大都位于鼓浪屿上,因为当时时间紧,不了解所见的建筑,然后查了一下鼓浪屿的建筑。
——“上了鼓浪屿轮渡码头,沿鹿礁顶——福建路——鹿礁路——复兴路,折向漳州路,这是首选的线路;第二条是从晃岩路——笔架山顶,转入安海路——鼓新路。
”这两条线路可以观赏到鼓浪屿有代表性的欧陆建筑。
建于1844年和1870年的英领馆已被拆除,新建的楼宇没有原——日本领事馆旧址——美国领事馆旧址天主堂该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师设计。
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
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
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
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坛在北侧,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圣坛没有按照必须在东端的规定,而是放在北侧,主入口在南侧(南编东35度),带有一个钟塔。
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
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媚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
由于教堂占地面积较小,人口前有一个小型花园。
从总平面布局上看是比较随意的。
整栋房屋为砖石承重,翻修前为木结构楼板,外墙则为纯白色抹灰。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使得信息与文化的发展都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层次也不断的提升,对以往的建筑风格的欣赏角度和意境也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这趋势引导下,建筑设计风格与理念,也将由简单的满足安全、美观、舒适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提升为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引言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领域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逐渐体现出地方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城市建筑风格的不断变更,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化与科学化,体现现代人们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思想。
一、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可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方面。
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
建筑设计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风格虽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风格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又能影响文化、艺术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二、建筑设计风格2.1 简约明净的设计风格设计者们十分钟爱简约明净的设计风格,而这种风格通常用充满现代感的设计方法体现出来。
设计者们在准备设计时应注意:任何房子都有其特定的构造及不同的房子主人也有其不同喜好,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认知和准则硬塞给客户,更不能生搬硬套某种现成的设计成果。
浅谈现代城市与景观建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
的人口聚集地,它更是一个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
而城市的
各种景观建筑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息息相关。
现代城市的特点之一是高速度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人们对城市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注重对城市文化及景观建筑的重视。
城市景观建筑
的特点与城市诉求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城市景观建筑是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空间和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景观建筑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艺
术元素,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品位,使城市更加具有人文气息。
现代城市的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城市景观建筑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充分
体现科技、文化、环保、社会等因素,通过整合各种自然元素,保护自然资源,强化城市
景观建筑的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气息,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
代城市。
同时,在城市景观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必须注重城市的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
如在
设计公园、花园等景观建筑时,必须考虑到景观建筑的园林布局、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等,同时注重节能环保,提高城市可持续性。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南部的永定、鼓浪屿、南靖、泉州等地。
福建土楼是土木结构的建筑,一般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们的外墙受到了外力的磨损,而内部的墙壁却仍然坚固。
在福建土楼中,人们可以看到木结构、砖石结构、灰泥和芦苇的结构等多种建筑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土墙厚实福建土楼的土墙一般要有好几米的厚度,厚实的土墙使这些楼房极为坚固,并且保持了均衡的温度,这也是居民在严寒的冬季和高温的夏季都能够感觉到凉爽舒适的原因之一。
2. 安全性高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一般是三至五层的建筑,采用稳定的承重墙和构件,不容易受到地震等天灾的破坏。
在古代,福建土楼的安全性也为人们所信赖,因此,土楼内也常常可以看到居民在战争或其他灾难时逃脱的遗留的许多武器和生活用品。
3. 装饰精美福建土楼的外墙和内部的土墙上都装饰有各种花纹、雕刻和浮雕,这些装饰往往非常精美,有的还有灯笼、绳子、盆栽等装饰物,让人感受到了福建土楼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另外,土楼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多艺术品,包括漆画、木雕、石雕等。
1. 四合院式四合院式的福建土楼是最普遍的形式,多数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周围修建了四条走廊和许多房间。
四个大约有7米长的走廊环绕在中心庭院四周,形成了四合院的布局。
而庭院中心地带则是用以聚合集体生活的固定场所,包括木室、花坛、象棋柜以及竹笆座、竹鸟之类。
2. 集成式集成式的福建土楼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城市,是几十座相连的土楼构成的中建筑风格。
集成式土楼内较为独特的是可以看到它的周围有一条巨大的城墙,里面的每间土楼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为了方便交流,这些土楼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
此类表现出来的形态有编号交叉式、重迭式、斜向式、环排式四种。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它呈现出的构造美是来自于工业化社会中缺失的手工艺的美丽线条,在福建土楼的内部外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魅力。
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一)地标性建筑的概念也称地标性建筑,也称“地标”。
