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词曲阅读鉴赏练习汇编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拜新月李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⑴这首小诗写的主人公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⑵第三句说,别人听不见诗中主人公的“细语”,结合诗的意境,想一想这些“细语”该是些什么内容?第四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⑵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常有诗歌唱和。
⑴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试分析“风”在诗中的作用。
⑵试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⑴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松唐景云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古松宋王安石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⑴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有何不同?⑵景诗是题画诗,诗中在对松的描写上与王诗中对松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试作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一)黄鹤楼【文学常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作者是__唐__代诗人____崔颢____。
【知识积累】1. 重点解词(1)川:平川、原野。
(2)历历:分明的样子。
(3)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突破训练】1. (2019,石家庄49中模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 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诗歌后四句实写诗人登上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而不是昔人乘鹤所见。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大意。
除了要展开想象外,还应注意题干中“颈联”这一律诗常识: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
2. 本诗的首联、颔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的心情。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 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指草木茂盛。
(二)使至塞上【文学常识】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作者__王维__,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____山水田园____派代表诗人,被称为“诗佛”。
2022年(有答案)中考语文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课外古诗词曲鉴赏C 组)一、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郑 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
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湘口①送友人李 频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湘口: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②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古诗词阅读常考知识点一、理解诗意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
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品味语言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
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2版初中语文五年中考:古诗词曲阅读一、诗歌鉴赏(2021·北京·)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1·陕西渭滨·)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4.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
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北京·)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5.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_______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高考语文诗歌词曲鉴赏阅读真题《水仙子舟中》含答案【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3.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1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13.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14.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课内古诗词曲专项复习卷二十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中“属国”指的________。
(2)下面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谈谈你对这句诗的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不悲叹自己年迈孤苦的境遇,表现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B.第二句写诗人还想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是古代边防重地,此处代指边关。
C.第三句写诗人夜深不能成眠,“风吹雨”既写风雨交加,同时也是时局写照。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课内古诗词曲专项复习卷八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却遭谗被贬。
作者表面写贾谊,其实是托古讽今。
B.第二句是对贾谊的赞扬,“更无伦”极力体现出贾谊的才华过人,同时也和下文的笔触反转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点明了汉文帝急于召回贾谊,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词锋犀利,感慨深沉。
(2)诗中“可怜”的意思是什么,第三四句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作分析。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2)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
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三、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五、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