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用药规律[业界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15
伤寒论用药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作为中医学的瑰宝,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用药总结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学者提供参考。
一、药物分类伤寒论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草木药:包括麻、桂、辛夷、防风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甘甜、温和平和的作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
2.虫类药:包括蜂蜡、寸啄石、鬼箭羽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粘滞、清热的性质,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阴病证。
3.介类药:包括介壳、猪肤、犬骨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辛涩、温厚的特点,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4.鱼类药:包括鲈子、鲤鱼子、狗宝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平、咸寒的性质,属于平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证。
5.矿物药:包括礞石、皂矾、禹余粮等。
这些药物具有咸寒、苦燥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证。
6.皮类药:包括蝉蜕、胡麻、蛇蜕等。
这些药物具有甘寒、辛平的特点,属于清调之气,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
二、药物性能特点伤寒论对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中医药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以下是一些药物性能特点:1.辛夷:辛夷苦温,具有发散风寒、祛除外感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2.桂枝:桂枝甘温,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病证、关节痛、供血不足等病症。
3.防风:防风辛甘,具有祛风胜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等病症。
4.甘草:甘草甘平,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喉痹、疮疡等病症。
5.大枣:大枣甘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心悸失眠、虚寒痢疾等病症。
6.生姜:生姜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泄泻等病症。
7.附子:附子辛热,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止痛的功效。
伤寒用药经验总结一、引言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
在临床治疗中,经验丰富的医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用药经验,本文将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常用药物1. 中药(1) 清热解毒类•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作用。
可用于伤寒初起,症状较轻,伴有腹泻、口渴等症状的患者。
•葛根:具有解热降温的功效,可用于高热不退的伤寒患者。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可用于伤寒患者的喉咙红肿、咽痛等症状。
(2) 补气养阴类•人参:具有补气、益阳的作用,可用于伤寒患者体力消耗过多,出现神疲乏力等症状。
•麦冬: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伤寒患者口干、舌苔薄白等症状。
2. 西药(1) 抗生素•青霉素:广谱抗生素,对伤寒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伤寒菌的抗菌作用较强,但易产生耐药性。
(2)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可用于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用药经验1. 个体化用药伤寒病情复杂多变,患者的体质、年龄、临床表现等各方面情况各异,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例如,对于体力消耗过多、出现乏力疲倦的患者,可使用人参等补气药物;对于高热不退的患者,则可使用葛根等解热药物。
2. 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伤寒时,常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例如,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联合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观察治疗效果治疗伤寒的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如果在用药的初期没有明显效果,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体重、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四、总结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对于伤寒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伤寒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个体化用药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谈《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伤寒论》是中国古典医学的杰出代表性著作,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阳明经典中医论著,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可以被称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阳明凭借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医病之祖”,《伤寒论》也被称为“中医学之父”,其内容主要涉及十二经脉理论、脉象诊断法和病因诊治法。
在《伤寒论》中,给出了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君臣先后、疏密适宜、虚实相间、老少别用”,这就是《伤寒论》用药的基本规律。
一、君臣先后。
君药是指清热解毒、行气固表等方剂,其药性较重,有利于治疗疾病,但也有可能伤害身体的可能,因此,应该小心用药。
臣药是指活血化瘀、固精填肺、消胀止痛等类药性轻、作用强、安全可靠的药物,在疗效确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臣法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治疗的进行。
二、疏密适宜。
自古以来,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药不离口,主治趋利避害”,即药物用量要适中,药剂宜剂量轻,避免过量用药,以免伤害身体。
《伤寒论》在用药时,也强调疏密适宜,即药剂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强调适可而止,即不要过量用药,以免造成非订药物之害。
三、虚实相间。
在用药时,一方面,应根据病因治疗疾病,以实疗实,辅以虚疗虚;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病情,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穴位微刺激、苦药用药等特殊方法,使疗效更好。
