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1.05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及恢复力特征城市中的人工景观、基础设施等和其他的一些自然形成的景观、地理特征等等,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自然因素具体包括城市的斑块、本底、廊道、边界等因素。
下面主要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的一些基本特征:1.1 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景观城市景观格局大部分是由人工设计形成的,人类有目的的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以实现城市的美观性和功能性等特征,其次人类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也影响着城市的自然环境改变,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城市的水文状况、气象特点,人类的开采资源、建筑施工活动影响着城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人类的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影响城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等。
不同城市的景观反映着城市的特色,城市中的景观格局也反映着人工干预的痕迹,因此,城市的景观格局首要的特点体现了人类在城市景观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的景观格局以人工景观为主。
1.2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城市景观的破碎性主要表现在景观的孤立、碎片化,众多的景观单元并没有整体性、系统性,呈现出孤立、零散的特征。
由于人类活动的的复杂性、多变性导致的自然尽管的分化,形成了城市景观的破碎性,例如,城市中的道路建设将城市的进行分割,甚至有一些复杂的交通线路会破坏城市中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土地景观的破碎化,这也是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城市景观的破碎化使得城市在城市中难以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生态循环系统,不利于城市生态化建设。
1.3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指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在城市生态系统表现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功能之间的关联度变异程度。
景观异质性是基本生态过程和物理环境过程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景观要素生态属性和空间属性变异程度的综合表现。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来源主要是人工产生的,如城市中的道路、街道、建筑物、广场、行道树、运河、护城河等都是人工兴建、栽植和开挖的,同时,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有一部分来自于自然原因,如城市中的河流等等。
扬州何园景点赏析一、引言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精美的园林风景而闻名于世。
其中,何园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本文将对何园的景点进行深入赏析,带您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二、正文1.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何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始建于清朝晚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它坐落在古运河畔,交通便捷,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
何园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2.建筑风格与特点何园的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为主,同时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特点。
园内建筑多以青砖、灰瓦、白墙为主,注重细节装饰,显得古朴典雅。
何园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充分考虑了地形、水文和气候条件,使得整个园林自然和谐。
3.园林布局与景观何园的园林布局以水景为主线,通过精心安排的假山、池塘、溪流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山水田园的自然氛围。
园内植物种类繁多,有数百年的古树、名贵的花卉和草坪等,使得整个园林层次分明,四季如春。
此外,何园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景点,如石舫、廊桥、水榭等,给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
4.文化内涵与价值何园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园林建筑,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清朝晚期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同时,何园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包容和创新。
如今,何园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三、总结扬州何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一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髓的园林建筑。
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何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何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毕业设计(论文)学 生 姓 名: 沈爱莉 学 号: 0903031119 专 业: 园艺技术 系 部: 园林园艺系设计(论文)题目:指 导 教 师:摘要前言随着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城市绿化环境,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而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滨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要科学合理的配植树木,按照“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模拟自然”的要求,1]。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 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
古老的运河成为当代南水北调的通道,这大大发挥了运河的历史功能,激活了运河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运河的文化品味。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10年来,政府对古运河进行改造和修建,是原来的错落不齐的居民住宅区变成如今风光带,大大增强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和稳定了生态平衡。
1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原则、形式1.1植物配置概念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
1.2植物配置原则 1.2.1科学性原则植物配置首先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从而科学地配置园林植物,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发挥园林植物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植物选择应以本地域的乡土植物为主。
此外,还有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本地植物群体之中,是本地绿化树种的有益补充。
其次还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物种多样性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同时设计创造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在植物造景设计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定。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这种拍摄方式,能够让关注把注意力自然的放在动画角色上。
采用背面方位的拍摄方式,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表现一个人物时,因为被动画角色的视角和动画画面的视角一致,能够表现出动画角色眼中的景物和空间,让观众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2动画场景的色彩情感象征分析在动画制作中,在动画场景中采用严格的色彩方案,能够有效确立场景的风格。
相应的动画场景色彩方案主要依据的是不同色调以及色彩对比的情感象征意义。
通过应用不同纯度、明度和色相的色彩,能够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增加画面的色彩丰富度,在反映创作目的、象征寓意、情感表达、气氛烘托和画面造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象征,例如,红色象征着热烈、强烈的情感,绿色则表现了生命的和谐和茁壮。
通过应用对比的色彩方案,能够突出某种颜色,进而引发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黄色和紫色具有明显对比、橙色和蓝色具有明显对比、绿色和红色具有明显对比,通过对比能够表现出颜色的鲜明特点。
通过这种颜色对比的应用能够冲击观众的心理情感和美感。
在动画作品中,色彩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其中可以包含强烈的情感内容。
变化的色彩往往是感情和剧情创造张力的重要方式。
比如,《狮子王》中刀疤和辛巴的出场环境就具有较大的色彩对比效果:辛巴生活在阳光明媚的大草原中,而反面的角色刀疤则是生活在诡异的石壁上。
这个动画中,通过色彩表现了善恶、正邪的情感,并且塑造了比较完美的情景,进而在其中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效果,进而烘托和渲染出了内容和主体需要的情感氛围和情绪基础。
3结论综上所述,如今的动画场景的设计比较重视场景的象征含义、主观意志,并且十分强调情感的融入,目的是应用色彩和形态创设感性的体验。
画面的美感和场景中的感情灌注是动画风格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合理地整合动画场景和情感诉求,进而达到应情感人、以情助形、以情设景的目的。
