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拔罐疗法
- 格式:ppt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16
拔罐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拔罐疗法俗称拔火罐。
它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患处体表,产生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是我国民间广大群众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民间,当人们出现疲劳、全身酸痛或外感不适时,有在太阳穴或后背部拔火罐,关节疼痛在局部拔火罐的作法。
拔罐疗法具有简便易学,无疼痛、无创伤、安全性好,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点。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拔罐时的负压、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调节以局部为主的微循环状态,加强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拔罐治疗的机理作用如下:(1)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止匕外,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2)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负压作用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拔罐治疗适应症综合1.感冒取穴:大椎,风门,肺俞以及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
操作方法:用火罐采取闪火法,对穴位施以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一次,或施以单纯火罐,留罐10-15分钟。
2.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胸膜炎。
取穴:大椎、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膻中穴、气海穴。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3.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消化性溃疡。
取穴:下腕穴、中腕穴、天枢穴、关元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梁丘、足三里。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
4.急性及慢性肠炎、慢性腹泻、便秘。
取穴:下腕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八髎。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15分钟5.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取穴:压痛点,大椎,肩井,天宗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操作方法: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6.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
取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病重可局部放血)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可连续进行一疗程10天。
7.偏头痛配穴方一天宗、太冲、三阴交、风池操作:每隔1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委中、大椎、外关、胆俞、肝俞。
方法:采用留罐、闪罐和走罐法。
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2-3日1次。
8.支气管炎(咳嗽)配穴方一配穴:风池、身柱、风门、外关,天突、经渠、大椎。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风寒咳嗽。
配穴方二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第1-7胸椎两侧各穴及胸骨上面诸穴。
采用单纯拔罐法。
每日1次。
第1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15分钟;第二次拔第1-7胸椎各穴及胸骨部位诸穴。
每次留罐10-15分钟,交替使用。
严重者可在脊椎两侧用走罐法,3-5日拔1次,5次1个疗程。
主治:久咳不止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经行感冒外感风寒证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
五个方法教你拔罐辨病拔罐疗法,古代又称为角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是基层医务人员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实操技术。
患者在拔罐后,相应部位常会有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通常把这种变化成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还会出现水泡、出血点甚至血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热痛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同时也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临床诊疗意义。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一一解说。
从颜色变化辨病1.紫黑而暗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黑印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
2.发紫并伴有斑块表示寒凝血瘀证,紫色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
3.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明气滞血瘀证。
4.紫红或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气提示体内多有湿热。
现代医学认为,罐斑呈深紫色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出现黑褐色斑纹,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血瘀证;罐斑出现鲜红、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5.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
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处常伴有压痛,同时也可见于外感风寒。
6.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肾火旺;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7.鲜红散在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对应的相关脏腑存在病变。
8.白色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疱,多为风湿重一些;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是风寒较重。
如白疱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大多为血亏、虚寒、湿邪;罐斑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
常见病的拔罐疗法一、感冒病因:六淫外袭,以风邪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
尤以身体虚弱,卫气不固,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常时尤易罹患。
配穴方一大椎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罐,以微出血为度,留罐5-10分钟起罐。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消除程度决定拔罐次数。
如病情不减,可在原部位连续拔罐1-2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主治:风寒感冒。
配穴方二风门、列缺、外关。
头痛配风池、印堂;声哑配天突、鱼际,并可用照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
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
配穴方三主穴:风池、大椎、风门;配穴:膏肓俞、心俞、胆俞、委中。
方法:风寒感冒,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用走罐法、闪罐法,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风热感冒,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罐法,留罐15-20分钟。
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各型感冒。
配穴方四主穴:大椎、大杼、肺俞、膏肓俞、膈俞;配穴:气海、百会、印堂、太阳、神庭、头维。
方法: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
留罐15-20分钟,每日施术1-2次。
主治:风寒、风热型感冒。
配穴方五大椎至胆俞止的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两侧循行线。
方法:采用走罐法(涂刮痧油润滑患部),推至皮肤紫红色为度,然后将罐留在大椎穴、肺俞穴上15-20分钟。
也可用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改用3-5日1次。
主治:各型感冒。
配穴方六背部膀胱经的循行线上(共4条)。
方法:令患者俯卧或座位上伏案,光露背部,沿着膀胱经的循行线抹上刮痧油。
然后取中号罐1只,把罐吸在患者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来回走罐多次,直到循行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四条循行线均应走罐。
接着可把罐停在大椎穴上,留罐5分钟,最后用纱布把油擦尽。
每日1次。
主治:感冒。
二、头痛头痛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发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头痛一证,急性为“头痛”,慢性为“头风”。
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拔罐中医案例拔罐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负压,使得局部组织充血、瘀血消散,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下面列举10个拔罐中医案例,以展示拔罐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1. 头痛:患者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导致头痛症状严重。
中医通过拔罐疗法,针对头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疏通经络,舒缓瘀血,缓解了头痛的症状。
