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小结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生物实验人员工作总结
作为高中生物实验人员,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项目。
在这些实验中,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实验中的工作经验和收获。
首先,作为实验人员,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
这包括佩戴实验
室服装和护目镜,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以及遵守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其次,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实验所需的技术和操作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经常需
要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样品处理、数据记录和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熟练操作。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且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除了技术和操作方法,团队合作也是实验人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
验中,我们需要与实验组的其他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协助,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验效率,同时也能够增进团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通过这些实验工作,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实验技术和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
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可以继续参与更多的实验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生物教案检查小结
教案名称:细胞生物学
教学内容:细胞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及功能
3.理解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胞的基本结构
2.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胞内各种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2.掌握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
教学准备:
1.教材《生物学》
2.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盐溶液、盐水、压片机等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讲解: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实验: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4.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及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多样性。
5.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实验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
但仍需加强对细胞器功能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细胞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生物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生物实验,旨在加深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探究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4. 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植物细胞观察:取新鲜植物叶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 动物细胞观察:取动物组织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细胞分裂实验: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分裂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基因遗传实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分析遗传规律。
5. 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生物样本,进行分类和鉴定,了解生物多样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观察: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 动物细胞观察:观察到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动物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细胞分裂实验: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证实了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4. 基因遗传实验:通过杂交实验,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进一步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多样性。
五、实验总结本次生物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于生物学研究的决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注意混合染色剂的配制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二脂肪的鉴定三、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一.实验目的: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 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过程;(2)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生命的起源》,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2)提问: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2. 讲授新课(1)生命的起源:介绍原始地球的环境、原始生命的形态和生命起源的学说;(2)生物的进化过程:讲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3)生物多样性: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生物进化的证据;(3)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较好地掌握了生物进化的知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学改进(1)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知识;(2)在课堂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精华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
切片数次。
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
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常见实验材料使用注意事项总结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0.05g/ml 的CuSO4注入待测组织样液,50-65℃水浴加热约2min,如待测组织样液中存在还原糖,则由蓝色转为砖红色沉淀。
2.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向待测液中先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向其中加入双缩脲的 CuSO4试剂B液4滴,摇匀。
如待测组织样液中存在多肽或蛋白质,则由浅蓝色转为紫色。
3.质量浓度为0.01g/ml的苏丹Ⅲ染液:取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染液,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4.碘液:鉴定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5.健那绿(活性染色剂):用于检测线粒体,使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6.酒精: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实验中用于洗去浮色。
②70%的酒精溶液:用于菊花组织培养实验中对操作者双手、超净工作台台面及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消毒。
③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和质量浓度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作为解离液,可用于解离根尖,使细胞分散开来;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于洗去卡诺氏液。
④预冷的95%的酒精溶液: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不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预冷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据此可以用于DNA的粗提取。
⑤100%的酒精溶液(无水乙醇):用于色素的提取。
7.盐酸: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③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的盐酸:用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用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 稳定实验。
④质量浓度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作为解离液,可用于解离根尖,使细胞分离开来。
