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61.36 KB
- 文档页数:10
松阳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何迅民高级农艺师(松阳县农业局)前言全世界有59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
主要集中在四个国家: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四国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5%。
其中: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生产红茶,中国主要生产绿茶、乌龙茶、黑茶和花茶。
茶叶是松阳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
松阳茶叶在浙江以4%的面积、取得了6%的产量、实现了8%的产值。
松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浙江省茶叶强县”,正向着“一县一地”的目标迈进。
目录一、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二、松阳茶产业基本概况三、松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中国茶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一)中国茶产业的历史与发展1、茶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我国是茶的故乡。
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起源于我国云南。
滇西南——茶的摇篮中国——茶的故乡2、我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都是从中国传入。
《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最早发现于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的神农时代。
最初,茶叶为药用。
3、茶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生煮羹饮晒干收藏(散茶)饼茶(蒸青饼茶、蒸青团茶)。
宋代:团饼茶、蒸青散茶。
元代:蒸青散茶、炒青散茶。
明代:发明了黄茶和黑茶。
清代:发明了白茶、青茶和红茶。
六大茶类形成。
现代:再加工类茶。
如袋泡茶、速溶茶、罐装茶水、香味茶和保健茶等。
(二)茶业的地位和作用1、茶出口量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上世纪90年度中期前一直是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茶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种茶比较效益好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3 、茶产业链长,是扩大农民就业的优势产业茶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2011年农业产值729亿元;茶饮料销售1200万吨,销售额达700多亿元,占软饮料市场份额的20%;茶馆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提供就业100万人。
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作者:叶益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 品茶、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在松阳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着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11.3万亩。
加快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对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2-02产业是松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全县现有茶叶面积11.3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是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
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十大金名片;主打品牌“松阳银猴”为“中华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华东十大名茶”,是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品牌,品牌价值达13.09亿元,2012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达6.78万吨,交易额达34.39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绿茶产地交易市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浙南茶叶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称号。
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如何使我县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可以把我县茶产业龙头乡镇新兴镇打造成茶叶强镇入手,促进推动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
我就如何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茶农、加工企业、销售大户走访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措施。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文化兴茶、品牌兴茶”战略,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2年4月27日第1期对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市委政研室应勇军杨圆华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效益农业的决策要求,认真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例子。
为总结经验,以典型示范推进工作,近日,我们对松阳县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作了专题调研,该县的许多做法对全市茶叶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2001年底,松阳全县茶园面积达万亩,茶叶总产量2700吨,产值达8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
该县的新兴乡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粮经比达到29:71,其中,发展茶叶7716亩,人均占有茶园面积亩,茶叶所带来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该县为培育茶叶这个主导产业,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主要经验1、夯实良种基础,大力推进基地建设。
为加快茶叶良种发展,该县先后从省内外引进迎霜、龙井43、乌牛早等30个无性系良种,并以开发建设松阳县茶树良种母本园为基础,通过自繁自育自种,育成“银猴”良种等10余个主栽品种,全县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良种率达到75%,居全省第二位,2001年被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称号。
同时,坚持山地开发和大田开发相结合,大力开发新基地,运用嫁接改造、改植换种技术更新改造老茶园,实现发展一批,成园一批,见效一批,有力地促进了大田结构调整,全县粮经比例达到46:54(全市粮经比为:)。
2、实施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名优茶。
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该县在大力推行茶叶良种化的同时,全面实施茶叶无公害生产。
松阳县气候资源与茶叶生产摘要本文分析了松阳县气候资源对茶叶生产的适宜性条件,同时结合松阳地形的特点分析了茶叶生产垂直方向的适宜性性分布。
根据松阳各地气候资潭的差异把茶叶生产分为2个适生区,松古盆地适生区和松东、南、北低山丘陵适生区。
最后对本地出产的几种名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候资源茶叶生产松阳县地处浙江南部地区,瓯江上游。
县境界于东经119°10’-119°43’,北纬28°15’-28°37’之间。
境内以松古小盆地为中心,四周群山绵延,土地广阔。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对茶叶生产极为有利,属于本省第一类适生区。
到2003年底止,共有茶叶面积4200公顷,其中良种茶园3467公顷,比1998年的300公顷,增加了11倍,茶树良种率达到了82.5%,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浙江省良种茶之乡”。