标志性建筑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就像埃及巴黎埃菲尔铁塔、兵马俑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二)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因素地标性的建筑,起码以下几个前提要具其一:一是建筑高度,二是建筑规模,三是建筑综合素质远超行业标准或区域竞争对手。
简单地说,地标性的建筑(群)就是要做成“特色+精品”。
传统意义上往往将高层建筑看做是地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标建筑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一个优秀的建筑集群,只要其具有上述两种特质,也可成为地标。
地标性建筑应具备五大要素:外形、地段、技术、规模以及公众性。
第一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第二,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第三,产品技术含量要高,科技手段要先进,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一定的规模;第五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
地标性建筑范围不应仅限于单体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落都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三)具备哪些功能作为城市地标的建筑,应该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和发展定位,应该有机的融合到城市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风貌和发展的标志性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吸引眼球,在功能上应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它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功能:首先,它一定是一个“时尚策源地”。
“地标”性项目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策源地”,要看它是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是否给区域带来了活力。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一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福建土楼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南部的山区和沿海地区,是福建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倾注其中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一、土楼的特征1.建筑结构独特:福建土楼是福建传统民居的代表,它的建筑结构独特,是由厚实的土墙、木构架和青砖组成的。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土、石和竹木,这些材料都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因此土楼的建筑成本非常低廉。
土楼采用厚实的土墙,这种墙体具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效果,使得土楼在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2.外观独特:土楼的外观十分奇特,它呈现出圆形或方形的外形,表面平整光滑。
而土楼外部的涂料则采用特殊的油漆,这种油漆具有防水、防火、防腐的功能,使得土楼能够更好地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
3.内部结构合理:土楼内部结构非常合理,每一层楼都设有走廊,便于居民通行。
而大厅、庭院、楼梯等区域的设置也很科学。
尤其是土楼的楼梯设计独具匠心,既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又能起到防御和防盗的作用。
4.防御性强:土楼外墙浑厚,其上分布着枪眼、箭窗等防御工事,既能够抵挡外敌的入侵,又能够防范盗匪的打劫,可谓一举两得。
二、土楼的风格1.古朴典雅: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古代民居风情。
它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了福建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
2.民俗宗教特色:福建土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建筑中蕴含了众多的宗教符号和寓意。
土楼中的屋顶瓦片、门窗装饰、壁画等都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这为土楼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3.园林式布局:土楼的室内外环境都具有园林式的布局,使得整个土楼景色宜人。
土楼四周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幽静宜人的画面。
4.风水设计:土楼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讲究风水设计。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是福建省土楼群的代表,也是中华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就来浅谈一下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
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福建土楼建筑多为多层结构,通常为三层或四层。
它的外形庞大而坚固,整体呈圆形或方形。
土楼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多层环抱式的设计,底层为厚重的土墙,上层为木质结构。
楼顶还设置有护墙和巨石,以防止火灾和敌人的攻击。
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
它采用了一种叫做“压拱”的结构体系,即在每层楼的底部设置石拱,上层的楼板就可以直接压在石拱上,形成了坚固稳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承重,还能够有效地分散震动和抵御台风的袭击。
福建土楼还注重通风与采光。
土楼建筑的底层通常设置有许多门窗,以便通风和排水。
而上层的楼梯间和过厅也被巧妙地设计成受光充足的区域。
这种设计不仅使土楼内部的气候宜人,还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福建土楼的外墙还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壁画、浮雕和彩绘。
壁画主要以故事、人物和花鸟为题材,彩绘以瑞兽、花卉和山水为主题。
这些装饰丰富了土楼的艺术价值,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方面,它继承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色,同时融合了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建筑风格。
土楼的外观造型宏伟壮丽,富有华丽的装饰特色;内部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形成了室内装饰和生活方式的特色。
福建土楼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也是福建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通过福建土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与价值。
当下北方城市居住建筑的风格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大力发展,各地区的城市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迎着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人们在居住空间的建造构成模式上不断地探索,使北方居住建筑有了高速的变化。
为此,总结北方城市居住建筑在实践中形成的特点,探讨其发展方向,对北方城市建设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标签:北方城市;居住建筑;风格1、北方城市气候与建筑风格1.1气候影响建筑人类建造房屋是为了寻求舒适的内部居住环境,在各自然因素中,气候是影响和决定建筑风格最主要的因素,建筑形态中最为根本的部分是取决于它。
建筑结构、形式、墙体的围合和开窗洞口的大小等,差别可以说都取决于建筑所处地带气候环境的不同气候特征。
1.2北方气候特点北方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的特征是湿冷,它的形成的原因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系的。
北方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属于高纬度,冬季寒冷的主要原因就是纬度高。