2. 颈椎病:患者因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颈椎病症状明显。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颈椎部位进行拔罐,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供应,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
3. 肩周炎:患者因工作需要频繁使用肩膀,导致肩周炎症状明显。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肩膀和背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了肩周炎的症状。
4.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长期吸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症状较为严重。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背部和胸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肺部功能,减轻了咳嗽的症状。
5. 腰肌劳损:患者因长时间久坐,导致腰肌劳损症状明显。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腰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舒缓瘀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了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6. 痛经:女性患者经期前后痛经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腹部和腰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调理经络,疏通血气,缓解了痛经的症状。
7. 消化不良:患者经常出现胃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胃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了消化不良的症状。
8. 肺结核:患者因肺结核导致咳嗽、疲劳等症状。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背部和胸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缓解了肺结核的症状。
9.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偏高,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中医师通过拔罐疗法,针对背部和头部穴位进行拔罐,通过调理经络,舒缓瘀血,降低血压,缓解了高血压的症状。
10. 痛风:患者因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关节疼痛明显。
拔罐的方法_常见的四种拔罐方法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拔罐作为最为传统的中医养生法,在生活中很常见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
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走罐法指的是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往返推动。
一直到所拔部位的皮肤变得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再将罐起下。
这个方法适合治疗那些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1、科学把控有些人认为拔罐能够令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所以总是一有时间就拔罐,这是不正确的行为。
这样会导致皮肤质量变糟糕,而且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重度淤青。
2、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具有心脏病、严重贫血、白血病和其他学也行疾病,或者是皮肤容易过敏的,甚至一些孕妇都是不能够进行拔罐的。
一般情况下,拔罐的持续时间应该在10分钟到15分钟之间3、部位选择像心脏附近、肚脐部分、皮肤比较细嫩的部位、乳头等等都是最好不要进行拔罐,如果一定要进行,那么最好在淤青消失之后再次进行。
4、预防发炎立即洗澡拔罐的坏处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其实,拔罐就是令我们的皮肤受到伤害,变得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对外界的抵抗力下降。
如果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发炎的情况。
如果想要洗澡,最好等到拔罐之后两三个消失再进行。
5、拔罐时停留时间一般情况下,拔罐的持续时间应该在10分钟到15分钟之间。
如果是使用的大罐,那么要适当的缩短时间,因为大罐的吸拔力比较强,如果在皮肤上停留时间过长,很容易起疱。
中医治疗拔罐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拔罐疗法是中医草药疗法中的一种,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使用火罐,产生负压吸力,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气虚、气滞等病症。
它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被证实对一些疾病和不适症状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然而,拔罐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且存在一些禁忌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
一、拔罐疗法的适应症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因受风受寒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加速排毒,从而缓解感冒症状,并加快康复。
2. 肩周炎: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和损伤。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淤血和髓周炎,从而减轻炎症和疼痛。
3.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退行性变等引起的疾病。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局部气血循环,缓解颈椎炎症,改善颈椎功能,从而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栓塞或劳损引起的腰痛。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增加腰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从而缓解腰痛症状,并促进康复。
5. 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疾病,常伴随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骨质增生症状,减轻疼痛和不适。
二、拔罐疗法的禁忌1. 皮肤损伤:拔罐疗法需要施加火罐在皮肤上产生负压吸力,如果皮肤有破损、溃疡、湿疹等病症,则不适合进行拔罐疗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感染。
2. 出血倾向:出血倾向是指血液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拔罐疗法会导致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则有可能加重出血症状,增加出血风险。
3. 皮肤敏感:拔罐疗法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受压受力,如果患者有皮肤敏感或过敏症状,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反应。
4. 孕妇:孕妇在进行拔罐疗法前,应该咨询医生意见。
通常情况下,孕妇不宜进行拔罐疗法,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5. 儿童: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容易引起疼痛和不适。
各种常见病的拔罐方法(附上最全演示图,一看就会!)夏季是拔火罐的旺季,和其他季节相比,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也最为充盈,经脉之气流畅,肌肤穴位更敏感,因此是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最佳时机。
加之夏天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人体内很容易湿气积聚,此季节拔罐不仅能温补阳气、增强体质,还能收到散寒祛湿、通络行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
拔罐祛寒湿推荐穴位一、大椎穴【主治病症】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二、风门【主治病症】1.感冒,咳嗽,发热,头痛;2.项强,胸背痛。
三、膏肓俞【主治病症】1.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2. 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经衰弱,胸膜炎,乳腺炎,贫血。
3. 本穴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四、脾俞【主治病症】背痛以及脾胃疾患: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五、命门【主治病症】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六、承山【主治病症】1、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自然标志取穴法腰腿痛。
2、便秘、脱肛、痔疮等。
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七、委中【主治病症】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2、腹痛,急性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
拔罐可以有效的祛湿外,还可以同时调理下面这些疾病。