1本地茶叶生产的气候资源条件适宜种茶的地区,一般年降雨量应在1500 mm左右。
由于茶树存在生长季节耗水多,休眠期间耗水少的特点,因此,全年降雨量一般应1000mm。
另外,也要防止水分过多,特别是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过高的茶园,由于土壤通气不良,氧气缺乏,阻碍了根系的吸收和呼吸,使茶树根部受害。
要求生长期平均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以80%为宜。
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
年平均气温17.7℃,最冷月的一月平均6.4℃,绝对最低气温-9.7℃;最热月的七月平均气温28,4℃,绝对最高气温40℃,全年≥10℃积温4453-5586℃。
年平均降水量1512-1844毫米,2-9月份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但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3 4月份春雨绵绵,为春茶萌发提供充足水份。
5-6月梅雨季节,月降水量分别为242.9毫米和284.0毫米,占全年34.8%。
而7~8月份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出现睛燥少雨的伏、秋旱天气,不利于夏、秋茶生长。
茶产业发展思考范文
一、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茶叶是中国最主要的特色农产品,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标志,其产量和
产值均居世界第一、2024年,全国茶叶产量达2.2万吨,全国茶叶产值
达1.3万亿元,占全国农产品总产值的8.66%,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8.8%。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不足
(1)科技支持缺乏。
国家将茶叶产业定位于一般特色农业产业,但
是对于技术支持却缺乏实质性的投入,使得茶叶产业的发展缓慢。
(2)生产技术落后。
大多数茶叶生产企业根植在农村,局限在传统
生产方式,当前的生产技术主要是以传统的茶叶发酵技术为主,这种技术
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市场管理不足。
国家对茶叶产业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农业电子商
务网站和茶叶市场建设上,但是对茶叶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和管理却缺乏
实质性的投入。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科技投入。
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技术在茶叶栽培和加
工等方面的研究,积极研发新的茶叶加工技术,抓住茶叶种植的“空窗期”,研究新型茶叶,拓宽茶叶种植的经营场所。
(2)提高生产规模和结构。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东汉时期,唐代卯山仙茶成为贡品[1]。
松阳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4%,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8%,茶叶产值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7%,每公顷平均产值近18.75万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来自茶产业,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典范。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特点与经验叶春华1,张林福2,何火娣2,陈银方2*1.浙江省松阳县象溪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浙江松阳323401;2.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浙江松阳323400摘要:新世纪以来,松阳县一直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8786.7hm 2,茶叶产量1.57万t ,产值15.76亿元,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8.03万t 、交易额61.8亿元,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市”。
文章介绍松阳茶产业特点与发展经验,及今后进一步实施六大工程,打造“中国有机茶乡”品牌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松阳县;茶产业;特点;经验作者简介:叶春华,女,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E-mail :******************。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Tea Industry in Songyang CountyYE Chunhua 1,ZHANG Linfu 2,HE Huodi 2,CHEN Yinfang 2*1.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Xiangxi Town,Songyang County,Zhejiang Province,Songyang 323401,China;2.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of Songyang County,Songyang 323400,China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Songyang county has always cultivated the tea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To the end of 2019,the tea garden area of the county,tea production and output value reached 8786.7hm 2,15700t and 1.576billion yuan respectively.The tea market in southern of Zhejiang Province had a transaction volume of 80300t and turnover of 6.18billion yuan,which was the "China's No.1green tea marke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yang tea indust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its development.In the future,six projects will be further implemented to build the brand of "Chinese Organic Tea Town".Keywords:Songyang county,tea industry,characteristic,experience一、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2019年,松阳县茶园面积8786.7hm2,茶叶产量1.57万t,产值15.76亿元,是1999年的6.94倍、12.07倍、59.47倍,连续20年面积、产量、产值增长(仅2013年冻害减产减收)。
松阳产业发展现状
松阳县是浙江省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近年来,松阳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松阳县注重发展特色农业。
该县依托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如“松
阳猕猴桃”、“松阳茶叶”等,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松阳县积极发展旅游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该县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开发了一批旅游景点,如九龙瀑布、大洞乡古村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松阳县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松阳县还致力于发展现代制造业。
该县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目前,该县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园区,涵盖了纺织、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就业增长,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松阳县还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该县加强知识经济的培育,积极打造以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推广“互联网+”模式,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