高中生物学课堂小结的五种实用方法黄丽霞!!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V%#T"摘!要!本文介绍了五种课堂方法'预习承接法)逻辑脉络法)图表构建法)概括总结法和限时堂测法#并叙述这五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效果)实际操作以及注意事项#关键词!高中生物学!课堂小结!实用方法!!课堂小结$就是在完成每一个课时教学任务的终结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用"U#>;,的时间$对某节或某次授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做一个简短的)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和扩展性的总结%%&#课堂小结可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思想方法的训练以及思维方式的提升#因此$掌握几种有效实用的课堂小结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有效实用的课堂小结方法包括'预习承接法)逻辑脉络法)图表构建法)概括总结法和限时堂测法#!"预习承接法预习承接法就是把课堂小结作为两个课时之间的一种过渡$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但本课时不解答)下个课时再解答的方法#毕竟不是所有的课都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对于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在第一课时结束时该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呢0这就可以用预习承接法#预习承接法为下一个课时设置了悬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能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引导学生带着求知欲去探求下一个课时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既承上$又启下$一举两得%.&#例如$教材必修"第.章第%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在讲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就没多少时间了$这时就可以抛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在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双向传导的$那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以什么信号传递呢0依靠什么结构呢0请同学们预习教材第%&U..页并完成练习册的预习导学部分$下节课时继续深入探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传导有充分的认识$又可让学生对传递充满兴趣$还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传导到传递的知识迁移#又如$必修"第.章第.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在讲完激素的发现)激素的作用和分类)激素调节的定义和特点后$可让学生预习激素调节的两个实例'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必修%的第.章第.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章第.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和必修.第T章第.节.现代生物学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都适合用预习承接法#使用预习承接法时要注意'一定要提好问题$设置好悬念##"逻辑脉络法逻辑脉络法是用较强大的逻辑梳理教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使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如同树叶的脉络一样条理清晰#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课堂小结对学生理解知识和理顺思路至关重要%"&$而逻辑脉络法就能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具有理顺思路)升华理解的作用#例如$教材必修.第"章第%节-G E F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就可用逻辑脉络法进行课堂小结'-早期人们推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奠定了实验基础$证明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转化因子!遗传物质"是G E F$因G E F的分离纯度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仍遭到质疑(另辟蹊径的赫尔希和蔡斯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据确凿地证明G E F是真正的遗传物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证明A E F也是遗传物质#结合众多实验最终证明'G E F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逻辑脉络法适用于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使用逻辑脉络法进行课堂小结时$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并且说到关键时要稍微放慢语速$以便学生跟上逻辑思路#还可配上丰富甚至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听小结时走神#$"图表构建法图表构建法是讲完新授内容后通过构建概念图或表格建构知识框架来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图表构建法有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作用#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直观形象)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能极大地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教材必修"第%章章末自我检测的-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就适合用概念图小结#这一章的主要概念有'组织液)淋巴)血浆)内环境)细胞)外环境)内环境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概念间的关系有'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依次单向流动$组织液和血浆双向流动$流动形成整体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交换的媒介$实现这一功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理化性质#概念图多用于章末复习的课堂小结#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体现$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也可以拿纸和笔!粉笔和黑板"构建$还可以用D D K)甚至是思维导图等软件构建#表格$即按所需的内容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表格具有可视化)组织整理)分类比较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例如$必修%第.章第"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就可列表比较G E F和A E F的异同来作为课堂小结$行标题是G E F和A E F$列标题是中文名称)染色剂)分布)基本单位)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一般结构)功能和空白行$异同就体现在填写的内容里#表格常用来作比较)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画表格不难$难的是如何设置对比的项目$使对比突出$以及区分好哪些是不同)哪些是相同$做好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使用图表构建法时要注意#点'%讲授新课时有相应的笔记时间$学生通过写一写)记一记就有了基本记忆$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是构建不了的(&看着镂空的概念图或表格时$学生要脱稿回答$不能翻看笔记照着笔记念$要凭借自己的记忆说出镂空的词或知识点('D D K做成动画效果$当学生脱稿说出答案而恰好屏幕上出现他所说的内容时$那种肯定和自豪是无法掩饰的((概念图和表格注意留白$让学生可以继续拓展或以后补充$通过增添内容和设置对比的项目让学生对知识建构有更深刻的认识()要让学生轮流作答$全员参与$因课堂小结的时间有限$要注意提高图表构建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概括总结法概括总结法是指用大括号)小括号以及序号在黑板或D D K上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概括总结法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几乎所有课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课堂小结$概括总结法具有高度概括总结的作用#例如$教材必修.第#章第"节-人类遗传病.一节的课堂小结$就可用概括总结法进行'-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显)常隐)k显)k隐)伴a和细胞质遗传#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多指病)并指病和软骨发育不良症11每一种遗传病举一些例子#.概括总结法是适用于以识记为主)知识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内容#概括总结法用板书展示比较慢$批量性差$信息量小$但学生印象深刻持久(用D D K展示比较快$批量性好$信息量大$但课前准备较费时费力$学生印象不深刻#经过多次摸索后$笔者的做法是'把概括总结做成D D K$简单扼要$设计在一张D D K页面#并设置进入)退出和强调等动画效果$课堂小结时逐条展示$学生逐条或复述或记录或辨析$这样就可以克服D D K的缺点)发扬D D K的优点了#,"限时堂测法限时堂测法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1U#道课堂习题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实际操作是把题目做成D D K$最好一张D D K设计一道题$D D K右上角做一个倒计时的触发器$然后限时作答!一般%$5"#倒计时一到$让学生右手伸出手指表示答案'一个根手指表示F)两根手指表示O)三个手指表示@)四根手指表示G 和五根手指表示不会#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拨$出示正确答案#例如$教材必修%的第V章第"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第1节-细胞的癌变.)必修.第#章第%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必修"第1章第"节-群落的结构.)第1节-群落的演替.和第#章第#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都很适合用限时堂测法#限时堂测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课$主要是识记和再认的知识点#使用限时堂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前一定要选好题)出好题#练习题要有代表性$能涵盖本节知识点#使用限时堂测法时要与学生说清楚规则和操作#倒计时方式既紧张又刺激$都是选择题$门槛低$全班学生基本都会参与到其中$参与度高#教师会做到心里有数$选对的有哪些学生$选错的有哪些学生$哪个选项错的学生较多$该提问谁进行点拨11一目了然$课堂反馈的即时性非常好#通过这样的限时堂测能使误区及时得到修正$让做错的学生知道为什么错$教师的点拨对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十分关键%"&#这五种课堂小结的方法$各有局限$也各有所长$选用时依具体情况而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使课堂小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注意实际操作的技巧和艺术$追求实用有效#主要参考文献%%&李!涛N.$$"N浅谈课堂小结的重要性N衡水师专学报$#!."' T%U T.%.&陈秋香N.$%VN巧用课堂小结!增强思品课教学实效N思想政治课研究$!1"'%$%U%$.%"&李国庆N.$%1N课堂小结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创新和实践N学周刊*下旬刊$!V"'%%1"。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范文实验名称:观察鱼类的呼吸现象实验目的:了解鱼类的呼吸方式,探究其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材料:1. 淡水鱼(如金鱼)若干2. 水缸3. 水4. 水生植物(如水蕨、水藻)若干5. 水蕨和水藻的切片6. 显微镜7. 水温计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水缸,加入适量的水,使水温与鱼类生活的水温相似。
2. 将一些金鱼放入水缸中,并观察它们的呼吸现象。
观察鱼鳃的运动和鱼体的动作是否有呼吸的迹象。
3. 在水缸中添加适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蕨和水藻,并继续观察鱼类的呼吸现象。
观察鱼鳃与水生植物之间的关系。
4. 取一片水蕨和一片水藻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别是与呼吸有关的部分。