让观众和作品感情相通、视觉相遇,创造出理想的动画作品。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李安芹1张贺2黄兴国1(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11400)摘要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
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
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
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
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江苏扬州中图分类号X321;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4-0128-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4.03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Function Evalu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alysis on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in Yangzhou Land SpaceLI Anqin1ZHANG He2HUANG Xingguo1(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225009;2Jiangsu Maoyuan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Corporation,Yangzhou Jiangsu211400) Abstract Yangzhou i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spatial functions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space.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 in Yangzhou City,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data from2007to2019,this paper us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nd u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2007to2019, the total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of Yangzhou land space re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creased rapidly.Production functio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total function,followed by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balanced.The coupling index was close to 1in2019,which was in a high coupling stage.It showed that the total function had strong coupling,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ion.However,w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grew rapidly,the growth of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slow.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index was0.6-0.8,which was in the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developed from basic coordination and mild coordination to high coordination and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淮生态大走廊‘三生融合’空间评价研究”(2022SJYB2176);2023年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扬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YZ2023278)。
扬州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扬州是江苏省南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也被誉为“江南园林之乡”。
其城市绿地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绿地类型、分布格局、数量及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绿地类型扬州市的绿地主要分为公园、绿化带和广场三类。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地主力军,主要包括瘦西湖公园、五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邗江公园等,它们不仅是看风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人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基地。
绿化带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主要道路两侧,充当交通绿化和城市缓冲带的作用。
比较典型的有南湖绿化带、京杭大运河绿化带等。
这些绿化带给城市带来了自然气息,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更为完整。
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市内的各大广场布局合理、设计巧妙,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泄广场、文昌阁广场等。
除了这三类绿地,扬州市还有一些耸立于城市中心的单体公园和小型绿地,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却给城市增添了不少绿意和活力。
二、绿地分布格局扬州市内的绿地分布比较均衡,南北呈长条状分布。
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来看,绿地串联形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网、景观线路和活动场所。
瘦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扬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也是扬州市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区之一。
公园中心是瘦西湖湖泊,周围山峦起伏,仙境般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园内景点众多,包括天鹅湖、岛屿、山洞、庙宇、园林建筑等。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瘦西湖公园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胜地。
南湖位于市区中心,是扬州市的又一名胜古迹,也是拍摄旅游明信片的热门之地。
南湖周边有南门、扬州博物馆、文昌阁广场、乾隆陵等著名景点,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还有京杭大运河绿化带、邗江公园、五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的城市绿地,它们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也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需求。
三、绿地数量据统计,扬州市内的绿地总面积达到4000余公顷,其中公园和广场的面积约占一半,绿化带的面积约占三成左右,而小型绿地和单体公园的面积占比较小。
扬州著名的园林景观有哪些特色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扬州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融合了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扬州著名园林景观的特色。
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在于其精湛的叠石艺术。
个园的四季假山堪称叠石艺术的典范。
春山以笋石穿插于竹林间,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山以太湖石堆叠,营造出夏日的清幽与凉爽;秋山以黄石堆叠,如秋日的满山红叶,壮美而绚丽;冬山则以宣石堆叠,如雪般洁白,配上墙上的风孔,给人以寒风凛冽之感。
叠石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园林主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扬州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是别具一格。
何园的复道回廊是其建筑的一大亮点,长达千余米的回廊将园内的亭台楼阁连接在一起,即使在雨天,也能在园内闲庭信步而不被雨水打湿。
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门窗上的木雕图案精美细腻,富有寓意。
园内的建筑布局巧妙,既注重实用性,又体现了美观性,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水是扬州园林不可或缺的元素。
瘦西湖的湖水蜿蜒曲折,如一条灵动的绸带贯穿整个景区。
湖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沿湖而建的亭台楼阁、桥梁水榭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桥上建有五座亭子,造型别致,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每当月圆之夜,十五个桥洞各衔一月,形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奇妙景观。
水的灵动为园林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扬州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十分讲究。
个园中的竹子种类繁多,有毛竹、刚竹、紫竹等,形成了一片翠绿的竹海。
何园中的牡丹、芍药等花卉在春季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花木的选择不仅考虑了季节的变化,还注重色彩和形态的搭配,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园林中的文化内涵更是丰富深厚。
扬州园林多为文人雅士所建,他们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生追求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诗词等,无不体现着主人的情趣和思想。