服务机构,提升了松阳县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松阳县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该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松阳县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茶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作者:陈俐光叶艳萍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摘要】浙江省的人们在茶叶的种植和采收中都精心尽力培育,那么为了更好的了解浙江茶叶的当前状况以及它的未来前景,笔者对浙江省松阳县的茶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点的剖析。
【关键词】茶叶产业;当前现状;特点;发展前景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的茶叶闻名世界。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有将近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种植茶叶,直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占世界种植面积的50%),采摘茶园达到17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0多万吨1。
由此可见我国实现茶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世界第一。
在这么多的茶叶种植地区中,浙江一带的茶叶质量以及销售情况堪称之首,在走访中了解到浙江省的茶叶产量巨大,每年收获的茶叶产量占具中国的百分之二十,进入各个省市,进出口量很大。
面对这样具有优势的经济作物,浙江省的人们在茶叶的种植和采收中都精心尽力培育,那么为了更好的了解浙江茶叶的当前状况以及它的未来前景,笔者对浙江省松阳县的茶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一、浙江茶叶产业的当前现状浙江是产茶大省,茶叶是浙江传统优势农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我省茶叶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随着茶叶产量的提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的茶叶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浙江茶叶产业的状况来看尤其是对松阳茶叶种植户中调查了解到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省茶树良种化率已由1999年的8%提高到28.5%;名优茶产量大4.02万吨,占总产量的30%,名优茶销售收入29.7亿元,占总收入的81.3%这样大增长率为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茶叶深加工取得新成绩,茶多酚开发和茶多糖临床试验有新的进展。
2、茶叶出口走出低谷。
出口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茶类价格有所回升。
我省是茶叶出口大省,有关部门与省茶协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使整个浙江省的茶叶产量增加。
对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2002年4月27日第1期对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市委政研室应勇军杨圆华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效益农业的决策要求,认真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例子。
为总结经验,以典型示范推进工作,近日,我们对松阳县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作了专题调研,该县的许多做法对全市茶叶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到2001年底,松阳全县茶园面积达4.4万亩,茶叶总产量2700吨,产值达8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
该县的新兴乡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粮经比达到29:71,其中,发展茶叶7716亩,人均占有茶园面积0.8亩,茶叶所带来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该县为培育茶叶这个主导产业,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主要经验1、夯实良种基础,大力推进基地建设。
为加快茶叶良种发展,该县先后从省内外引进迎霜、龙井43、乌牛早等30个无性系良种,并以开发建设松阳县茶树良种母本园为基础,通过自繁自育自种,育成“银猴”良种等10余个主栽品种,全县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良种率达到75%,居全省第二位,2001年被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称号。
同时,坚持山地开发和大田开发相结合,大力开发新基地,运用嫁接改造、改植换种技术更新改造老茶园,实现发展一批,成园一批,见效一批,有力地促进了大田结构调整,全县粮经比例达到46:54(全市粮经比为66.5:33.5)。
2、实施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名优茶。
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新要求,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该县在大力推行茶叶良种化的同时,全面实施茶叶无公害生产。
立足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采取苗木良种管理、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无公害农资供应点确定、加工生产企业许可、品牌包装许可和技术队伍培训等措施,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全县正力争培育3-5家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茶认证的茶叶企业。
为此,一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49期2.3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5万份,建设中心示范基地5个1706亩,引进推广绿浪、武大州6号等生物农药,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水平,茶叶农残情况进一步改善,在2001年抽检的5个茶叶样品中,有4个样品农药残留达到欧盟标准。
3、以生产、加工和品牌建设为载体,努力提高茶叶品质。
为提高茶叶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该县以提高茶叶品质为着力点,积极实施精品、名品工程。
一方面通过组织标准化生产,制订了“银猴”、“玉峰”等茶叶生产标准,积极改进传统加工工艺,鼓励进行茶叶的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全县现已建成各类加工点400多个,其中上规模的有100多家。
为扩大银猴主导品牌的知名度,在省级新闻媒体和全国性专业杂志上发布广告,并组织参加有影响力的茶叶评比和博览会。
通过努力,2001年银猴系列茶叶获省名茶精品展示金奖、中国浙江国际农博会优质农产品金奖等荣誉。
4、建立茶叶市场体系,搞活茶叶流通。
为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推进,该县始终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该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减免收费、加强监管等措施,积极建立茶叶销售的梯度市场。
浙南茶叶市场作为龙头市场,现已成为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中心市场。
2001年该市场交易量4500吨,交易额2.35亿元,交易额在全省茶叶市场中居第二位,成为全省三大茶叶市场之一(新昌-浙东茶叶市场;开化-浙西茶叶市场)。
并在新兴等茶叶生产重点乡镇建立了辐射全县的茶青市场,其中新兴乡建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茶青交易市场。
二是拓宽流通渠道。
设立表彰、奖励等制度,培育壮大县内龙头营销企业、营销大户,鼓励县外营销大户到松阳落户,借外力壮大营销队伍。
在上海设立农产品流通办事处,鼓励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到大城市、大市场开设窗口,通过直销等方式衔接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茶叶市场,积极融入全国茶叶市场。