四、老少别用。
在采用治疗手段时,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病人的恢复,应该采取老年人和儿童所适用的药物,以免使用的药物对老年人或儿童不利,产生不适反应等情况。
《伤寒论》认为,医治疾病须根据病症的不同,按不同的原则而定,用药必须遵循以上的基本规律,这是保证治病效果的重要前提。
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才不会误伤身体,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伤寒论》服药规律浅议服药方法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疗效。
笔者对《伤》中服药规律略作探讨如下。
一、根据病位1.病在表分服三次风寒犯表,邪正相争,引起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证,理应“汗而发之”。
但汗出必须有度,若汗出不彻,阳气怫郁闷不得越,不仅表邪不解,还可内传阳明,若汗出过多,病必不除,甚至亡阴伤阳,故掌握发汗之度甚为重要。
因此,仲景治疗表证的方剂多分三服。
一服汗者,止后服;再服不汗者,可缩短给药时间。
如桂枝汤方后注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
”其意义不仅使药力接续,更重要的是便于控制给药时间和剂量,使之既能达到汗出病愈之目的,又不致过汗伤正。
其他治疗表证的方剂,均可仿此服法。
2.病在里权宜变通里证范围广,变化大,结合辨正斟酌权宜服药。
如阳明经证宜每日三次,连续服以折其盛热,白虎汤即用此法;太阳病脾胃功能不健,药物吸收减少,宜昼夜连续服药,如理中丸昼三四夜二副服,桂枝汤昼二、夜一服均属之。
3.病在上多次少量病在上是指胸膈以上部位。
仲景治疗咽痛的苦酒汤、半夏汤均少少含咽服,猪肤汤温分六服,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的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皆属之。
多次少量服药能使药力持续作用于上焦。
4.病在下少次多量病在下,是指心腹以下部位。
如四逆汤、白通汤等治疗肾阳虚衰皆分两次服,干姜附子汤治疗肾阳暴伤则顿服。
少次多量能使药力迅速作用于下焦。
二、根据病情1.病急者顿服病情危急,宜大剂顿服,以抑制病势。
如由于汗下失序,是肾阳骤虚,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之证,因病情发展迅速,常为虚脱之先兆,故急用干姜附子汤“煮取一升,顿服”,以救欲脱之阳。
病缓者常服证情轻缓,病程较长,无急剧变化者,可按常规的方法,分服三次,〈〈伤〉〉中有68方用此法,占全篇方剂二分之一以上,可见为常规服药法。
《伤寒论》制法组方规律作者:taishanym仲景之方以组方严谨、配伍精当、药少效宏而称雄于世,被誉为“方书之祖”。
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3首,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无处不体现辨证论治精蕴。
其立法,“法内有法”,层次分明;其制方,“方外有方”,多样灵活。
方从法立,法由方定,有常有变,交融错构,演绎并编织出一幅变幻无穷的中医治疗图谱。
深入探寻《伤寒论》组方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冀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1 法内有法仲景立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俱备。
各经病证皆有常法。
如太阳病之汗法、阳明病之清下法、少阳病之和法、太阴病之温法、少阴病之补法、厥阴病之寒温并用法等,为六经病证主证主因而设。
由于患者质有强弱,病有兼挟,症有轻重,势有缓急,位有偏颇,则论治有别。
1.1 汗法为表证而设,由于各自情形不同,而呈现峻汗之麻黄汤,取汗之桂枝汤,小汗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层次之变。
若兼清里热有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兼和解有柴胡桂枝汤,兼温里有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兼利湿退黄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2 下法为阳明腑实证而设,根据病情偏重及轻重不同,有峻下之大承气汤,轻下之小承气汤,缓下之调胃承气汤,润下之麻子仁丸,导下之蜜煎导、土瓜根导、猪胆汁导。
由于兼挟有别,又有下瘀血的抵当汤、桃核承气汤,下水饮的大陷胸汤,下燥屎的大承气汤,下热结的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退黄的茵陈蒿汤。
1.3 和法和者,调和之意,有和少阳的柴胡汤系列,和气机的四逆散,和营卫的桂枝汤,和表里的桂枝人参汤、柴胡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阴阳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协调阴阳、防其格拒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和寒热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和虚实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6月第32卷第3期★王翔** 黄金玲施慧(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遣方用药规律,胃病的条文及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伤寒论》中涉及脾胃病条文为116调治多采用和法与下法。
所用61首方剂药味精简,寒论》调治脾胃之病寒热并重、攻补同施、阴阳并调。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病;用药规律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W ANG Xiang, HUANG Jin-ling, SHI Hui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China.Abstract:medicine combinations, association rules of herbs. Results: 116 articleson Splenogastric Diseases were recorded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The main symptom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distention and fullness,abdominal pain, abdominal fullness,vomiting, dysentery and diarrhea, constipation. Therefore, the purg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methods were frequently used to treat this disease. Th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61 prescriptions were simplified. Nature and flavourof herbs belonging to pungent, bitter, sweet and the channel tropism belonging to spleen were widely used. The most frequent medicine combination was baked Radix glycyrrhizae and zizyphus. Conclusion: The relevant main principles of treating Splenogastric Disease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re as follows:treating cold syndrome and heat syndrome in combination, reinforcement and elimination in combination, and coordinating Yin and Yang.Key words: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Splenogastric Diseases;Medication Rules自成书以来《伤寒论》以其完善的六经辨证体系、完备的理法方药知识、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成为了“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用药方法伤寒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严重还可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