(按图拔就可以,不用刻意的找穴位)1.感冒-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经常性感冒,气管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3.肺气肿,哮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4.胃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5.胃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6.呃逆,胆囊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7.腹痛,结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8.便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9.食管炎,泌尿感染-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0.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1.静脉曲张-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2.面神经麻痹,衰弱-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3.头痛,神经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4.偏头痛,枕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5.低热,减肥-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6.干燥,落枕-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7.肩周炎,颈椎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8.手碗伤,腰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9.腰痛,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0.腰肩痛,坐骨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1.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2.四肢发冷-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3.关节炎,关节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拔罐治百病案例拔罐治百病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负压作用,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下面列举了十个拔罐治百病的案例,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
1. 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伴随着颈部疼痛和僵硬。
通过在颈部施行拔罐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症状,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肌肉紧张。
2. 缓解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常常导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通过拔罐疗法,可以改善肩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减轻肩部疼痛和僵硬。
3. 改善腰痛:腰痛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常由于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通过在腰部施行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炎症,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4. 缓解关节炎:关节炎是关节组织的炎症,常常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通过拔罐疗法,可以促进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关节疼痛和功能。
5. 提高免疫力: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流通,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通过定期拔罐,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6. 缓解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腹痛和不适感。
通过在腹部施行拔罐疗法,可以促进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舒缓情绪。
7. 改善消化功能: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
通过在腹部施行拔罐,可以缓解胃痛、胃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提高消化功能。
8. 缓解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常常由于精神紧张和身体不适引起。
通过在背部施行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身体放松,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
9. 改善皮肤问题:拔罐疗法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供应,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
通过在背部和腹部施行拔罐,可以改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和皮肤干燥等。
10. 缓解焦虑和抑郁:拔罐疗法可以促进身体放松,舒缓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通过在背部施行拔罐,可以改善心脑血液循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具,借助热力,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具有温散寒邪、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等作用。
一、拔火罐法(一) 适应症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
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75%酒精棉球。
(三) 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 坐罐: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 闪罐: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走罐:先在所选部位和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
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4) 刺血拔罐: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
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刺络拔罐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刺络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
刺络拔罐疗法是将放血与拔罐相结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感冒、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等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二)拔罐的方法1.火罐法(1)闪火法: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2)投火法: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身体侧面横拔。
(3)贴棉法: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
提别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
2.煮罐法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
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
3.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三)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
适应症:发热、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性面神经炎、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急性中暑、腰椎间盘突出、流行性感冒、腱鞘囊肿等。
特别提示:检查针具,排除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疗程视病情轻重和病人体质而定,通常隔天1次。
常见病的拔罐治疗一、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活动不当所致的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也称“闪腰”。
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本病发生突然,有明显的腰部扭伤史,严重者在受伤时腰部有撕裂感和响声。
伤后腰部立即出现剧烈的疼痛,当即不能活动,疼痛呈持续性。
也有的当时并无明显的疼痛,可以继续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出现腰部疼痛。
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挺直,行走不利,俯、仰、扭转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可使疼痛加剧,严重者卧床不起。
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立时用双手撑着椅子,可以减轻疼痛。
1、治疗方法一取穴: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留罐法,每日1次。
2、治疗方法二取穴:委中、阿是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以拔出瘀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
二、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由于外力经常反复地牵拉或挤压,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盘乃至椎骨的慢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长期的不良姿势, 使腰肌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而产生。
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疼痛性质为酸痛、胀痛、钝痛或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腰部活动多无异常,少数患者可有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
1、治疗方法取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2、治疗方法二取穴:腰背患处脊正中督脉循行部位及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另可加用常见压痛点。
操作:采用走罐法,在治疗部位皮肤表面沿督脉、膀胱经循行上下、左右,反复来回推动数次,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紫红瘀斑,治疗5—l0分钟。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位于其中的髓核向外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的综合征。
本病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腰痛,多数为突发性的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大腿、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站、走、弯腰、举物、咳嗽、喷嚏或用力排便均可使疼痛加剧,而屈髋屈膝可使疼痛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