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35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物部分组成–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异养生物)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1.1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1.2 水生植物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
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1.2.1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0.5-1.0m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1.2.2浮叶植物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
第一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物部分组成–根据它们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在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基本类群:• 生产者• 消费者(异养生物)• 分解者(异养生物)一、湿地生态系统生产者-湿地植被湿地植物是湿地其它生物类群生长和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1 湿地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生态类型多样,分为:–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盐生植物–耐盐植物–红树林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湿地或浅水区域的植物。
─ 阴生湿生植物:如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林内光照微弱,蒸腾也弱,故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
─ 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发达。
水生植物狭义的水生植物:只有植物体的部分或全部,长期离不开水域生活的植物。
广义的定义:(淡水和咸水)只要是生长在水边潮湿地上的植物,都应该归为水生植物。
按水质分淡水和咸水植物。
按水流动性分流水和静水水生植物水生植被分布不像陆生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多为广布种或世界种。
但各地区水域环境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带内也会出现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比如河流上游多湍流,水中溶氧量高,河床多以石砾垫底,水流清澈,以固着性藻类为主,如刚毛藻、丝藻和硅藻。
下游水流平缓,水温较高而含氧量低,河床多为泥质或沙质底,植物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部分硅藻为主,在浅水区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
按生态型,水生植物又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生长在水深-的浅水区,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底中,茎叶则挺身出水面的植物,如莲花、香蒲等。
浮叶植物水生浮叶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多为扁平状,叶上表面有气孔,根或地下茎固着在泥土里,根部所需的氧气经由叶片的气孔由外界来供应,叶柄会随着水的深度而伸长的植物。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结构与功能简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 (3)1.2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二、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5)2.1 湿地生物群落 (6)2.1.1 植物群落 (7)2.1.2 动物群落 (8)2.2 湿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9)三、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10)3.1 生态功能 (11)3.1.1 水源涵养 (12)3.1.2 净化水质 (13)3.1.3 季节性蓄洪防旱 (14)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15)3.2 社会经济功能 (15)3.2.1 农业灌溉 (16)3.2.2 渔业养殖 (17)3.2.3 旅游观光 (19)3.2.4 生态产品供给 (20)四、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发展 (21)4.1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22)4.1.1 立法保护 (23)4.1.2 规划与建设 (25)4.1.3 科学研究 (26)4.2 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7)4.2.1 生态旅游开发 (29)4.2.2 生态农业发展 (30)4.2.3 循环经济模式 (31)五、结论 (32)5.1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3)5.2 湿地生态系统的未来展望 (34)一、内容概览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生物群落、复杂的生态过程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而闻名。
本文档旨在简要概述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多面的自然奇迹。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组分(水、土壤、空气)构成。
生产者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植物,如沼泽植物和浮游植物。
消费者则包括各种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等。
分解者则负责将动植物的残体分解为无机物质,从而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除了生物组分外,湿地生态系统还受到一系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和土壤等。
湿地生态学复习资料一、绪论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故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
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公约》常委委员会于1996年决定,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是介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区。
湿地生态系统的效益(1)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湿地生产力最高;(二)社会效益,观光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三)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节空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污水处理,水体净化;平衡补给地下水;调蓄水量;保岸护堤;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①面积大②类型多③分布广④生物多样性丰富;存在的问题有①盲目开垦和改造②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③泥沙越积越多,地势越积越来越高,湿地面积缩小④污染⑤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保护对策①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科普讲座、课堂教育、媒体宣传)②制定保护湿地开发利用规划③加强湿地的研究(湿地评价,湿地生态工程:恢复原有湿地、建造人工湿地)④完善湿地法规(加快湿地立法步伐、完善地方性湿地法规条例)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宣传、湿地博物馆)⑥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湿地的分类:⑴拉姆萨公约分类①滨海湿地②内陆湿地③人工湿地⑵我国分类①湖泊湿地②河流湿地③沼泽湿地(“似陆非陆,似海非海,似湖非湖,似河非河”)④海岸湿地⑤人工湿地滨海湿地分类:盐沼湿地、红树林湿地、海草床、珊瑚礁、河口沙洲湿地、岩石离岛。
滨海湿地的分布特点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
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
盐沼湿地:河口地区长有植被的泥滩,植被的成带分布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潮汐淹没时间,由于水体盐度的影响,植被以盐土植物为主。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基本概念湿地是指极具湿度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沼泽、沿海区域等。
湿地生态系统包含水、土壤和植被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土壤则承载着植被生长的重要物质,植被则参与着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繁荣。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珍贵资源,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而且还能够减缓洪涝灾害和缓解气候变化。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人类的食品、药品、材料等。
第二章: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1. 法律保护湿地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湿地的保护范围、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保护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
2. 管理保护湿地的管理保护是指对湿地进行有序规划、科学管理和定期监测,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和持续发展。
湿地管理保护包括湿地的管理规划、湿地的保护区划、湿地的监测和评估、湿地的治理与恢复等。
3.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过程中,社会应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开展宣传教育、组织湿地保护志愿服务、参与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等。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1. 湿地植被的恢复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生态系统损毁或退化的情况下,恢复湿地植被是湿地修复的基本手段之一。
湿地植被的恢复应基于湿地本身的特殊环境条件和植被生态特征,通过选用具有生态适应性的植物物种,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2. 湿地水文修复水文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湿地水文退化的情况下,水文修复是的湿地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文修复主要通过修建水库、堤坝、管道等设施,促进湿地水文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以有效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56湿地生态系统文/蒋高明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生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它包括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了海洋边缘部分咸水和半咸水水域。
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国际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
严格来讲,湿地生态系统在地理单元是可跨多个气候带的,即在森林、草原、Wetland Ecosystem荒漠地区甚至海洋都有湿地的分布。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独特的自然环境。
湿地表面长期或季节性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发育有水成或半水成土壤,生长着湿生植物,同时分布着以这些植物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②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独特生境。
湿地具有复杂的动植物群落,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生态功能。
③较高的生产力。
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克/平方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④湿地系统的多变性。
湿地生态系统是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当这些因素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变化。
特别是水文状态的显著改变,会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状态。
当水量减少以致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又会逐渐恢复为湿地生态系统。
⑤特殊的生态功能。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
它既有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栖息地等众多生态功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也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