5、加强行政拉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该县努力从政策、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1年8月,县委、县政府专门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基地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创办、品牌建设和产品流通等方面,都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县政府专门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根据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框架,组建茶叶、脐橙、食用菌、特种养殖产业化办公室,每个办公室由农业局的一位领导负责,人员由各站、所及乡镇的农技骨干组成。
为解决茶叶生产加工的资金不足问题,采取了发放专项资金、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
为推行茶叶产业化进程,全县确定了15个重点产茶乡镇,均建立相应的机构。
如新兴乡作为茶叶主产区之一,设立了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组建了茶叶协会,由乡党委书记主抓,分管副乡长具体抓,选拔技术人员经培训作为茶叶辅导员充实到茶叶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以及为茶农提供产前、前中、前后服务。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深入分析该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不够高。
从苗木、栽培、加工到商品的一系列标准,不够齐全,推广面不够大,普及率不够高。
二是品牌知名度不够响。
除银猴系列外,大部分茶叶还需以外县的一些品牌进行销售,导致名优茶平均价格只有全省名优茶平均价格的70%。
三是开发生产机制不够新。
该县的基地开发和成品加工多数还局限于一般的分户经营管理,股份制、合作制等经营方式推广应用得不多,企业和基地的关系还较为松散。
四是营销渠道不够广。
该县的茶叶主要通过浙南茶叶市场向外销售,外地的客商是营销的主力军,松阳本地一些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闯荡市场的意识不够强,因此营销队伍相对薄弱。
松阳茶叶除在安徽娥桥茶叶市场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外,其它,如北京、山东济南等一些全国性大市场以及海外市场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该县下步将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是实施良种战略。
加大无性系良种推广力度,推进茶叶良种化进程。
二是实施品牌战略。
充分发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茶产品,主打银猴系列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是实施龙头战略。
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建立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四是实施市场战略。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做好浙南茶叶市场和重点乡镇茶青市场的发展文章,鼓励经营者到外地闯市场,提高松阳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二、几点启示松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实践引起了我们许多新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1、要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要把茶叶发展作为全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市及县(市、区)要形成共识,把发展茶叶作为全市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要在政策上扶持产业升级,将茶叶产业化列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轨道,把茶叶良种化列入“种子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对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购置茶叶机械、开发有机茶等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机制改革,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转移,为茶叶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条件;针对“小规模、大产业”的实际,各地应按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户进行连片开发,严格按生产标准统一组织生产。
二是在机构人员上,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队伍,组建产业化发展办公室,统筹安排管辖范围内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
同时,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立各级茶业协会,积极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要依法加强管理,研究制订茶苗“三证”(检疫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做好惠明、银猴、龙谷丽人等知名品牌的原产地产品保护的申报工作,依法规范名优茶的产销工作;加强茶叶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开展公开合法竞争,使茶业能在法治的环境下运作,在规范的环境中发展。
2、要实施科技战略,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化发展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化进程,必须要依靠科技这个着力点,全面提高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要加快推广无性系良种和机采机制,提高茶园生产质量。
要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规划建设全市茶树良种繁育场,力争在全市形成良种选育、繁育、推广有机结合的繁育体系,从而加速龙井43、银猴、迎霜、白茶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要加强茶树嫁接换种技术的试验示范,对现有有性品种茶园通过换种改植和嫁接改造,实现无性系良种化。
要加快改善茶园基础条件,强化机手培训,提高大宗茶机采质量。
二是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要落实省委[2002]3号《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对加工型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三是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制订完善茶叶肥培管理、病虫防治、采摘、炒制、包装等各个方面的标准体系,切实加强茶叶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协调管理和服务,把我市的茶叶产业化发展纳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轨道。
当前,尤其要抓住全市建设“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契机,加大茶叶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有机茶、低农残茶叶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3、要积极开拓市场,着力拓展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茶叶产业的增产增效,关键就是要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我市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一是要积极打造知名品牌。
针对目前我市品牌杂乱、未形成品牌集聚优势的现状,各(县、市)要有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要尽快改变品牌过多、无序竞争的局面。
要抓紧进行品牌梳理,根据市场定位,确定主打品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媒体宣传、营销广告、产品展示、办会展销、企业上网、申报国家级名牌产品等多种形式,集中培育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份额较多的茶叶品牌,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扩大名优茶的市场份额。
二是要完善市场体系。
根据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实现各个层面市场的梯度转移,依托基地建好产地市场,紧扣流通把浙南茶叶市场建设成为辐射浙西南的中心市场,立足销地建好相应的销售网点,融入全国性茶叶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