传统中医对于伤寒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
首先,根据伤寒的病情严重程度,应用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初起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桂枝汤或者小柴胡汤。
桂枝汤中的桂枝、黄芩、生姜等药物具有发汗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调节病人的体温,减轻发热的症状。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人参等药物具有益气固表、清热祛湿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食欲,增强体力。
对于病情较重、有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的伤寒患者,应用黄连阿胶汤或者白虎汤等药物。
黄连阿胶汤中的黄连、黄芩、阿胶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固表的作用,可以缓解肠出血和肠穿孔的症状,保护消化系统。
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生石膏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病人的水肿、胸闷等症状。
此外,针对不同的伤寒症状,还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应对。
比如,如果患者有咳嗽、咽痛等症状,可以用麦冬、枇杷叶、薄荷等具有润喉止咳、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
如果患者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以用荷叶、生地黄、茯苓等具有止泻涩肠的药物来治疗。
另外,伤寒病人在病程中容易出现中医所称的伤寒杂病,如湿疹、痿证、水肿等症状。
针对这些伤寒杂病,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比如,对于湿疹病人,可以用疏风清热的药物如金银花、炒薏苡仁等来治疗。
对于痿证患者,可以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来治疗。
对于水肿患者,可以用利水消肿的药物如薏苡仁、泽泻等来治疗。
在应用中药治疗伤寒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休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此外,伤寒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药物过敏、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医治疗伤寒主要以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方法为主,可应用桂枝汤、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等药物治疗。
伤寒治疗原则
伤寒治疗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早期治疗:尽早发现和治疗伤寒病例,以防止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2. 排除刺激因素:识别并排除可能引起伤寒病情恶化的刺激因素,如过度疲劳、寒冷、饮食不当等。
3. 床上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并避免体力活动,以减少对身体的负担,帮助病情恢复。
4. 抗菌治疗: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治疗的核心。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头孢菌素、氯霉素等。
5. 补液与营养:伤寒病患者由于高热、出汗和腹泻等原因,易导致身体脱水和营养不足,因此需要适量补液,并提供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6.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如控制高热、缓解腹泻、止血等。
7. 预防并发症:伤寒病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肺炎、心肌炎等,对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及时干预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伤寒疫苗可以预防伤寒的发生,对于居住在高发地区或者有旅行史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夫医者何.犹防之将也.凡视人疾.在究其浅深之异而疗之.且疾之袭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势之强弱.先以安抚,次以讲和.戒严守御.以防其逆也.如坚然不退.至再至三.恣强肆侮.意谋土地也.当此之际.奈何必选将练兵.克期攻战.寇灭乃已.若怆惶无措.则地土陷矣.岂非将者.不识韬略.不知合变.以致误也.可胜叹哉.夫今之医.不阅方书.不察脉理.临症茫然.当解而不解.当吐下而不吐下.畏首畏尾.颠倒错乱.助病日深.殊不知医乃司命.其可轻忽如此.大抵病之轻浅者.即为和解.深重者.即便攻击.故曰用药之时.胆欲大而心欲小.毋使君臣失职.佐使不当.反嫁疾焉.苟能如将之用兵.进退合宜.操存有法.何疾之不知也.余每察脉用药.觉有疑滞.幸承先师之诲.故姑撮其要领.以告后人云。
《伤寒论》服药方法探讨摘要:《伤寒论》载方112首,用药90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而被誉为“经方之祖”。
其煎服法亦甚讲究,本篇就《伤寒论》中的服药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服药方法《伤寒论》载方112首,用药90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而被誉为“经方之祖”。
其煎服法亦甚讲究,此就《伤寒论》中的服药方法,探讨如下。
1 剂型(1)汤剂。
《伤寒论》中汤剂最为常用,112方中有98个汤剂方。
伤寒为急性外感疾病,发病急、传变快,汤剂能迅速发挥疗效,及时祛邪外出或顿挫病势;汤剂还具有用药灵活,便于随证加减的特点,可适应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证需要,如桂枝汤的加减和类方。
(2)散剂。
散剂有8首,大多具有通利祛邪的作用。
散剂的吸收较汤剂慢,但较丸剂迅速,可以预先制备以应急需;峻药作散剂用,还可稍缓其性。
如五苓散有化气利水及解表作用,瓜蒂散有涌吐作用。
(3)丸剂。
丸剂有5方,其特点是药力缓慢发生作用,药效保持时间较长,多作慢性病补虚之用,亦可用于攻邪之峻药。
如抵当丸因药性猛烈故用丸剂,理中丸为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剂。
2 煎药法方药的煎法是否得当,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煎法有时还关系到用药安全,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方剂,详述了煎药方法;煎药或纯用水,或添入酒、醋等物;火势有大有小;药物有先煎、后下、烊化、兑冲之别等。
(1)直接用水煎。
这是使用汤剂的基本方法,放水量和煎成液量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的需要确定;药味较多的或有毒性而又非救急的药物放水较多,如小柴胡汤放水一斗二升,以适应久煎或多次分服,放水较多的方剂大多去滓再煎,以便浓缩煎汁;药味少或质量吸水少,或病情需尽快煎服或顿服的放水较少,如甘草干姜汤,放水三升。
有些药物须久煮以取其厚味,放水也较多,如真武汤放水八升;还有特定的煎药水或与酒、醋、蜜等同煎,如枳实栀子豉汤以清浆水煮,以增强泄热除烦、散表和中的作用;苦酒汤中半夏用醋煎,以引药入阴,消肿敛疮;炙甘草汤以清酒水煎,以增强宣通痹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