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检测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951.50 KB
- 文档页数:39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经成为了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尽管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由于输血涉及到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接触,存在着潜在的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医生们在进行输血前往往会对受血者进行一系列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
本文将重点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HIV感染标志物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
HIV感染的受血者在接受输血之前必须接受HI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这项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或者核酸进行。
如果受血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那么这个受血者是HIV感染者,他在接受输血时就可能会传染HIV给其他人。
临床意义:HIV是一种会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一旦被感染,人体的免疫力将急剧下降,容易感染各种其他的疾病。
输血前的HIV感染标志物检测可以有效避免HIV通过输血传播。
2.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会导致丙型肝炎。
输血前的HCV标志物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或者RNA进行。
临床意义: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如果患者长期未得到治疗,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在输血前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避免通过输血传播丙型肝炎。
4. 梅毒抗体检测梅毒是一种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
输血前的梅毒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中的梅毒抗体检测进行。
临床意义: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如果长期不得到治疗,会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甚至死亡。
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可以避免通过输血传播梅毒。
5. 梭菌毒素检测梭菌毒素是一种由厌氧梭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肠胃道感染,导致肠炎。
输血前的梭菌毒素检测通过采集粪便样本进行。
临床意义:如果接受输血的患者在体内携带有梭菌毒素,那么在输血后有可能会引起肠炎,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感染风险。
在进行输血前,对献
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可以减少接收者暴露于潜在感染的风险,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的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
输血前对献血者进
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如果献血者出现阳性,说明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输血时需要
注意选择合适的血源,防止感染接收者。
3. 艾滋病毒(HIV)感染标志物检测:
艾滋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人体易受感染。
检测献血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标
志物,包括HIV抗体和HIV核酸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艾滋病毒,不宜作为
血液供体。
5. 疟原虫检测: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献血前进行疟
原虫检测,可以排除可能感染疟疾的献血者,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
7. 副丙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标志物检测:
副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种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检测献血者的副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包括副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EV)和副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副丙型肝炎病毒,不适宜作为血液供体。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临床检验是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患者的体液、组织或细胞的检测,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及健康管理。
常用检验项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血常规检验: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得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出血等情况。
2.尿常规检验:通过对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得尿液的各项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等情况。
3.血生化检验: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得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情况。
4.电解质检验: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电解质的测定,可以获得血钠、血钾、血钙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情况。
5.甲状腺功能检测: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用于发现和诊断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6.凝血功能检测: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凝血因子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用于发现和诊断患者的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倾向。
7.乙肝病毒检测: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测定,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