城市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引言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二、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1. 绿地面积减少随着城市扩张,绿地面积被不断减少,替代为建设用地、道路和人口聚集区。
这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例如,减少的绿地面积使得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
2. 水体污染加剧城市景观格局变化还导致了水体污染的加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污水排放和化学物质排放进入水体,破坏了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这对于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3. 自然栖息地破坏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栖息地被大规模破坏,造成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丧失。
这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使得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减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三、解决方案1. 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设计为了应对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和城市设计。
提倡建设绿色屋顶、绿化墙壁等,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建设用地,确保绿地的连续性和可达性。
2. 推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了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城市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
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控制化学物质的排放,以确保城市水体的健康和清洁。
3. 保护自然栖息地为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城市规划应该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纳入规划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限制区域,严禁破坏自然栖息地。
同时,鼓励开展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四、结论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设计、推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护自然栖息地等措施,可以减缓这种影响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未来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探索—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摘要:“绿杨城郭是扬州”,扬州——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从古至今注重绿化建设,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楔入城市内部,城区内滨水带状公园众多,营造出水绿相伴、水树相映富有特色的城市意象。
但伴随城市快速拓展,挤压周边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化绿地保护、促进绿地高质量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地建设;问题;对策引言城市绿色基底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扬州市拥有丰富的各类绿地,以法定手段保护城市绿色基底,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号召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扬州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保障。
本文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致力于协调和完善相关规划对于各类绿地的具体要求,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明确城市各绿地空间、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效引导各绿地的规划建设。
1.现行扬州绿地空间总体评价1.1区域生态格局清晰明朗中心城区外围有良好的自然基底,中部淮河分多条水道汇流长江,西侧丘陵叠翠,东侧田园风光、河流密布,城区向南环绕北州地区生态绿核。
沿江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扬州开发区西拓,仪征市向东发展,两市融合趋势明显,江淮生态走廊、扬子津生态廊道等区域生态通廊有效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
1.2城区内未形成网络状生态格局城区内线型的绿地空间,主要是滨河绿地和高速公路、铁路防护绿地。
滨河绿地宽度变化较大,且连续性较差,没有形成廊道。
高速防护绿地连续性好,但物种多样性较差,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生态廊道。
城区内绿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较大规模的公园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连续的绿廊串联,公园的空间连续性和整体感不佳。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建设方案优化引言:景观格局是指一个地区内自然和人为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基于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建设方案,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建设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的意义1.1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内不同景观类型的分布情况,从而优化建设方案,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景观的面积。
这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和水循环等。
1.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城市内的热岛效应、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优化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可以降低城市的能耗,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景观格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内不同景观类型的分布情况,从而优化建设方案,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建设方案优化方法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工具。
通过使用GIS,我们可以将不同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和建设方案优化。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GIS来识别城市内的绿地缺口,以便在规划中增加绿地面积。
2.2 生态网络的构建生态网络是指由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组成的连通系统,可以促进物种迁移和生态过程的维持。
通过构建生态网络,我们可以优化建设方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生态走廊和绿色廊道,促进城市内的物种迁移,增加生物多样性。
2.3 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可视化工具是一种用于将数据和信息以图形化形式呈现的技术工具。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我们可以将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决策者和公众。
基于GIS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近年来,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成为了一项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的意义,并介绍该方法的关键步骤与技术工具,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一种科学、高效的工具。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不断变化,这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合理规划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个背景下,基于GIS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进行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之前,需要收集各种与生态格局有关的数据,例如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遥感技术和大量已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获取。
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投影转换和空间数据集成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分析与评价是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将收集到的地理数据融入GIS平台,可以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
例如,可以计算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多样性指数、分析景观的连通性和分布格局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现状和趋势,并为规划提供参考。
4. 景观规划与优化基于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城市景观规划与优化。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包括绿地布局、生态走廊的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设置等。