所以北方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1.3北方建筑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是比较寒冷的地区,冬季寒冷时间长,夏季凉爽却时间段。
冬季预防寒冷是当地的首要问题。
北方民居的院落非常宽敞,能够充分接纳太阳辐射,提高室内温度。
房屋在院中分布分散且间距较远。
每栋房屋都可以受到阳光的照射,避免处于相邻房屋形成的投影中。
外墙厚实能起到保温效果。
同时院墙很低,朝南窗户多而且面积大,朝北窗户少且不经常开,这可以是室内在冬季获得较多的日光,避免冷风的侵蚀,从而起到保持室内温度的效果。
2、北方居住小区外部环境2.1绿化小品的使用北方地区因冬季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因此小区内设施、绿化园林配置应考虑冬夏两季用,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设计注意外部环境的营造,或多或少引入水体或大型喷泉,或仿照自然溪水,但这些水池到冬天大多不在使用,所以就要在设计的时候多加注意,改变其功能的单一性来形成新的景观。
一些园林小品的使用也应该考虑到冬夏两季使用。
在选择绿化植被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抄袭其他地区的绿化方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夏五花冬无绿,使整个环境失去生机。
浅谈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内容摘要:建筑风格是建筑体现的艺术特点,建筑的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前提下形成的,受建筑的思潮艺术流派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从审美心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的分析揭示了一定
时期的精神特征及表现。
分析了以先锋姿态出现的建筑形式雏形是如何完成其自身发展、成熟终至衰败的进程,力求探寻建筑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内在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建筑风格古典建筑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建筑技术
一般影响城市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二是地域自然地理条件;三是历史文脉、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四是时代功能的需求。
可概括为历史性、地方性、时代性和技术性。
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影响其形成的因素错综复杂,有社会政治、经济的自上而下的制约因素,也有群体、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自觉的美学追求自下而上的影响因素,甚至包括历史的偶然性。
下面从审美心理、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来探讨其对建筑风格形
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影响作用。
一.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
既然所有的建筑都依附于它的文化,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它所依附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有自己完整的指导思想体系、空间体系和构建体系。
1.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传统建筑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使建筑生成。
主要是在人、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生成和发展的。
2.传统建筑中的空间
中国的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有二:
(1)空间的不定义性;
(2)空间的序列性和流动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空间功能定义的不定性,既有着很好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又很方便建造。
是一种很成功的空间形态。
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
故宫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整体。
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且功能简单、灵活。
3.传统建筑的构建和营造
建构技术是现在的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差别最大的部分,古代中国的建构是很成功的,成功重要表现在建构的标准化和对材料性质的掌握。
从营造技术上看,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和施工上都是系统和规范化的。
首先是构件的标准化,构件的标准化,节省了建筑成本。
然后就是空间的标准化,空间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一个间字上。
所有的平面都是由间来组成,于是,在中国,历代帝王、将相、诸侯的建筑都有明确的标准,标准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在营造方面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同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
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相比明显不同。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特别重视“慎终追远”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
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中和、平易、含蓄。
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
藏族建筑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像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现代精神:
现代建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幻莫测的流行方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互通与学习,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各种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和数千年的顽强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建筑师的注意。
在中国延续不断的完整的文化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建筑像一条龙的图腾一脉相承,积淀成了自己宝贵的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不难发现传统中国建筑不论在意识还是形态中不乏我们所追寻的现代精神。
1.建筑的城市观和整体观
中国古代建筑大到一座宫殿、一条商业街,小到一幢住宅、一间小庙,都不单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北京的故宫是中国今日保留下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
在其近乎完美的轴线上,每一个宫殿和广场都成为一序列建筑艺术的节点和高潮,它们并不作为一个单独的建筑物置于城市中央,而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有机体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建筑集合。
而整个故宫连同它的城墙和街道已经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到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去了。
而北京的四合院则是以院落为中心的围合式布局的典型的代表。
2“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绝不是至高无上的和支配性的。
所以区别于西方的教堂,中国的房子是给“人”住的而不是给“神”住的。
所以,首先从尺度上,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超前的“人本”意识。
其次,在中国众多的哲学
体系中,节俭是通用的原则。
此外,古代建筑形式也体出了中国人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