5. 测量水缸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观察到鱼类的鳃膜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并伴随着鱼体的喷水动作,说明鳃在呼吸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在水缸中加入水生植物后,观察到鱼类在植物附近停留的时间增加,说明鱼类借助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了呼吸效率。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水蕨和水藻的切片,发现它们具有丰富的气孔和气室,这些结构有助于水生植物的呼吸。
实验结论: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鳃的运动使水流通过鳃腔,从而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在鳃附近添加水生植物可以增加鱼类的呼吸效率,因为水生植物具有丰富的气孔和气室,增加了氧气的供应量。
此外,水温也对鱼的呼吸有一定影响,适宜的水温能够提高鱼类的呼吸能力。
实验思考:1. 为什么鱼类需要呼吸?与陆地动物的呼吸有何区别?2. 为什么金鱼在水生植物附近停留的时间增加?3. 除了水生植物,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鱼类的呼吸?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鱼类的呼吸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索。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鱼类的呼吸机制以及如何保护水生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教案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果蝇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果蝇的生物特性和生长规律。
2. 掌握实验中常用的果蝇培养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材料:1. 不同类型果蝇幼虫和果蝇成虫。
2. 培养培养皿、培养基、玻璃管等。
3. 显微镜、倒吊式显微镜等。
4.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步骤:1. 将不同类型果蝇卵放入培养皿中,用培养基培养。
2. 观察不同类型果蝇幼虫的发育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果蝇的产卵和羽化过程,记录并比较不同类型果蝇的生长发育速度。
4. 利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幼虫和成虫的微观结构,了解其生物特性。
四、实验总结:1.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果蝇的生长发育过程,发现不同类型果蝇在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
2. 通过实验,学生对果蝇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果蝇生物特性的认识。
3. 实验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
五、延伸拓展:1. 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
2. 可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3. 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果蝇的观察条件和环境控制,确保果蝇的正常生长。
2. 在操作显微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显微镜碰撞造成损坏。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并妥善保存培养皿和果蝇标本。
七、评价方式:1. 根据实验记录表和观察结果评价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进行评价。
高中生物实验概述总结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了解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种子的萌发包括种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吸收水分,利用储存在种子内部的养分,经历发芽、生长、形成幼苗的过程。
种子的萌发受到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培养皿、水、温度计、尺子、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准备小麦种子,选取外观完整的种子进行实验;
2.将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水;
3.观察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萌发的时间、速度、形态等;
4.观察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测量幼苗的长度、根系和叶片的数量等;
5.分析影响小麦种子萌发的因素,并进行讨论与总结。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可得知,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种子能够正常
萌发,生长并形成幼苗。
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则会影响种子的正常萌发过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小麦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培养了观察
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同学们能够
继续保持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更深入地探索生物学的奥秘。
实验教案编写人:XXX老师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一、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汇总(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4)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6)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追踪光合作用O和C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9)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10)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12)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二、常考的实验条件的控制(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通入氧(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油膜覆盖、用凉开水(3)CO2的控制: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容器中放置NaOH溶液保持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容器中放置Na2CO3溶液(或CO2缓冲液)(4)光照强度的控制: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或改变光源(灯泡)的瓦数(5)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给植物遮光处理三、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H标记亮氨酸(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3)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CO2(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5)DNA的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DNA四、盐酸和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浓度及作用(一)盐酸1、实验“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8%盐酸的作用——水解(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2、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的作用——解离能够使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
人教版高三生物实验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实验是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错误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三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
一、实验前准备环节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1. 实验器材的选择错误有些同学在实验中选择了不合适的器材,导致实验无法顺利进行。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前,仔细研读实验指南,并根据指南要求准备相应的器材。
2. 实验操作步骤错误有些同学在操作实验步骤时,没有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前,仔细研读实验指南,并一步一步按照指南进行实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正确执行。
3. 实验条件控制不当有些同学在实验中没有控制好实验条件,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前,明确实验的控制条件,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这些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1. 数据记录错误有些同学在实验中数据记录不准确或遗漏重要数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时,仔细记录实验数据,并及时校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有些同学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仔细,导致无法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实验时,提醒自己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数据处理错误有些同学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错误,如计算错误、单位转换错误等,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仔细核对计算步骤和单位转换,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分析中的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是高中生物实验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1. 结果分析不全面有些同学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只看到了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二)装片的制作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1. 解离: 药液15%的盐酸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
(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2、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
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了使研磨充分。
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溶解色素。
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
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