通过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5. 技术工具与软件在进行基于GIS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时,常用的技术工具和软件包括ArcGIS、ERDAS IMAGINE、ENVI等。
这些工具和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地理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使得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规划更加便捷高效。
基于GIS的扬州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摘要:结合卫星影像、现状调查等数据,通过大量社会访谈确定市级综合公园、区级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实际服务半径,根据此服务半径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三类公园进行可达性分析,为新冠疫情影响下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方向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公园绿地;可达性;均衡性;网络分析引言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不仅对医疗卫生事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城市治理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对城市居民的身体、社交和心理健康发挥显著作用,特别是疫情下公园绿地可在预防疾病、应急避难、心理疏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于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四类:统计指标法、旅行距离或费用法、最小距离法和引力模型法[1],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2]和网络分析[3]。
在此基础上,运用最短路径算法借助于ArcGIS 软件研究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综合反映公园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均衡性。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本文重点研究扬州市中心城区内现状已建成的市级公园、区级公园以及社区公园。
结合2020年0.5cm影像数据,通过详实细致的现状调查采集公园出入口数据,建立公园出入口数据库。
道路中心线数据来源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并根据2020年影像进行数据更新,在平交交叉口断开,赋予属性,建立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1)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且分散在城市各片区的市级综合公园5座,区级综合公园5座,社区公园8座,共采集1657份各类公园访客居住地抽样调查数据,逐一明确居住地位置并进行可视化,以支撑后续服务半径的计算。
(2)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公园的覆盖率先求出公园的服务半径。
分别建立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公园出入口等数据库,利用ArcGIS进行OD分析,统计被访问者居住地与所到达公园入口最短距离,综合分析确定某一类公园的服务半径。
按照前述每类公园的服务半径,分析市级、区级和社区公园所能覆盖区域,作为衡量城市公园布局优劣的重要指标。
扬州的园林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当地特色扬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而闻名遐迩。
扬州园林不仅是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的完美融合,更是当地特色的生动体现。
扬州园林的布局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水网密布,地势平坦。
园林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打造出众多以水为中心的景观。
水,在扬州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为池塘,或为溪流,或为瀑布。
例如,个园中的四季假山环绕着一泓清水,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相得益彰。
而何园的片石山房,更是利用水的倒影,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对水元素的运用,既体现了扬州水乡的特色,又为园林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
扬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也极具当地特色。
扬州传统建筑多采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形式,园林中的建筑亦是如此。
建筑的造型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比例的协调。
同时,建筑的门窗雕刻精美,多以花卉、人物、典故为题材,展现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小盘谷中的花厅,门窗上的木雕细腻入微,生动地描绘了扬州的民间故事。
而且,扬州园林中的建筑还常常与回廊相连,形成曲折迂回的空间,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具有美观性,还适应了扬州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为人们提供了遮阳避雨的舒适空间。
植物配置也是扬州园林体现当地特色的重要方面。
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竹子、梅花、桂花、柳树等。
竹子,以其挺拔的姿态和清幽的气质,常被种植在园林的角落,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是扬州园林冬季的一道亮丽风景。
桂花,香气扑鼻,每逢秋季,满园飘香。
柳树,依依垂绿,随风摇曳,为园林增添了几分柔情。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扬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扬州园林的景观小品同样蕴含着当地特色。
石桌、石凳、石桥、假山等景观小品,不仅实用,还具有艺术价值。
扬州的假山以叠石技艺闻名,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石头堆叠成形态各异的假山,有的如狮子,有的如骏马,栩栩如生。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
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
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
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
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
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
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
1898年,英国霍华德,E.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
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
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
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
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
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
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
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
浅析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摘要:本文以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为例,探讨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该项目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对城市形象提升、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分析了扬州市邗江区大运河原点公园建设项目的特色风貌塑造,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大运河原点公园;城市形象;文化传承;引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城市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破坏和忽视。
因此,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特色是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所在,通过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而且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由此可见,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性2.1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中的重要方面。
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文化遗产和景观等方面,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城市也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的发展。
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城市可以让居民感到自豪和自信,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2.2文化传承的推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独特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至关重要。
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文化传承可以培养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可以让居民对自己的城市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