8.HIV检测: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测定,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HIV病毒,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患者的HIV感染。
9.癌症标志物检测: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并且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病情以及疗效。
10.扩展筛查: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或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发现患者潜在的遗传代谢病或染色体异常,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以避免发生严重的疾病或畸形。
以上仅为常见的一些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实际临床上还需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检验项目。
HIV测定(ELISA法)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原理(ELISA)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标本中的HIV(1+2)型抗体的测定,用于HIV感染的辅助诊断,抗HIV药物治疗的效果的监测。
2、原理采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预包被高纯度基因重组HIV(1+2)型抗原,可与标本中的抗-HIV抗体反应,加入HRP标记HIV (1+2)型抗体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然后加入TMB底物产生显色反应。
通过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根据OD值判断HIV抗体的存在与否。
3、性能参数灵敏度高(0.5ng/ml)4、标本要求(1)标本类型:血清,血浆。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不超过8小时,2-8℃不超过72小时,-20℃可长期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4)标本拒收状态:细菌污染,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5、容器和添加剂类型6、试剂(1)试剂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诊断试剂盒。
(2)试剂生产厂家: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包装规格:96T/Kit(4)试剂盒组成:①、HIV酶标板;②、HIV酶标试剂;③、HIV(1+2)型阳性及阴性对照血清;④、显色剂A液和B液;⑤、此外还有浓缩洗涤液、终止液、自封袋、封板膜、说明书等。
7、仪器设备:酶标仪:ZS板式,北京普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每年由计量单位进行一次校准。
洗板机:DNM-9620型,北京普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每年由国家计量单位进行一次校准。
移液器:上海求精,每年由国家计量单位进行一次校准。
8、校准程序9、操作步骤①、配液:将50ml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25倍稀释至1000ml备用。
②、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设阴性对照2孔、阳性对照3孔,空白对照2孔。
③、加样:分别在相应孔加入待检标本、阴性、阳性对照100μl,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急诊术前HIV抗体金标法快速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论证急诊术前HIV抗体金标法快速检测的必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DIGFA)即金标法和酶免疫(EIA)检测方法平行检测急诊术前患者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并对DIGFA技术参数进行评估。
结果急诊手术患者群中HIV 抗体阳性率为1.05%;抗HIV1/2 DIGFA试卡检测特异性为100.00%、灵敏度为80%,检测总效率为99.79%。
结论 HIV抗体金标法特异性、灵敏度、检测总效率等符合初筛要求,急诊术前采用金标法快速检测HIV抗体,可节省检测时间以赢得宝贵的手术时间,又可使医生在术中对可疑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医源性HIV感染概率。
【关键词】急诊处理;手术前;酶联免疫技术;免疫酸技术;HIV 抗体;实验室技术与方法当今艾滋病流行日益严重,感染率逐年增加,HIV感染已从高危人群即具有高度感染HIV危险行为的人群(如吸毒人群、商业性服务人群、男性同性恋人群等)向一般人群扩散[1]。
艾滋病的日益流行,已严重危及医护工作者自身健康,它也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降低医源性感染概率,保护医护工作者自身健康,全国各地的医院纷纷开展对术前患者HIV抗体检测,但绝大部分都采用酶免疫(EIA) 检测方法。
该方法结果稳定,但由于检测时间长,满足不了急诊手术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院从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DIGFA)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HIV测定,15min内即报告初筛结果。
此法的启用,节省了检测时间,赢得手术时间,深受临床好评。
为论证急诊术前HIV抗体金标法快速检测的必要性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采用金标法和酶免疫检测方法平行检测475例急诊术前患者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抗2HIV1/2),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及对DIGFA技术参数进行评估。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均为于2005年1月1日~2005年8月10日就诊于我院急救中心,并经急救医生诊断,符合急诊手术指征施行急诊手术的患者,共475例。
18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影像与检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各种不良事件导致艾滋病的发生不断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2010年调查研究显示,HIV感染者达到1000万[1]。
这一数据表明,艾滋病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形势。
因此,检测HIV特异性抗体,了解HIV感染情况,以便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对1433例就诊人员进行HIV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0月对1433例就诊人员为研究对象,男869例,女564例,年龄10~85岁,就诊人员包括流动人口477例,娱乐餐饮业服务人员202例,吸毒人员112例,自愿检测人员279例,暗娼69例,其他294例。
均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
1.2 方法1.2.1 试剂与设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H I V (1+2)初筛试剂进行初筛检测,出现阳性反应时对标本用E LI SA 进行复查。
仪器采用美国B IO -RA D MO D E L1575洗板机和680酶标仪及配套软件。
1.2.2 方法 抽取检测人员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按照国家制定的《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
