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读本单元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主题,有3课内容。
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单元第二课,本课有三部分内容:“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由总述到具体代表的关系,其中第一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第二、第三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聚落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真实情境铺垫渲染,任务层次分明,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并以材料为支撑建构历史解释,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图片资料,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识读地图,简述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历史遗址、图片、文物,印证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涵养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说明:依据教材和学情,对本课课标要求进行分解。
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原始农耕生活。
”分解为:目标1“准确说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简述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及意义,体会我们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
2. 学生能够理解农耕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 难点: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2. 准备一些模拟工具,如木棒、石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乐趣。
3. 提前收集一些有关原始农耕文化的有趣故事或传说,以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引出原始农耕生活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河姆渡原始农耕(1)展示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河姆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考古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河姆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2. 讲授半坡原始农耕(1)展示半坡原始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半坡原始农耕的特点。
(2)介绍半坡原始农耕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干系。
(3)通过展示一些文物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半坡原始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3. 讲授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影响(1)通过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的不同点,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讨论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等。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或猎人,你会如何生活?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珍爱生态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讲课稿)七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教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参重难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识读图片,总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发展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更有保障?由此导入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耕之时:出示时间轴和遗址稻谷、粟黍图片,明确原始农业出现发展时间。
2 、农耕之器:出示刀耕火种到耒耜耕种的图片,明确出示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再到现在的耒耜图片,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发展,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
3 、农耕之食:出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和玉蟾岩遗址稻谷(南方)和东胡林遗址粟和黍遗物(北方)图片;出示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图片;明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家畜饲养也开始出现4 、小组讨论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和意义。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等,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
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关于农耕,我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神农尝百草,教民耕种”,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
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材P8—10内容,提问:1、我国原始农业的代表作物是什么?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P9《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并找出河姆渡遗址及半坡遗址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七班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认识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加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涌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同学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同学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同学观测、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同学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一第2课【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
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4)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一节,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
距今年代:距今7 000年左右
生活情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而且还学会养蚕缫丝。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制造工艺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生产情况: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3.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4.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角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了哪些进步?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课件展示
从食物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骨器、角器和乐器。
相关链接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与南方的自然条件有关。
水稻是喜水作物,而南方有适宜其生长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
据统计,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这充分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内容,归纳相关知识点。
2.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兴起: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巩固练习
1.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如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 )
A.农业初兴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D.贫富分化
2.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下列哪一项原始居民的生活( C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课堂小结
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作物品种、房屋建筑样式、家畜饲养有着重大影响。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品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样式等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候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比长江流域低,故主要种植耐旱但产量较高的粟。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等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长江流域的地势低洼、温热潮湿,既可以避免潮湿,又可以避免虫蛇猛兽之害。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