取ELISA试剂盒进行初筛检测,将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装有HIV1/2抗体检测板,用塑料吸管取70~90μL血清样本加入标本孔,20~30min观察结果。
初筛阳性者可用ELISA试剂盒再次进行复查,2次结果均为阳性或一阴一阳时送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WB)确认HIV。
2 结果2.1 HIV抗体阳性人群分布及检测情况1433例就诊患者共检出HIV抗体阳性88例,检出率6.1%。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1981: 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1983: 分离出艾滋病病毒: 法国巴斯德所1984: CD4 分子是艾滋病病毒的受体1987: 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 AZTCTL 抗HIV的作用1993: 艾滋病的二联治疗: AZT + ddI1996: HAART: 2 RTI + 1 PI = HAARTHIV辅受体: CCR5……….1997: 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艾滋病病毒的生物学特征:逆转录病毒球形或卵球形脂质双层结构直径100-200nm具有很强的变异性表壳蛋白糖化点多HIV高速复制(每天10-12亿个)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核酸的校读功能,使RNA转录为DNA时经常出现错误。
抵抗力较弱受存在形式的影响很大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0%漂白粉、0.5%来苏尔、0.5%甲醇、0.3%双氧水、35%异丙醇,2-10分钟对热敏感紫外线消毒效果不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性接触传播通过性交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影响因素:避孕套、频率、性伴数、方式、性病、HIV感染阶段、性别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母婴传播1/3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病毒传染给婴儿影响因素:母乳喂养、早产、阴道分娩、阴道冲洗等一般接触不传播:握手、共餐、共用办公用品等。
不经公共设施传播:马桶、电话、卧具、游泳池、公共浴池等咳嗽、打喷嚏不传播蚊虫叮咬不传播HIV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4周-3个月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前已具有传染性。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检出抗体这一段时间就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评估。
以下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HIV抗体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HIV。
临床意义是排除HIV感染者的血液,防止感染受血者。
2. 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丙肝病毒是导致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检测丙肝病毒抗体可以确定感染者,从而避免将感染者的血液输入给受血者,起到预防丙肝传播的作用。
3.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可以确定感染者,阻止梅毒的传播。
7. 猴病毒性猴B型(Herpes B)病毒抗体检测:Herpes B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原体,感染猕猴并可通过咬伤或划伤传播给人类。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erpes B病毒抗体,可以确定感染者,避免输送感染者的血液,预防Herpes B病毒的传播。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排除感染者的血液,确保输血安全,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通过对HIV、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乙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HTLV、Herpes B病毒和CMV等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避免将感染者的血液输入给受血者,保护受血者免受感染的风险。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或净化血液。
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传染病的传播。
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通常包括以下8项指标:愈合医生、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体、风疹病毒特异抗体和梅毒感染。
愈合医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输血前检测这一指标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避免细菌感染的传播。
抗HIV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
如果输血前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HIV感染,这时候就不能进行输血,以防止病毒传播。
第五,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B型肝炎感染。
B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B型肝炎感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传染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传染风险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严格执行。
HIV检测“窗口期”及其临床意义
“窗口期”的含义是指HIV感染者对HIV病毒作出的免疫反应,即体内产生HIV抗体所需要的时间。
学术上又叫“血清阳转”(seroconversion)。
解放军304医院皮肤科仇萌
在窗口期,虽然HIV感染者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可能已经有很高浓度的HIV,但血液内没有HIV检测实验所能测出的抗体。
以下是美国CDC(疾控中心)关于窗口期的说法:
“一般来说感染HIV后的3个月内会产生抗体,但一些人也可能需要6个月”。
美国CDC的这个窗口期3至6个月的定义已被普遍应用了很多年。
这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大部份人来说,窗口期常规说法是3个月,但许多人3到4周后即可检测出抗体,
●而极少数人(仅发现过几例)要6个月才产生抗体。
●你可能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就急于做检测,你可能想知道:我不等3个月能检测吗?如果检测,比如说6周,准确度会怎么样?
很遗憾,我们不是很清楚。
虽然有些人3至4个星期就可能检测出来,但是这个时期检测的阴性结果我们却完全不能判断其准确性。
试想一下:如果你6周检测结果是阴性,你会相信这个结果吗?你的焦虑会因此减轻吗?如果你希望这样,那就相信这个结果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而且是必须的,就是你到3个月时必须要复查。
有些医疗或疾控单位可能会要求你在6个月时做复查,那是再一次确认。
虽然HIV在窗口期不能被检测出抗体来,但这个时期HIV仍能传染。
事实上,HIV感染者在这个时期(刚刚感染HIV后的时期)通常是最具感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